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龔一:漫話「練」琴

2021-02-23 古琴傳承計劃

2019年9月,作為「北大古琴傳承計劃」的重要部分,在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和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崑曲)傳承基地的共同主辦下,《古琴經典藝術欣賞》首次作為校級公選課在全校範圍開設。來自全國的著名琴家、學者為課程帶來了視聽盛宴,促進了古琴藝術在北京大學的傳承與傳播,並產生廣泛的社會反響。中華書局《文史知識》雜誌(2020年第11期)於「特別關注」欄目推出「大音希聲——古琴文化解讀」專輯,選載了四篇主講者的講稿和文章,「古琴傳承計劃」微信公眾平臺特予以轉載,以饗讀者。今日推出龔一老師的《漫話「練」琴》。

本篇名為「漫話」,我意「漫話」可以鬆散些,不必太多的講究嚴謹性、邏輯性、內容的完整性……我只是學琴年頭長了些,在練琴方面有些體會,提供給練習者作個參考。

學琴就必須練琴,練琴又必須知曉練琴方法,老話說巧練可「事半功倍」。也常聽得琴友說「我是學著玩玩的。」我以為即使「學著玩玩」,不妨像有些民間「達人」玩出個樣子來。

練好琴又必須知曉琴的結構、發聲的原理、指法運行規則、對技巧技法功能的分析以及練琴的方法。這不是專業者的專利,都是些常識。

古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愛好者應具備一張較好的古琴,不必「先備一張練習琴」,好琴能增添情趣,若琴不好,則會影響練習的熱情。琴弦的蠅頭、絨扣與嶽山的裝置,必須切忌被絨扣的厚度阻隔,能作最充分最通暢的傳導。

決定琴音優劣關鍵是琴材及內腔結構設計的合理。

左右手總的標準姿勢是兩肩平、放鬆下垂、兩小臂平、腕平、掌平,指下即琴。另還必須講究琴桌高低:凳面桌面距20——23釐米左右(視彈奏者身材而定)。

為身體多方向運力之需,腳步左前右後,端坐含胸。

現在一般都以世界所認定的標準音高定弦,所謂「標準音高」是為與簫、琴歌及樂隊合作的需要。經多年實踐,若能降低一個小二度大二度,琴本身的聲音會更溫潤。只要不與其它形式合作,也可以「這一張」琴能獲得最好聽音色的音高定弦。古代講究的也多是「正調」「緊五弦」等定弦。

空弦音校不準,寧可不練,否則練壞耳朵聽覺,得不償失。

彈奏時大、中、食、名應保持自然彎曲形態。尤其「勾」時中指仍保持三關節彎曲。右指應以45°向琴面運力為好。這也算是「道法自然」吧。見有琴友彈琴時中指筆直,其本身就是一種緊張狀態。若右指甲能「兩圓」(橫豎向都能圓)且質硬則更好。

右指發聲可視為「音源」,「問渠哪得清如許,只為源頭活水來。」就是這個意思。

大指名指按弦時都須保持原本的自然狀態。要有意識的控制從肩到腕手臂內在經絡的放鬆。

虎口兩指(大指與食指)間距2.5釐米。大指微微自然彎曲,按弦時以「正位」半甲半肉按弦。甲背90°垂直於弦。走音時掌動、腕動、臂動。其它手指呈自然彎曲狀。

「學一樣手藝要『得法』」,意思就是要方法正確,「得法」後,熟能生巧,可「事半功倍」。若不「得法」則「事倍功半」或「一無功效」。墨子說「百工從事,皆有法度。」,這是說的所有行業都有一條共同的規律。

紮實的基本功及掌握指法與技法的應用規則,會受用一生。練習練習曲極為重要,雖說是外來品,然其突出重點,編排有序,循序漸進,其效果是「集中、高效」。古代小曲中如《湘妃怨》《秋風詞》等,其中都含有練習曲的功能,只是一首樂曲某一技巧只練了一兩遍,得不到實實在在的鞏固。

「音準」是任何音樂作品的靈魂,人對音準的精確聽辨能力,有先天也可後天練得。不準的音很可能將本聽覺好的耳朵聽「壞」。平時須多聽高水平的演奏演唱,從中對照自己的音準及樂感。有條件的可請教專業老師學習「視唱練耳」。

「唱名」是每個音用於「唱」的不同名字,一個唱名是一個音的固定稱呼。有些琴友不會或不喜歡唱音的唱名,當哼起曲調時雖音高準了,嘴裡只是「呆呆呆」的一個字音,這就局限於對著古譜彈熟一首古曲,而不能靈活的操作音高的應用。若能通曉每一個音的名字並能唱準,是「懂」音樂的初步階。

節奏、節律大到天體宇宙(星球運行軌道時間、晝夜、四季),小到人類身體都有相對固定的節律(咀嚼、步速、脈搏、血壓、呼吸甚至情緒起伏也有節奏節律)。音樂是人情感的抒發,因此必然與人的情感節律相吻合。音樂中的節奏節拍是一首樂曲的重要組成部分,情緒激昂處,節奏一般會快些,音符會密集些。而舒緩的情緒一般都偏慢。若有兩者轉換,其間也必然存在轉換銜接的過程。當演奏者演唱者不按規律,無邏輯性的隨意變更時,會直接影響音樂作品主題的情緒展示,更無韻味可言。聽者也會感覺不適應,會走神,會不領情。

古琴曲有不少是採用散板節奏,這是比正規節奏更難掌握的節奏,其中更多的卻是演奏者對規律中氣息的把握,是對彈奏者內涵修養一種檢驗。

音準、節奏現在都有儀器可輔助,應更可以達到目的和標準。但音樂作品是不可能按節拍機固定速度演奏的。

樂感的具體內容就是1937年查阜西先生提出的「輕、重、疾、徐、抑、揚、頓、挫」,這八個字包含了「優美、抒情、深情、激情、委婉、激烈、悲傷、感奮」等情緒。它產生於音與音的線條連結,是符合人情、符合邏輯的聽覺效果。樂感正確,則能感染自己和聽眾。練習者平時可常聽優秀的音樂作品,可將自己唱的彈的與心儀的演奏演唱作比較,在對比中進行學習。

氣息,實際上是樂句的句逗,這種句逗不像現代音樂,大多為四小節一句或八小節一句,古琴曲的句逗卻如人的語言一樣,有時值長短、快慢、長短間隙,有虛詞的感慨……某一個音的長時值可能是情感的抒發,突然急剎可能是情緒變換成激烈,而節拍的多變也許正是情緒和力度變化的精彩處。問題是合理與否,合邏輯與否?氣息變化合理的,也就能傳遞情感,就能感人。散板節拍既是一種音樂板式,也是樂曲結構張力的展示,更是人氣息的表現。「輕、重、疾、徐、抑、揚、頓、挫」這八個字是人所共通,因此若能掌握好與大眾共通的氣息,則是成功的演奏家。

樂感與氣息確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很難直白的說清楚。應了一句老話「右手輕重疾徐,左手吟猱綽注。更有一般難說,其人須是讀書。」 可見音樂演奏、演唱與樂感悟性及文化積累關係的重要性。

一根弦單一個音能不能發出更好聽的音色,是技巧。快得顆粒清晰是技巧,慢得深沉穩實,也是技巧。

技在藝先,技為藝立,無技不成藝,無藝技無義。

技巧不完善,則無意境內涵及韻味可言。「地基不牢,不可建高。」是無須贅言的。

技巧練習十分重要,也是所有其它樂器演奏者十分重視的一個方面。古琴技巧雖本不多,也須考究。

練習前應知曉技巧的功能,才能知道練習是否達到目的。

走音

是古琴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技法。當右指彈出聲後,左指移動而發出的聲音,稱為「走音」或「走手音」。

走音包括「進退復、上、下、二上二下」等,「走音」是改變弦長,達到改變音高的目的。在音量上它是遞減,效果上它是一種力的牽引,聽者會跟著第一音到第二音到第三音……音量遞減的效果漸趨幽深,靜謐。是一種氣息平和、幽靜安逸的舒展及延伸。音響微而不斷,意蘊連綿。

走音有實虛之別,實的走音,務必按音實在,按實的音,其餘音可稍得延長。虛的走音,也是樂曲內容的需要,但餘音稍短。「走音」有相鄰音節音階式的走音。琴上走音過多,則無音響意義。

走音時會產生磨弦聲,這也是古琴的特點,與生俱來無須避免,無優劣可辯,若沒有磨弦音就不是古琴。但琴的優劣不同、彈奏方法不同,磨弦聲的大小也不同。即使是絲弦,走音的摩擦聲也有大小不同。過大的磨弦聲,實際已是噪音,已影響了旋律情感的舒展及人們對樂曲美的欣賞。若弦面磨弦聲小到不明顯,不幹擾音樂的本體,而彈奏者又能掌握好氣息及帶氣到位,那倒是有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進退復

是古琴技法及樂曲旋律的重要構成,一般三個音組成。有拉弦樂器的感覺。左指實,餘音豐,反之虛則短。此法也有連綿與果乾的兩種練習方法,不論連綿、果敢,其關鍵的音必須準確到位。「走音」與「進退復」是古琴最突出的彈奏特點,是器樂化的典型體現。

是上滑音的技法,有三種不同彈法,指從落指起點到指定音位的距離(一般在4-5釐米左右,也有10釐米甚至更遠的距離)、速度(有快、慢、溫婉、凝重)、重點(有重在起頭、有突出中間部位)。都以樂曲內容需要為準。上滑音在樂曲行進中切記不可過多重複,會有贅敘、慵俗之嫌。

掐起、掩

此兩法也是古琴演奏中常用的技法,它起到連接旋律、避免指法應用的單一,常見掐出「咇咇」和「掩」的木板聲,起到了對旋律的破壞作用。「掐起」「掩」有其標準要求:「餘音、共鳴」(可詳見拙作《古琴演奏法》),應於重視。

應合

是常用技法,因古琴樂器弦長、泛音多、餘音長,高低八度音區不甚明顯而用之。即使音區分別隔有兩個八度,聽起來也無其它樂器隔了一個八度兩隔八度那麼明顯。它實際上是一個音時值的延長、器樂化的體現,取得使樂句穩定的效果。

吟猱

是所有弦樂器上都普遍應用的一種技法,其基本功能是為美化音色及情緒的、派別風格處理的需要。古語「五音妙(之)趣,半在吟猱。」並有「凡吟猱引皆候彈了將餘音取之,不可錯亂。」的說明。這是所有弦樂器一致的方法,哪知古人早有明示。

「吟猱」的方法極多:吟幅度小,猱幅度大、有在音左邊吟猱、在音的右邊吟猱、有固定節拍的吟猱、也有由大及小的擺動……為儘可能的延長音響,「吟猱」擺動方向應與弦平行為妥。初學者不宜急於學習「吟猱」,多加感悟,情感所至,很可能自然而成。

輪指

古琴輪指是延續音響,生動旋律、加強語氣以及派別指法特點需求的技法。要求顆粒清晰、有力、平均、勻稱。此法對於指甲硬者更易達標。另可參考輪指十二字口訣:「跺跺齊、夾夾緊、帶點斜、不要高。」

掐綽三聲、掐拂歷

這些技法在樂曲中多置於樂句或樂段的結尾,屬於句尾音或段尾音的延長,且速度一般作慢處理。正因為屬此功能,若句尾或段尾音的意境氣息都已完美,即使不到「三聲」或十數聲的「掐拂歷」,也可按樂曲內容的要求作結束處理,不必呆板固守。

撮、反撮

是「和音」演奏技法,起到豐滿音響加強氣氛的效果。在正撮時同樣要注意大指與中指的觸弦點位(離指甲尖2毫米)。反撮時大指與中指須作蹲馬步姿勢,使反撮時音色有力,避免斜向向上音色輕飄。「反撮」不及時可以正撮替代。

打圓

在《山居吟》《泛滄浪》《龍翔操》等琴曲中多見出現,其位置常在樂曲及樂句開頭,其實也是一個音時值的延長。彈奏中須講究七個音的輕重連綿的線條,既不應平均音量,也不可使中間個別音過於突出。

撥、剌、伏

「撥」琴人常發「潑」的音。三者常為連續使用,「撥」時依琴與人的肚臍成直線為準,「剌」時依原軌跡返回。「伏」須與樂曲樂句內容為準,如「一聲嘆息」,如「裂帛」或如「弦上霹靂」……常用於一二弦。方法是依著琴平面弧度向外側邊沿伏去,清晰乾淨。「伏」的音量也應按旋律內容作操作,不可脫離樂曲內容而失控的「噼噼啪啪」重彈。

滾拂

「滾拂」多用於流水聲的模擬,另還有著朦朧連綿、激情噴湧、張力的推動,以及用「滾拂」加強音響的飽滿,產生空間渾響的效果。作推湧時,前幾個由高到低的音須慢,由低到高音時應作緊接衝刺的重彈,猶如浪湧。「滾拂」切忌機械的一來一去,避免出現明顯痕跡。為取得朦朧和緩的效果,向外「滾」時可將指甲增加傾斜度滾弦。

《流水》滾拂是一段「華彩」段落,演奏者基本都是自由發揮,無一人嚴格的72滾拂。「索令」也是各展其能,足見其功能所在。

正鎖、背鎖、反鎖,也可用「輪指」「疊蠲」替代……其音屬延續、加強語氣的需要。可視彈奏者指甲硬度而作換用。

大指、名指的彎曲

大指尤其在高音區按音時為音準之需,應隨旋律進行作彎曲應變。名指按弦時也應呈三關節彎曲狀,切忌僵直。

音音相連

是較為重要的基本功和彈奏習慣。旋律要成連接線條,線條要斷則斷,要連則連。訣竅為八個字:「留足時值,過弦(換位)疾速」。也可以說是音準節奏外的重要技法。常見彈奏《關山月》:「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及《憶故人》開頭「入拍」前七徽左右由二弦到七弦的漸進,因不能「音音相連」,則會呈斷裂狀。

技法技巧的功能分析,尚另有多種,篇幅有限不一一贅敘。

「畫圈練法」,即將技巧較難的一小節或幾小節畫一個圈,重點反覆練習。然後擴大圈的範圍,將前後樂句連接起來再行練習。過程中演奏者關鍵是要分析問題所在?是何原因?如何解決?也即要用心練習,可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無須記「正」字或數豆子練習。呆練死練無益。

練樂曲時,一般可整曲遍練一遍,然後自我總結,找出問題,分小節,分段落再加練習,最後再完整一遍的彈奏。

常被問到:當著人面彈琴心裡會慌,手也抖,怎麼辦?其實絕大多數演奏家都是「抖」出來「慌」出來的,因為在家裡自己彈與當眾彈,場景、燈光、聽眾對象都有變,甚至琴桌琴凳高低也不同。另,由於有些琴友只記弦與徽位,七根弦上的同一音高又多,缺乏音位音高的基本訓練,則會產生一時的失憶及陌生感,會感覺極其的不自在。因此凡遇此場合,相反要爭取演奏,鍛鍊心理素質,強化自己的心理適應能力。「藝高膽大」是一句硬道理,筆者本人直至今日,非常熟練的曲子,上場時內心坦然。尚若稍有不熟的曲子,同樣不免會失憶出錯。

另一妙法,即多作自我錄音,然後靜靜審聽。可以察覺自己的音準、節奏、技巧優劣、氣息的自然順暢與否,還可初步感受到自己的音樂處理能力的高低。

練琴中會有一種現象,百練不成,十分苦惱和煩膩。此時建議仍要堅持練習,再枯燥再煩也練,甚至會練到「車到山前疑無路」,沒了方向,失去信心的程度。然而過了一段時間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疑難處奇蹟般的解決了,這就是「苦練不負有心人」。

不過更多的時候,在練得很枯燥時,應該不必硬練,乏味厭倦,效果適得其反。實在不想練,就放鬆、不練。此時可多聽,聽其它音樂、聽自己的錄音、聽別人的演奏。感受他人的樂感、氣息、處理……多聽是一種吸收,是一種滋養。很認真的聽也是一種學習和練習。

練琴若方法不對,筋絡不能放鬆,手臂僵硬,有可能會手臂、背脊受傷,即「勞損」、肩周炎。應先醫治、休息、養傷、恢復。因為琴實在不是「撫」的,要生動展現一首樂曲的精髓,不用力是不可能彈好琴。古語說:「彈琴要練骨」「不僅於指上求之」「有周身之全力」(1744年《春草堂琴譜》)因為琴曲都有專屬的內容,演奏者只是二度創造,要以原創為本。《大胡笳》《廣陵散》《長門怨》絕不能「清微淡遠」,《平沙落雁》《山居吟》等也絕不能「指下生霹靂」。即使「清微淡遠」,絕不是輕輕微微的彈,仍須按樂曲結構章法,張力的要求,也須用周身之力,用「周身指力」去展現「清微淡遠」的意境。

至於學習進度,應以循序漸進為好。雖有人開始就可學《梅花三弄》《流水》(的確古琴技巧不很細分程度高低),但過多過快並無用處,相反基本功紮實,能受用一生。管平湖老師說過,「扒拉幾根弦,那是音響,不是音樂」(大意)。

另,有疑惑,有問題,就是解決疑惑問題的開始。儘可能使自己的練習感受到興趣,要感受興趣,就必須發現問題,立出目標。然後解決問題,達到目標,隨即興趣產生了。

「三日不練,手生荊棘」「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七日不練聽眾知道,五日不練同道知道,三日不練自己知道」等俗語古訓,都是激勵我們進步的話語,「理有恆存」!

常被問及一天要練多少時間為宜?因習琴者每人的情況不同,不可妄論。但因古琴相比較鋼琴、小提琴、琵琶、二胡等樂器則易學得多,技巧也並不很難。且一般琴曲速度又較緩慢,因此一天若保持有一兩小時的練習,即可達到較高水平。若記性好,悟性高,且用「心」練習,那必定能「事半功備」。

琴友要熟悉音樂常識,如音名、唱名、音程、和音、和弦、調式、調性、轉調(古代有「移宮犯調」「旋相為宮」之說)、音律、黃鐘大呂、節奏節拍、時值、振動頻率、小節線劃分、樂曲結構分析)、簡單的音樂史、古代與音樂古琴有關的名篇與詩詞名句、簡譜五線譜及簡單的音樂符號及何謂「打譜」、何謂古琴「器樂化」……甚至簡單的記譜符號(P、PP、f、ff、<、>的含義)……這些僅是常識,不是音樂學院專業學生的專利。平日常用到,書上常讀到。為了進一步學習,應需懂得。

以上所談許有錯誤和偏執,僅僅是發出一個聲音,供琴友參考與批評吧。

相關焦點

  • 《山水情》-龔一古琴獨奏視頻
    該片同名主題曲《山水情》是由金復載先生作曲,龔一先生編配指法演奏。 龔一,上海民族樂團一級演奏員、上海音樂學院研究生導師、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被文化部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
  • 龔一《湘妃怨》古琴曲演奏及講解
    曾任上海民族樂團團長、「今虞」琴社社長,現任中國琴會榮譽會長、上海音樂學院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和上海音樂家協會理事。 龔一於1954年十三歲開始學琴,十五歲登臺演奏古琴,獲古琴名家查阜西先生好評,報譽為「小古琴家」。195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1966年畢業於該院民樂系本科,九年來專修古琴,成績優異。 1966年畢業後,他在上海電影樂團、上海樂團任古琴獨奏演員。
  • 【訪談】古琴大師龔一:現在好多活動對古琴音樂發展是破壞式的
    與往年的頒獎禮相同,今年的頒獎典禮現場採用高級音響系統重播部分獲獎錄音作品,部分獲獎藝術家更是在現場作了精彩表演,著名古琴大師龔一的登臺獻藝更是贏得全場掌聲。在頒獎禮開始前,龔一先生接受了本報獨家專訪,與記者共聊心中的"琴道 "。
  • 致遠琴社-學員風採篇(五)
    第一次聽到的古琴音樂是巫娜的《蓮心不染》,清幽悅耳 、悠揚委婉,在古樸 、穩重 、深遠的古琴聲中,我的身心漸漸回歸松靜自然 、清淨安祥⋯    第一次進致遠琴社見到王曉春老師
  • 【琴繪四季】丨HIFI質感·戴茹雲端古琴音樂會第一季「秋韻·悅」
    時光長河、亙古萬象,勾抹挑剔間,又到深秋…這一次,在【琴繪四季】秋的悅動裡,我們將重繪七弦秋聲的故事。2021年06月05日20:00 第四季丨淨 • 夏風掃描圖中二維碼即可加入直播間★ 溫馨提示 ★1.本頁面定價僅對【琴繪四季】第一季觀看全季琴友請聯繫琴管家購買套票;2.本產品屬線上知識付費內容,不支持退訂、轉讓;3.直播結束24個月內支持無限次免費回看。
  • 海外琴人·陳國興
    其斲製老木新琴音質厚潤有韻,廣受樂界認同。另著有〔箏樂新聲〕箏譜,並出版古箏演奏集CD四張。」圖為陳國興老師參加第2,3期的古琴雅集於紅曲館,使用自己製作的<松風寒>,是陳老師引以為傲的琴。值得一提的是此琴的照片被用於龔一老師的《廣陵絕響》CD封面。
  • 交響樂團的編制和樂器丨漫話交響樂(二)
    《加勒比海盜》交響樂,波蘭青年樂團漫話交響樂(二)丨交響樂團的編制和樂器什麼是交響音樂丨漫話交響樂(一)四、交響樂團的編制和樂器演奏交響樂的樂團是交響樂團,每個國家乃至每個城市都以擁有一支水平精湛的交響樂團而感到自豪。
  • 《Now and Forever》 睡前練會琴-第二十三回
    這次相見發生在2011年12月15日Richard Marx上海演唱會前夕,盧腫專程趕到上海國際體操中心的彩排現場,為Richard Marx提供演出用琴。於是就留下了這歷史瞬間...— 本 回 講 解  —大家是不是已經注意到本曲演示中盧山用的兩把琴音色特別美我們就來讓盧腫給大家分別講解一下第一部分
  • 琴棋專題:蒼松白石伴琴棋
    」,即琴(琴音、琴樂)之狀況、意態(形)與況味、情趣(神)。宋代朱長文所著《琴史》為現存最早的七弦琴史專著,全書共六卷,前五卷按時代順序收錄一百五十六個與琴有關的人物的事跡,末卷為十一個琴藝專題論述,是研究琴史的主要著作。作者把宋以前的古琴歷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由此勾勒出古琴歷史的基本面貌。其編撰體例和史料的選取,都反映了作者的古琴歷史觀及其美學追求,對後世有著很大的影響。本書選取了前五卷中一些著名人物,如司馬相如、嵇康等,和卷六十一個專題中的七個。
  • 趙家珍,一位最不像「琴人」的真琴人
    趙家珍,中國當代著名古琴演奏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傳承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中國琴會會長。
  • 舜定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又增一弦,古琴泰鬥龔一告訴你古琴故事
    今(2日)晚,重慶的琴友有福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三峽大講壇」邀請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著名古琴演奏家龔一先生,講述他與古琴的不解之緣。近年來,「古琴熱」越來越旺,不少市民都好奇,這種古樸的樂器,到底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
  • 「大家小書」叢書再添《語文漫話》
    本報訊(記者章紅雨)近日,北京出版社的拳頭產品「大家小書」叢書家族再添呂叔湘的《語文漫話》。10月23日下午,「跟呂叔湘先生學點語言學」講座在言幾又中關村店舉行,《語文漫話》的編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張伯江與線下線上讀者分享了自己接受呂叔湘先生言傳身教,和對於中國語言、中國文學研究妙不可言的心得體會。   張伯江說,呂叔湘是影響一個時代的語言學大家。
  • 音樂會|古有華山論劍,今現海藝「鬥」琴!妙哉!
    琴文化自然也是如此。琴文化領域,也和其他學術領域一樣,存在著多種藝術觀點和演奏風格。琴家們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琴道觀點和風格,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體,就是所謂琴派。3月24日有一個機會可以在一場音樂會中同時感受各琴派的魅力古有華山論劍今現海藝「鬥」琴2015年6月,由四川音樂學院主辦,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功舉辦了「家學•琴傳學術研討會」暨「家學•琴傳一古琴傳人音樂會
  • 「練琴練不下去怎麼辦?」 「砸琴啊!」
    這是Sam的第1585天推送之前有位小夥伴新浪微博私信我,問到這樣一個問題:練吉他沒耐心練不下去,怎麼辦?有位網友風趣地答到:甚至更有小夥伴留言砸琴避免煩惱,看來大夥還是很皮的哈哈,但是我想應該很多小夥伴都會遇到這個問題,所以下午就認真思考了一番,在此給大夥列舉7個有效建議:01 看大師作品,打雞血。打雞血,看大師作品,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比如你練琴練得沒有了耐心,看一看Tommy的視頻,看完之後一定是熱血沸騰。
  • 金花漫話:殺死X教授的101種方法(十四)& 危境機器人資料介紹
    主角團:往期精彩推薦:金花漫話:殺死X教授的101種方法(十三)金花漫話:殺死X教授的101種方法(十二)>金花漫話:殺死X教授的101種方法(十一)金花漫話:殺死X教授的101種方法(十)金花漫話:殺死X教授的101種方法(九)金花漫話:殺死X教授的101種方法(八)金花漫話:殺死X教授的101種方法(七)金花漫話:殺死X教授的101種方法(
  • 琴簫合鳴《赤壁懷古》洞簫:羅守誠 古琴:龔一
    《赤壁懷古》 作曲:陳大偉 古琴:龔一 洞簫:羅守誠 樂曲《赤壁懷古》,琴音鏗鏘而清雅,簫聲婉轉而深沉。
  • 【民法典微講堂】漫話《民法典》之「風火輪」練習生
    【民法典微講堂】漫話《民法典》之「風火輪」練習生 2020-12-27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懷舊卡片100套——霹靂虎漫話西遊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90年小生的歲月生活,ID:xialugong75495345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霹靂虎漫話西遊卡片相對算是冷門卡,每個系列9張,但是遺憾的是沒有出全,卡圈現存的是一到四系列,缺卡是1-7(
  • | 睡前練會琴第41回
    -- 關於「睡前練會琴」--睡前練會琴是杭州琴廬樂器自創的一檔吉他學習和欣賞的音樂類欄目,致力於推廣吉他的學習和好音樂的傳播A17-18號琴廬樂器台州店:台州市玉環玉城街道新世紀大廈一樓琴廬·迷牆:溫州樂清市清遠路197弄2號301琴廬樂器合肥店:安徽省合肥市馬鞍山路5號華泰商住樓聯繫電話:0571-88080713/0571-86817713官方微博:@琴廬樂器官方淘寶店:琴廬樂器記 得 睡 前 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