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錢江,奔向未來,賦予海寧人激流勇進的精神基因。
四十年來,潮鄉兒女敢闖敢試、埋頭苦幹,堅守工業經濟這一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勇當時代「弄潮兒」,成為改革開放的積極參與者、有力見證者。
四十年來,潮鄉兒女初心不改、奮鬥不止,海寧因改革開放而興,因堅持工業強市而強,始終在高質量發展的戰場上奮勇向前。
回首四十年,我們取得的一系列輝煌成就,離不開歷屆市委、市政府的高瞻遠矚、英明決策,更離不開全體海寧人的揮灑汗水、同心同行。如果說,要給這一張海寧改革開放的答卷加一個評語,那一定是「優秀」。
潮起:「四個輪子」一起轉
1983年,許村鎮蕩灣村農民沈咬榮聯合15戶農戶,靠買來的三臺二手木機,辦起了當時海寧縣第一家跨鄉跨村跨承包管理組的紡織聯戶企業——蕩灣村聯合綢廠。
讓沈咬榮不曾想到的是,此事在海寧竟然引發了一場姓「資」姓「社」的大爭論,最後縣委書記宣布對個私經濟「不反對」。百姓一聽就樂了,說:「不反對就是最大的支持」。就在此後兩年,各類鎮辦、村辦、聯戶辦、戶辦的被面布生產企業在許村紛紛崛起,「被面之鄉」瞬間成了許村的代名詞。
為打開被面的銷路,不少許村人背上包裹跑向全國各地市場,跑不開的就在許村7號橋附近的320國道邊擺起了小攤,形成了最早的馬路市場。
別小瞧這麼一個馬路市場。1985年,許村成為嘉興市首個產值「億元鎮」。後來的1992年,許村被面裝飾布市場在原先馬路市場的基礎上建成,成為海寧家紡市場的發端。
1984年7月、1986年6月、1989年8月,嘉興市在我市召開三次「海寧會議」,推動了嘉興鄉鎮企業的大發展。之後,1995年8月、1997年5、1998年5月,嘉興市又在許村召開了三次「許村會議」,推動了嘉興個私經濟的大發展。三次「海寧會議」、三次「許村會議」的召開,也展示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許村家紡產業為代表的我市鄉鎮企業、個私經濟、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
而這其中,離不開在1983年海寧縣委提出的「四個輪子一起轉」發展戰略。當時的海寧縣委、縣政府實事求是、敢於創新,認真處理遇到的新問題,保護和激勵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力推動了「四辦」(鄉鎮辦、村辦、聯戶辦、戶辦)企業的興起和發展。「四個輪子」帶動了海寧經濟社會第一次跨越式發展,工業經濟逐漸撐起了海寧縣域經濟的發展脊梁。
勇進:塊狀經濟顯成效
1992年後,特別是隨著國有、集體企業轉制工作的有力推進,海寧民營經濟迸發新活力,孕育催生了皮革、經編、家紡、太陽能等產業的迅速發展。
這一輪發展,催生了海寧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二次大跨越。
當時,南方談話後全國興起了興建專業市場的高潮,以「雪豹」為代表的海寧皮革服裝產業已經形成了較大的產業規模。「大家都在建市場,我們是不是可以建一個皮革市場?這一度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海寧中國皮革城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長任有法回憶說。
1993年,海寧市政府決定,劃撥33畝土地啟動招商,建設3萬平米的皮革綜合交易市場,並於1994年建成開業,「海寧中國皮革城」雛形初現。
此後,皮革城歷經擴建、改造和搬遷做強市場,興建皮革加工出口區、箱包加工區的做強產業,完善的產業鏈讓「海寧皮革」日益興隆、名聲在外,打造了獨具海寧特色的時尚風向標。
無獨有偶,歷來自然資源貧乏的海寧,卻依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通暢便捷的交通條件,利用市場機制的集聚和配置功能,大做「無中生有」「小題大做」的文章,創造性地發展了生產原料和銷售市場兩頭在外的新型經濟模式,使得皮革、經編、家紡等一批區域特色規模產業迅速崛起,「零資源經濟」備受矚目。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海寧「塊狀經濟」迎來了大放異彩的黃金時代。
揚帆:工業強市再出發
進入21世紀,我市外向型經濟加速發展,形成了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的區域性特色優勢產業。但隨著生態環境壓力日漸增大,資源要素日益緊缺,全市傳統產業的帶動能力略顯疲態。
高質量發展,呼喚著傳統產業進一步豐富內涵,期盼著新興產業迸發強勁動能,由此催生海寧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三次大跨越。
早在2003年,浙江省委「八八戰略」就提出,要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塊狀特色產業優勢,加快先進位造業基地建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一個抓緊發展先進位造業的新關口,擺在了海寧面前。
「辦企業要有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就像下棋一樣,走一步前要想好三步。」浙江美大創始人夏志生這樣總結他的創業經,他帶領美大從起初的電鍍行業到太陽能製造業,隨後邁入廚房電器時代,從傳統製造不斷延伸產業鏈,釋放出海寧「智造」的魅力。
2017年,我市吹響「工業強市再出發」號角,全市上下、廣大企業家再次邁上奮鬥新徵程,全力邁向高質量發展。工業經濟的蓬勃發展也形成了強大的向心力,吸引了國內外新老「海商」歸雁陣陣,在潮鄉經濟版圖上熔鑄出澎湃奔騰之勢。
自2016年舉辦首屆海商大會以來,三屆大會已經結出了豐碩成果。在尖山新區,海寧正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資的1.5GW太陽能光伏組件項目已經投產,這是海商大會結出的第一個果實;在袁花鎮,圍繞著海寧首家「百億企業」晶科能源,陽光科技小鎮建設如火如荼;在城區東部的鵑湖之畔,海寧與浙大海寧國際校區的產學研合作日益深化,鵑湖國際科技城蓄勢待發,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健康和新材料產業在這裡萌芽。
在海寧經濟開發區的熱土上,泛半導體產業園加快建設,海寧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正在這裡蓄積。去年以來,我市搶抓新興產業發展機遇,把泛半導體產業作為培育重點對象。
攜四十年之積澱,沐新時代之春風,如今,海寧市委市政府瞄準「品質智造」的目標,目光堅定,風帆再舉。
市委書記朱建軍表示,品質智造要以提質增效為核心,以「品位、質量、智能、創造」為內涵,率先建成具有海寧特色的現代製造業產業體系,為勇當「兩個高水平」建設排頭兵提供堅實支撐。
回望過去四十年,從「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到現在遍布全市的現代產業集群、高品質產業園區,海寧企業從「小打小鬧」的家庭工業、鄉鎮企業,到如今的一批行業龍頭、隱形冠軍,從立足本土本鄉,到不斷向外開疆拓土、捕獲全球商機、引領行業發展,奏響了一曲從「農業市」蛻變為「工業市」再邁向「工業強市」的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