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最廣為人知的身份是「大俠」,因為他的一生都在致力於武俠小說的創作,《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乃至於有人說,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讀者。
1976年,電視劇《書劍恩仇錄》在香港無線電視臺上映,這是第一部被改變的金庸小說,此劇一播出,就在香港和東南亞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也讓當時拍攝此劇的鄭少秋紅透了香港和東南亞。此後,金庸的小說被一部部翻拍,拍一部火一部,這也讓金庸先生獲得了非常可觀的版權收入。
後來到了1995年,一部名叫《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小說卷》的書籍被出版,金庸因此被列如20世紀文學家排行榜的前四名,僅次於魯迅、沈從文、巴金。此排名一出,引起了學界和民間的巨大爭議。在大陸金庸的作品一度受到了質疑,但同樣也有很多人支持金庸,以北大中文系多位教授為主的評論家們就「力挺」金庸。而金庸先生也不僅僅是一介文人那麼簡單,其實他有著非常精明的頭腦。於是在1999年當中央電視臺決定投拍《笑傲江湖》的時候,金庸居然只是象徵性地收了1塊錢的版權費,這也真的是太不可思議了。但事實上,金庸這樣的做法和決定是別有用意的,用精明二字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當時,央視拍攝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等古裝戲一經播出都大受歡迎,而金庸也是看中了這一點,為了能讓自己的作品在大陸得到推廣和認可,所以選擇一元錢的價格把版權賣給了央視。當然除此之外,金庸也說道,雖然他過去的許多作品都被拍成了電視劇,在香港很受歡迎,但是他並不滿意港颱風格,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被拍成像是《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樣的風格,不僅僅是武大,同時也能反應文化風格。於是,一些列的央視版金庸劇從此拉開了序幕。
與此相關,還有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關於「一個億」的故事。《笑傲江湖》被1塊錢賣給央視之後,在拍攝的時候,金庸還罕見地親自去拍攝現場探班,當時在無錫的央視外景基地,金庸就被記者問到,會不會同樣以1塊錢的價格把其他著作的版權也賣給央視?金庸笑著說,「很可能會賣,但不是一塊錢,而有可能是1個億。因為從目前的市場形勢來看,這部《笑傲江湖》應該會取得不錯的經濟效益。
如此看來,金庸先生不僅是文學才子,更是有著精明的商業頭腦,要不然也不會一度成為最富有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