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家傑
《美國紀行》系列照片是九十年代初一次文化旅程中的收穫。此行機會難得,過程難忘。
1992年,北京當代攝影學會會長楊紹明應伊士曼公司等多個機構的邀請,率領一個攝影團訪問美國八個城市,從東岸的紐約、華盛頓到西岸的加州,從東岸北端的水牛城到南端的卡納維拉爾角,訪問了伊士曼柯達總部、羅徹斯特理工學院、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國家地理》雜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周刊、《華盛頓時報》、美國有線網絡電視臺(CNN)、白宮、國會山莊、五角大樓、甘迺迪太空中心、哈該學院、迪士尼樂園、可口可樂總廠、德州一戶農莊,以及多所紀念堂和博物館,行程長達一個多月。我工作纏身,只去了開頭的二十一天。
《美國紀行•集市》
訪問團成員包括內地的李英傑、駱飛、胡錘、楊秉政、劉佔坤、王苗、胡越、胡鵬、沈延太(已故),香港的陳復禮(已故)、簡慶福和我,澳門的李德勝,臺灣的翁庭華,訪問團因而被接待單位冠名為「全中國攝影家代表團」。此行有一個既興奮又倍感壓力的任務,就是一定要把照片拍好,接著的1993年要在紐約舉行訪問匯報展覽。
我當時帶了兩臺徠卡照相機,單反的一部拍彩色正片,旁軸對焦的一部拍黑白負片。儘管我個人偏愛黑白影像,但時間不夠用,三十多卷黑白負片一直積壓下來,除了有幾幅曾在匯報展覽中展出,或者納入了在同一時間出版的《美國印象》大型畫冊裡,絕大部分沒有發表過。最近兩年為了選片參加《黑白情懷》聯展,才再把這些底片抖出來,在家裡的暗房悉心放大了其中二十多幅。
曾家傑《_美國紀行•在機場打電話的女人》
「黑白情懷」銀鹽黑白攝影作品聯展,是鍾愛傳統黑白照片的獨特工藝和審美意趣的一群香港攝影人每年一度的盛事,溫文雅爾的審美活動隱藏著欲挽狂瀾於既倒的悲壯動機,寄望潤物細無聲,儘可能在攝影文化生態環境已起翻天覆地變化、攝影本質日益裂變的數碼圖像時代或後攝影時代,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一個平面視覺藝術門類傳承下去。
從2004年開始,一年一度的《黑白情懷》參展者都有二十多三十人,每人展出作品十幅,老一輩的辭世了,或因體力原因退出了,年輕的新血補充進來。香港展覽場地奇缺,有幾年的展覽即使提前一年籌劃,也預訂不到場地,但《黑白情懷》已經成為一個品牌,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嚴守銀鹽黑白的陣地。當前世界各地藝術院校仍然把銀鹽黑白作為基礎課,熱愛銀鹽黑白的人還不少,膠捲生產有復甦跡象,我們中國人豈能在這一領域出現斷層!
《美國紀行•餐廳》
曾家傑《美國紀行•帶孩子趕熱鬧去》
2017年為了慶祝第十屆,「黑白情懷」擴展為兩岸四地的聯展,參展者共49人,展期5天,參觀者7807人次,打破了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入場人數的紀錄;2018年的第十一屆被納入香港國際攝影節範疇,參展者30人,展期3天加上開幕的4個小時,入場參觀者也有4044人次,成績同樣令人刮目相看。
數碼圖像有彩色,有黑白,彩色數碼圖像可以轉變為黑白數碼圖像,有一舉兩得的便利,減省了既要帶彩色膠捲又要帶黑白膠捲的麻煩,同時數碼黑白也有與銀鹽黑白相同或相似的審美特徵,數碼圖像科技正處於不斷完善的發展過程,那為什麼還要「抱殘守缺」,搞衝印放的複雜玩意兒呢?
《美國紀行•德州農莊的牛仔》
《美國紀行•華盛頓的夏日》
堅持銀鹽黑白的攝影人並不等同跟不上時代步伐的落伍者,他們之中不乏同時是數碼圖像的高手或專業攝影師。我在2000年應中國攝影家協會邀請出席在新疆舉行的第六屆全國攝影理論年會,當時的於健主席還給我電話,建議我談談數碼攝影這個嶄新的課題,於是我在會上以《數碼時代的攝影文化生態環境》為題發言。2003至2004年間,我的《數碼巴黎·數碼信息·數碼國際》純數碼攝影展在多個城市巡迴展出,這很可能是全國首個拍攝製作過程全部數碼化的攝影個展,同時還親自把全部100個圖像編制了一本電子書。
只有對銀鹽數碼兩者都有深入認識,才能把問題不偏不倚地說清楚。長話短說,我認為銀鹽黑白的優點有三:一是膠捲成像的可信性,二是銀鹽紙基相紙的材質美,三是暗房演繹的不可重複性。不過,這些特點,尤其是材質美,必須觀賞原作才能明白,印刷品或電子圖像是銀鹽黑白影像經過翻拍或掃描等數碼化工序得來的,銀鹽黑白獨特素質即使不至於蕩然無存,也必然大打折扣。
《美國紀行•機場清晨的快餐店》
《美國紀行•結小辮子的年輕人》
「黑白情懷」群體的聯展屬雅集性質,無明確的組織架構,輪流出任召集人,鼓勵參展者的十幅作品集中表現一個或兩個主題,親自製作,內容自決,不做審查,不做評比,唯一要求是不違法、不涉及敏感話題。展覽和展覽期間同時舉辦的講座不收門劵,展覽費用共同分擔。因此,大家都樂意把最能顯示自己水平或風格的組照拿出來。
參展者所用膠捲不盡相同,片幅有大巫有小巫,由135、120到4X5或8X10,各擅勝場。我經常使用徠卡照相機M4和135膠捲,《美國紀行》組照頗能說明小型照相機機動靈活的優勢,反映我的抓拍手法,以及對人文攝影的追求。
《美國紀行•款待貴賓的年輕人》
熟悉紀實攝影的人不難看出《美國紀行》組照或多或少抓住了眼前生活場景的「決定性瞬間」,我從八十年代開始崇拜被譽為「新聞攝影之父」的法國攝影大師亨利·卡蒂亞-布列松(1908-2004),人們以「決定性瞬間」一詞概括他的攝影實踐和論述。什麼叫做「決定性瞬間」?用簡易的話說,就是:眼前事物稍縱即逝,要在若干份之一秒的瞬間,把生活場景的視覺元素組織好,把自己感知的意義表達出來。「決定性瞬間」風格與技術要求從五十年代起影響了幾代人,並繼續為人所津津樂道,儘管後來曾經有人提出羅伯特·弗蘭克(1924-)的「非決定性瞬間」與之抗衡,更有人一再強調「決定性瞬間」理論已經過時。
《美國紀行•羅徹斯特學院攝影專業的學生》
《美國紀行•學生》
《美國紀行•一家攝影店鋪的經營者》
1987年我與楊紹明一起在巴黎拜訪了布列松,我們就西方理論界關於紀實攝影分布列松與弗蘭克兩個學派之說求教於大師,他顯然不同意這個說法。後來我一直關注人們對布列松和弗蘭克兩人攝影風格的評點,我覺得兩人不同的攝影身份與職能被忽略了,前者是攝影記者,拍攝生涯四十年,職能是報導,向媒體供稿,後者從歐洲移民到美國後,不滿現實,心情低落,五十年代中期領取了古根漢創意藝術類獎學金,從而落實《美國人》系列照片的拍攝計劃(隨後以此書揚名),他無需向媒體供稿,不負報導使命,有條件隨意宣洩個人情緒。因而兩人作品各自反映的外在世界與內心世界,在比重上出現明顯的區別。關於攝影者在觀察生活過程中的主客觀統一,很多人並不知道布列松早在1951年已有所論述:「通過生活我們發現自己,同時發現外在世界,它塑造我們,但我們也能作用於它。必須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兩者在不斷對話中合而為一,而必須傳遞出去的,正是這個世界。」
《美國紀行•在傑弗遜紀念堂內打傘的女人》
九十年代美國之行,我想起弗蘭克,心情與處境不一樣,無法仿效他拍攝的「美國人」。不過,我的照片並不至於純屬客觀世界生活表象的紀錄,象徵、暗喻等手法也適用於紀實影像。1993年在紐約港口世界貿易中心大樓(已毀於911事件)舉行的攝影展覽中,我展出的一幅黑白照片,題名《國會山莊內望》,國會山莊大堂光線或明或暗,氣氛詭譎,裡面還多了一面與越戰有關的黑色旗幟,不知道是什麼人什麼時候放了進去。美方主辦機構的一位負責人看著照片對我說:「我不知道您想表達什麼。」但他沒有追問下去,我也沒有責任解說。
《美國紀行•國會山莊前的自行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