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片子打出導演麥當娜之後我所有的挑剔都釋懷了。麥當娜的從影之路:34歲以前飾演性感壞女孩,35歲以後飾演性感小少婦,45歲退居幕後做製片,50歲當起了導演;這部《傾國之戀》是麥當娜執導的第二部影片,與第一部相比,進步之大,不可以道裡計。從一個被人塑造的偶像女歌星,蛻變成為知性女導演,麥當娜才是女藝人們學習的榜樣。很文藝,美術、配樂、攝影都很棒,裡面加入了麥當娜對愛和生活的獨立思考。至少它能讓人看下去,不是一部爛片。真讓人懷疑,麥姐是不是從導演前夫蓋裡奇那邊偷師不少。愛是什麼,它的發生要靠緣分,它的長久維繫要靠雙方彼此的犧牲和妥協。愛,或說幸福,不是那麼輕易就能獲得。
這部電影怎麼會沒有靈魂。兩個小時中的每一段故事,每一個角色,每一份人生都是有靈魂的。我想Madonna找到了這段愛情故事的精髓。傾國之戀褪盡頭銜名利的光環後,不過就是簡單的兩個人相遇相愛,他第一眼看她就再也移不開目光,她被他吸引日漸生情不可自拔。許多年的風風雨雨不離不棄,重病在床的他說還想看你跳支舞,於是音樂響起,年邁的她裙舞翩翩,依然是目光糾纏情深似海,一如當年。一個國王的愛情故事,也是一個女人的愛情故事。12年的片子。 一段偉大的愛情,也是一段難以磨滅的歷史往事。 「不愛江山愛美人」愛德華以愛情為名卻讓沃麗絲一生背負了所有的罵名。 整個故事穿梭在現實世界和歷史事件之間,雖然剪輯有些碎, 但是服飾,配樂,場景真的都很棒 總之很感人。
他為她放棄了王位、臣民和家人,她為他捨棄了尊嚴、名聲、隱私和自由。如果說愛的發生,要看機遇和運氣,有些緣妙不可言的意味;那它的維繫就要靠雙方彼此的妥協和犧牲,唯有如此,愛的萌芽才會成長,長成一棵枝繁葉茂、碩果纍纍的參天大樹。當然這些犧牲都是雙方自願、自發的,如果是受脅迫而產生,那也就失去了愛的本意。電影以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溫莎之戀和現代女性遭遇家暴和外遇,這兩個故事並行敘述,有些對比的趣味。片子包含了麥當娜對理想愛情的看法,它告訴人們,愛有多偉大,其間的犧牲就有多偉大! 婚姻不幸的女主角沃利,著迷於沃利斯的愛情故事,拼湊出她眼中的溫莎夫人,鼓勵自己走出困境,改變自己的命運。最終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愛情,即使她愛的人不是位王子。
如果故事只是名人羅曼史的戲說,也不至於讓我如此感慨,關鍵的是它的另一半:又是一個普通的美國女人沃麗·維特若普,深愛著了一個朋友眼中的成功醫生,但不同的是男人並不愛她,這是一份單向度的愛。她愛得死去活來、無可奈何,以致愛得失去了自我,但又有誰知曉這份苦痛呢?她同樣經受著旁人豔羨般的誤解,而她則主動隱藏著其中難以言喻的痛苦,與人強顏歡笑,於己苦不堪言。於是,她嘗試在愛德華與沃利絲的事跡中尋求關於為愛犧牲的答案。她的故事讓我意識到,為愛犧牲是人之常情、世間必然,絕不分什麼高低貴賤。同樣是為愛犧牲,沃利絲是在勇敢地奔跑,而沃利卻是在卑微地忍受,一個痛苦並快樂著,另一個則佯裝快樂卻無比痛苦著。
正是我所鍾愛的文藝片風格,昏黃的懷舊畫面,娓娓而來的敘事,現實與主線的交錯敘事。更重要的是,主角不是溫莎公爵的放棄,而是公爵夫人的隱忍、苦澀。人生就是這樣,你自以為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卻不知道每段命運都有無法脫離的現實,理想僅僅是烏託邦。所做的只能是善待自己,愛每一個當下的存在。另外每一個拋棄一切依戀對方的個體,都是心理上沒斷奶的孩子,他們的愛,病態且固執。他們兩人的愛情因為身份的特殊而被蒙上了一層政治的、世俗的灰色。我不能百分百的確定愛德華八世的退位決定是完全的出於愛情,或者說,他自己也以此來實現自己對於自由的尋求,儘管他沒料到結果只是讓現狀更糟糕。不可否認,這种放棄扣動了所有女人的心弦,也被所有男人嗤之以鼻。只是現在,不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不會再相信這樣的人的存在了吧。
我們總說女人很容易多愁善感,記得小時候,會幻想怎麼去向喜歡的男生表白,幻想那個男生突然之間多所有人都不感興趣,只天天圍繞著你。具體的情節,清清楚楚的在腦子裡一幕一幕的像放電影。這些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幻想中,讓我開心,回現實,讓我失落。女主人公從不同的視角,想知道那段轟動的歷史中,沃利斯的內心想法,從而去到巴黎尋找當年的手信。換做是我,我也會這麼去做,我為之瘋狂的東西,觸動我內心的感情,獨有的神秘感,都會驅動我也去尋找。最後女主人公發現幸福沒有想像力那麼飄渺,終於安定了下來,投身到簡單淳樸的愛情中。每個人都要歸於現實,也都會歸於現實。這是每個女孩兒在經歷了必經的幻想、彷徨、感傷之後,最後一件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