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故事:嚴持戒律畢生苦行 證羅漢果影響全球

2021-02-08 手機鳳凰網

日以繼夜精進修行,終於證得阿羅漢果。(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阿姜曼•布利達陀尊者,20世紀最偉大的森林禪師,1870年生於泰國緊鄰寮國與柬埔寨的烏伯拉加達尼城。從當時到現在,那裡都是不毛之地,不過也正是這塊土地的貧瘠與人民的和善性格,成就了世間稀有的心靈深度。

尊者的父母都是傳統的佛教徒,尊者從小就聰明機智,擁有活潑的心智,他在即興歌謠等民俗藝術方面表現優異,並熱衷於修行。

按照南傳佛教國家的習俗,男子成人之前都要剃度為沙彌。尊者在十五歲剃度為沙彌後的兩年中,被清靜的生活深深吸引,他下定了日後出家的決心。在二十二歲時,他辭別了雙親,在烏伯拉加城的利亞布寺出家,法名布利達陀(意為慧所庇護)。在成為比丘之後,他前往追隨當地一位傑出的森林比丘阿姜掃長老修習毗婆舍那(內觀)。成為阿姜掃的弟子後,他了解到嚴持戒律對於心靈進步的重要性,積極投入修行。

他以內心誦念「佛陀」來覺知每一個當下,日以繼夜,修習頭陀行:穿破碎廢布所縫成的袈裟,拒絕接受現成袈裟的供養;除了斷食的日子,外出託缽乞食;只接受放進缽裡的食物;日食一餐;穿的僅有三件衣服,上衣、內衣和外衣;居住在林間樹下、河谷之間、巖洞中或斷崖下。

在沙裡卡洞的修行是尊者一次關鍵的修行——當時尊者胃痛復發,甚至便血,完全無法消化食物。村民為他準備的草藥也全然無效,身體和意志力都越來越虛弱。他果斷地決定停止服用傳統藥物,放下對身體的執著,他告訴自己:「如果我被這階段的一些痛苦所挫敗,當四大分離、痛苦粉碎我的防線時,我還有什麼希望?」生命的執著被捨棄了,在這個山洞裡,他趨入了阿那含果。

離開沙裡卡山洞後,尊者幾度遊行於泰國的東北與曼谷之間,指導其他比丘與沙彌修行。為了度化自己的母親,尊者在母親身邊教化了六年,一直推遲自己閉關的時間。最後他把母親安頓在烏伯拉加泰尼城,然後南下前往泰國中部,準備進行最後的閉關。

尊者肩上背著附有袋子的缽、頭陀傘和袈裟,濾水袋、針、線等比丘必備物品都放在缽內,水壺提在手上。途中在食物和飲水充足的地方,他會打開頭陀傘在那裡過夜。白天碰到路邊的一些茂密樹林會稍作停息,到了下午熱度稍減,他又繼續前行。他從一個隱僻的地方走到另一個隱僻的地方,有時會在森林中迷路,有時走了一整天也看不到任何村落,甚至有時接連幾天都沒有任何食物和水,並且幾乎不睡覺。

最後,在清邁的曠野,他找到了一個隱居的處所。尊者一個人在這個孤獨的地方,與生死煩惱面對面地戰鬥,直到煩惱熄滅。這是一個決定性的階段,結果不是死亡就是證果。阿迦曼尊者嚴格地遵照一個固定不變的時間表生活,不間斷地精進,日以繼夜。由於大念住和大智慧無窮盡地持續著,一天晚上,在山邊一棵茂密的樹下,一塊平坦的大巖石上,尊者證得了四果。

解脫之後,他決定把佛法帶給那些願意熱誠而恭敬地聽受的人們。然而他在清邁期間的大部分時間都住在深山曠野裡,所以並沒有很多頭陀行比丘能夠得到他的教化。雖然如此,他在清邁的教導是最深奧的,也是不屈撓的和不允許任何放逸的。

尊者七十歲時,仍然喜歡在曠野裡遊行,過獨居的生活,並保持著規律的作息:

——經行禪思之後接著靜坐禪思。

——外出託缽和用飯。

——經行禪思直到中午。

——如果有需要,小睡一下。

——靜坐和經行禪思直到下午四點。

——打掃住處區域,然後洗個澡。

——經行禪思幾個小時。

——誦念幾個小時。

——靜坐禪思幾個小時。

——睡覺,通常最多四個小時。

在特殊情況下,他還會整夜持續禪修而不睡覺。

經常有其他比丘率領成群的在家善信在齋日來看望他,請他開示。開示的時間過後,如果他稍有空閒,還會對於禪修有問題的人作個別解答。一次,有一位居士問道:「您早已解脫,為什麼仍然每天禪思呢?」尊者笑著說:「我會保持精進直到死亡,不會從精進中退縮回來,否則就不是如來的弟子。」

尊者對頭陀行比丘弟子的教導,通常都是直面恐懼和死亡。比如如果有比丘害怕老虎,尊者就會把他安排到修行區域的邊界上,距離其他比丘最遠。依照尊者所說,直接面對恐懼比逃避它更為有利,後者乃是終身的自我奴役。同時,尊者勸勉他的弟子們遵循頭陀行儀軌:外出託缽,斷食時除外;拒絕後來送到的食物;日食一餐;一缽進食;穿碎布衣;住在曠野裡;住在樹蔭下;住在墳冢間。最後這項頭陀行是佛陀所曾囑咐的一個去除驕傲和我慢的方法,也是及早準備面對死亡,以免悔之已晚的方法。尊者的弟子們勇敢地面對他們與生俱來的恐懼,奮勇地奉行這項頭陀行。

尊者的一生是修行的一生,也是弘法利生的一生,即便在最後的時刻,仍然堅持以無常的法義教化著弟子們。

公元1949年的三月份,在諾格菲村,尊者七十九歲之身開始示疾。他知道這是他最後的疾病,於是向他的弟子們宣布這個事實,並告訴他們沒有方法可以治療。他說:「倒計時已經開始了。這是無常變遷的法則,無常正顯現在我的身上,這個身體很快就要四大分離了。無常、變遷、無我的法則是持續地運作於每個人和動物身上的,這是不可轉變的真理。」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時段,他依然遵行著頭陀行,外出託缽,吃缽裡面的食物,日中一食。

出於對眾生的慈悲,他選擇自己去世的地點:「我的時間有限了,」他說,「我不希望死在這裡,如果我死在這裡,許許多多的人們會來。許多的動物必定要死,因為這附近沒有市場。」

最後,在蘇達瓦寺的一個小房子裡,尊者以吉祥右臥,安詳示寂。曾受尊者教化影響的僧俗大眾,從四面八方湧向尊者圓寂的地方,參加尊者的荼毗法會。法會持續數日,一直秩序井然、和諧寧靜。荼毗後,尊者的骨灰被分給各地的比丘請回去供奉。四年後,開始有信眾發現骨灰全部變成了舍利子,即使現在仍有類似的報告。

尊者一生從出家到圓寂,一直秉持著佛陀的教誨,堅定地奉行頭陀行。他適時且成功地為許多人解釋與證明禪定的利益,並成為僧團行為的典範。即使圓寂以後,依然以慈悲力攝受著四眾弟子。受他感化的人,都堅定地被鼓舞著去追隨他的腳步。他無限慈悲的力量,引導著人們邁向快樂和安穩。

尊者雖然地處偏遠的泰國村莊,但卻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受敬重的心靈導師,幾乎所有二十世紀泰國最有成就與最受尊敬的禪師,不是直接師承於他,就是受到他的深刻影響,阿姜查尊者就是其中一位。

相關焦點

  • 嚴持戒律,讀誦大乘是學佛的根基!
    末法時期,真正有修為的大德高僧難遇難求,我們德淺福薄無緣一見,想找明師修學可以說是難上加難。那麼找不到明師怎麼辦?老法師曾教導我們:「末法時期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以經典為師」。只要我們嚴持禁戒,依教奉行,真修實幹,一樣可以修行成就。
  • 頂禮 | 最值得懷念的漢傳佛教近現代高僧,個個不簡單
    他們曾經影響了世界,或者改變了我們。他們轉身而去,帶走一段光陰、一段故事。一切的聚合離散都是因緣和合。當身形定格,他們的人生點滴也被凝固在冊。成為後世永恆的榜樣和力量源泉。他們走近佛教歷史,我們追憶無盡……
  • 10月3日 一代高僧圓相老和尚圓寂紀念日
    一生嚴持戒律,修持精勤,為山西和太原的佛教事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今日恭逢圓相老和尚圓寂紀念日,頂禮緬懷圓相老和尚,南無阿彌陀佛!圓相老和尚(1921-1995),山西省中陽縣人,俗姓張,1921年正月初一出生,12歲在山西離石縣安園寺披剃出家,1945年(24歲)在榆次彌陀洞受具足戒。曾參學於北京安養精舍、法界學院、武昌佛學院,並在武漢正覺寺學習三藏經典。
  • 佛教:為什麼濟公酒肉穿腸過,還能證得羅漢果,這不是犯戒了嗎
    佛陀開悟之後看出人因為無明才無法見心明性,更無法證得果位,所以傳法之後就規定了一些戒律,目的是想通過這些戒律讓自己的弟子放下塵世間的執迷心,因此走入了遠離塵世間的一種修法。有弟子曾經問過佛陀:「未來佛陀不在人間,人們當如何?」
  • 戒律預習 | 居士戒
    不過皈依戒不屬於真實戒,藏漢哪一位高僧大德都未講到皈依戒的意樂、加行、究竟等,沒有像其他戒律一樣詳細分析。也有些人說:皈依戒和居士戒有很大差別,皈依只是自心的一種意識,居士戒則是依靠真實的儀軌圓滿。克主傑在《三戒論疏》中嚴厲駁斥了這種觀點,他專門引用佛經教證說:皈依也是一種戒律,凡是守皈依戒或五戒者,都是真正的居士。
  • 關於佛教的戒律
    有的人信佛以後,就拿佛教的全部戒律要求自己、要求信佛的人、甚至於要求不信佛的人。這有的師兄信了佛以後,不管有沒有受戒,嚴格照佛門戒律來,不分居士戒、菩薩戒、比丘戒(注意:在家人千萬不要閱讀出家人的戒律,也別在網上講,那是犯大過,後果很嚴重),只要聽說了就戒起來,而且以此對照別人、要求別人,看到誰的行為沒有符合他看到的那條戒律,就認為造惡業,甚至橫加指責,這就是走得過頭了一點。凡事過猶不及,過了也會導致其他問題。
  • 歷代高僧:噶舉派創始者米拉日巴 苦行的僧侶詩人
    自吐蕃晚期,龍樹大師的《百智論》、《修身智慧樹》等佛教詩歌被譯成藏文後,對藏語佛教詩歌的創作與繁榮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若從米拉日巴尊者的佛教詩歌「道歌」算起,到清末藏族詩僧米龐嘉措及根敦群佩的詩歌為止,在近千年的歷史發展中,藏族僧人創作了大量的佛教詩歌作品,不僅極大地豐富了藏族文學史的思想內容,而且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詩歌創作技巧和詩歌美學傳統。
  • 苦行:越跟自己過不去,越有修行?|引經據典23
    編者按究竟該怎麼來看待苦行?是越跟自己過不去,越顯得有修行?還是說,釋迦牟尼佛是放棄了苦行之後才成的佛,所以苦行修不得?這些問題困擾了許多佛子,聖嚴法師的答問,全面圓融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值得學習。大德答問問佛教是主張苦行的宗教嗎?聖嚴法師答當我們尚未解答這個問題之先,應該明白一下「苦行」兩字的定義。一般所說的苦行,大抵是指以自苦為手段,以解脫為目的而言。
  • 高僧說故事:做人要腳踏實地,不能投機取巧,不能依靠欺騙
    僧人向鬼吐露實情:「我因為觸犯戒律,受到同伴的排斥,所有的施主也斷絕了供養,惡名昭著,遠近皆知,窮途沒落,所以才這樣悲嘆。」鬼聽了對他說:「我的情況跟你差不多,你不用發愁了。咱倆合作,還怕沒有活路。你不妨借用我的力量,幫你消除惡名,得到供養。你可以站在我的左肩上,我會挑著你在空中漫步。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只會看你,而不看到我。這樣一來,你的信譽會立刻恢復。
  • 高僧說,經常放生,可以獲得5種果報,你知道幾個呢?
    弘一法師是當代著名的講戒律的高僧,他前半生是上流社會的富家少爺;下半生遁入空門,嚴持戒律教化眾生。他在家時是中國話劇的奠基人,是西方樂理傳入中國的第一人;出家後,成為民國四大高僧之一。孔某頓時明白了原來是雞來報恩了,於是每每遇到人們,他都會用這個故事來忠告人們切勿殺生。四、得子杭州的楊墅廟,非常的靈,紹興有一個人聽聞後就去祈願,希望自己可以獲得一個兒子,到有了孩子的那一天,一定殺豬宰羊來謝神。夜裡在夢中神告訴他:「想要孩子,用宰殺動物的願怎麼能求來呢?」這個人恭敬地問神:「那需要用什麼方法呢?」
  • 佛教:高僧說,因果真實不虛,龍是這樣來的,它也會承受4種痛苦
    佛教高僧開示到,過去的龍很多,只是現在人們看不到了。在近現代,離我們最近的一次發現龍存在,並且還留下骨駭的,是在1934年7月初的營口墜龍事件。這個件事情的過程大家可以自行搜索,這裡就不細講了。在佛教中,也有許多關於龍的描述和傳說,今天我們主要來看看高僧對龍的開示。作為虛雲老和尚座下十大弟子之一的宣化上人是如何開示關於龍的種種說法的由來。
  • 佛經故事|什麼是不淨戒?佛為何要制定這一戒律?
    作為在當時一個全新的組織,佛不可能事先制定種種戒律。事實是,佛陀根據弟子們的言行,尤其是不當行為,不斷補充和完善戒律章程,如過午不食等。今天要說的「不淨戒」的故事也是如此。什麼是不淨戒呢?簡單說就是佛弟子們不得還家,與妻子過夫妻生活。現在看來這很基本的戒律。出家就意味著放棄小家,放棄世俗家庭觀念。所以,你出家前的妻子如陌生人一樣,兩人的任何關係都不正當。
  • 第五屆桂林永福羅漢果節暨羅漢果健康產業發展論壇舉行
    廣西新聞網桂林11月17日訊(通訊員 秦永德)11月14日,「第五屆桂林永福羅漢果節暨羅漢果健康產業發展論壇」活動在桂林經開區羅漢果小鎮隆重舉行,本次活動由桂林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和永福縣人民政府共同舉辦。
  • 羅漢果的功效與作用 女性吃羅漢果的好處
    很多人都知道羅漢果的存在,不過平時我們很多都不太接觸羅漢果,所以對於羅漢果的了解也不是很多。其實羅漢果的功效與作用有很多,平時吃羅漢果是可以幫助我們養生的,大家可以嘗試一下哦!羅漢果的食用方法有很多,我們可以用羅漢果來泡水喝,羅漢果泡水喝的營養價值是很豐富的,給人體帶來的好處也是很多的。羅漢果以其豐富的營養價值贏得了人們的喜歡。下面三九小編就來為大家講解一下羅漢果的作用都有哪些!
  • 臺灣慈濟風波:證嚴法師已覺不安 要求反省
    臺灣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 現在的國際社會,只要一提到臺灣的證嚴法師和她成立的慈濟基金會,可說是無人不知。證嚴是位尼師,她設立的慈濟基金會,幾乎已成了全球最大的慈善救災團體之一,只要哪個國家發生地震水災等天然災難,慈濟人總是會在極短時間內趕赴災區,參與救災及善後。證嚴法師已成了臺灣愛心的代表。以前甚至有人向諾貝爾獎委員會推薦,認為她應獲諾貝爾和平獎。證嚴法師和星雲法師是臺灣佛教界最高的兩位代表性人物。證嚴在花蓮,星雲在高雄,一北一南,乃是二大支柱。 但樹大了就會招風,人大了就會招謗。
  • 佛教戒律簡介
    (一)攝律儀戒關於攝律儀戒,《佛學大辭典》:「【攝律儀戒】……即遵守佛教制定之各種戒律,積善防惡;為七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所受之戒,其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可見,攝律儀戒就是遵守佛家四眾具體的戒律的意思。這些戒律可以幫助我們積善防惡。《釋門歸敬儀•卷上》認為攝律儀戒能斷舍諸惡,為法身之因。
  • 佛教故事:持守戒律固守本心 青草可斷也為殺生
    這些被青草捆綁住的和尚們,為了守住戒律,每個人都不願意弄斷青草。因為他們的衣服都被強盜給被剝得精光,又一大早的就被扔在日光下暴曬,又遭受到蚊蟲、牛虻、蒼蠅與跳蚤的叮咬,好不容易才熬到了夜晚,附近一片的黑暗,很多禽獸出沒與四周不停的走動,兇獸的怪叫,夜鶯的低鳴,這樣的荒郊野外就像地獄一樣恐怖,令人膽戰心寒。許多年輕的和尚心中感覺特別的恐慌,怨言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