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文/郝倩
世界經濟論壇今日在日內瓦發布特別版《全球競爭力報告》,報告顯示,雖然沒有一個國家在這場危機中全身而退,但具備以下特點的國家在應對新冠疫情危機時更為高效:發達的數字經濟、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和豐富的疫情防控經驗。
該機構分析認為:疫情的爆發不僅帶來全球性的健康危機,還引發了深度的經濟衰退,經濟衰退的幅度已經超過2008和2009年金融危機,帶來未來預期的深度不確定性。
此次特別版《全球競爭力報告》分析總結了37個國家的當下形勢,雖然可獲取的數據並不足以評估獲取經濟轉型的所有方面,結果仍顯示沒有國家已經完全準備好做經濟轉型。相較而言,在當下現在所有重大的政策中,「北歐模式」在經濟轉型在生產力,可持續以及可包容經濟系統中十分突出。
經濟轉型的概念相對較新,相關數據十分有限。報告按照11項重點指標對比分析了37個國家的數據,結果發現沒有一個國家為經濟復甦和轉型做好了完全充分的準備,但一些國家的表現相對更好。例如,在11項指標中,中國在激勵企業增強創造力這一指標中就拔得頭籌。
根據該報告的估計,就緒度得分每提高10%,這37個國家的GDP總值就能提高3000億美元。同時,我們也應考慮到這些重點轉型事項會對經濟增長、社會包容和環境可持續性等多方面產生積極影響。
「雖然現在各國政府都有棘手的短期挑戰需要去應對,但是我依然認為眼下正是思考重整經濟系統的最佳時機,讓經濟系統不僅會更為高效的同時,帶來環境可持續發展和共享繁榮。因為假如現在不立刻行動,只會迎來下一場危機。」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Saadia Zahidi坦言,「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背景下,這場公共衛生危機和經濟衰退迫使各經濟體從根本上反思經濟增長方式,並重新思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地球生態的關係。」
報告顯示,在疫情危機的背景之下,有四個方面的競爭力有益於經濟體表現出更強的韌性。首先,數字經濟發達、數字技能成熟的國家能夠做到讓公民居家辦公,從而更成功地維持了經濟的正常運行。荷蘭、紐西蘭、瑞士、愛沙尼亞和美國在這方面表現良好。
其次是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例如丹麥、芬蘭、挪威、奧地利、盧森堡和瑞士等國家憑藉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為那些無法工作的人提供了經濟支持。此外還有一些國家為中小企業提供了直接或是間接的信貸支持。
第三是政府管理和規劃。此次新冠危機對各國政府挑戰巨大,如何權衡公共健康政策和經濟以及社會政策難以評估,凡是可以較好權衡健康,財政和社會政策舉措的都可以相對減少危機帶來的影響。
最後是可供服務大眾的公共健康系統和研發才能。觀察性證據表明,擁有大流行病防控經驗的國家制定了更有效的規章制度和技術體系,能夠更加成功地遏制新冠疫情。
考慮到2020年的非常形勢和世界各國協力應對這場公共衛生危機及其帶來的社會經濟影響,世界經濟論壇今年暫停發布「全球競爭力指數」排名。2021年,報告將恢復對各經濟體的競爭力進行對標分析的做法,為未來經濟發展提供最新指導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