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智谷趨勢
王石果然又陷入了爭議。
疫情之下,老王帶領萬科企業股資產管理中心向清華捐贈2億股股權,用於創立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
按照市值估算,這筆股票總值53億元。
這是國內對高校基金會的最大金額的單筆捐贈,創造了歷史。
說實話,聽到這個消息,我還是挺感動的。
你黃大大曾經在萬科工作,看著它一路風風雨雨,雖不完美,但「大道當然」的旗幟,感召了許多人。
朋友圈裡,也有很多前同事說,「那個熟悉的老王又回來了」。
然而,就是這件事,遭到了廣東省房地產研究會執行會長韓世同先生的質疑。
他也是一名萬科前員工,他說:
「我覺得這件事涉嫌侵犯萬科全體員工權益,已經有20多名萬科老員工支持我實名舉報。」
韓世同先生不僅發表了公開信,還向證監會實名舉報,並表示要再發起公益訴訟,大有誓不罷休的意思。
他質疑這筆捐贈有違規的嫌疑。
對此,很多人都非常關心。我也感到納悶:這麼大一筆「史詩級」捐贈,難道沒有經過授權?
昨天,上海證券報披露了一份企業股中心章程的內容,終於把程序說清楚了。
我認為,這件事程序上沒啥問題。
下面具體展開來說。
首先,對於這筆股票的來源,沒有任何疑問。
1984年萬科成立,1988年,萬科成為中國第一批股份制改造企業,改造完成後60%為國家股,40%為企業股。
根據當時規定,企業股的使用可由企業「自主決定」。
當時同類的股改企業,大多數選擇將企業股分配給了創始團隊。
但王石在明確這筆資產的當天,就選擇了放棄。
這筆企業股沒有分配,而是交由職工委員會管理,成為全體員工共同持有的資產,相當於員工集體股。
為什麼要這樣選?
王石自我剖析過「心路歷程」:
「首先我覺得這是自信心的表示,我選擇了做一名職業經理人,不需要通過控制股權也能管理好企業。」
「其次在中國社會尤其在80年代,突然很有錢,是很危險的,從傳統文化來講,不患寡,患不均。」
「在名和利上,我的本事不大,只能選一頭,我就選擇了名。」
正是因為這一選擇,王石從此與富豪榜「絕緣」,他只在萬科擁有極少的股份,掌舵中國龍頭房企,卻連大陸富豪100名都沒有進過。
這次選擇,也對萬科的企業發展和管理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石作為唯一的創始人都不要股份了,所以大家也都沒有要。
「這也為萬科的現代企業制度鋪平了道路。」
在萬科,職業經理人精神深入到管理的方方面面,以此為基礎,才有了後來的事業合伙人制度。
這樣的股權安排,也逐漸確立並鞏固了萬科的企業文化:大道當然。
此後,王石之所以能率領萬科一路穩健前進,逐漸成為中國房企龍頭,離不開這一文化加持。
超過25%的利潤不做,堅持不違規、不行賄,堅持陽光照亮的體制……這些做法,現在看「真的很萬科」,但其實是一步一步建立的,過程絕不容易。
世上沒有空中樓閣。
從這個角度來說,1988年的那次抉擇也塑造了萬科,是萬科企業精神的源頭之一。
因為,企業的發展和壯大需要不斷增資擴股,如果管理者沒有資金跟進,又想牢牢控制企業,有可能自己就成為企業做大的阻力。
如果沒有當時的選擇,可能就沒有後來的萬科,也不一定能有萬科的今天。
歷史沒有回頭路,但站在今天回頭看,我對當年的王石和萬科創世團隊的選擇,仍然敬重。
在1988年的抉擇之後,這筆資產就一直在萬科的職工委員會管理。
根據公開資料,萬科職工委員會自1989年成立後,從未做出過將企業股資產分配給任何個人的決定。
隨著萬科的發展,企業股股權不斷被攤薄。
但同時,隨著萬科業績持續穩健增長,該筆資產也隨之增值。
這在資本市場是很常見的情況。到2010年的10月底,萬科企業股資產的帳面價值,已經上升到9.68億元人民幣左右。
比起當初,這筆錢已經增值了上百倍。
如何進一步明確它的管理制度、使用目的和途徑,就變成了重要的課題。
因此,萬科在2011年初召開了一次萬科員工代表大會,就此事做出決定。
在開會前,王石給全體萬科員工寫了一封信,號召萬科員工把這筆企業股資產貢獻給社會用於公益事業。
當年,我還沒有入職萬科,只能遙想這一幕,那對於萬科人,是一個多美好的年代啊。
35年來,萬科員工有很多,入職的、離職的,加起來有幾十萬人。
2011年的萬科全體員工大會,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決議成立一家社會企業,將企業股資產,交由這家社會企業持有和運營。
這家社會企業就是萬科企業股資產管理中心(簡稱萬科企業股中心)。
注意,所謂的社會企業,不同於一般企業之處就在於,任何人都不能從這家企業獲取投資收益。
其所有資產及收益,最終只能有一個用途——用於社會公益事業。
萬科前高級副總裁、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說,「我有幸參與其中,並親歷了2011年那次隆重的投票」。
這次大會決議的結果,寫進了萬科企業股中心的章程,明明白白。
據上海證券報報導:
萬科企業股中心章程第三條規定,本企業的宗旨是:管理企業資產,通過合法投資、運營,使其不斷保值升值,並將企業資產及收益最終全部用於公益事業;
第八條規定,理事會直接決定或授權法定代表人將企業資產、利潤用於公益事業;
第十條(五)規定,本企業宗旨不允許修改,本企業章程的其他內容,不得與本企業宗旨相衝突;
第十六條(三) 規定,本企業利潤不作分配,除依法需要提取相應資金外,全部計入資本公積,並最終用於公司宗旨所指定的方向。
看到了麼?
經過萬科全體員工大會的決議,這筆資產是必須最終全部用於公益事業的。
而且宗旨不允許修改。
斬釘截鐵,沒有留下任何轉圜的餘地。
從章程可以看出,自誕生之刻起,企業股中心理事會就可直接決定將企業資產、利潤用於公益事業。
同時明確企業股中心肩負兩項使命,運營資產增值以實現優於一般公益組織的「造血」功能,以及將企業股資產最終用於公益。
知情人士對記者是這麼說的,
「上市公司不享有萬科企業股中心的決策權,理事會是萬科企業股中心的決策機構,理事會成員由萬科員工代表大會選舉產生。」
可見,萬科在2011年就已經做好了準備,把決策權交給了企業股中心。
如果沒有這一年的溝通和授權,也絕對沒有今天,在疫情全球肆虐的時候,萬科企業股中心做出的「史詩級」捐贈。
一飲一啄,皆有因果。
在中國,公共衛生事業一直存在明顯的短板。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這一短板暴露得更多,從財政投入、醫療衛生體制,還有高等教育方面都亟待補強。
由於萬科的出手,在中國的頂級學府清華大學,得以及早增設一座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於國民有益,對全人類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新創立的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第一步設立預防醫學、大健康、健康大數據、公共健康政策與管理四個國家亟需、面向未來的學科方向,以高層次研究生培養為主,兼顧學術型與專業型人才的培養。
作為一名萬科前員工,我很認可。
我相信有數以萬計的萬科人,也會支持這件公益事業,並感到與有榮焉。
不過,我也理解韓世同先生的質疑,他有權利發問,提出的問題也代表了一些人的困惑。
這是韓先生在接受騰訊新聞潛望時說的話:
我想說的是,應當避免把對個人的好惡,帶入到對公共慈善捐贈事件的評價中。
由於韓先生是萬科前員工,引起了很多媒體的關注、採訪,但像下文冠以這樣的標題,其實已經偏離了討論的本義。
不少大V也加入了這場討論,發出了一些質疑/疑問的聲音,比如中國政法大學的劉紀鵬教授:
不過,劉教授很快收回了自己的評論,並表示是文章的表述問題。
「定性王石是擅自捐贈,在題目和文章開頭作為導語,我是不能接受的,默認它,就意味著一個嚴肅學者的不嚴謹。也意味著一個在證券市場有30年耕耘經歷學者的晚節不保。」
大反轉後,這話說得相當重了。
關心此事的朋友,確實需要先了解萬科企業股資產的來龍去脈,以及萬科這家企業的文化。
人間是複雜的,但大道當然。
53億的捐贈,是萬科給予世界的一個禮物。
榮譽屬於全體萬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