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2021-03-03 小李大俠

在近期的浙江衛視《王牌對王牌》節目中,節目組為了致敬金庸重溫經典,請來了97版《天龍八部》的主演們紛紛登上舞臺,為觀眾和武俠迷們呈現了一波回憶殺!

「97版天龍八部主演重聚」的話題隨後也就登上了熱搜榜,可見網友對這部經典作品的喜愛程度,雖然已20多年過去了,但能夠將這些演員們聚在一起也是不易。

從劇照中可以看到除了喬峰、段譽、虛竹三兄弟以外,還有鳩摩智、王語嫣、阿紫、鍾靈、段正淳、段延慶等人。雖然演員們還是以前電視劇中的扮相,但網友們還是從他們臉上看到了歲月的痕跡,紛紛感嘆當真是歲月不饒人!

《天龍八部》是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小說以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從哲學的高度對人生和社會進行審視和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其故事之離奇曲折、涉及人物之眾多、歷史背景之廣泛、武俠戰役之龐大、想像力之豐富當屬「金書」之最。全書的主旨「無人不冤,有情皆孽」,作品風格宏偉悲壯,是一部寫盡人性、悲劇色彩濃厚的史詩巨著。

《天龍八部》也曾多次被改編成影視劇搬上螢屏,其中,最經典最難忘的版本當屬1997年香港TVB版《天龍八部》。

1997年7月28日,香港無線電視臺拍攝製作的古裝武俠劇《天龍八部》在TVB翡翠臺首播,該劇由李添勝監製,黃日華、陳浩民、樊少皇、李若彤、劉錦玲、劉玉翠、張國強、趙學而、何美鈿聯袂主演。

本劇講述的是面對亂世,喬峰、虛竹、段譽三人開始了非同尋常的江湖生涯,遇見了諸如慕容復、天山童姥、大輪明王、丁春秋、遊坦之、四大惡人等各色高手,生死情仇、愛恨別離、民族大義在因緣際會中施展的故事。

1997年,TVB重拍《天龍八部》時趕上了好時候,大氣磅礴一氣合成,大部分的角色都不遜色於原著。特別是黃日華在《射鵰英雄傳》《義不容情》之後迎來第二春,他的「喬峰」再次獲得內地觀眾集體性認同。

這版《天龍八部》的武打場面較國產同類劇有一個重大突破,劇中的功夫,很多都經過了特技處理,化無形為有形,滿足了觀眾的視覺感受。

該片引進大陸時,內地省級衛視臺剛剛崛起,《天龍八部》成為眾多衛視臺相互爭奪收視的試金石,曾經創下同時5個衛視臺聯播《天龍》的景象,34家省級電視臺(其中19家是衛星電視臺)幾乎同一時間播放《天龍八部》,創中國電視史先河。並且收視連續第一,甚至影響到了當年的春晚收視率,所以引起了相關部門重視,出臺了限制引進香港劇,黃金時段不能播放港劇的措施。

如果說83版《射鵰英雄傳》是80年代香港武俠劇的一座高峰,那麼,97版《天龍八部》則是90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97版《天龍八部》與原著出入較大但改編非常成功。演員選取和服裝造型尤其出彩,大部分演員外形氣質和精氣神都和原著角色高度融合,鍾靈和木婉清出場不多卻令人印象深刻,隔很久後再出現時帶給觀眾故人重聚的驚喜和感慨。秦紅棉、阮星竹和王夫人等人,處境命運既有差異又有共性的人物都具有極高的辨識度而不至於產生重複感。四大惡人亦是如此,同是惡人卻不雷同,在相似中尋找合理差異是這部劇塑造人物的一大特色。同胞姐妹阿朱阿紫性格截然相反,而阿紫和馬夫人雖都自私自利陰險歹毒但手段大不一樣,阿紫簡單粗暴,馬夫人則詮釋了最毒婦人心。

幾位核心主演無疑最為精彩,神韻氣質皆與人物性格品質和江湖身份高度一致。李若彤繼小龍女之後又塑造了金庸筆下最高冷美豔不食人間煙火的絕世美人王語嫣,他把王語嫣的內斂高冷以及對表哥近乎失去自我的崇拜仰慕表現得讓觀眾既覺得不可思議又覺得合情合理,這種矛盾感在李若天精湛的表演下令人信服。

清秀英俊的陳浩民就是劇中風流倜儻、機靈善良、好管閒事的謙謙君子段譽,陳浩民的段譽瀟灑不羈、痴情的性格讓人過目不忘,而他和李若彤扮演的王語嫣這對組合,也被許多觀眾譽為「神仙眷侶」之一。看上去忠厚耿直相貌平平的樊少皇對虛竹這一人物的刻畫更像本色出演,把一個小和尚經過一連串陰差陽錯的遭遇後,蛻變成威震江湖的大俠演繹的絲絲入扣。

歷經15年,從82版《天龍》裡的虛竹到97版《天龍》裡的喬峰,在黃日華身上體現的不僅是年齡的增長,還有日益成熟的演技,年輕時帶給我們一個青澀稚嫩的小和尚,年長時帶給我們一個豪情蓋世的大英雄,如果穿越回到15年前,我很難想像斯文俊秀的黃日華有朝一日會成功演繹這樣一個粗獷豪邁的硬漢。

喬峰是黃日華繼14年前的靖哥哥之後,再度塑造出一位人戲合一的大俠。其成熟的面孔所流露出的滄桑感和身上粗布麻衣揮散的江湖氣息,使得其言行舉止自帶了一種男子漢氣度,從內而外散發出大英雄行走江湖不拘小節頂天立地的豪邁氣場。這個英雄能夠為觀眾心中注入一份安全感,而與喬峰出場相匹配的背景音樂則抬升了這一人物武功分量和江湖地位,尤其是危機時刻的出現彰顯了孤膽英雄力挽狂瀾的大氣魄。

黃日華的氣質一直有著嚴肅與憂慮,每當陷入情感糾葛和江湖仇殺中時自有那份深沉,為人光明磊落、武功蓋世、體恤民情、心懷蒼生的蕭大俠在他的演繹下已經到了他就是蕭峰蕭峰就是他的傳神境界。這樣的大俠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說服力和極深的情感觸動,草莽英雄的粗獷豪邁與蓋世豪俠的俠義情懷成為我們對江湖大俠最牢固的印象。黃日華的喬幫主早已成為許多人心目中最高標準的大俠英雄,義薄雲天捨身取義者莫過於他。

在本世紀伊始,香港TVB官方雜誌《TVB周刊》曾推出了一期大盤點,評選出了「TVB百大巨星」榜單,從藝人在TVB工作期間的代表作、影響力、親和力、對TVB的貢獻這四個標準來進行排名。其中,黃日華排名第四,僅次於周潤發、汪明荃、鄭少秋,可見黃日華在TVB的地位,古裝劇有《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時裝劇有《義不容情》《天地豪情》等作品,黃日華絕對是港劇黃金時代的代表性人物!


97版《天龍八部》其他重要角色中,奸詐虛榮貪得無厭的吐蕃國師鳩摩智,痴情悲苦的遊坦之,自大狂妄野心勃勃的丁春秋,鬱鬱寡歡費盡心機又壯志未酬的慕容復,從外形到性格品質再到武功層次都立體鮮活,人物命運的變化也格外牽動著觀眾的心,尤其是慕容復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遇,總感覺他活生生地把一副好牌徹底玩爛了,實在要讓觀眾在憎恨他卑劣陰險不擇手段時又不得不可憐他時運不濟,親手葬送了那個風度翩翩的江南才俊。97版《天龍》感覺什麼都好,唯一不足就是慕容復,張國強沒有演繹出慕容復那種天生貴族氣質,和82版《天龍》慕容復的扮演者石修相比,著實不在一個檔次上。

除了黃日華,82版《天龍》裡還有很多綠葉同樣跨越15年再次出現在97版《天龍》裡,尤其是呂有慧,在82版《天龍》裡飾演的是段正淳的情婦甘寶寶,到了97版《天龍》成為段正淳的正室刀白鳳,堪稱質的飛躍!

97版《天龍八部》之所以讓人難忘,劇中的配樂功不可沒。本劇配樂多數來自電影《宋家王朝》裡喜多郎創作的音樂,但與原片電影效果相比,壯懷激烈寓意歷史洪流翻滾人事變遷的音樂用在這版《天龍八部》中更加貼切,喜多郎的音樂本身就有種厚重的歷史感,因而這部人物命運跌宕劇變、情節波瀾壯闊的古裝武俠劇反倒能夠很好的承載那份世事滄桑的內涵。

說到音樂,不得不提該劇主題曲《難念的經》,在武俠影視歌曲中,這首歌絕對是繞不過去的經典。此歌由林夕作詞,周華健譜曲並演唱。

《難念的經》通過從佛學的角度出發,結合小說的主旨本身,加上周華健獨特的嗓音,完美的詮釋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命運總是冥冥之中已註定的感覺,追求那完美的世界似乎只是一步之遙,現實卻是遙不可及的思想感情。

林夕為了給這版《天龍八部》寫詞,遍閱《金剛經》,最終從佛家經典中得到啟發,將很多佛經論點寫入了歌詞,因此整首歌聽起來哲理十足。但這卻難為了周華健,據說周華健錄製完這首歌之後,再沒有翻唱過此歌,急促快速的曲調加上深刻繞口的歌詞,讓這首歌成為翻唱界中眾多歌手不敢輕易觸摸的「神曲」。(這首歌小編至今也沒學會跟著唱)

香港武俠劇向來懂得營造古畫留給我們的那種古色古香的氣氛,能把簡陋的場景撘出武俠氛圍濃厚的江湖氣息。北喬峰南慕容兩位大俠相聚喝酒,野外露天客棧的荒涼冷清,夕陽西下的落寞寂寥,氣氛拍的非常逼真動人,很容易把觀眾帶入到古裝世界中。

從八十年代初期開始,香港經典武俠劇裡就有著這種一脈相承的氣韻和內涵,而97版《天龍八部》在這方面整體上做到了極致,關鍵情節的許多場景,如少室山群雄相聚時各懷心事的緊張感,中原武林高手營救蕭峰大戰遼國千軍萬馬時令人震撼的危機感,蕭峰魂斷雁門關時那份盪氣迴腸的悲壯,雖然場景本身不開闊,但都拍出了氣勢恢宏的大場面效果。

如果83版《射鵰英雄傳》是閉塞時代下貧窮生活中難得的精神娛樂,它代表著物質條件匱乏時期非常珍貴的精神享受,啟發了我們對武俠世界最初的浪漫幻想,而97版《天龍八部》則是在社會高度開放的條件,影視娛樂蓬勃發展之際,我們從諸多影視劇中通過追劇方式篩選出來的經典作品,它能夠在我們心中激起強烈情感完全是片中營造的江湖世界和劇中深入人心的人物打動了我們,這是通過遙控器主動選擇的武俠劇,是我們對劇情和角色的迷戀,而對這部劇萌生了難以忘懷的特殊情感,這種情感造就了它在我們許多人心中的巔峰地位,處於開智時期的我們曾經都或深或淺的陷入到劇情中,為那些人物的悲歡離合而難以自拔,為那些造化弄人的悲劇,為了那些相愛不能相守仇家變成親人的愛恨情仇而唏噓感慨。

與這部武俠劇一起成為我們深刻記憶的還有與之相關的衍生品,你肯定還記得在《天龍八部》熱播重播的那些年裡,王語嫣和段譽的畫報,喬峰和阿朱的貼紙等,基本上都擺在學校門口小賣部最顯眼的位置,錄音機播放的是周華健演唱的《難念的經》,學生們把這些貼紙貼在鋼筆原子筆上,貼在文具盒作業本上,尤其是會貼到自己的小包包裡面,打開即能看到熟悉的江湖人物,並在我們心中激起劇中那些悲歡離合所帶來的歡樂與哀傷。

這些天造地設般的才子佳人、大俠美女和忠肝義膽的結拜兄弟的照片在帶來了視覺美感之外,滿足了我們對劇中人物綿綿不絕的牽掛,我們知道那是虛構的但又願意相信是真實的,讓我們不知不覺中就陷入到那個江湖裡的國讎家恨家情仇恩怨,相信劇中人物的關係會一直延續下去,繼續那些愛情和兄弟情義,那便是我們對《天龍八部》最難以忘懷的原因所在。它所營造的江湖世界在我們心中留下了持久的感動,其中,喬峰的離去成為我們心中每每想起來時都感到些微震顫和悲傷的特殊畫面,因為這個人物太好,所以我們愛得太深。

謝謝黃日華版《天龍八部》曾經帶給我們那麼多那麼美的感受。

喬峰《降龍十八掌》合集

相關焦點

  • 內地武俠劇之巔峰-張紀中版天龍八部
    武俠劇是中國幾代人喜愛的影視,小時候幾乎每個孩子都有著飛簷走壁行俠仗義的武俠夢,那時候爛大街的抗日神劇還沒泛濫,除了還珠格格和西遊記估計就是武俠劇的觀眾最多了,晚上都要早早吃完飯,提前跑到有電視的鄰居家才能佔到好位置。
  • 金庸最認可的喬峰是胡軍,03版天龍八部被評武俠劇巔峰之作
    好多觀眾給了2003年版本的《天龍八部》很高的評價,有說它是國產武俠劇巔峰之作的。胡軍飾演的喬峰豪氣沖天,盡顯英雄本色,確實就是蕭峰本人。天龍八部》就是最好的華語武俠劇呢?現在這版的《天龍八部》在豆瓣上的評分是8.3。說到這部劇的優秀之處,有好多點都值得一提,首先它非常忠實於原著,每個角色都可圈可點,另外這部劇製作水平精良,用心程度可以見得,是寫實又壯麗的古裝正劇風格。
  • 懷念武俠劇:沒有了俠氣武俠劇還能稱之為武俠嗎?
    從七十年代起,武俠劇也算在兩岸三地風行了四十多年,如今現狀,實在令人惋惜。有人說武俠劇的沒落,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照理說,拍攝技術和設備都在不斷更新,計算機特效技術國內也越來越成熟,投資方的資金也斷沒有九十年代港劇拍攝窘境,但現在拍出的成品質量太「辣眼睛」。
  • 【港劇】【武俠】天龍八部 (1997)黃日華&李若彤版
    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 (1997)導演: 李添勝編劇: 金庸 / 梁詠梅主演: 黃日華 / 陳浩民 / 樊少皇 / 李若彤 / 趙學而 / 更多...類型: 劇情 / 武俠 / 古裝製片國家/地區: 香港語言: 粵語首播: 1997-07-28(香港)集數: 45單集片長: 45分鐘又名: The Demi-Gods and Semi-Devils / Eightfold Path of the Heavenly Dragon / Tin lung
  • 于榮光版《天龍八部》將播,再現雷人操作,翻拍劇還有希望嗎?
    近幾年,各大翻拍劇可以說是層出不窮,口碑也是參差不齊,而在眾多翻拍劇中,最多的便是小說翻拍,經典武俠劇在其中更是深受觀眾喜愛。要說到中國經典武俠劇翻拍,就不得不提金庸先生,其筆下眾多的經典武俠小說一直以來就深受讀者喜愛,而這些武俠小說也是多次被翻拍成影視作品,也深受觀眾青睞。
  • 陪我們長大的TVB港劇,滿滿淚點,全是回憶!
    《笑傲江湖》 1996年上世紀90年代,是tvb武俠劇「爆棚」的時代,拍出的劇集部部經典,《笑傲江湖》也不例外,直到現在小編還覺得令狐衝就該是呂頌賢演的那個樣子。(這哥們和《太極宗師至太極門》的應昊茗還挺像啊) 《圓月彎刀》 1997年白古顏值巔峰的一部劇,雖然結局讓人無盡感嘆,但劇情確實精彩,這也是tvb改編的非常成功的一部劇。
  • 曾經拍攝《笑傲江湖》《天龍八部》,央視這些年為何不拍武俠劇了
    央視當年播過多部武俠劇 就比如當年很多人愛看的武俠劇。 央視製作並播出過多部金庸劇,包括《笑傲江湖》、《天龍八部》,儘管引發了很多爭議,但畢竟這樣的劇集能出現在平時有些板著面孔的央視平臺,也不失為一種可喜的改觀。
  • 【港劇】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 (1997)
    類型: 劇情 / 武俠 / 古裝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香港語言: 粵語首播: 1997-07-28(中國香港)集數: 45單集片長: 45分鐘又名: Eightfold Path of the Heavenly Dragon天龍八部的劇情簡介 · · · · · ·
  • 82版《天龍八部》中周星馳吳鎮宇梁朝偉跑龍套
    在82版《天龍八部》裡,黃日華扮演虛竹,可能也是因為這一形象的緣故,他擔綱了83版《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 這部《天龍八部》應該是內地引進比較早的,有人說比83版的《射鵰》還早。對於這點,對於身處邊境小城的我來說也沒有發言權。時隔多年,再次看那時候的電視劇,對其中程式化的演技、不嚴謹的臺詞等等也算有了免疫力。
  • 經典香港武俠劇僅有TVB拍的嗎?亞視的這幾部另類武俠劇不能忽視
    現在的劇集是仙俠、玄幻的世界,而在這之前,是武俠劇的天下!那個年代的武俠劇,說的是家國情懷、愛恨情仇,格局比起架空歷史的仙俠劇大得多了!而武俠劇來說,香港拍得最為經典,以其劇情緊湊、人物性格鮮明著稱。古天樂版《神鵰俠侶》、黃日華版《天龍八部》、呂頌賢版《笑傲江湖》等等,這些TVB拍出來的武俠劇部部經典!而香港武俠劇就只有TVB嗎?不止,當時其競爭對手亞洲電視臺ATV(簡稱亞視),也拍了不少武俠劇,對比起TVB的傳統武俠劇,ATV拍出來的有些另類,但也是不容忽視的經典!
  • 從TVB《開心速遞》,看香港武俠劇發展史
    TVB處境劇《愛回家之開心速遞》如今已經播到近1100集,收視也經常超過黃金時段的兩線劇集,可以說《開心速遞》一路從「鬼片」演到了「家族恩怨」,劇中人物也是各有特點。其中劇中幾位老牌演員都曾多次演過當年香港武俠劇的經典人物。今天小編就借著《開心速遞》中的幾位演員,聊一聊當年影響一代人的香港武俠劇。
  • 從TVB《開心速遞》,看香港武俠劇發展史
    其中劇中幾位老牌演員都曾多次演過當年香港武俠劇的經典人物。今天小編就借著《開心速遞》中的幾位演員,聊一聊當年影響一代人的香港武俠劇。進入九十年代TVB在1993年播出了一部以《射鵰英雄傳》人物為主線的劇集《射鵰英雄傳之九陰真經》,張智霖、姜大衛主演,羅樂林則飾演主要人物歐陽鋒,陳榮峻飾演歐陽峻,陳榮峻1977年就在佳藝電視做龍虎武師,曾拍過多部武俠劇,在《開心速遞》中飾演譚道德,也是劇中的主要人物。
  • 97黃日華版《天龍八部》中段正淳的六位紅顏扮演者今昔對比
    曾為廣州東方賓館輕音樂團的歌手,後到香港成為TVB演員。樣貌不俗的她於92年一出道便獲tvb垂青,在《沖天小子》一劇中擔任女主角,與張智霖扮情侶。接下來又在《南帝北丐》中與鄭伊健搭檔,《方世玉與乾隆皇》中扮演歌姬宋劍屏與張兆輝搭檔。皆是重要角色。更有唱片公司向其招手,馮曉文一時風頭甚勁。
  • 評分最高的十部金庸劇,有八部是TVB製作,天龍八部只能排第三
    本文就盤點了在豆瓣上評分最高的十部金庸劇,這其中就有八部是由tvb製作。十.2003年《倚天屠龍記》--豆瓣:8.0分主演:蘇有朋、賈靜雯、高圓圓、張鐵林等這是由兩岸三地合拍的一部《倚天》,也是最養眼、最青春的一個版本。蘇有朋的張無忌,高圓圓的周芷若,以及賈靜雯的趙敏,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於原著的所有幻想。
  • 2020版《天龍八部》開播在即,面對2013版口碑崩壞,新版能否逆襲
    2020年下半年,又有一部經典金庸武俠作品被重新搬上熒幕。這已經是這部同名武俠作品第四次登上大熒幕了,它就是我們熟悉的《天龍八部》作為金庸先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天龍八部》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被班上了熒幕,同時那也是眾多觀眾和粉絲最認可的一個版本,97年的黃日華版。
  • 八十年代TVB金庸武俠劇
    八十年代的香港熒幕,正是武俠電視劇的鼎盛時期,金庸影視經典作品層出不窮,影響深遠,仍至今日。 八十年代TVB最輝煌的時期,共推出了11部金庸武俠劇。1982年,《天龍八部》。華語史上第一個《天龍八部》,八十年代金庸劇的開端,分為《六脈神劍》和《虛竹傳奇》兩部,共50集。這一版演員選角選的實在是好,音樂也好,武打也好。
  • 盤點豆瓣評分最高的十部TVB武俠劇,承載了無數人的青春和武俠夢
    83版《射鵰》的角色安排早已被公認為經典,郭靖、黃蓉、楊康等小說人物仿佛活躍成真實的角色。飾演黃蓉的翁美玲在選角時經過了嚴格考驗,從數千人裡脫穎而出,而她演出的效果也的確不負眾望,將黃蓉的冰雪聰明、可愛嬌嗔詮釋的入木三分,成為全劇的靈魂人物。83版《射鵰》雖然在香港播出時也受到好評,但它在中國內地播出後的影響力卻是金庸劇所達到的最高峰,帶給內地觀眾的震撼與感動,至今仍沒有作品能夠超越。
  • 夢回1997的《天龍八部手遊》,賦能武俠文化持續生長
    作為金庸式「悲劇文學」的集大成之作,《天龍八部》對龐大武俠世界的生動描繪和對人物角色的深刻剖析,堪稱武俠小說中的經典。其中,「喬峰」的形象更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懷有江湖武俠夢的人。1997年,由李若彤、黃日華主演的第一部同名影視化作品《天龍八部》出爐,在那個娛樂節目為數不多的年代,97版《天龍八部》所掀起的一陣風靡許久的「武俠風」,深深地在年輕一代心中種下了名為「俠客」的種子,讓少時的我們甘願冒著「傻勁兒
  • 胡軍版《天龍八部》究竟有多好看?
    之所以聊起這個話題是因為大姨最近在豆瓣看到03版《天龍八部》的評分從7.7漲到了8.3,作為這部劇的鐵粉我感到非常欣慰:終於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承認這部劇偉大,甚至將其推為歷史上最出色的武俠劇。那麼這部劇究竟有多好看呢?咱們來仔細嘮嘮。
  • 香港亞視輝煌時期的經典武俠劇,你看過幾部?
    亞視和無線為了收視率一直對抗了三四十年,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及90年代初,亞視處於巔峰時期,可與無線分庭抗禮,其餘大部分時間無線都處於優勢地位。上世紀90年代後期,香港的古裝武俠劇逐漸走下坡路,金庸、古龍、梁羽生等武俠大家的小說被翻拍了個遍,觀眾漸漸的也產生了審美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