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孔山道人幼時受學於馮彤雲,學得《七十二滾拂流水》,馮彤雲是何許人也,民間藝人,沒有流派。張孔山道人親傳顧少庚先生,顧氏《百瓶齋琴譜》鈔本,是在清鹹豐六年丙辰,顧少庚和歐陽書唐等記錄的,是他們同張孔山學琴的時候,照著口傳心授的實際,用舊有的指法寫的譜。(《百瓶齋琴譜》本早於《天聞閣琴譜》本二十一年)。 1922年由查阜西先生在長沙南燻琴社,錄得華陽顧氏《百瓶齋流水》鈔。
《百瓶齋琴譜》成書早於《天聞閣琴譜》二十年,是琴學的集大成者之一。清鹹豐六年前後,由張孔山嫡傳弟子、成都華陽人顧玉成精楷親書編輯而成,並以其齋名命名。因顧氏官遷湖南刊行未果,成為家傳抄本,該琴譜對琴學的影響至關重要。該琴譜的體例是:前有江宗翰寫的序,後有顧梅羹寫的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顧玉成孫顧梅羹憑藉家學,將原譜逐一還原,並對招學庵、周吉蓀、沈伯重、查阜西提供的曾從顧玉成原本所鈔存者進行校勘,終使原譜恢復舊貌,並對部分曲目作跋進行考證,由中國書店進行出版,續寫出中國古琴文獻寶庫之重要一頁。琴譜以卷上、卷下、卷外三卷立卷。卷首為指法譜字詳釋,即右手指法譜字、左手指法譜字、音位譜字、節奏譜字和通用譜字。共二十四曲,卷上琴曲有《高山》、《流水》、《良宵引》、《鷗鷺忘機》、《孔子讀易》、《梅花三弄》、《梧葉舞秋風》、《秋江夜泊》、《墨子悲絲》、《歸去來辭》;卷下琴曲有《秋塞吟》、《瀟湘夜雨》、《風雷引》、《普庵咒》、《醉漁唱晩》、《漁樵問答》、《平沙落雁》、《陋室銘》、《鳳求凰》、《瀟湘水雲》、《胡笳十八拍》;卷外有:《漁歌》、《憶故人》、《陽關三疊》。其中,卷上、卷下的琴曲和卷外《憶故人》二十二首琴曲都是顧玉成精楷親書,卷外的《漁歌》和《陽關三疊》兩曲,是該譜傳於顧哲卿、顧卓群後收錄的。每曲都用硃筆點板,旁用工尺譜對應,間有題跋。卷上和卷下的二十一首琴曲,均來自張孔山的傳授。每首琴曲都記有跋文,內容包括了此曲的出處、作者考證、全曲音樂情感的表現、各段落音樂形象的分析、下指須知等方面。
泛川琴派,最早由查阜西先生在《1956年古琴採訪工作報告》(以下簡稱《採訪報告》)中提出,後「泛川派」一詞為學界廣泛接受並流傳。張孔山自幼學琴於馮彤雲先生,得馮的真傳,加上勤學苦練,他的琴藝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瀟湘夜雨》、《孔子讀易》、《醉漁唱晚》、《鷗鷺忘機》、《普庵咒》等是他最擅長演奏的曲目,而其中以他獨創的「七十二滾拂」《流水》最具代表性。此曲不僅成為後人學習的首選譜本,而且還於1977年做成金唱片隨美國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發射入茫茫太空,在那裡去尋找宇宙「知音」。在他教過的俗家弟子中,有兩位是得其真傳者,一個是葉介福,另一位是顧玉成。葉介福後來將琴藝傳授給女兒葉婉貞,葉婉貞又傳給得意門生廖文甫,廖又傳給了外甥喻紹澤,曾成偉是喻紹澤先生的外孫。顧玉成(號少庚,別署百瓶老人,著有《百瓶齋琴譜》)則將琴藝傳給其子近現代古琴藝術家顧哲卿、顧卓群,顧哲卿又傳其子中國現代古琴藝術大師顧梅羹(著有《琴學備要》、《存見古琴指法譜字輯覽》(合著、主筆)、《存見古琴曲譜輯覽》(合著、主筆)等)。顧梅羹又傳其女顧淡如、其子顧澤長、其徒丁承運、丁紀園等當代著名古琴藝術家都先後師從顧梅羹先生。
有師承記載,有《百瓶齋琴譜》琴譜為證,開山祖師爺張孔山道人的琴學風格、派別出處、傳承脈絡清清楚楚,成名曲《七十二滾拂流水》的出處與傳承更是明明白白。致敬前輩查阜西,幸好還有文人擅記錄,否則留給後人的都是江湖笑話。
201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