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點什麼?酸菜魚?酸辣土豆絲?我們拼單吧,它要50元起送呢。」
每到中飯時間,在一家外貿公司上班的林小姐便會打開網絡訂餐平臺,和同事們拼單外賣。
如今,身邊越來越多的市民和林小姐一樣習慣了通過網絡訂餐,足不出戶享受各色美食。但不少人可能未曾想到,訂餐網站上一張張絢麗多彩的美食照片,一張張明亮整潔的廚具照片,可能並不是真的。
昨天,記者打開「餓了麼」訂餐平臺,隨意選了附近一家川菜館點餐,想看看它到底是否如央視曝光的一樣,可能存在一些消費黑幕。
「看這個照片店面很乾淨啊,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點餐前,記者和同事說,調查可能不會如央視曝光的那般。
隨意選擇了名為「川府人家」的店鋪,從商家上傳的照片顯示,實體店門面清爽,大堂寬敞明亮,後廚灶具規範整潔。此外,可選擇的菜品也很多,月銷售量為139單。
點完餐,記者想去看看這個店到底實景如何?於是來到餐廳登記的地址——河清北路1178號。
「咦?怎麼找不到這個店?」記者在河清北路上逛了一圈,看到黃燜雞米飯、東北菜等飯店,唯獨沒見到所下單的川菜館。
仔細尋找門牌號,記者擦了擦眼睛,這個登記地址的店面名字明明是「包子叔叔」啊。
那麼,「川府人家」去哪了?
「我點了川菜的外賣,是你們這個門牌號的,怎麼是包子鋪了啊?」記者向包子鋪裡的服務員諮詢。
「你到後門,上樓,他們不開店了,只做外賣。」服務員向記者指了路。
順著樓下包子店服務員的口頭指引,記者從居民樓一個不起眼的樓梯爬到二樓。
這是一條長長的通道,髒兮兮的地面上,散落著些垃圾。在牆角,還扔著一張破桌子。記者看了看兩邊,「韓式料理思密達」、「雲粥記」等字樣貼在髒兮兮的玻璃門上,這些字印在最簡單的白紙上。
在一個玻璃門前,「非思密達員工請勿入內」的字張貼在明顯處。
透過玻璃往裡瞧,能看到裡面混亂一片,地上散落各種箱子。
透過「雲粥記」開著的門,記者看到地上擺著一個頗大的電飯煲(應該是在熬粥),兩個大臉盆擺著,一工作人員正蹲著把蔥花剪到臉盆裡。
記者要找的這家店,並沒有貼著標識。不過,撥通訂餐電話,記者最終還是找到了它。
接下來看到的場景,讓記者驚呆了,打算以後跟外賣說再見了。
這個「川府人家」,隱藏在居民樓二樓的一居室裡,商家地址不僅改變了,現場和訂餐平臺上展示的明亮店鋪,完全天壤之別。
從一樓向上望去,窗戶門口曬著內衣褲及當日換洗的衣服,外人壓根想不到這竟然是每月在不同外賣平臺銷售上千單外賣單的廚房。
「我正好在附近,點了你們的外賣,你們不用送了,讓我在這兒吃點好了。」
「那好的。你坐這裡吃吧。」電話中商量好,記者走進這個「一居室」,一股嗆人的辣味讓記者後退了好幾步。
裡面,幾位穿著便衣的「廚師」正在忙,一個在給外賣打包的人給記者指了指角落的位置,找了下相關菜單,把正要送往記者目的地的外賣拿出,放到一張簡陋的桌上。
記者觀察了下這個所謂的廚房,確實讓人驚呆:
廚房其實是一個簡易的複式樓,一樓房間變成了廚房,緊鄰著廁所;
窗外,曬著工作人員的換洗衣服;
一樓通往二樓的樓梯上,擺放著女式拖鞋、皮鞋和小孩鞋,這個樓梯緊鄰廚房;
廚房的地上,燒菜的油開著瓶蓋,一瓶打開瓶蓋的辣椒醬也敞開著,就在廚師腳邊上。此外,土豆絲、酸菜魚等也是放在地上,沒有保護。
離開廚房前,記者特地往廁所瞟了一眼,這裡放著很多和外賣搭配的雪碧。
「因為店面成本太高了,我們只做外賣。一年多了,現在生意挺好,和百度、餓了麼、口碑等五六家網絡訂餐平臺合作,每個月都有上千訂單。」在這家店裡,記者看到不同平臺的配送員前來取單。(現代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