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作為「北大古琴傳承計劃」的重要部分,在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和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崑曲)傳承基地的共同主辦下,《古琴經典藝術欣賞》首次作為校級公選課在全校範圍開設。來自全國的著名琴家、學者為課程帶來了視聽盛宴,促進了古琴藝術在北京大學的傳承與傳播,並產生廣泛的社會反響。中華書局《文史知識》雜誌(2020年第11期)於「特別關注」欄目推出「大音希聲——古琴文化解讀」專輯,選載了四篇主講者的講稿和文章,「古琴傳承計劃」微信公眾平臺特予以轉載,以饗讀者。今日推出龔一老師的《漫話「練」琴》。
本篇名為「漫話」,我意「漫話」可以鬆散些,不必太多的講究嚴謹性、邏輯性、內容的完整性……我只是學琴年頭長了些,在練琴方面有些體會,提供給練習者作個參考。
學琴就必須練琴,練琴又必須知曉練琴方法,老話說巧練可「事半功倍」。也常聽得琴友說「我是學著玩玩的。」我以為即使「學著玩玩」,不妨像有些民間「達人」玩出個樣子來。
練好琴又必須知曉琴的結構、發聲的原理、指法運行規則、對技巧技法功能的分析以及練琴的方法。這不是專業者的專利,都是些常識。
古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愛好者應具備一張較好的古琴,不必「先備一張練習琴」,好琴能增添情趣,若琴不好,則會影響練習的熱情。琴弦的蠅頭、絨扣與嶽山的裝置,必須切忌被絨扣的厚度阻隔,能作最充分最通暢的傳導。
決定琴音優劣關鍵是琴材及內腔結構設計的合理。
左右手總的標準姿勢是兩肩平、放鬆下垂、兩小臂平、腕平、掌平,指下即琴。另還必須講究琴桌高低:凳面桌面距20——23釐米左右(視彈奏者身材而定)。
為身體多方向運力之需,腳步左前右後,端坐含胸。
現在一般都以世界所認定的標準音高定弦,所謂「標準音高」是為與簫、琴歌及樂隊合作的需要。經多年實踐,若能降低一個小二度大二度,琴本身的聲音會更溫潤。只要不與其它形式合作,也可以「這一張」琴能獲得最好聽音色的音高定弦。古代講究的也多是「正調」「緊五弦」等定弦。
空弦音校不準,寧可不練,否則練壞耳朵聽覺,得不償失。
彈奏時大、中、食、名應保持自然彎曲形態。尤其「勾」時中指仍保持三關節彎曲。右指應以45°向琴面運力為好。這也算是「道法自然」吧。見有琴友彈琴時中指筆直,其本身就是一種緊張狀態。若右指甲能「兩圓」(橫豎向都能圓)且質硬則更好。
右指發聲可視為「音源」,「問渠哪得清如許,只為源頭活水來。」就是這個意思。
大指名指按弦時都須保持原本的自然狀態。要有意識的控制從肩到腕手臂內在經絡的放鬆。
虎口兩指(大指與食指)間距2.5釐米。大指微微自然彎曲,按弦時以「正位」半甲半肉按弦。甲背90°垂直於弦。走音時掌動、腕動、臂動。其它手指呈自然彎曲狀。
「學一樣手藝要『得法』」,意思就是要方法正確,「得法」後,熟能生巧,可「事半功倍」。若不「得法」則「事倍功半」或「一無功效」。墨子說「百工從事,皆有法度。」,這是說的所有行業都有一條共同的規律。
紮實的基本功及掌握指法與技法的應用規則,會受用一生。練習練習曲極為重要,雖說是外來品,然其突出重點,編排有序,循序漸進,其效果是「集中、高效」。古代小曲中如《湘妃怨》《秋風詞》等,其中都含有練習曲的功能,只是一首樂曲某一技巧只練了一兩遍,得不到實實在在的鞏固。
「音準」是任何音樂作品的靈魂,人對音準的精確聽辨能力,有先天也可後天練得。不準的音很可能將本聽覺好的耳朵聽「壞」。平時須多聽高水平的演奏演唱,從中對照自己的音準及樂感。有條件的可請教專業老師學習「視唱練耳」。
「唱名」是每個音用於「唱」的不同名字,一個唱名是一個音的固定稱呼。有些琴友不會或不喜歡唱音的唱名,當哼起曲調時雖音高準了,嘴裡只是「呆呆呆」的一個字音,這就局限於對著古譜彈熟一首古曲,而不能靈活的操作音高的應用。若能通曉每一個音的名字並能唱準,是「懂」音樂的初步階。
節奏、節律大到天體宇宙(星球運行軌道時間、晝夜、四季),小到人類身體都有相對固定的節律(咀嚼、步速、脈搏、血壓、呼吸甚至情緒起伏也有節奏節律)。音樂是人情感的抒發,因此必然與人的情感節律相吻合。音樂中的節奏節拍是一首樂曲的重要組成部分,情緒激昂處,節奏一般會快些,音符會密集些。而舒緩的情緒一般都偏慢。若有兩者轉換,其間也必然存在轉換銜接的過程。當演奏者演唱者不按規律,無邏輯性的隨意變更時,會直接影響音樂作品主題的情緒展示,更無韻味可言。聽者也會感覺不適應,會走神,會不領情。
古琴曲有不少是採用散板節奏,這是比正規節奏更難掌握的節奏,其中更多的卻是演奏者對規律中氣息的把握,是對彈奏者內涵修養一種檢驗。
音準、節奏現在都有儀器可輔助,應更可以達到目的和標準。但音樂作品是不可能按節拍機固定速度演奏的。
樂感的具體內容就是1937年查阜西先生提出的「輕、重、疾、徐、抑、揚、頓、挫」,這八個字包含了「優美、抒情、深情、激情、委婉、激烈、悲傷、感奮」等情緒。它產生於音與音的線條連結,是符合人情、符合邏輯的聽覺效果。樂感正確,則能感染自己和聽眾。練習者平時可常聽優秀的音樂作品,可將自己唱的彈的與心儀的演奏演唱作比較,在對比中進行學習。
氣息,實際上是樂句的句逗,這種句逗不像現代音樂,大多為四小節一句或八小節一句,古琴曲的句逗卻如人的語言一樣,有時值長短、快慢、長短間隙,有虛詞的感慨……某一個音的長時值可能是情感的抒發,突然急剎可能是情緒變換成激烈,而節拍的多變也許正是情緒和力度變化的精彩處。問題是合理與否,合邏輯與否?氣息變化合理的,也就能傳遞情感,就能感人。散板節拍既是一種音樂板式,也是樂曲結構張力的展示,更是人氣息的表現。「輕、重、疾、徐、抑、揚、頓、挫」這八個字是人所共通,因此若能掌握好與大眾共通的氣息,則是成功的演奏家。
樂感與氣息確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很難直白的說清楚。應了一句老話「右手輕重疾徐,左手吟猱綽注。更有一般難說,其人須是讀書。」 可見音樂演奏、演唱與樂感悟性及文化積累關係的重要性。
一根弦單一個音能不能發出更好聽的音色,是技巧。快得顆粒清晰是技巧,慢得深沉穩實,也是技巧。
技在藝先,技為藝立,無技不成藝,無藝技無義。
技巧不完善,則無意境內涵及韻味可言。「地基不牢,不可建高。」是無須贅言的。
技巧練習十分重要,也是所有其它樂器演奏者十分重視的一個方面。古琴技巧雖本不多,也須考究。
練習前應知曉技巧的功能,才能知道練習是否達到目的。
走音
是古琴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技法。當右指彈出聲後,左指移動而發出的聲音,稱為「走音」或「走手音」。
走音包括「進退復、上、下、二上二下」等,「走音」是改變弦長,達到改變音高的目的。在音量上它是遞減,效果上它是一種力的牽引,聽者會跟著第一音到第二音到第三音……音量遞減的效果漸趨幽深,靜謐。是一種氣息平和、幽靜安逸的舒展及延伸。音響微而不斷,意蘊連綿。
走音有實虛之別,實的走音,務必按音實在,按實的音,其餘音可稍得延長。虛的走音,也是樂曲內容的需要,但餘音稍短。「走音」有相鄰音節音階式的走音。琴上走音過多,則無音響意義。
走音時會產生磨弦聲,這也是古琴的特點,與生俱來無須避免,無優劣可辯,若沒有磨弦音就不是古琴。但琴的優劣不同、彈奏方法不同,磨弦聲的大小也不同。即使是絲弦,走音的摩擦聲也有大小不同。過大的磨弦聲,實際已是噪音,已影響了旋律情感的舒展及人們對樂曲美的欣賞。若弦面磨弦聲小到不明顯,不幹擾音樂的本體,而彈奏者又能掌握好氣息及帶氣到位,那倒是有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進退復
是古琴技法及樂曲旋律的重要構成,一般三個音組成。有拉弦樂器的感覺。左指實,餘音豐,反之虛則短。此法也有連綿與果乾的兩種練習方法,不論連綿、果敢,其關鍵的音必須準確到位。「走音」與「進退復」是古琴最突出的彈奏特點,是器樂化的典型體現。
綽
是上滑音的技法,有三種不同彈法,指從落指起點到指定音位的距離(一般在4-5釐米左右,也有10釐米甚至更遠的距離)、速度(有快、慢、溫婉、凝重)、重點(有重在起頭、有突出中間部位)。都以樂曲內容需要為準。上滑音在樂曲行進中切記不可過多重複,會有贅敘、慵俗之嫌。
掐起、掩
此兩法也是古琴演奏中常用的技法,它起到連接旋律、避免指法應用的單一,常見掐出「咇咇」和「掩」的木板聲,起到了對旋律的破壞作用。「掐起」「掩」有其標準要求:「餘音、共鳴」(可詳見拙作《古琴演奏法》),應於重視。
應合
是常用技法,因古琴樂器弦長、泛音多、餘音長,高低八度音區不甚明顯而用之。即使音區分別隔有兩個八度,聽起來也無其它樂器隔了一個八度兩隔八度那麼明顯。它實際上是一個音時值的延長、器樂化的體現,取得使樂句穩定的效果。
吟猱
是所有弦樂器上都普遍應用的一種技法,其基本功能是為美化音色及情緒的、派別風格處理的需要。古語「五音妙(之)趣,半在吟猱。」並有「凡吟猱引皆候彈了將餘音取之,不可錯亂。」的說明。這是所有弦樂器一致的方法,哪知古人早有明示。
「吟猱」的方法極多:吟幅度小,猱幅度大、有在音左邊吟猱、在音的右邊吟猱、有固定節拍的吟猱、也有由大及小的擺動……為儘可能的延長音響,「吟猱」擺動方向應與弦平行為妥。初學者不宜急於學習「吟猱」,多加感悟,情感所至,很可能自然而成。
輪指
古琴輪指是延續音響,生動旋律、加強語氣以及派別指法特點需求的技法。要求顆粒清晰、有力、平均、勻稱。此法對於指甲硬者更易達標。另可參考輪指十二字口訣:「跺跺齊、夾夾緊、帶點斜、不要高。」
掐綽三聲、掐拂歷
這些技法在樂曲中多置於樂句或樂段的結尾,屬於句尾音或段尾音的延長,且速度一般作慢處理。正因為屬此功能,若句尾或段尾音的意境氣息都已完美,即使不到「三聲」或十數聲的「掐拂歷」,也可按樂曲內容的要求作結束處理,不必呆板固守。
撮、反撮
是「和音」演奏技法,起到豐滿音響加強氣氛的效果。在正撮時同樣要注意大指與中指的觸弦點位(離指甲尖2毫米)。反撮時大指與中指須作蹲馬步姿勢,使反撮時音色有力,避免斜向向上音色輕飄。「反撮」不及時可以正撮替代。
打圓
在《山居吟》《泛滄浪》《龍翔操》等琴曲中多見出現,其位置常在樂曲及樂句開頭,其實也是一個音時值的延長。彈奏中須講究七個音的輕重連綿的線條,既不應平均音量,也不可使中間個別音過於突出。
撥、剌、伏
「撥」琴人常發「潑」的音。三者常為連續使用,「撥」時依琴與人的肚臍成直線為準,「剌」時依原軌跡返回。「伏」須與樂曲樂句內容為準,如「一聲嘆息」,如「裂帛」或如「弦上霹靂」……常用於一二弦。方法是依著琴平面弧度向外側邊沿伏去,清晰乾淨。「伏」的音量也應按旋律內容作操作,不可脫離樂曲內容而失控的「噼噼啪啪」重彈。
滾拂
「滾拂」多用於流水聲的模擬,另還有著朦朧連綿、激情噴湧、張力的推動,以及用「滾拂」加強音響的飽滿,產生空間渾響的效果。作推湧時,前幾個由高到低的音須慢,由低到高音時應作緊接衝刺的重彈,猶如浪湧。「滾拂」切忌機械的一來一去,避免出現明顯痕跡。為取得朦朧和緩的效果,向外「滾」時可將指甲增加傾斜度滾弦。
《流水》滾拂是一段「華彩」段落,演奏者基本都是自由發揮,無一人嚴格的72滾拂。「索令」也是各展其能,足見其功能所在。
鎖
正鎖、背鎖、反鎖,也可用「輪指」「疊蠲」替代……其音屬延續、加強語氣的需要。可視彈奏者指甲硬度而作換用。
大指、名指的彎曲
大指尤其在高音區按音時為音準之需,應隨旋律進行作彎曲應變。名指按弦時也應呈三關節彎曲狀,切忌僵直。
音音相連
是較為重要的基本功和彈奏習慣。旋律要成連接線條,線條要斷則斷,要連則連。訣竅為八個字:「留足時值,過弦(換位)疾速」。也可以說是音準節奏外的重要技法。常見彈奏《關山月》:「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及《憶故人》開頭「入拍」前七徽左右由二弦到七弦的漸進,因不能「音音相連」,則會呈斷裂狀。
技法技巧的功能分析,尚另有多種,篇幅有限不一一贅敘。
「畫圈練法」,即將技巧較難的一小節或幾小節畫一個圈,重點反覆練習。然後擴大圈的範圍,將前後樂句連接起來再行練習。過程中演奏者關鍵是要分析問題所在?是何原因?如何解決?也即要用心練習,可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無須記「正」字或數豆子練習。呆練死練無益。
練樂曲時,一般可整曲遍練一遍,然後自我總結,找出問題,分小節,分段落再加練習,最後再完整一遍的彈奏。
常被問到:當著人面彈琴心裡會慌,手也抖,怎麼辦?其實絕大多數演奏家都是「抖」出來「慌」出來的,因為在家裡自己彈與當眾彈,場景、燈光、聽眾對象都有變,甚至琴桌琴凳高低也不同。另,由於有些琴友只記弦與徽位,七根弦上的同一音高又多,缺乏音位音高的基本訓練,則會產生一時的失憶及陌生感,會感覺極其的不自在。因此凡遇此場合,相反要爭取演奏,鍛鍊心理素質,強化自己的心理適應能力。「藝高膽大」是一句硬道理,筆者本人直至今日,非常熟練的曲子,上場時內心坦然。尚若稍有不熟的曲子,同樣不免會失憶出錯。
另一妙法,即多作自我錄音,然後靜靜審聽。可以察覺自己的音準、節奏、技巧優劣、氣息的自然順暢與否,還可初步感受到自己的音樂處理能力的高低。
練琴中會有一種現象,百練不成,十分苦惱和煩膩。此時建議仍要堅持練習,再枯燥再煩也練,甚至會練到「車到山前疑無路」,沒了方向,失去信心的程度。然而過了一段時間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疑難處奇蹟般的解決了,這就是「苦練不負有心人」。
不過更多的時候,在練得很枯燥時,應該不必硬練,乏味厭倦,效果適得其反。實在不想練,就放鬆、不練。此時可多聽,聽其它音樂、聽自己的錄音、聽別人的演奏。感受他人的樂感、氣息、處理……多聽是一種吸收,是一種滋養。很認真的聽也是一種學習和練習。
練琴若方法不對,筋絡不能放鬆,手臂僵硬,有可能會手臂、背脊受傷,即「勞損」、肩周炎。應先醫治、休息、養傷、恢復。因為琴實在不是「撫」的,要生動展現一首樂曲的精髓,不用力是不可能彈好琴。古語說:「彈琴要練骨」「不僅於指上求之」「有周身之全力」(1744年《春草堂琴譜》)因為琴曲都有專屬的內容,演奏者只是二度創造,要以原創為本。《大胡笳》《廣陵散》《長門怨》絕不能「清微淡遠」,《平沙落雁》《山居吟》等也絕不能「指下生霹靂」。即使「清微淡遠」,絕不是輕輕微微的彈,仍須按樂曲結構章法,張力的要求,也須用周身之力,用「周身指力」去展現「清微淡遠」的意境。
至於學習進度,應以循序漸進為好。雖有人開始就可學《梅花三弄》《流水》(的確古琴技巧不很細分程度高低),但過多過快並無用處,相反基本功紮實,能受用一生。管平湖老師說過,「扒拉幾根弦,那是音響,不是音樂」(大意)。
另,有疑惑,有問題,就是解決疑惑問題的開始。儘可能使自己的練習感受到興趣,要感受興趣,就必須發現問題,立出目標。然後解決問題,達到目標,隨即興趣產生了。
「三日不練,手生荊棘」「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七日不練聽眾知道,五日不練同道知道,三日不練自己知道」等俗語古訓,都是激勵我們進步的話語,「理有恆存」!
常被問及一天要練多少時間為宜?因習琴者每人的情況不同,不可妄論。但因古琴相比較鋼琴、小提琴、琵琶、二胡等樂器則易學得多,技巧也並不很難。且一般琴曲速度又較緩慢,因此一天若保持有一兩小時的練習,即可達到較高水平。若記性好,悟性高,且用「心」練習,那必定能「事半功備」。
琴友要熟悉音樂常識,如音名、唱名、音程、和音、和弦、調式、調性、轉調(古代有「移宮犯調」「旋相為宮」之說)、音律、黃鐘大呂、節奏節拍、時值、振動頻率、小節線劃分、樂曲結構分析)、簡單的音樂史、古代與音樂古琴有關的名篇與詩詞名句、簡譜五線譜及簡單的音樂符號及何謂「打譜」、何謂古琴「器樂化」……甚至簡單的記譜符號(P、PP、f、ff、<、>的含義)……這些僅是常識,不是音樂學院專業學生的專利。平日常用到,書上常讀到。為了進一步學習,應需懂得。
以上所談許有錯誤和偏執,僅僅是發出一個聲音,供琴友參考與批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