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央視播出的電視劇,還是能在大局觀和可看性兩方面做到基本平衡的。
一方面可以理解,央視作為國家第一臺,播出的所有節目包括娛樂性節目也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上和下盯著的人都多,由於節目內容不當,很容易引發一定的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電視節目的要義畢竟不只是宣傳,可觀賞性還是要有的,因此早些年的時候,央視還是播出過很多比較精彩的電視劇,題材和類型也比較豐富。
央視當年播過多部武俠劇
就比如當年很多人愛看的武俠劇。
央視製作並播出過多部金庸劇,包括《笑傲江湖》、《天龍八部》,儘管引發了很多爭議,但畢竟這樣的劇集能出現在平時有些板著面孔的央視平臺,也不失為一種可喜的改觀。另外如果把《水滸傳》也理解為俠義題材的話,央視在1998年還製作播出了同名電視劇,在當年也引發強烈反響。
然而多年過去再回看,這十幾年央視幾乎是沒有再播出過什麼還算比較精彩的電視劇的,不管是綜合頻道還是電視劇頻道。這些年我們看到的大部分質量上乘的劇集,都不是通過央視播出的。如果說有,而且還算是一部武俠劇的話,那只能是2006年央視播出的《武林外傳》。
曾經大投入高調拍攝並播出武俠劇,央視這些年怎麼不碰了呢?
武俠劇魅力漸弱
其一,武俠劇本身不再像過去那樣吸引人。
對於內地觀眾來說,武俠劇的黃金年代是八十和九十年代。以1983年的港版《射鵰英雄傳》為發端,金庸和古龍的很多武俠小說都被拍攝為劇集,俠客們飛簷走壁的翩翩身姿,吸引了很多內地觀眾。
這樣的熱情被調動出來之後,內地導演也開始瞄準武俠劇。因此,張紀中等人才開始向金庸等人購買版權,開始了內地武俠劇的拍攝。2001年,他擔任製片人的《笑傲江湖》問世,觀眾們在吐槽李亞鵬等人表演的同時也認識到,內地的武俠劇時代到來。而後又是廣受詬病的《射鵰英雄傳》,還有贏得好評的《天龍八部》,隨後還有幾部武俠劇。
張紀中這些武俠劇集當中,最為人稱道的2003年的《天龍八部》,其餘則毀譽參半,甚至批評更多。這一方面是由於拍攝水平和編劇、表演水平高低,另一方面也是由於,進入新世紀之後,觀眾們的興趣開始廣為分野,武俠劇的魅力開始逐漸衰減,諜戰劇、清宮戲等屢創佳績,武俠題材逐漸式微。
平臺更偏於保守
其二,這些年央視平臺在電視劇選題方面更為謹慎和保守,權威性和宣傳性方面更為加強,觀眾的可觀賞性則放到後面,很多時候就是扶貧劇,政策劇。你可以回想一下,你上次完整追完央視綜合頻道和電視劇頻道的電視劇,是哪一部?
按理說《人民的名義》這種叫好又叫座的劇集,應該由央視首播,然而也並沒有。
尤其這些年地方臺和網絡劇的興起,央視電視劇已經慢慢遠離起碼是年輕觀眾的視野。既然越來越偏於保守,那麼央視在這些年也是不太可能選擇武俠題材進行拍攝和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