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是人們食補的旺季,很多人都會趁著寒冬補一補,特別是一些疾病初愈的人。生病就是正氣與邪氣作鬥爭的過程,生完病後,正氣多少會有損傷,特別是大病久病之後。正確的調補有利於人體正氣的恢復,防止疾病的復發。但是,如果正氣損傷不明顯,是不需要補的。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沙醫院中醫科副主任中醫師唐梁提醒,生病後進行調補是有講究的,要根據疾病的性質、用藥情況及病人的體質情況而定,不能一味亂補。
體質要分清調脾胃為重
唐梁表示,辨證施治是中醫的基本原則,根據不同的體質進行調理也是遵循這個原則,如果調補不當,適得其反。虛者進補要分清氣血陰陽進行調補:氣虛者宜選用黨參、北芪、人參、五爪龍等;陽虛者宜選用鹿茸、枸杞、巴戟天、杜仲、肉蓯蓉等;陰虛者宜選用花膠、銀耳、燕窩、百合、玉竹、石斛、黑芝麻、北沙參等;血虛者宜選用當歸、元肉、熟地黃、制何首烏、大棗等。
此外,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因此,凡病後調養多以健運脾胃為主,兼顧其他臟器,待脾胃功能恢復再進清補之品。調養以粥、湯、蒸品為宜。病後調養也不單是飲食、藥膳,正常的起居作息、心態、情緒也很重要。如果能配合鍛鍊、穴位按摩等方式,更能有助身體恢復健康。」唐梁說。
專家指引
用藥損耗多對症補回來
生病或多或少都會服用一些藥物,不過服用某些藥物後會產生部分不適或者損耗身體。
唐梁提醒,最常見的是抗生素引起的胃腸功能紊亂,常見腹瀉、苔膩等中醫的溼重表現,此時應著重調理脾胃。激素容易產生陰虛火旺的表現,要滋陰清熱。長期服用滋陰藥容易礙脾,可服用健運脾胃的藥物、食物。服用溫陽補氣藥容易化火傷陰,注意適當加用清潤之品。解表藥發散耗氣,服多者汗多氣弱,宜用益氣健脾之品收尾。
看病調補對號入座
外感發熱性疾病一般多見於正氣充足的病人,病情短,愈後好,對正氣影響不大,適當注意飲食清淡即可,無需特別調補。急性、感染性、傳染性疾病大多起病急、變化快、病情多重,其病程中多伴高熱,可生風動血、耗氣傷陰。在這些疾病的後期應以清餘熱、調理脾胃、益氣養陰為主,如蘆根、白茅根、百合、麥冬、石斛、太子參、五爪龍、魚腥草、馬齒莧、馬蹄、藕、梨、絲瓜、黃瓜等。腫瘤放療後耗傷氣陰者可參考上述調養法,切不可溫燥太過或滋膩太過。
呼吸系統疾病慢性咽炎、支氣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急性發作後期或緩解期,多用茯苓、陳皮、南北杏、太子參、沙參、百合、蓮子、芡實等以健運脾胃、化痰益氣為主;有腎虛表現者還要補腎納氣,可用蟲草、核桃、蛤蚧。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慢性咳喘類疾病切忌太早進行滋補,否則會妨礙脾胃運化,滋生痰溼而加重病情。
消化系統疾病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腸病、肝病、膽囊炎等消化系統疾病,一定要注意飲食清淡、適量,不可溫補、辛燥。因為消化系統功能失常最易形成溼熱和氣滯狀態,所以健脾祛溼、疏肝理氣是調理的關鍵。日常可以常用陳皮、茯苓、薏苡仁、白朮、扁豆、蓮子、芡實、苦瓜、冬瓜、雞骨草、谷芽、麥芽等。
關節病關節退行性變、頸椎、腰椎、類風溼等關節病,要注意祛風除溼、活血通絡、補益肝腎,可以選用川木瓜、葛根、牛膝、薏苡仁、烏蛇、杜仲、桑寄生、巴戟天等煲湯。
心腦血管類疾病高血壓、高脂血症、腦梗塞、腦出血等心腦血管類疾病,中醫多認為同痰瘀有關。調理多用田七、丹參、銀杏葉、山楂、洋蔥、黑木耳等化痰通絡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