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說。"
這是對這本書的評價。
馬爾克斯說《霍亂時期的愛情》是他最好的作品,是他發自內心的作品。作為一名活著就是為了講述的作家,他的確在用自己的全部成就這部作品。
作品的靈感來源於一則新聞:
一對來到四十年前的故地重溫蜜月旅行的老人,竟被載他們出遊的船夫用槳打死了,為的是搶走他們身上的錢財。
他們是一對秘密情人,四十年來一直一起度假,但各自都有幸福而穩定的生活,而且子孫滿堂。這則新聞也以原貌出現在作品中並稱為推動故事的一個關卡。
馬爾克斯將這則故事與他父母年輕時的愛情雜糅在一起,再加入馬爾克斯自己的愛情、其他一些人的愛情故事,最後成了《霍亂時期的愛情》
霍亂,讓人不寒而慄的可怕疾病,作為線索貫穿始終。
醫生治得了生命中的霍亂,卻不一定醫得了愛情的"霍亂"。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長期內戰並飽受霍亂影響的國度,那個年代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和日常社交活動。
小說可以說是一個 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的故事,也可以說是一個男人和很多女人之間的故事,主人公阿里薩51年622段感情,只為等待最初最深刻愛著的那個女人。
他們20歲時沒能結婚,因為他們太年輕了;經歷了社會動蕩、世界變化、人生曲折之後,到了80歲,他們還是沒能結婚,因為他們太老了。
如果說《百年孤獨》描寫的是極致的孤獨,那麼《霍亂時期的愛情》描寫的則是極致的愛情。在50多年的時間跨度中,男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愛與等待,而這50多年,很多東西都在變,人也不例外。
馬爾克斯利用半個世紀的曲折展示了所有愛情的可能性:忠貞的、隱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圖式的、放蕩的、轉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甚至,連霍亂本身也是一種愛情病。
很多人說《霍亂時期的愛情》是一本愛情百科全書,就像生活有很多面貌、成功有很多途徑,愛情也有很多樣子。
書中那麼多複雜的人物關係、那麼多繁複的情節故事,也許最終只想突出哪個最簡單的而愛情願望:一生一世,在五十三年七個月零七天的日日夜夜,不管多麼孤獨、多麼荒唐,都是因為沒有一刻不在思念最初的那個人,為了她,他不著急也不躁動的等待,即便等到世界末日。
書中這半個世紀的"等待",讓我相信所謂愛,全憑信念與無論幾許浮沉也不曾丟失的那份為愛保留的童貞。我想這本書是可以給出關於愛情的答案的。
《百年孤獨》寫的是拉美史詩,而《霍亂時期的愛情》寫的卻是我們日常的生活。
在閱讀《霍亂時期的愛情》時,更容易讓人動容,這確實是一部愛情的百科全書,同時也是一部激勵我們,積極面對生活的書,在面對死亡,面對愛情的時候,要坦然面對。
感受一下書中這些關於愛情的文字:
1、 誠實的生活方式其實是按照自己身體的意願行事,餓的時候才吃飯,愛的時候不必撒謊。愛情,首先是一種本能,要麼生下來就會,要麼永遠不會。
2、 任何年齡的愛情都是合情合理的。
3、 他還太年輕,尚不知道回憶總是會抹去壞的,誇大好的,也正是因為這種玄妙,我們才得以承擔過去的重負。
4、 社交生活的關鍵在於要學會控制恐懼,夫妻生活的關鍵在於學會控制厭惡。
5、 受霍亂之害最深的要數黑人,因為他們人數最多,也最貧窮。但實際上,這種疾病不分膚色,也不分血統。而就如突然開始一樣,它又突然停止了。從來沒有人知道它到底造成了多大規模的傷害,不是因為無法統計,而是我們最常見的美德之一,就是家醜不可外揚。
人生如書,書如人生。閱讀一本精彩紛呈的小說,既是在重走書中人跌宕曲折的人生路,也是在分享寫書人豐富深刻的生活體驗。
我想,這就是《霍亂時期的愛情》的魅力,也是閱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