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再上映:18年後,不知道多少父母真正看懂了

2021-02-14 深圳市心理與家庭教育指導中心

作者:無影  主播:楊槍槍

01


被譽為日本殿堂級的動畫片《千與千尋》終於在國內上映了。


這部被譽為「影響一代人的電影作品」,18年後重看,還是讓人莫名感動,曾經的畫面一幕幕湧上腦海,滿是回憶的味道。



那個帶著白色面具,穿著一身黑袍的無臉怪,仍舊牽動著人們心裡最柔軟的神經。

他不知道自己來自哪裡,要去向何方,他沒有名字,甚至沒有屬於自己的表情,每天站在人來人往的橋上,卻從來不被別人注意到。

內向自卑的他,即使喜歡千尋,也不敢靠近,總是隔著一段不遠不近的距離,默默看著她。他喜歡和千尋在一起,單純地想把自己擁有的金子給她,偷來熱水牌子塞給她,在討好千尋的路上,他吃掉了青蛙,迷失了自己,變成了貪婪可怕的怪物。

心疼單純善良的無臉怪,他那句「我好孤獨,我好寂寞」讓人淚崩。



都說《千與千尋》是一個寫給成年人的童話,現實中我們又有多少孩子,和無臉怪一樣,他們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在不斷討好別人的路上越走越遠,找不到真實的自我。

慶幸的是無臉怪遇到了千尋,在千尋和錢婆婆的幫助下,他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尋回了真實的自己。

然而,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幸運地遇到善良的「千尋」,那些失去自我的孩子,就像漂在湖中心的孤舟,茫茫大海,他們找不到出路,也無法靠岸,孤獨地耗著,絕望地掙扎。


02

孩子找不到存在感,其實與從小的教育有關。

最近,憑藉《找到你》拿下華鼎獎影后的馬伊琍,卻曾坦言後悔把女兒教育得太聽話。

有次愛馬在幼兒園和小朋友玩過家家遊戲,明明很想扮演媽媽角色的女兒,卻不敢表達,只能被迫扮演寶寶角色。當她告訴女兒可以拒絕時,女兒卻小聲說:「我不敢。」

正因為她嚴厲的教育,不知不覺女兒成為了一個「言聽計從」的人。

明明不喜歡,也不敢說不,明明很委屈,還是默默承受。為了讓媽媽滿意,她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害怕被討厭,久而久之,性格也變得膽小懦弱,不敢做自己。

曾有調查顯示,當今家庭最令父母焦慮的是孩子不聽話,比例高達62%;另外有一項調查也表明,78.1%的父母更喜歡聽話懂事的孩子。

然而,所有聽話、懂事背後,是對孩子自我意識的扼殺。

心理學家蒙特梭利認為,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精神胚胎,源自精神胚胎的聲音會告訴孩子需要做什麼,因此孩子每一個自發的行為,其實反映著精神胚胎成長的需要。

孩子6歲前精神胚胎基本發育成型,如果父母在這個階段一直用自己的意志塑造孩子,要求孩子聽他們的話,就會導致精神胚胎無法發育,讓他們無法成為自己。

孩子過分聽話背後,是讓出人生的選擇權,以父母的喜好為喜好,如同任人擺布的風箏,一旦線斷了,他們只能在空中飄落。


03

真正的教育,應是如其所是——

父母讓孩子聽話,實質是一種意志的強加,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走,剝奪了孩子自我選擇的權力。

然而,有所選擇,才是存在。被父母操縱的孩子,對生命的認知是悲觀的,因為一切選擇非他所願,被選擇的生活對他們而言,毫無意義。

曾看過讓人細思極恐的電視劇《媽媽的遙控器》,小偉喊出的那句「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刺痛人心。

小偉媽媽自從婚姻破裂後,便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讓小偉成為聽話乖巧的孩子是她的終極目標。然而,為了參加一次畢業旅行,小偉用假的成績單欺騙她,教育的挫敗讓她瘋狂使用遙控器操縱小偉。只要小偉做出她認為「不正確」的事情,她就會按下重複鍵,讓他不斷重複同一天的生活,直到按照她的意願改掉「錯誤」為止。

不管是娛樂,學習還是婚姻,小偉的生活都要妥協,最後無法忍受的小偉選擇自殺,卻連死他都無法做主。

這樣的人生真是太可悲了,即使活著,也只是一具行屍走肉,一個傀儡。

蔡康永曾說過:「父母對孩子來說,最珍貴的就是給他們一個理想的成長環境,讓他成為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想要他變成的人。」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應是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武志紅曾說過:「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是成為自己。」

讓孩子做真實的自己,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體驗生命本身的選擇,無論快樂和憂傷,孩子的生活都是有意義的,他們的心靈才能在一次一次的選擇中獲得滋養和成長。

孩子人生的方向,是由當下的每一個選擇累積而成,選擇本身便是指引孩子走好人生每一步的墊腳石。


04

父母對孩子最高級的愛,是讓他們做真實的自己。

在電影《無聞西東》裡,沈光耀想去當兵,但沈母不同意,但在探望他時,沈母沒有勒令他收拾包袱回家,雖然他是家裡唯一的獨生子,但沈母和沈父還是尊重他的想法,讓他來到離家千裡之外的地方讀書。

她說我們希望你能享受到人生的樂趣,之所以不希望他當兵,不是要他常伴母側,而是擔心他還沒想好未來的路要怎麼走,命卻沒了。

這是出於為人父母的擔心,卻不是強制。儘管沈光耀還是當兵犧牲了,但那是他的選擇,沈母雖然悲痛,最後還是接受了。

因為沈母知道,只有讓孩子忠於自己內心的選擇,做真實的自己,孩子才能獲得內心的平靜。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裡曾說過:「愛的最終目標,不是要成為孩子生活的中心,而是要從孩子生命的重心中逐漸抽離出來,讓孩子去走自己的路。」

為人父母,我們不可能陪孩子走到最後,當我們離開時,他們還能按照自己內心真實需要,成為他們自己,不在浮躁的世間迷失自己,才是我們最應該教會孩子的事情。

首先,我們要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認識到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尊重孩子的獨立性,才能看到真實的孩子。正如紀伯倫說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你可以給他們愛而不是思想,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而不是靈魂。」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不苛責,孩子才有機會做真實的自己。

其次,讓孩子學會釋放自己的情緒,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

情緒是心靈的密碼,過分壓抑其實是一種自我否定,讓孩子學會說出自己的情緒,無論是憤怒、難過,在表達的過程中,便是對自我意識的發現。父母鼓勵孩子勇敢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才能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發現自己,懂得自己,才會在未來不被自己的情緒淹沒。

讓孩子成為自己和隱藏自我之間,只差一個真正看見孩子的父母。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讓他們做自己,才是父母對孩子最高級的愛。



但願我們的孩子,都能有機會做最真實的自己。

但願我們給予孩子的愛,是照亮他們生命的燈,而不是剝奪他們選擇的刀。

———— END ————

相關焦點

  • 18年後才看懂《千與千尋》:它是一部屬於成年人的成長曆程
    《千與千尋》18年後首次在中國內地上映,很多人都說看過N遍了,還是忍不住到電影院再去看一遍。不同的人對這部電影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看到了成長、有人看到了欲望、有人看到了孤獨寂寞冷、有人看到了愛……而我,也是在18年後才看懂了這部電影,它不是一部童話,它是一部屬於成年人的成長曆程。
  •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才知道宮崎駿為什麼了不起
    明天,6月21日,就是《千與千尋》在國內上映的日子了。暌違十餘年,再次看到這部影片,還是在大熒幕上,不知又有多少大人要在電影院哭成小孩子。《千與千尋》2001年在日本上映,獲得的包括奧斯卡在內的獎項數也數不過來。
  • 《千與千尋》18年後再上映:最好的童年,是做自己
    動畫界傳奇宮崎駿的代表作之一——《千與千尋》,18年後,終於在中國電影院與大家見面了。新版的主題曲MV,一下子就把人的記憶拉回到了童年。點擊播放視頻,歌詞和旋律總能戳中你的心年少時看這部影片,被片中衝突的畫面深深吸引。
  • 《千與千尋》再上映:18 年後才發現,這是一部成年人的電影
    今天這篇文章袋鼠君和你一起再重溫一下這部電影,體味電影中的人生道理。小時候看《千與千尋》,以為就是一個小女孩跟隨父母來到鄉下,誤入了一個怪物的世界,然後小女孩在這個世界冒險,最後帶領自己父母逃離的童話故事。
  • 《千與千尋》再上映:18年後才發現,這是一部成年人的電影
    》,以為就是一個小女孩跟隨父母來到鄉下,誤入了一個怪物的世界;然後小女孩在這個世界冒險,最後帶領自己父母逃離的童話故事。18年後這部電影再一次搬上了大銀幕,昨天剛上映,可是長大之後我們再去看《千與千尋》卻有了不同的領悟。 其實,《千與千尋》就是一部成人世界的電影。
  • 《千與千尋》18年後上映:成長的故事,看這一部就夠了
    沒錯,宮崎駿導演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將要在18年後登錄中國大陸,就在6月21日,中國影迷終於有機會在電影院的大熒幕上看到這部動畫電影。 《千與千尋》2001年在日本上映,是全球唯一同時獲奧斯卡、金熊獎的動畫電影,豆瓣評分9.3。
  • 宮崎駿的《千與千尋》,有些情節,長大後才能看懂
    宮崎駿的《千與千尋》,有些情節,長大後才能看懂第一次看《千與千尋》是在小學時,大概是在動畫頻道看到的。已經不記得當時是什麼樣的感覺,也不記得劇情,只是特別的喜歡白龍。後來再一次觀看,已經上高中了,當時終於理順了全部的劇情,也有了一定的感觸。
  • 影視 ▎《千與千尋》再上映:18年後才發現,這是一部成年人的電影
    《千與千尋》,以為就是一個小女孩跟隨父母來到鄉下,誤入了一個怪物的世界,然後小女孩在這個世界冒險,最後帶領自己父母逃離的童話故事。18年後這部電影再一次搬上了大銀幕,昨天剛上映,可是長大之後我們再去看《千與千尋》卻有了不同的領悟。 其實,《千與千尋》就是一部成人世界的電影。
  • 《千與千尋》18年,原來無面男才是男主角!
    《千與千尋》是在2000年2月到2001年7月製作,2001年上映至今,持續18年日本票房排行榜第一,真正意義上跨越了兩個世紀。《千與千尋》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同時斬獲奧斯卡金像獎和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的動畫長片。
  • 【夜讀】《千與千尋》再上映:18年了,年少不知劇中意,如今已是劇中人
    來源丨微信公眾號 :桌子的生活觀(ID:zzdshg)小時候看《千與千尋》,以為就是一個小女孩跟隨父母來到鄉下,誤入了一個怪物的世界,然後小女孩在這個世界冒險,最後帶領自己父母逃離的童話故事。18年後這部電影再一次搬上了大銀幕,昨天剛上映,可是長大之後我們再去看《千與千尋》卻有了不同的領悟。
  • 18年後再看《千與千尋》:人生是無法回頭的一方通行.
    《千與千尋》全球首部同時獲得奧斯卡和柏林電影金熊獎的動畫電影,從2001年至今,仍然以308億日元的票房穩居日本電影票房史第一位。曾經看過電影的孩子,現在有了自己的孩子。曾經看著千尋與無臉男乘坐的列車沿著海平面一路沒有盡頭的奔馳,現在察覺自己的人生也已經在不回頭的疲憊奔走。
  • 《千與千尋》上映刷屏:18年後才發現,這是一部成年人的電影
    小時候看《千與千尋》,以為就是一個小女孩跟隨父母來到鄉下,誤入了一個怪物的世界,然後小女孩在這個世界冒險,最後帶領自己父母逃離的童話故事。
  • 長大以後,我才看懂了《千與千尋》,我們都活成了面目全非的樣子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長大了,當我長大後再去影院看《千與千尋》,我才看懂了這部電影,也發現自己活成了像電影中那些配角一樣,都是面目全非的樣子。
  • 18歲的《千與千尋》,看笑了孩子看哭了家長
    宮崎駿「傾盡全力」之作《千與千尋》在萬眾期待中於今日正式上映。作為動畫影史的巔峰,影片在上映前已創下多項紀錄:貓眼24.7萬的想看人數位居日本引進片第二;9.7分的點映成績和97%的上座率皆創新高,並在八次登上微博熱搜後佔領各平臺熱搜,實時票房居當日第一。不少影評人和業內人士紛紛發文製圖,助力這部不朽經典的上映。
  • 時隔18年,才在中國上映的動漫「千與千尋」,你真的看懂了嗎
    《千與千尋》是由宮崎駿擔任導演和劇本的動畫電影,於2019年6月21日才在中國內地上映,此時距它在日本上映已過去了18年。該片講述了十歲的小女孩千尋跟隨父母搬往新家,途中誤入一座神廟,意外來到了一個神明的世界——浴湯街,一段奇幻之旅就此拉開序幕。
  • 十八年過去了,為何還要再看一遍《千與千尋》?
    2001年《千與千尋》上映時,那群女孩已經十幾歲了,其中一個女孩剛上初二,她一個人坐新幹線去看望外婆,回去的路上還繞到宮崎駿的工作室,把土特產掛在玄關的門把上就走了。宮崎駿知道後特別高興,「太酷了……她的作為讓我這個歐吉桑動容,同時也讓我感到真是不容小覷啊。」
  • 《千與千尋》的成人秘密,你看懂了沒?
    距離首映18年後,《千與千尋》終於在中國上映了!這部喚起無數中國觀眾青春記憶的動畫電影,是宮崎駿的集大成之作,曾以304億日元的驕人成績,位列有史以來日本電影票房冠軍,並榮獲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可謂蔚為大觀。
  • 千與千尋18年後再上映:長大,就是有去無回
    :18 年前的童年記憶《千與千尋》,要在中國重新上映了。直到現在,已經過去 18 年了。如果成長就是往前走不回頭,如今你已經走了多遠?五《千與千尋》已經18年了。因為,說不定下一站會有另外一個人會陪你走的更遠。但今天,我們可以很驕傲地說:18年了,我們可以回頭,然後帶著從前那些成長中在我們身上留下的痕跡,繼續往前走。
  • 18年前動畫神作,百萬人哭著打出9.3:當為人父母,才理解這部動畫的真諦!
    我不曉得這部18年前的作品為什麼最近又一次上映,不過再次看的時候卻有了和年少時不一樣的感覺,以前看的是驚險刺激和熱血沸騰,而現在我看到的卻是一部成長青春紀錄片!有時候湯婆婆會引誘你,讓你只想回家,你要記得,千萬要堅持下去,告訴她,再辛苦,你也想要工作,不然就會被她變成動物。」接著,千尋就按照白龍給他指的路:順著階梯下去,尋找鍋爐爺爺。階梯看起來很寬敞,並不難走。可是千尋卻縮在最邊緣,不敢往下邁步。就像剛開始獨立的孩子一樣,沒有父母的保護,缺乏努力下去的勇氣。
  • 周冬雨配音《千與千尋》再上映,電影的這些現實取景地美翻了!
    18年後,當年看《千與千尋》的小孩長大了,像影片裡的千尋一樣離開爸爸媽媽,獨自扛起了生活的重擔。18年後的大熒幕上,當年的小孩坐在影院,重溫舊夢,仿佛看到了自己跌跌撞撞的來時路。長大了,才知道,人必須要工作,為了生存,為了想要的生活。很多時候,工作是痛苦的,可是不工作的人生,又是空虛的。更多時候,工作成為了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唯一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