作者:無影 主播:楊槍槍
01
被譽為日本殿堂級的動畫片《千與千尋》終於在國內上映了。
這部被譽為「影響一代人的電影作品」,18年後重看,還是讓人莫名感動,曾經的畫面一幕幕湧上腦海,滿是回憶的味道。
那個帶著白色面具,穿著一身黑袍的無臉怪,仍舊牽動著人們心裡最柔軟的神經。
他不知道自己來自哪裡,要去向何方,他沒有名字,甚至沒有屬於自己的表情,每天站在人來人往的橋上,卻從來不被別人注意到。
內向自卑的他,即使喜歡千尋,也不敢靠近,總是隔著一段不遠不近的距離,默默看著她。他喜歡和千尋在一起,單純地想把自己擁有的金子給她,偷來熱水牌子塞給她,在討好千尋的路上,他吃掉了青蛙,迷失了自己,變成了貪婪可怕的怪物。
心疼單純善良的無臉怪,他那句「我好孤獨,我好寂寞」讓人淚崩。
都說《千與千尋》是一個寫給成年人的童話,現實中我們又有多少孩子,和無臉怪一樣,他們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在不斷討好別人的路上越走越遠,找不到真實的自我。
慶幸的是無臉怪遇到了千尋,在千尋和錢婆婆的幫助下,他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尋回了真實的自己。
然而,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幸運地遇到善良的「千尋」,那些失去自我的孩子,就像漂在湖中心的孤舟,茫茫大海,他們找不到出路,也無法靠岸,孤獨地耗著,絕望地掙扎。
02
孩子找不到存在感,其實與從小的教育有關。
最近,憑藉《找到你》拿下華鼎獎影后的馬伊琍,卻曾坦言後悔把女兒教育得太聽話。
有次愛馬在幼兒園和小朋友玩過家家遊戲,明明很想扮演媽媽角色的女兒,卻不敢表達,只能被迫扮演寶寶角色。當她告訴女兒可以拒絕時,女兒卻小聲說:「我不敢。」
正因為她嚴厲的教育,不知不覺女兒成為了一個「言聽計從」的人。
明明不喜歡,也不敢說不,明明很委屈,還是默默承受。為了讓媽媽滿意,她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害怕被討厭,久而久之,性格也變得膽小懦弱,不敢做自己。
曾有調查顯示,當今家庭最令父母焦慮的是孩子不聽話,比例高達62%;另外有一項調查也表明,78.1%的父母更喜歡聽話懂事的孩子。
然而,所有聽話、懂事背後,是對孩子自我意識的扼殺。
心理學家蒙特梭利認為,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精神胚胎,源自精神胚胎的聲音會告訴孩子需要做什麼,因此孩子每一個自發的行為,其實反映著精神胚胎成長的需要。
孩子6歲前精神胚胎基本發育成型,如果父母在這個階段一直用自己的意志塑造孩子,要求孩子聽他們的話,就會導致精神胚胎無法發育,讓他們無法成為自己。
孩子過分聽話背後,是讓出人生的選擇權,以父母的喜好為喜好,如同任人擺布的風箏,一旦線斷了,他們只能在空中飄落。
03
真正的教育,應是如其所是——
父母讓孩子聽話,實質是一種意志的強加,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走,剝奪了孩子自我選擇的權力。
然而,有所選擇,才是存在。被父母操縱的孩子,對生命的認知是悲觀的,因為一切選擇非他所願,被選擇的生活對他們而言,毫無意義。
曾看過讓人細思極恐的電視劇《媽媽的遙控器》,小偉喊出的那句「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刺痛人心。
小偉媽媽自從婚姻破裂後,便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讓小偉成為聽話乖巧的孩子是她的終極目標。然而,為了參加一次畢業旅行,小偉用假的成績單欺騙她,教育的挫敗讓她瘋狂使用遙控器操縱小偉。只要小偉做出她認為「不正確」的事情,她就會按下重複鍵,讓他不斷重複同一天的生活,直到按照她的意願改掉「錯誤」為止。
不管是娛樂,學習還是婚姻,小偉的生活都要妥協,最後無法忍受的小偉選擇自殺,卻連死他都無法做主。
這樣的人生真是太可悲了,即使活著,也只是一具行屍走肉,一個傀儡。
蔡康永曾說過:「父母對孩子來說,最珍貴的就是給他們一個理想的成長環境,讓他成為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想要他變成的人。」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應是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武志紅曾說過:「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是成為自己。」
讓孩子做真實的自己,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體驗生命本身的選擇,無論快樂和憂傷,孩子的生活都是有意義的,他們的心靈才能在一次一次的選擇中獲得滋養和成長。
孩子人生的方向,是由當下的每一個選擇累積而成,選擇本身便是指引孩子走好人生每一步的墊腳石。
04
父母對孩子最高級的愛,是讓他們做真實的自己。
在電影《無聞西東》裡,沈光耀想去當兵,但沈母不同意,但在探望他時,沈母沒有勒令他收拾包袱回家,雖然他是家裡唯一的獨生子,但沈母和沈父還是尊重他的想法,讓他來到離家千裡之外的地方讀書。
她說我們希望你能享受到人生的樂趣,之所以不希望他當兵,不是要他常伴母側,而是擔心他還沒想好未來的路要怎麼走,命卻沒了。
這是出於為人父母的擔心,卻不是強制。儘管沈光耀還是當兵犧牲了,但那是他的選擇,沈母雖然悲痛,最後還是接受了。
因為沈母知道,只有讓孩子忠於自己內心的選擇,做真實的自己,孩子才能獲得內心的平靜。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裡曾說過:「愛的最終目標,不是要成為孩子生活的中心,而是要從孩子生命的重心中逐漸抽離出來,讓孩子去走自己的路。」
為人父母,我們不可能陪孩子走到最後,當我們離開時,他們還能按照自己內心真實需要,成為他們自己,不在浮躁的世間迷失自己,才是我們最應該教會孩子的事情。
首先,我們要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認識到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才能看到真實的孩子。正如紀伯倫說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你可以給他們愛而不是思想,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而不是靈魂。」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不苛責,孩子才有機會做真實的自己。
其次,讓孩子學會釋放自己的情緒,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
情緒是心靈的密碼,過分壓抑其實是一種自我否定,讓孩子學會說出自己的情緒,無論是憤怒、難過,在表達的過程中,便是對自我意識的發現。父母鼓勵孩子勇敢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才能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發現自己,懂得自己,才會在未來不被自己的情緒淹沒。
讓孩子成為自己和隱藏自我之間,只差一個真正看見孩子的父母。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讓他們做自己,才是父母對孩子最高級的愛。
但願我們的孩子,都能有機會做最真實的自己。
但願我們給予孩子的愛,是照亮他們生命的燈,而不是剝奪他們選擇的刀。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