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琴小記》 ———讀查阜西先生1958年舊文,尋得《七十二滾拂流水》的出處與傳承

2021-02-07 moot2006





張孔山道人幼時受學於馮彤雲,學得《七十二滾拂流水》,馮彤雲是何許人也,民間藝人,沒有流派。張孔山道人親傳顧少庚先生,顧氏《百瓶齋琴譜》鈔本,是在清鹹豐六年丙辰,顧少庚和歐陽書唐等記錄的,是他們同張孔山學琴的時候,照著口傳心授的實際,用舊有的指法寫的譜。(《百瓶齋琴譜》本早於《天聞閣琴譜》本二十一年)。 1922年由查阜西先生在長沙南燻琴社,錄得華陽顧氏《百瓶齋流水》鈔。


《百瓶齋琴譜》成書早於《天聞閣琴譜》二十年,是琴學的集大成者之一。清鹹豐六年前後,由張孔山嫡傳弟子、成都華陽人顧玉成精楷親書編輯而成,並以其齋名命名。因顧氏官遷湖南刊行未果,成為家傳抄本,該琴譜對琴學的影響至關重要。該琴譜的體例是:前有江宗翰寫的序,後有顧梅羹寫的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顧玉成孫顧梅羹憑藉家學,將原譜逐一還原,並對招學庵、周吉蓀、沈伯重、查阜西提供的曾從顧玉成原本所鈔存者進行校勘,終使原譜恢復舊貌,並對部分曲目作跋進行考證,由中國書店進行出版,續寫出中國古琴文獻寶庫之重要一頁。琴譜以卷上、卷下、卷外三卷立卷。卷首為指法譜字詳釋,即右手指法譜字、左手指法譜字、音位譜字、節奏譜字和通用譜字。共二十四曲,卷上琴曲有《高山》、《流水》、《良宵引》、《鷗鷺忘機》、《孔子讀易》、《梅花三弄》、《梧葉舞秋風》、《秋江夜泊》、《墨子悲絲》、《歸去來辭》;卷下琴曲有《秋塞吟》、《瀟湘夜雨》、《風雷引》、《普庵咒》、《醉漁唱晩》、《漁樵問答》、《平沙落雁》、《陋室銘》、《鳳求凰》、《瀟湘水雲》、《胡笳十八拍》;卷外有:《漁歌》、《憶故人》、《陽關三疊》。其中,卷上、卷下的琴曲和卷外《憶故人》二十二首琴曲都是顧玉成精楷親書,卷外的《漁歌》和《陽關三疊》兩曲,是該譜傳於顧哲卿、顧卓群後收錄的。每曲都用硃筆點板,旁用工尺譜對應,間有題跋。卷上和卷下的二十一首琴曲,均來自張孔山的傳授。每首琴曲都記有跋文,內容包括了此曲的出處、作者考證、全曲音樂情感的表現、各段落音樂形象的分析、下指須知等方面。


泛川琴派,最早由查阜西先生在《1956年古琴採訪工作報告》(以下簡稱《採訪報告》)中提出,後「泛川派」一詞為學界廣泛接受並流傳。張孔山自幼學琴於馮彤雲先生,得馮的真傳,加上勤學苦練,他的琴藝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瀟湘夜雨》、《孔子讀易》、《醉漁唱晚》、《鷗鷺忘機》、《普庵咒》等是他最擅長演奏的曲目,而其中以他獨創的「七十二滾拂」《流水》最具代表性。此曲不僅成為後人學習的首選譜本,而且還於1977年做成金唱片隨美國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發射入茫茫太空,在那裡去尋找宇宙「知音」。在他教過的俗家弟子中,有兩位是得其真傳者,一個是葉介福,另一位是顧玉成。葉介福後來將琴藝傳授給女兒葉婉貞,葉婉貞又傳給得意門生廖文甫,廖又傳給了外甥喻紹澤,曾成偉是喻紹澤先生的外孫。顧玉成(號少庚,別署百瓶老人,著有《百瓶齋琴譜》)則將琴藝傳給其子近現代古琴藝術家顧哲卿、顧卓群,顧哲卿又傳其子中國現代古琴藝術大師顧梅羹(著有《琴學備要》、《存見古琴指法譜字輯覽》(合著、主筆)、《存見古琴曲譜輯覽》(合著、主筆)等)。顧梅羹又傳其女顧淡如、其子顧澤長、其徒丁承運、丁紀園等當代著名古琴藝術家都先後師從顧梅羹先生。


有師承記載,有《百瓶齋琴譜》琴譜為證,開山祖師爺張孔山道人的琴學風格、派別出處、傳承脈絡清清楚楚,成名曲《七十二滾拂流水》的出處與傳承更是明明白白。致敬前輩查阜西,幸好還有文人擅記錄,否則留給後人的都是江湖笑話。



                                                                        2012.12.30


相關焦點

  • 歐陽修《三琴記》
    其書法學顏真卿,並收集自周代穆王以來金石遺文、名人筆跡,作《墨池閱古》二編。曾編著書法專著《墨池編》20卷。元豐七年(1084年),應太守晏公之邀,撰《吳郡圖經續記》3卷,為中國現存宋代古方志之一。又精通古琴,著有《琴史》。著述尚有《樂圃餘稿》等。元符元年(1098年)二月病逝,葬於吳縣支硎山,張景修撰墓志銘,米芾題寫墓碑。
  • 蜀山琴俠 斫琴大家——蜀派古琴名家曾成偉帶您領略源遠流長西蜀之聲
    音樂會當天,更有「魅力國樂京津冀—民樂體驗營」精彩活動,曾成偉先生將帶來講座「蜀人琴音—天聞閣流水『七十二滾拂』賞析」,聽眾可以近距離與古琴名家曾成偉先生交流互動,嘗試演奏由斫琴大家曾先生親手製作的古琴。
  • 琴心有寄 | 一曲《流水》,你真的聽懂了嗎?
    至宋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其後刊載《流水》的譜本達三十餘種,這當中,以清代川派琴家張孔山《天聞閣琴譜》(1876)所載《流水》最為著名。四川青城山道士張孔山根據《德音堂琴譜》(1721) 中的同名琴曲進行加工,增加了大量滾、拂、綽、注、上、下的手法,用以表現湍流水勢的自然景象,後人稱之為《大流水》或《七十二滾拂流水》。於是在後世彈奏中,「七十二滾拂」部分,也成了《流水》最激越的篇章。
  • 專題 | 龔一:漫話「練」琴
    2019年9月,作為「北大古琴傳承計劃」的重要部分,在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和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崑曲)傳承基地的共同主辦下,《古琴經典藝術欣賞》首次作為校級公選課在全校範圍開設。來自全國的著名琴家、學者為課程帶來了視聽盛宴,促進了古琴藝術在北京大學的傳承與傳播,並產生廣泛的社會反響。
  • 泠泠清音 《流水》
    古琴曲《流水》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近代的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曾經用一把宋代的古琴「鳳鳴」演奏《流水》,被錄入「地球之音」金唱片
  • 吳景略先生的古琴學琴之道
    他發起並成立了"今虞琴社",開創了中央音樂學院古琴專業,編著古琴教材,培養了大量學生。 他的古琴藝術造詣深湛,演奏特點為清麗飄逸、靈巧多變,被稱為「虞山吳派」。 吳景略20歲時開始學琴,其老師是客居江蘇常熟的天津琴人王端璞。
  • 查阜西:幾個琴人的情況
    查阜西先生匯總了11位琴人的住址和師承經歷,詳細記錄了琴人善彈之曲、改編之曲與操琴風格。同時,這也應當是為1956年古琴採訪工作提前做準備。民族音樂研究所辦公室於1953年6月24日以47號函要求幫助介紹下列各琴人(原函指名)之「情況」,供作決定聘為通信研究員及特約演奏員之參考。只就所知以告耳!徐元白 浙江臨海人。
  • 跟査阜西先生學琴
  • 龔萬裡先生珍藏三琴百年琴史鉤沉
    1956年進入上海市總工會工人文工團任演奏員、民樂隊長。1958年進入上海電影樂團任民樂隊長,曾參與數百部影片的音樂配錄工作,並為《桃花扇》、《如此爹娘》、《向陽路上》、《山村新貌》、《任百年的畫》、《織錦》等十餘部影片擔任樂隊指揮。也曾在北京人藝《膽劍篇》、上海人藝《關漢卿》、上海劇院《文成公主》中擔任樂隊指揮及音樂伴奏。
  • 彈琴之法 | 在於人與琴和、手與弦和
    但楊時百先生亦曾為其文字太繁而嘆「令讀者苦」。冷謙的《琴聲十六法》見於《蕉窗九錄》,查阜西先生據其各法之論述中引有明代後期嚴天池的詩句「月滿西樓下指遲」判其文當在晚明之後。查阜西先生的《漁歌》剛健、穩重所呈現的豪邁,吳景略先生的《漁歌》生動、挺峻所呈現的豪放,管平湖先生《廣陵散》的雄渾古樸,傅雪齋先生《普庵咒》的清朗方正等,都是需要細心研究體會之味。四要識體凡成熟的藝術皆重章法。音樂的樂曲結構即屬於此範圍。對於琴曲結構、章法的「體」的認識,既有全局,還要有局部以至細節。
  • 日本NHK紀錄片專訪,她命運多舛卻一直堅守古琴傳承!
    元白先生遂奏一曲《陽關三疊》,其音清、和、雅、淡,依依惜別之情,感人至深。曉英聽得心動,自此隔三差五要其父帶往聽琴。元白先生問:汝欲學琴?答:甚喜。先生道:難學易忘不中聽,學必持之以恆。囑其試彈陽關,竟半曲下來,元白先生大嘆奇才,遂以三跪九叩之禮拜師。一曲陽關,與琴結緣。辛亥老人黃元秀通武術,兼精書法,杭州靈隱寺「靈鷲飛來」即其所書。此公謂,既學琴,必學劍,並將溥儀之兄所贈之劍轉贈。
  • 小演奏家|李星瑤學琴小記
    天上一顆星 心中一支曲——「海倫杯2010上海國際青少年鋼琴賽」金獎獲得者李星瑤學琴小記轉載於《小演奏家》雜誌(2011年6月)李星瑤(瑤瑤)小檔案2004年4月生於河南省新密市。上幼兒園時被劉慧敏老師發現其音樂天賦,並開始了鋼琴的啟蒙。2009年8月,入山東省淄博和平學校商維成鋼琴教學中心學琴。
  • 小演奏家 | 李星瑤學琴小記
    天上一顆星 心中一支曲——「海倫杯2010上海國際青少年鋼琴賽」金獎獲得者李星瑤學琴小記> 轉載於《小演奏家》雜誌(2011年6月)2004年4月生於河南省新密市。2009年8月,入山東省淄博和平學校商維成鋼琴教學中心學琴。2010年2月,獲上海東方小白鴿鋼琴比賽金獎;10月,「海倫杯2010上海國際青少年鋼琴賽」6歲組金獎;12月,在河南新密市成功舉辦個人專場鋼琴獨奏音樂會,受到廣泛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