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股權戰留下的啟示是:國企改革,必須逐步解決管理層股權激勵這種「歷史遺留問題」。
萬科股權事件已持續逾1年半,跌宕起伏,如今再掀波瀾。據報導,華潤股份將出讓在萬科所持股份,股權接盤方為深圳地鐵集團。
有關深圳地鐵集團入股萬科,可謂一波三折。2015年12月18日下午,萬科緊急停牌;3個月後,萬科宣布找到「白武士」——深圳地鐵集團。但這一合作模式遭到華潤以及「寶能系」反對,萬科股權事件隨後歷經「寶能系提議罷免萬科董事會成員」、「華潤關注萬科內部人控制問題」、「恆大突擊舉牌萬科」、「監管部門對險資舉牌採取措施」等劇情,去年12月18日,萬科A通過深交所網站發布公告稱,終止與深圳地鐵集團重大資產重組。然而,時隔不到一個月,之前堅決反對萬科與深圳地鐵集團合作的華潤,居然全盤交出所持股份,這令人大跌眼鏡。
我們目前無從知曉,華潤方面何以做出如此決定。但要看到,儘管萬科第一大股東從華潤變成了深圳地鐵集團,「王石難題」仍未解決。
「王石難題」的根源在於,以王石為代表的管理層,在萬科中所持股份太少。王石的股份沒在十大股東裡面,因此,一旦與大股東及外來強勢資本博弈,必然處於下風。
為了解決管理層的激勵問題,萬科近年來推行了「事業人合夥制」,事業合伙人加槓桿持有萬科股票,客觀上變成了一個個股東,但這也遭致寶能「體外循環,違規另立『中央』」的抨擊。由此可見,MBO(管理層)持股依然存在合法性「原罪」。
管理層與大股東關於企業話語權之爭,不僅是王石一個人遇到的難題,更是所有同類企業家面臨的共同命題。比王石小3歲的董明珠也在去年年末遭遇類似風波。
作為一代企業家,王石、董明珠都為萬科、格力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無論是國資作為第一大股東的萬科,還是本身就是純粹國資的格力集團,這種貢獻價值是很難去量化的。相比於純粹的民營企業,這是王石、董明珠想要推行MBO持股所遇到的第一個難題——企業不姓王(董),他們不過是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具體經營者,憑什麼可以隨意增持股份,來與所謂的貢獻相對稱?
2004年郎鹹平與顧雛軍關於國企改革MBO持股之爭影響深遠,雖然後來有關「MBO」概念被淡化,在後續的國企改革案例中,監管部門事實上對管理層持股有了某種程度的允許,但國企產業制度依然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在虛化的全民所有制與具象的管理層持股之間,存在難以界定的矛盾與衝突。管理層究竟該持有多少股份?所持股資金來自何處?都是問題。
之前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股權的議案勉強獲得通過,但募集96.9億配套資金等15項議案,卻在中小股東的聯手阻擊下未能成行。有分析就指出,董明珠實現對公司實際控制力的議案就這麼黃了。這也說明,基於不同的利益訴求,無論是國資大股東還是中小股東,都可能對管理層增持股份用腳投票。MBO持股在國企控股上市公司中的路依然難走。
因此,萬科股權之爭雖已到了終局,「王石難題」反映出的問題仍待破解——國企改革,必須逐步解決管理層股權激勵這種「歷史遺留問題」,這也關係到未來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效。這也需要政府職能部門、企業管理層繼續在妥協與變通中尋求答案。
張平(財經評論人)
本文來源:新京報即時新聞 作者:張平 責任編輯: 惠楊_NF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