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少年的你》上映半個月時間,票房一路高歌,目前已突破13億。女主角周冬雨也因打動人心的演技發揮,頗受好評。
而她因為劇情需要,剃了平頭,為此整整帶了半年假髮的事跡,被公布出來,也被許多人稱讚其敬業精神。
然而,另一方面,不得不說,這難道不是演員的本職工作麼?她可是戲份最多的女主角,這樣的犧牲和付出,也是對一個真正敬業演員、一部認真製作電影的基本要求。
記得2001年版的《笑傲江湖》電視劇,從「儀琳」的飾演者陳麗鋒,
到飾演恆山派女尼的每個女演員,不論戲份多少,哪怕僅僅只是龍套路人甲,所有人全捨棄了一頭秀髮,全部一起剃了光頭,
演員們這樣的敬業精神,直接把之前之後其他版本《笑傲江湖》電視劇,那些「道姑版」或者「假頭套版」的恆山派,全襯託成了笑話,
也更證明當時的央視,就是在用比照「古代四大名著」的規格,來首次拍攝金庸小說。
上世紀90年代,金庸先生以「一塊錢」將《笑傲江湖》版權賣給了央視,由張紀中做製片人,從此開啟了【張紀中版金庸劇系列】。金庸老人家的良好初衷,就是希望內地電視劇界,能像製作94版《三國演義》98版《水滸傳》一樣,拍攝出具有黃鐘大呂之感的史詩巨作,如此一來,亦可以讓自己的這些作品真正升入文學殿堂,極大提升其藝術地位和影響力。
這個版本的《笑傲》電視劇,其實拍得很不錯,恢弘大氣的場面,壯麗秀美的布景,精良考究的服化道具,演員們的精心演繹,有史以來第一次拍出了有別於香港tvb電視臺製作,那些假山布景小作坊版本的金庸劇,是真正意義上的「金庸武俠劇」。
像巍子版「嶽不群」、
許晴版「任盈盈」、
李解版「林平之」,都是極出彩的角色。
陳麗峰版「儀琳」、苗乙乙版「嶽靈珊」、劉冬版「寧中則」、塗們版「左冷禪」同樣相當不錯。
茅威濤版「東方不敗」,更是在還原原著那個「矯揉造作老旦」的基礎上,藝術化和唯美化的絕佳改編。
同時,這部電視劇還有一大群演技功底深厚的老藝術家加盟助陣,很多配角都是「國家一級演員」或是各大話劇院的院長團長。
然而,令狐衝的第一人選,本來是劍眉星目的邵兵,而且他剛獲得了華表了影帝,並提名金雞獎影帝,演技方面也有充分保障,卻因為一些待遇分歧。和劇組鬧矛盾,拍了十幾天後被臨時換角,替補人選李亞鵬,在外形和演技方面,確實稍遜一籌。
此外,張紀中等主創人員自作聰明,也學此前的tvb劇那樣,添加改動了不少原著細節,如讓任盈盈提前登場穿插,和令狐衝各種互動;
如結尾改成了讓嶽不群擊殺任我行,升格為總boss,然後一場和令狐衝爭奪「誰是天下第一」的大決戰。
因此,當時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反響兩極分化,金庸先生更直接點名批評了「任盈盈」開玩笑自稱「梅花紅」的詭異細節,據說把張大鬍子幾乎都「罵哭」了。
張紀中知恥而後勇,在2003年,一氣推出了《射鵰英雄傳》和《天龍八部》兩部電視劇,在保持01版《笑傲》優點的基礎上,歷史感和傳奇感的契合,對原著精神的忠實體現,令金庸先生非常滿意,愛不釋手。
從此以後,金庸一直在各個場合公開讚揚,這就是他最喜歡的《射鵰》和《天龍》版本。
可惜,這些電視劇播出後,那些自詡為「金庸迷」的反響證明:他們就是愛那些「假山假水假布景」的tvb金庸劇,就是愛那些水線套路化的港劇細節臺詞,甚至口口聲聲,把這些當成了「武俠味」,因此,內地版本的金庸劇,哪怕完全還原了原著,依舊被這些「金庸迷」口誅筆討。
其實,這種狀況的直接原因,是因為香港的武俠影視劇,本質就是香港幫派文化,「走江湖,出來混,做兄弟,義氣大如天」。港臺武俠小說的根基和內核,同樣在於這種幫派文化,彼此相映得彰。
所以,香港編導不論如何胡編亂改,還原出這種原汁原味的「幫派文化」,在港劇迷心裡,就是有了「武俠味」、「江湖味」。
然而,這套舊時代的幫派文化,早在新中國建立後,在內地就根除了,更和傳統學院派的內地文藝圈格格不入。所以,內地改編金庸小說,自然水土不服,做不到真正的相映得彰。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配不上。
而20年前的港劇迷,反對內地金庸劇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們對香港影視業的一時的繁華豔羨不已,甚至認為"內地影視劇的一切都是原罪",這點彼此心知肚明。
比如他們當年批判張紀中01版《笑傲》的罪名,是「亂改原著」。可是張大鬍子之前,香港tvb那幫編劇是怎麼胡編亂改金庸的每部書?港劇粉們又是怎麼把那些胡編亂改的假山布景劇,一個個吹噓成所謂「經典」的?
張紀中之後的03版《射鵰》03版《天龍》,夠尊重原著了吧?直接抄書中對話當人物臺詞,幾乎一字不改。所謂的「金(港)庸(劇)迷」們又有什麼好話了?
說穿了,他們不過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港劇迷們還口口聲聲,咬定內地的這些出演金庸劇的影帝影后、一線演員、老藝術家,演技居然「比不上」那些tvb港劇演員,更是天大的笑話。
tvb的流水線式套路,可以讓同一個演員,將風際中、全冠清、勞德諾、陳友諒這四個反派角色,完全演成無法區分的一個人,這居然也叫「演技好」?
張紀中版金庸劇裡,也常用的一位老演員,塗們老師,演過01版《笑傲》左冷禪,
08版《鹿鼎》吳三桂,
09版《倚天》汝陽王,
看看他又是怎麼不同演繹這三個人物,誰也不可能混淆的?而這,只是內地資深演員的基本功罷了。
近兩年,塗們老師不但2次提名金雞獎影帝,還拿到了港臺粉們吹噓成「華語影壇最權威大獎」的金馬獎影帝。
那麼結論來了,塗們老師的演技,可能會比不上tvb劇裡那些模式化的「香港老戲骨」麼?
如果說黃金時代的香港影壇,曾是「東方好萊塢」,影帝影后們確實演技精湛,不容小覷。
而同時期的tvb劇,不過是一群進不去電影圈/被電影圈淘汰的香港三四線演員,他們的演技,當真能和內地學院派眾多老藝術家和科班演員相提並論麼?——有可比性麼?
當20年後,內地影人已經憑著《戰狼》《紅海行動》《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堂堂正正挑戰好萊塢全球霸業的時候,
香港電影業已經衰落到了何等程度:「一個50歲的古天樂拍掉一半戲,其他五六十歲的老影帝,拍另一半戲」除了根植於幫派文化的警匪片,已經無路可走。
至於這十多年的tvb港劇……有誰還在意他們?無足輕重、衰微已極!
現如今,即使是曾國祥這個香港導演,拍攝的內地題材電影,《七月與安生》《少年的你》之類,也根本找不出任何「香港味」了。香港之於他,也就是個戶籍所在地。
其他眾多有才華有能力的香港導演,如徐克、陳可辛、林超賢、劉偉強等,同樣早已立足於繁榮發展的內地電影界。
中國電視劇業的道統和主流,必然只會屬於從「央視版四大名著」開啟的內地電視劇業。曾經風靡一時的tvb電視劇,則註定只是中國影視崛起歷程中的小插曲,非主流。
這是任何「港劇迷」都抗拒不了的時代大勢。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非當車之螳臂所能遏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