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詩外傳》中說:孔子向師襄子學彈琴,學了一段時期後,己初步掌握了一首琴曲的演奏技能,沒有進而學其它琴曲。師襄子勸他可以再學新的琴曲。
孔子說:「我剛掌握了這首琴曲的曲調,還沒能理解琴曲的結構。」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又說:「先生可以學彈別的琴曲了。」
孔子說:「我己了解這首琴曲的結構了,但還沒能領會它的意蘊。」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又說:「先生可以學彈別的琴曲了。」
孔子說:「我己領會這首琴曲的意蘊了。但還沒能了解琴曲作者的為人。」
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又說:「先生可以學彈別的琴曲了。」
孔子說:「我己經了解了作者的為人,但還沒把握作者的形貌。」
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對師襄子說:「通過樂曲,我仿佛遠遠望見作曲的人,他心胸寬廣,思慮深遠,他皮膚黝黑,身材頎長,稱王天下,使天下諸侯前來朝拜,這個人只能是文王罷。」
師襄子離開坐席再拜說:「說得好,我也把它看作是文王所作的琴曲。」
所以說,孔子憑藉文王所作的樂曲了解了文王的為人。
《韓詩外傳》「孔子學琴於師襄子」的故事,描述了孔子對於音樂的重視,一方面是來自他對古代樂教的傳承,另一方面是來自他對於樂的藝術精神的新發現。
學琴善於思考,表達了彈琴的幾個境界,即曲、數、意、人、類。每一層次都是遞進的,孔子認識到「曲」與「數」,是技術上的問題;「意」是形成一個琴樂精神;「人」是呈現某一精神的人格主體。
孔子對音樂的學習,是由技術入手,再深入於技術後面的精神,進而把握到此精神具有者的具體人格,從中可以看出一個偉大思想家的藝術活動過程。
對琴樂後面人格的把握,是孔子自己人格向琴樂中的沉浸、融洽。這需要人在不斷的思考和修養中,提高琴藝,最終可以通過琴音達到對古聖先賢風貌的認識。
點擊閱讀原文瀏覽幽蘭琴館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