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喬苗兒
青春題材是國劇市場常青樹。
青春題材劇根據表現內容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第一類是「現實青春」,以早期《十六歲的花季》《十八歲的天空》《校園先鋒》等真實展現校園生活的劇集為代表;第二類是受到國產青春片影響的「疼痛青春」,著重描繪青春期少男少女們的憂鬱和傷感情緒;第三類是「回憶青春」,主打懷舊牌,重溫校園生活與校園愛情的美好,近年的《最好的我們》《忽而今夏》等作品為代表;第四類是「問題青春」,意在直面當下,呈現年輕人在青春旅程中的精神風貌,兼具直面當下的現實反思。
《青春鬥》說的就是「問題青春」那些事。如果將青春題材比作兩面的磁帶,《青春鬥》果斷將磁帶翻面,把深藏在青春背後的成長陣痛和現實問題擺上了臺面。
《青春鬥》由趙寶剛導演,鄭爽、蓋玥希、徐悅、陳小紜、王秀竹等主演,以向真、錢貝貝、丁蘭、晉小妮、于慧五位性格迥異的普通女生的青春境遇為主線,真實紀錄了她們「北漂」生活的喜怒哀樂,描繪出五位普通女生在挫折與困境中不斷探索成長,屢敗屢「鬥」的不服青春。
青春群像:五個「非典型」問題少女
劇作成功與否的關鍵是人物能否立住,特別是脫胎於現實生活的劇集,人物是否可信,直接影響著觀眾對整部劇的信任感。
在作為媒體之前, 新劇觀察(ID:xinjuguancha)的記者同樣有作為觀眾的身份,開場的兩集看下來,最直觀的感受是:五個年輕的姑娘,是劇作層面的「非典型人物」,也是現實生活裡「典型的人」,有網友用「作我們不敢作,做我們不敢做」來形容她們的特質。
向真(鄭爽飾)很猛。從望遠鏡中見到男友趙聰幫助學妹提行李,從樓上一路猛跑,撞翻了同學的暖水瓶,嘴裡喊著「回來賠你」,人已經跑得無影無蹤,「宣示主權」時臉不紅氣不喘。不離手的耳機,誇張的卡通大T恤,嘎嘣脆極快的語速,無一不在昭示著向真這個人物率真爽利的個性。顯然鄭爽本人也對向真這個人物的一舉一動共情頗深。在此前的發布會中,鄭爽用「真誠和勇敢」來總結向真,「真誠是向真這個人物最完美的註腳,她一直勇敢地面對生活,我很喜歡她,也非常羨慕她。」
錢貝貝(蓋玥希飾)外冷內熱又毒舌,優渥的家庭環境造就了她高冷的性格,不願意主動,同時也不輕易妥協。實際上她只是在用生人勿近的姿態來掩蓋自己不善社交的內心。丁蘭(徐悅飾)是學霸人設,目標明確,積極進取,而在堅強獨立的背後,原生家庭卻影響和禁錮了她的理想,「逃離樊籠」令她在成長過程中必須背負更重的壓力。晉小妮(陳小紜飾)盯梢男友,隨時監控其行蹤,活脫脫的戀癮少女,這種看似誇張無腦、任性衝動的行為,實際上暴露的是她安全感的缺失。于慧(王秀竹飾)打扮成熟自帶氣場,已經在不斷摸索中淘得創業第一桶金,然而貧寒的家境令其凡事只能依靠自己,急於擺脫現狀,出於對成功的渴望,令她的性格中多了急功近利的一面。
五位鬥系青年,她們有著或多或少的缺點,雖不完美,卻真實得如同我們身邊人。看著他們,我們也看見了自己性格或為人處事上的不足之處,並以此警示自己。除人物真實外,該劇的場景和情節也頗具現實主義風:在宿舍涮火鍋,開臥談會互相傾訴自己的小心思,在宿舍窗口遠遠地眺望操場,打鬧起來沒輕沒重,這都與我們的現實生活如出一轍。真實的校園畫面和生活化的記錄手法勾起觀眾對校園生活的記憶,似曾相識的熟悉感帶來的是信任感。
青春問題:職場、情感雙管齊下
大四,是踩在校園與社會分割線上的一年,《青春鬥》在時間點的攫取上頗有意味。
一面擁有著校園生活的簡單純粹,一面心懷對新生活的熱切期盼,渴望證明自己的同時必須面臨無數的選擇題。「鬥」字在這裡被賦予了「選擇」的意義,十字路口的兩點,如何抉擇,「青春鬥」即是「青春的選擇問題」。
是考研繼續深造,還是步入社會,走進職場,這是每個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要面對的第一個選擇,也是必須由自己拿主意的問題。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大四之前按部就班,一步一臺階朝前走,大四就像階梯的最後一級,踏上這級臺階,就要作為獨立的成年人對自己未來的路負責。向真和丁蘭二人的選擇正是就業、深造兩條路徑的代表。向真放棄保研,選擇與于慧共同創業,丁蘭決定與高原同去德國學習深造。躊躇滿志的創業青年向真即將面對的是缺乏經驗、資金不足帶來的現實困境。於蘭背負的原生家庭桎梏即將展開,于慧面對創業過程中的經濟壓力以及急切要證明自己的心理壓力,她的職場進階之路又將如何?她們將如何自處,還要到劇中去尋找答案。
錢貝貝、晉小妮則是在情感上各有各的困境。錢貝貝即將畢業,卻遭遇控制狂男友,被強行軟禁於家中。初嘗愛情的她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悸動,還多了一分常人不會體會到的恐慌和無助;晉小妮如同「愛情遊民」般在出軌的男友家裡搬進搬出,愛情成癮的魔咒是否還將伴隨她畢業後的人生?
之所以能夠被劇中人的選擇和命運變化「牽著走」,因為她們的經歷觸及到太多的現實問題,涉及情感、生活、家庭、職場方方面面,人物用行動向觀眾發問:如果是你,會怎麼辦?
在《青春鬥》中,青春之旅不再是高歌猛進的一片坦途,而是落地現實後的滿目焦灼和一地雞毛。該劇的難能可貴之處也在於此,不再「造夢」,而是直面現實,把年輕人走向社會必須面對的抉擇和困境悉數擺上檯面,如何做出選擇、如何承擔責任、如何應對職場困境、如何處理情感關係、如何面對原生家庭,《青春鬥》實際為觀眾呈現了年輕人社會生活面面觀。
青春精神:「鬥」是一種態度
在當下稍顯浮躁的大環境中,急於以各種形式向年輕人販售成功學經驗的事例不在少數,在大眾關注「如何獲得成功」的時候,趙寶剛導演卻提供了另一種思路:真正成功的人不到10%,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成功。
如果成功的機率這麼低,那我們還要鬥下去嗎?
這也就回歸到《青春鬥》的主題精神層面:既然是「青春鬥」,就要拿出鬥的姿態。「日子得過,錢得掙吧?我們講的就是在你情緒不好的時候,在你深陷苦難、不如意的時候究竟該怎麼辦。無論如何你也得朝前走。」導演趙寶剛這樣解釋「鬥」的含義。
作為國內較早開始青春題材劇創作,並在此領域深耕多年的導演,趙寶剛能夠精準地抓住青春題材劇中人物身上難得的「少年感」,並且以此為基礎選擇合適的演員,適時調動演員的情緒。從目前播出的兩集內容來看,整體洋溢的青春氣息尤為寶貴,也是「鬥」精神的根源:因為年輕,所以有激情,有衝勁;也因為年輕,未經世事,免不了面對挫折,承受磨難。也正是有了青春的底色,才有成長的過程,才能令「奮鬥未必成功,但定能成長」的精神得以傳遞。
另外, 讓人物開口說話,用平實但足夠精煉的對白來傳遞「鬥」的精神,也令《青春鬥》註定是金句頻出的劇目。率先步入社會進行自主創業,心氣兒極高的于慧目前來看起到了「鯰魚效應」的作用,深深刺激著其他幾位姑娘的神經,迫使她們儘快對未來的生活做出選擇和規劃。
更加可貴的是,《青春鬥》裡的主人公們或取得成果,或收穫經驗,甚至遭遇失敗迷茫無措,均是在遵循戲劇性的前提下讓人物做出符合自己角色設定的選擇。雖然未預設立場,但灌注於人物設定、情節設計的價值觀念引領卻從未缺席。在這一層面看,「鬥」更是一種態度,與消極情緒鬥,與不利條件鬥爭,與自己鬥,才是「鬥」的精神核心,也是經歷青春之後真正應當珍惜的東西。
不再強調成功的結果,而是注重成長的過程,《青春鬥》試圖用輕快的表達勾勒出年輕人不斷奮進的成長軌跡。五位主人公即將離開象牙塔,面對更加艱難的處境和挑戰,她們將如何應對,「鬥」出自己的青春態度,著實令人期待。
近期熱文
為什麼經典敘事的電視劇更容易出爆款
為什麼群戲結構的電視劇更容易出爆款
為什麼重塑價值觀的電視劇容易出爆款
為什麼主題宏大的影視劇更容易出爆款
商務合作 / 轉載 / 加入社群 / 約稿
請聯繫微信ID:
15201655723 zsh762079852
1028627745 64977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