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加快解決農村「吃水難」和飲水不安全的問題。
國家把解決農村飲水困難納入了國家重大規劃,多年來持續進行了數千億的資金投入。
不過,最近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卻接到雲南宣威市部分群眾的舉報,他們反映當地一些村莊的農村飲水工程,中看不中用,百姓喝水困難。國家投入資金修建的飲水工程,成了擺設。
1
雲南宣威農村飲水工程成擺設
78歲老人、8歲孩童到村子外挑水吃
海岱鎮舊屋村,坐落在雲貴兩省交界的大山深處。由於年輕人大都外出務工,眼下,村裡只剩一些老人和孩子留守。
今年入春以來,78歲的雲南省宣威市海岱鎮舊屋村村民敖大柱,每天都要到村子外面的取水點挑水吃。
在村民們口中,每年旱情最嚴重的一個多月,全家老小齊上陣背水吃。這樣的景象,十多年間一直都在持續。
有位村民說,就她連8歲的小孫女也要背十斤的水,一趟就要一個小時。
天旱導致水越來越少,這種自然現象,村民們很理解,但讓村民不能理解的是,早在十年前,當地政府為了解決村裡的吃水問題,修建的所謂飲水工程。
在村民的帶領下,央視財經記者來到由當地政府組織修建的飲水工程的蓄水池邊。蓄水池空空如也,水池的鐵門早已鏽跡斑斑,也沒有封閉上鎖。
在蓄水池外側的瓷磚上,有宣威市水務局標示的「宣威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字樣。
雲南省宣威市海岱鎮舊屋村村民趙金富說,從2010年蓄水池建成至今,一直都是空的。
在村子裡,還有另外兩個標著「宣威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字樣的蓄水池。但村民們卻說,蓄水池建好後,他們一滴水也沒喝過。
十年間,舊屋村村民們一直靠挑水過日子,政府部門的水利工程「形同虛設」。
在舊屋村村民敖先會家,有一截廢棄的水管,一直派不上用場,家裡的水錶也是擺設,用水量一直為零。
也就是說,由政府修建的飲水工程在建好後的近十年間,敖先會一家確實沒有用過供水工程供的水。
在雲南省宣威市海岱鎮舊屋村上排、下排兩個村民小組,央視財經記者隨機走訪35戶人家,調查結果顯示,這些被採訪的村民家裡,水錶用水量全部顯示為零。
等不到水,舊屋村的村民們,只能自己想辦法。
幾年前,村民們聯合起來,上山找水,自己花錢把山上取水點的水抽到村裡,並修建蓄水池,將水引入各家各戶。
如此一來,村子裡由當地政府修建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徹底成了擺設。
趙金富說,村民們修建的取水點,在舊屋村後山上,有大大小小共30多處,大都在距離村寨遠、地質條件差的高山上。
由於資金不足,村民們籌建的取水設備大都很簡陋,存在不少的安全隱患。
2
閒置烤菸用水工程改頭換面
竟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
守著村子裡政府投資修建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老百姓卻依舊要去四處找水、挑水,吃水問題一直是讓舊屋村村民們頭疼的一件難事。
趙金富帶著央視財經記者來到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達橋溝水源點,央視財經記者看到,由於水量巨大,多出來的水順著白色管道溢出來,順溝而下。
趙金富說,「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達橋溝水源點一年四季有水,即便往年最乾旱的時節,也水流不斷。由於當地政府規定,水源點是當地農村飲水工程的取水點,村民們並不敢私自接水吃。
村民們說,當初政府許下承諾:要建飲水工程,把達橋溝的水引進村莊,解決村裡的吃水問題。
但前提是,各家各戶必須按人頭出義務工挖水溝、埋水管。結果,溝挖了,水管也埋了,水卻沒有吃上。舊屋村的小組長袁玉存還以「水錶安裝費」的名義收了每家每戶30元錢。
當央視財經記者採訪到正要上山放牛的袁玉存,袁玉存卻說,那年收上來的「水錶安裝費」共計3000多元,全都給了工程承包商孫建崗,孫建崗又把這些錢作為工錢發給了小工。
作為當初的舊屋村烤菸輔導員,袁玉存還向央視財經記者透露了一些信息:在2006年之前,舊屋村曾經大面積種植烤菸。由於缺水,2007年,鎮上的烤菸站在舊屋村建設了一個烤菸用水工程,但工程建好不久,根據當地政府的統籌規劃,舊屋村不再規模化種植烤菸,烤菸用水工程閒置下來。
2010年,村裡要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就在原來烤菸站建好的蓄水池的基礎上,外面貼上瓷磚,換了牌子,改頭換面,變成了現在的「宣威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
根據時任舊屋村村主任敖學朝和時任村民小組長袁玉存的說法,當時工程建設沒多久,大家發現水管不夠,導致舊屋村上排村民小組有近半的村民家裡都沒有接通入戶水管。
位於上遊的管道不通,也就意味著村民們吃水的願望徹底落空。
△雲南省宣威市海岱鎮舊屋村原村主任敖學朝
在宣威市海岱鎮,央視財經記者找到了舊屋村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承包商孫建崗。孫建崗信心滿滿地說,當年自己承建的工程,老百姓家家戶戶都通了水。
只要質疑工程建設問題,承包商孫建崗的第一反應是暴跳如雷。
村裡的飲水工程,實實在在被閒置著,而這項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驗收,也非常離譜。
孫建崗和水務所工作人員透露,上級部門最終下撥的資金,只有7、8萬元。
在宣威市水務局農水科,央視財經記者查到關於當地水利工程建設情況的文件,裡面清楚地寫到:舊屋村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完工於2010年底,總投資近21萬,目前運行良好。
這個數字,和基層水務所說的數字,相差近10多萬元。
雲南省宣威市海岱鎮水務所工作人員:這個地方太偏遠,給多少都填不平,基礎設施又太薄弱,所以,老百姓就找茬,有天災,也有人禍。
夏至的第二天,宣威市舊屋村迎來了一場遲來的小雨。村民們盼望著這雨水能浸潤大地,讓他們播下種子,讓糧食豐收,讓生活過得不那麼艱難。
半小時觀察:
事實上,從十多年前起,我國就開始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底,雲南省「十三五」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累計完成投資50.7億元,完成971.5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鞏固提升任務。
但我們知道,事關人民福祉的這些成績越大,就越容不得瑕疵,一邊是山村百姓不停地在找水、挑水,而另一邊,國家財政投入專項修建的飲水工程,卻成了一個陳列品,毫無作用地擺在村莊裡。
基層部分管理部門落實國家政策走過場,工程驗收走形式,最終的結果,就是雲南宣威市舊屋村裡,眼下依舊還有240多戶人家,至今飽受吃水難的困擾。
搭起了形式主義的花架子,結出的惡果,就是不出水的飲水工程,受苦的,最終是村裡的老百姓。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專門強調過,落實國家的政令,切忌用轟轟烈烈的形式代替扎紮實實的落實,切忌用光鮮亮麗的外表,掩蓋矛盾和問題。農村群眾喝水用水是頭等的民生大事,我們希望當地政府行動起來,實現百姓福祉容不得敷衍,落實國家政令更容不得懈怠。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