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公眾號:娛理,一個專門深挖娛樂圈幕後故事的號。
《青春鬥》劇照
「你真誠的嗎?」
還沒等娛理工作室開口,導演趙寶剛就已率先發問。這句電視劇《青春鬥》裡,女主角向真的口頭禪,就是趙寶剛想出來的。
64歲的趙寶剛,再次扛起青春劇的大旗,歷時3年創作了《青春鬥》,然而在開播第一天就遭遇了排山倒海的質疑聲,「趙寶剛還懂不懂年輕人?」成了網友熱議的焦點。
「哪兒都好,就是說不得,從小就被寵著,自我優越感特別強,一句批評的話都聽不進去,現在的年輕人就這樣,不僅說不得,還不愛聽使喚。不過啊,我覺得這不算缺點,這應該是你們這代年輕人的特點。」藉由劇中錢貝貝父親的臺詞,趙寶剛說出了自己對於90後年輕人的真實看法。
「其實我真的是看好90後的。」
12年前的《奮鬥》在剛播出時也備受爭議,其中最大的聲音同樣是「這不是我們80後的青春」。如今《青春鬥》播出,同樣的聲音再次出現,自稱老朽的趙寶剛把所有爭議都看得很輕,「看完這些爭議,我說沒有什麼太露骨的,比我想像的簡單多了。」
片場的趙寶剛、鄭爽等
「《青春鬥》的熱度,不是罵出來的」
數據很難證明一部作品的好壞,尤其是在部分視頻網站關閉了前臺播放量,水軍也緊接著被聲討之後,年輕觀眾不再滿足於簡單的「看電視」,而是有了更多的發聲渠道。在內容方面,由平臺提出的「生死7分鐘,黃金前三集」也被不少創作者奉為信條...但明顯,這些條條框框並不適用於趙寶剛和《青春鬥》。
《青春鬥》的前三集集中了全劇大部分的槽點:打碎水壺,推室友下水,沒考第一就要自殺,再連帶著一句「演技炸裂」的評價,被網友群嘲仿佛是註定的,「在網上評論的人說不好,那不評論的人呢?我告訴你,其實大多數人是不評論的。評論的人才是少數。」
無論是演技爭議還是部分媒體、自媒體在開播時就給《青春鬥》下的定義,在電視劇沒播完之前多少是有些片面的,「這個戲能到今天這個熱度,不是被罵出來的,誰能弄出這個戲,弄成這麼大的熱度,一年裡也找不出兩三部,這部戲本身的內容才是熱度的來源。」
「在我的預設過程中,它為什麼有這個熱度,因為這種(對故事)寫法,就註定它必須被議論、被爭吵,它不吵就不是這個戲了。」鄭爽的熱搜體質確實給《青春鬥》貢獻了開播時的關注度,但在趙寶剛看來,更多的是戲本身,「今天罵鄭爽的,有一半是因為人物性格,我們沒有保護,鄭爽的表演過程也沒有保護,跟演技沒關係,是人物。」
《青春鬥》劇照
鄭爽飾演的向真是被推到最前面的一個,她情緒化、自我逃避、一度鬥志全無,在朋友家蹭吃蹭喝,大學畢業選擇創業,結果賠到血本無歸,還好有男朋友趙聰在幫她兜底。
直到踏出校園、失去趙聰後,向真才慢慢發現,她的肆無忌憚不會一直被人包容,於是她把自己的性格慢慢收起來,無論是在雜誌社工作還是再次選擇創業,向真在劇集前後的人物變化是較為明顯的。
「她是一個不完美的角色,奮鬥了6年,最終也沒有多大的成功,但有成長。」向真骨子裡有一股勁兒,不管是按照社會規律去循規蹈矩地做事,還是回家打麻將,回北京決心進軍時尚...看似不著邊際,「向真想在這個世界裡面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發揮自己的能量,我覺得這是90后里面都有的。」
《青春鬥》劇照
鄭爽把趙寶剛心中這個不完美卻最終沒有逃避成長的90後向真展現出來了,「她(鄭爽)演得很好。在這個戲裡,她從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自然,展現了我希望這個角色所表現的內容。做了這麼多年的導演工作,對於自己作品中的演員表現,還是能有專業評判的。」
當然,趙寶剛也沒有否認鄭爽的臺詞問題,「臺詞問題的確有。但是我告訴你,只存在15%左右的臺詞問題,另外85%的臺詞是清楚的。」
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不喜歡被代表,90後更為明顯,想要做一部刺痛90後內心和生活的影視劇,遭到反噬也是意料之中。
趙寶剛選擇了去做這個「壞人」,誰不會拍霸道總裁的愛情劇呢?誰不會拍青春美好回憶呢?但他為什麼沒有走捷徑卻選擇做《青春鬥》呢?
因為他是趙寶剛。
片場的趙寶剛
「這個時代很難典型」
5年前,趙寶剛的電影處女作《觸不可及》上映之前,他曾公開對媒體說「如果《觸不可及》的票房不好,我就承認自己不行了,也不拍了。」但這5年間,趙寶剛再也沒有拍攝過電影,這次的「退休Flag」又成為了觀眾勸退的理由。
「不要以為我這是炒作,是真心話。」《青春鬥》是趙寶剛展現出來的90後的色彩和狀態,在多重評價和爭論之下是時代的內容,「這個時代太需要這樣一部戲來爭論了。」《青春鬥》給90後的青春撕開了一個裂口,「如果看完整部劇情,我相信劇中的力量會影響無數人。」
《青春鬥》把這部劇的內涵都留在了最後,「因為它一部電視劇,我們堆積的情緒在最後兩集開始發酵,就是到了最後兩集人們才知道,這個戲真正的意義在哪兒。」這部劇在趙寶剛的眼中是獨樹一幟的,最後一集沒有播完,說定論還為時尚早。
《青春鬥》海報
趙寶剛到底懂不懂90後?在採訪過程中,他直接拿出了手機,語音搜索「90後當代青年」,「你看,所有的全有,無數案例,無數的東西。」從世界級學者的觀點,到如今人人掛在嘴邊的「喪文化、佛系」,「不瞎說,我都看完了,然後再和年輕人去交流,最終用我看世界的方式寫了這麼一個故事。」
「我從來沒想說憑一部劇就去指引誰,我就想弄一部劇,大家討論討論,這就是文化影響力,我對片子創作的認知就這麼簡單。」
90後出生的年代享受了改革開放的紅利,所受的也不是苦難教育,而是把快樂作為生活的標準:向真為愛情放棄了畢業儀式、晉小妮選擇沉浸愛情忘記自我、錢貝貝辭職換工作、丁蘭決定賣房為父親治病、于慧就想圓自己的電影夢,主角們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出選擇,看似戲劇,卻也有著必然的結果。
《青春鬥》劇照
《青春鬥》的編劇團隊有三位80後,一位90後,每個人都在趙寶剛的第一版劇本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大家對於人物也有著自己的喜好,「或許你覺得我的人物不典型,沒有說服力,但是我更想表達的是我對世界的看法,或者叫我對你們90後的看法,或者是我們這一代人對90後的看法,這個層面就牽扯到了所謂的代溝,實際就這麼個問題。」
50後的趙寶剛絲毫不掩飾自己和90後之間的距離感,「我是抱著一種學習的態度,其實真應該學習一下,她們敢『喪』,你敢嗎?」90後這種表面的「喪」,也含著一股不低頭的勁兒,這種情感並非是打了雞血一樣的奮鬥故事,而是更為堅韌的內心基石。
《青春鬥》劇照
「青春不會有太多結果」
5個女生從大學室友到畢業之後的6年中,各自會成長多少?
向真從創業失敗到前臺、雜誌社編輯,到再度創業;晉小妮從一段感情到另一段感情,丁蘭從只想著自己到慢慢扛起一個家...她們都沒有變成所謂的社會成功人士,也沒有公主式的愛情童話故事。
38集的《青春鬥》並沒有試圖給這幾位主角的6年去下一個定義,只是單純展現了她們的經歷,「這部劇整體結構是沒有太大戲劇張力的,沒有太多起承轉合,它真正的戲劇張力是人本身遇到的事件的碰撞。」
而那些「男朋友們」的出現和離開也是如此,「跟生活一樣,遇到了就是遇到了,失去了也就是失去了。」
《青春鬥》在內容設定上並不討巧,幾個女孩也並非是一直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好閨蜜,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故事主線上有自己完整的生活和情感邏輯,「這個戲很難寫,因為它沒有一個貫穿的戲劇結構在支撐著這個東西,但是我就是想無數的辦法,最終編成這樣的,還能夠讓觀眾去看下去的,就是這麼一個。」
《青春鬥》劇照
趙寶剛選擇鄭爽的原因也很直接,「第一點,因為她有流量,我說找沒流量的,都不幹;第二點,她也想接一個有自己認知的戲。」明確意向之後,趙寶剛親自飛了一趟上海,和鄭爽聊了詳細的問題,預留了120天的拍攝時間,合約就這麼籤訂了。
趙寶剛真的不懂青春嗎?
或許手機鈴聲還是周杰倫金曲《星晴》的他從來都不服老,但和當年拍攝《奮鬥》的過程相比,如今的創作過程和創作環境,還是讓他覺得吃力了,「不能隨心所欲,不能酣暢淋漓,早期我的所有作品,就是我想幹嘛幹嘛,我滿腦子都是戲,現在我得拿80%的精力去估計別的事情,讓我也『喪』一下吧。」
趙寶剛,圖源網絡
既是導演又是編劇,年過花甲的趙寶剛為了《青春鬥》拼盡了全力,拍攝過程中每一場戲的調度,每一句臺詞的呈現,甚至後期放出來的海報,都是他親自設計的,主角們站在一個大大的「鬥」字上,寓意著「人生的十字路口,青春的1/4。」
沒有看不起90後,也沒有在刻意貶低誰,在趙寶剛的理解中,現在的年輕人在用一種很軟的東西抗衡,和過去的思維方式抗衡,這是很有力量的,也是《青春鬥》這部戲裡暗含的內容,「我怕人們因為你文藝作品,你寫那些東西就得有點兒矯情,所以我就沒寫,但這裡面確實有。」
《青春鬥》讓一向大膽突破的趙寶剛開始有些猶豫了,這部劇是否真的會成為這個時代90後青春的一面鏡子?或許真的要等待大結局自後的發酵,到那時這部劇的文化影響力如何,才有可能有一個客觀的判斷結果。
《青春鬥》預告海報
QA訪談:娛理工作室X趙寶剛
娛理:您覺得評論一部戲的標準是什麼?
趙寶剛:我講的是文化影響力。我不可能把今天這個時代,每個人的審美都統在一起,包括我用了一個新的方式來寫人物關係,來寫今天的90後,我認為的90後是什麼色彩,什麼狀態,它當然有爭論了,但爭論之下是什麼?是時代的東西,這個時代太需要這樣一部戲爭論了,不然的話我為什麼做這麼一個戲?
《青春鬥》對於時代的貢獻,如果我的這部戲在未來人們還認可,那我就成功了,就這麼簡單一個道理。我每個時代不都是這樣嗎?
娛理:鄭爽演技炸裂被推上了熱搜,為什麼會用「炸裂」一詞來形容她的演技?
趙寶剛:關於鄭爽的演技炸裂,實際是我找不出另外一個詞來形容鄭爽了。就說表演很到位,不準確。我又不願意用模稜兩可的詞說:「挺好,這個孩子表演有進步!」這叫什麼話,我就不願意說這類的詞。要是說演的惟妙惟肖,我都覺得這個好像不能表達清楚,後來我就覺得是炸裂。炸沒炸裂?都炸成這樣了。
《青春鬥》劇照
娛理:鄭爽帶起了這部劇前期的熱度,但到了後期,會不會擔心對劇情的討論有一些折損?
趙寶剛:我確實沒想到最開始鄭爽的人設會帶來這麼高的討論度。關於她的話題在前面顯得更突出一些。但後面慢慢的,隨著劇情的越來越深入,話題自然就會產生轉移,人們開始討論劇的內容本身。剛開始的話題聚焦在鄭爽身上我認為也是正常的。
對鄭爽的演技會有一些爭議,這個也是正常範疇內的,只是我沒想到來的這麼早。但相信看到後面,大家也會有更客觀的認知,無論對演員,還是對這部戲。
《青春鬥》劇照
娛理:眾多男性角色如何選擇?為何會被吐槽顏值不夠?
趙寶剛:我這麼說吧,你要想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一個完全符合你所有標準的男朋友,這個可能性有多少?(《青春鬥》)這個劇他都是反著的,每個人物都不是歌頌愛情美好、生活美好的,而是要面對生活、愛情帶來的不如意,因為你想遇到一個完全如意的太難了,幾乎不可能。
其實也不是說這些男生長得不好看,是他們的行為不美,「顏值」是一個很表象的東西,主要是沒有展現他們的人物魅力,都是「無保護式」的人物,他的真實度在這裡,所以觀眾可能不太習慣。
娛理:《青春鬥》的創作過程感覺如何?會感覺到有點兒吃力嗎?
趙寶剛:其實不願意拍了是綜合因素,就是現在的這種方式,我都覺得影響我創作,不能隨心所欲,不能酣暢淋漓。我早期的所有作品,就是我想幹嗎幹嗎,想怎麼著怎麼著,我根本就不去想這些事情,滿腦子就是戲。
我現在好,得拿80%的精力去弄其他事情,我煩。我喪一下吧。
《青春鬥》發布會上的趙寶剛
聽說點一下你會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