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陳少寶,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香港名嘴主持,或是發掘並籤約張國榮、許冠傑、王菲、Beyond等的「Dr.Music」(音樂博士),卻很少人知道,陳少寶原來是一名黑膠發燒友。早前,在北京路225概念會所的黑膠展上,就展示了由他專門收藏的、高達100多張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搖滾音樂黑膠碟。
另類黑膠玩家
相對於追逐頂級音效,欣賞封面設計也是一種「玩黑膠」的方式
不得不承認,收藏黑膠碟是種有門檻的愛好。正如陳少寶所言,「沒有頂級的硬體,聽不出黑膠的好處。」他說,現在中國的黑膠玩家,主要是上世紀90年代經濟起飛先富起來的一批「發燒友」。
一隻普通的黑膠碟,生產成本要70元-80元,售價可達300元,絕版碟的炒價更是無法估量。「比起歌曲本身,黑膠玩家更樂於辨析其中的聲音,這就對音響硬體要求非常高,好的音響上百萬元,一點都不出奇。」一位專業黑膠玩家曾如此告訴記者。
不過,這種追求高級音質的黑膠「發燒友」的高端大氣作風,似乎讓陳少寶這位黑膠收藏愛好者顯得有點另類。陳少寶說,自己並不是一個沉迷於追逐頂級音響聲效的「發燒友」,他認為,欣賞封面設計、感受創意和靈感也是一種「玩黑膠」的方式,因為,「從過去到現在,做人最重要是有夢想,實現夢想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創意。」
黑膠碟的創意
黑膠碟封面體現出時代的精神,完全是用做藝術品的創意去做的
陳少寶說,對於黑膠玩家,一隻黑膠碟跟大戶人家的小姐一樣,不僅看長相,還要看出身。「現在生產黑膠碟的工廠全球只有幾間,主要集中在德國和日本」,玩家對哪個工廠的出品非常講究。
在採訪中,他多次提到:「這麼多人來看黑膠碟展,很意外很驚喜」。面對黑膠碟受到眼下年輕人冷遇的」窘態「,他心態很是坦然,「任何事物都有式微的一天」,現在有CD、有網上直接下載的MP3、有手機,人們大多通過這些方式聽音樂,不需要再千辛萬苦地去弄來一張黑膠了。「可是,在那個充滿創意的年代(註:陳少寶指的是上世紀70年代)流傳下來的一隻黑膠碟,不僅僅只有音樂具有收藏價值,它上面的設計和包裝,都包含了那個時代的歷史和精神。」
陳少寶指出,現在工業流水生產的CD碟片,為了大批量製作的成本和便利,大多都是平面設計,「黑膠碟封面不乏複雜的鏤空、多重摺疊、立體效果等,還有跟當時名家的合作,完全是用做藝術品的創意去做的。」
他與他的音樂夢
陳少寶告訴記者,在香港,很多愛好音樂的年輕人都會在某工業大廈裡,租下一個單位作工作室或者BAND房。而他,就租下了一個70平方米左右的空間來存放著他珍藏的上萬隻黑膠碟。「這在香港愛好音樂的年輕人裡是很潮的事情。」
他說,時代一直在變化,潮流也在變,「純粹隨著時間走的叫潮,有方向地走才叫做潮流。現在的音樂界,有很多有才華的年輕人,卻並沒有能夠像四大天王時代那樣製造出潮流的人」。他指出,廣州是一個粵語歌基礎很堅實的地方,所以,他正計劃在粵港發展新的年輕藝人組合,「我希望例如是兩三個廣州人,加一個香港人這樣的組合,看看有什麼新意思。」
來源: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