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乙方變成甲方,"張藝興們"能帶動偶像產業升級嗎?

2020-10-16 音樂先聲

作者 | Livia 編輯 | 範志輝


10月7日,是張藝興29歲的生日。此時,EXO出道已經超過八年,距離張藝興成立中國個人工作室正式開展國內活動也五年有餘。



靦腆少年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偶像標杆後,他選擇於此刻完成一次全新的角色轉換:作為染色體娛樂集團的老闆,官宣2020年"染色體全球練習生招募計劃"。


孕育"染色體"計劃的一盤大棋

染色體的成立頗受矚目。不僅有周杰倫、王力宏等多位圈內大佬為其背書,連韓娛"皇帝"李秀滿都現身力挺,通過一段長達四分鐘的視頻盛讚張藝興的人品與能力,認為其有能力打造"全世界第一"的娛樂公司。


"染色體"計劃提出了一個宗旨:偶像的最低標準是張藝興。"對練習生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打敗我。"張藝興的這句話是謙虛的,他認為"染色體"計劃培養出的偶像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理所當然的。這句話更是自信的——他將本人視作衡量偶像業務水平的標準線。


張藝興是有這樣自信的資本的。2017年,《SHEEP》獲星光大賞年度專輯大獎;2018年,《夢不落雨林》於全球流行音樂全金榜摘得年度最受歡迎專輯;2020年,《蓮》發售十小時銷量突破兩百萬張,同時登頂多項專輯暢銷榜。毫無疑問,從競爭激烈的韓國練習生體系中廝殺出來後,張藝興是現職偶像的箇中翹楚。



他不滿足於此。早年於韓國活動期間,當在一檔電臺節目裡被問及"是否以後也想弄個企劃公司"時,張藝興回答道:"這是我的夢想。"也許,"染色體"計劃早在那時就開始萌芽。


2018年,愛奇藝推出《偶像練習生》,國民男團NINE PERCENT出道圈粉無數,由此掀起國內偶像選拔類節目浪潮,開啟全民"pick"之路。此間,張藝興以"張PD"身份見證了選手的成長,更見證了內娛偶像產業的全面崛起。


"我當時(對NINE PERCENT後期團隊運營)進行了很多構思,"張藝興在接受《娛理》採訪時透露。儘管出於種種因素,這些構想很可惜地沒有實現,NINE PERCENT籤約的愛豆世紀公司裡有張藝興母親掛名的霍爾果斯染色體文化傳播有限公司10%股份卻是事實。



近幾年,張藝興很忙。除了做專輯、在《青春有你》、《少年之名》繼續觀察琢磨市場,他還忙著上各種類型的音樂綜藝。通過梳理其出演綜藝的經歷,不難發現,他對選擇節目是有想法的。


2018年底,張藝興以主理人身份出現在國內首檔原創電子音樂競技節目《即刻電音》,抱著"希望更多人知道自己會做歌"的想法,與眾多音樂製作人同臺交流碰撞出火花。今年,他又通過《我是唱作人2》進一步展示了自己的音樂創作能力,同時也憑藉《這!就是街舞3》呈現出精湛的舞技。他深知音樂作品和舞臺是偶像的生命,所以一直把握著這個方向潛心沉澱,為"染色體"計劃踩實基礎。



論及以在職偶像身份轉型偶像背後推手,張藝興不是第一個。黃子韜於2018年7月成立龍韜娛樂文化,由其父親控股並擔任法人;再往前數,還有牽手樂華娛樂、為其牽線打造中韓練習生網絡的韓庚。不過,自持公司99%股份、凡事都要親力親為,更在成立之初便劍指全球,張藝興和他的"染色體"實屬圈內頭一份。


"我當然是有野心的人,"張藝興曾在採訪中提到,"我就想改變一下這個浮躁的市場。"


孵化"染色體"之夢的韓娛巨頭們

張藝興親自下場創辦企劃公司、力圖以一己之力改變市場的執念,或許源於他親身感受過的韓娛產業的繁榮,又或許源於他漂洋過海付出青春的老東家SM公司。早年間,這家韓娛"三大"的領頭羊其實是創始人李秀滿的一言堂,如今他才逐漸卸下管理權,將重心轉移至旗下藝人相關的創意開發等。


"我尊敬李秀滿老師,尊敬他所以想了解他,了解他同時想學習他,學習他同時想挑戰他,挑戰他同時想超越他。"對張藝興而言,讓自己從普通小孩變成大明星的李秀滿就是目標。



1971年,李秀滿以歌手身份出道活躍在演藝界,並於1980年組建韓國首支搖滾樂隊"李秀滿和365天"。1989年,他開始通過"SM企劃"以製作人身份與其他歌手進行合作。1995年2月,S.M.Entertainment公司成立,1996年推出現象級偶像組合H.O.T,同年在韓國高斯達克市場上市,成為韓國首家娛樂文化股份公司。


二十多年來,李秀滿率BoA和東方神起從蓬勃的日本市場裡挖出屬於韓流的一方天地,從Super Junior、少女時代、EXO這類大型組合到另闢蹊徑開創Suju-D&E、TaeTiSeo、EXO-CBX等小分隊,再到如今大玩NCT概念團體……SM的成功與李秀滿對韓娛的想像力密不可分,連打造藝人的方向都源自其早年間對美國音娛產業的觀察思考:在美國留學期間,他見證了美國音樂是如何借MTV的問世發展至鼎盛,對於音樂傳播過程所攜帶的視覺信息的重要性有著切身體會——SM注重藝人形象、積極開發視覺相關物料便是源於此,而這更鑄就了SM進化為龐大的創新數字媒體帝國的基礎。



將韓娛推上巔峰的另一家公司JYP,這三個字母就是掌舵人樸振英本名的縮寫,也是他在自己音樂作品裡一定會加上的標誌性臺詞。兩家巨頭之間的差異化由此就可見一斑:如果說SM是在實現李秀滿對偶像產業體系的大膽構想,JYP便是將樸振英的音樂才華發揮到極致。


相比於SM成立初期便積極與其他製作人合作,樸振英一手包攬旗下藝人的音樂製作:Wonder Girls的《Nobody》、2PM的《Hands Up》、miss A的《Bad Girl Good Girl》、TWICE的《What is Love?》……JYP旗下偶像的代表作品基本都出自樸振英之手。獨樹一幟的演出風格和洗腦入耳的旋律,這本是樸振英身為偶像歌手的特色,隨後又演變為JYP打造自己偶像的不二法寶。



樸振英對韓國本土音樂受眾的喜好了如指掌,擊中他們取向的創作信手拈來,連同自己的單曲也是發行即大熱,被粉絲們戲稱"跟自己藝人搶飯碗"。讓JYP充滿樸振英的色彩,讓街頭巷尾到處播放樸振英的作品——這就是他本人和公司的立身之本。



李秀滿和樸振英採取完全不同的兩種思路,最終殊途同歸,將SM和JYP打造為韓流文化輸出的兩大標誌。可以肯定的是,讓偶像來打磨調教後輩的成功有跡可循。在自己本就擅長的領域裡,他們能夠比一般的企劃者更快地接受前沿事物,也更懂得預判市場的喜好,從而定製出爆款流行。


在偶像世界裡,他們曾經是追夢的人,如今則變身造夢者。造的不僅是孩子們的明星夢,還有如"染色體"這般的企劃者之夢。


"張藝興們"能帶動偶像產業升級嗎?

從零開始追夢不是件容易的事。作為一名偶像企劃公司初創者,剛變身"張老闆"的張藝興有些先天優勢,也有不少煩惱。


樂觀地來看,目前他似乎還不太需要為集團和練習生招募計劃發愁。畢竟,當偶像轉型企劃者,其本人就是公司的活招牌。偶像這重身份獲得的積累即公司最大的保障:個人所擁有的關注度是公司最好的宣傳資源,個人的業務能力是公司培養新人的教材標準,個人所秉持的價值觀是企業文化,個人的IP價值也直接嫁接至公司,成為打造品牌形象的利器。



如此看來,面對粉絲常以偶像為絕對優先的內娛市場,張藝興想復刻SM、JYP的成功也並非不可能。畢竟,粉絲會保駕護航,讓他跳出國內經紀公司老闆時常被詬病的困局。更何況他還可以利用自身經驗組建出一套完整的行業邏輯,幫助他在決策時規避一些彎路。


近些年來,隨著國內偶像選拔類節目的井噴式爆發,人才儲備逐漸被掏空。張藝興曾在《青春有你》點出浮躁的市場狀態,更在《少年之名》裡直擊內娛偶像青黃不接的痛點。"我覺得偶像養成是不是需要長一點時間。"張藝興在《娛理》的採訪中說道,自己要做的是"品控"。"染色體"計劃的實質是引入韓國高強度練習生模式,花時間培養真正成熟有質量的偶像再輸入市場接受檢驗,讓國內受眾不再被迫生出一雙慧眼去pick"養成系"。



時間,這兩個字對快消型內娛市場來說就是最貴的成本。面對龐大的市場體量和需要新面孔的粉絲,絕大多數企劃公司都會選擇快速出品快速收割,只為儘早實現盈利。在這種"快"裡,踏踏實實的"慢"就意味著更多的投入和更加漫長的回籠周期——對想做好"品控"的張藝興來說,"染色體"計劃的執行過程可能更像是他的夢想與現實的一次角力。毫無疑問,這是一場耐久戰。


除此之外,相比於韓娛具備的出道、打歌、團綜、符合藝人形象定位的品牌合作等一系列完整產業鏈,內娛留給偶像的空間委實不多。正是因為產業存在相當多環節缺口,粉絲才會常常看到自己的偶像"不務正業"。對此,儘管張藝興表示希望能通過建立前後端聯繫逐漸補全產業鏈,然而,若想真正完善產業邏輯和模式、徹底為內娛市場打開新局面,僅靠張藝興是遠遠不夠的。"染色體"的進化需要大環境的共同成長。



建立染色體娛樂集團是張藝興的一次華麗轉身,讓他有更多機會策劃執行自己的諸多創意。同時,他由乙方變身為甲方,掌握更多話語權,實現了身份的躍級。至於"染色體"計劃,若真能如他所言,由其推出的藝人走入市場之際便是一些"混水摸魚"在職偶像的失業時刻。當追求高水準成為理所當然,內娛偶像的業務水平、音樂作品質量乃至整體行業風氣都將被改善。不過,這個計劃究竟能否讓行業經歷一輪大換血,韓娛令人豔羨的成功能否被復刻,都需要時間考驗。


張藝興與他的"染色體",究竟是向內娛全新版圖發起衝鋒的號角,還是一次興師動眾的小打小鬧,值得拭目以待。目前,這枚投入湖中的石子起碼已經足夠讓國內的一些偶像孵化基地提前思考下"中年危機"。


先聲話題


話題內容:如何看待像張藝興為代表的偶像們的事業轉型?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觀點和看法,我們將會在本周發布的文章推送內,從所有留言評論中,擇優挑選2位讀者,各送出先聲精選的好物一份。獲獎名單將在每周日的「先聲周報」欄目中公布,請保持關注。


排版 | 安林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甲方乙方
    我小時候,說到甲方乙方這詞,只當是電影名。
  • 做公關,乙方選擇甲方的4F原則
    公關人從前都奔甲方,因為乙方比較苦,看人眼色,被人吆喝,受客戶和老闆的氣。 現在風向好像變了。 不久前參加了一個「小而美公關公司」的評選活動,根據公司的成立時間、人數、營業額、客戶分量、成功案例等因素,專家們評出的十家小而美公關公司讓人眼前一亮。
  • 韓國的真相:甲方的橫暴、乙方的眼淚
    若提及最近在韓國的「當紅金句」,那麼「甲方的橫暴、乙方的眼淚」絕對是使用率最高的「流行語」,不論是韓國市井議論或報章雜誌上都能輕易聽聞。光從字面上看就顯得極具動感的這句話,反映出韓國社會的不公平實態。這樣的說法並非最近才出現。
  • 《甲方乙方》市井百態小人物溫暖感動
    《甲方乙方》(The Dream Factory)是由馮小剛執導並主演,葛優、劉蓓、何冰、李琦、英達、葉京、楊立新等主演的喜劇片。該片於1997年12月24日在中國大陸上映。最後,作為出品人的張和平在廣州機場候機時,驀然間形成了「甲方、乙方」這個概念,因為故事講的反正都是籤合同實現夢想的事。《甲方乙方》以3000萬元人民幣的成績奪得1998年中國電影票房冠軍,並且確立了「賀歲檔」的概念。其中,該片在北京的票房是1150萬元人民幣。
  • 偶像養成還是閨蜜挑選大賽? 其實這是美妝版的《甲方乙方》吧?
    《偶像練習生》是愛奇藝重點打造的中國首檔偶像男團競演養成類真人秀,並主打「全民製作人」這一理念。評委分別為:張藝興、李榮浩、王嘉爾、歐陽靖、程瀟、周潔瓊。除了辣耳朵的形容詞,還有辣眼睛的表演。當然,這種時候必然是越顯眼越好,誰能做到臉最白、洞最多也算人生贏家~
  • 優秀國產電影大盤點之《甲方乙方》
    最後,作為出品人的張和平在廣州機場候機時,驀然間形成了「甲方、乙方」這個概念,因為故事講的反正都是籤合同實現夢想的事。《好夢一日遊》後來被張和平改名為《甲方乙方》。對於寄託著大家期望的電影,《甲方乙方》的劇本論證會開得相當漫長。除了投資方,論證會還請來了影院的經理,甚至售票員,大家提出了非常多的建議。經過多次修改之後,1997年8月14日,《甲方乙方》開機。時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廠長的韓三平下令,全廠所有生產為電影《甲方乙方》讓路,令該片拍攝十分順利。同年9月30日全片殺青,一個星期後粗剪完成。
  • 電影篇——《甲方乙方》
    請在微信公帳號對話端,輸入關鍵詞「甲方乙方」,電影《甲方乙方》分享給你影片信息片名:甲方乙方又名: The Dream Factory導演:馮小剛編劇:馮小剛/王剛主演:葛優/劉蓓/何冰/馮小剛/英達/徐帆/楊立新/李琦/傅彪/李濱/葉京/劉震雲/王小桂/張秋芳/孟赫/馬永玲/孫桂田上映:1997-12-24(中國大陸)類型:喜劇片長:90分鐘地區:中國大陸
  • 《甲方乙方》之後,王朔與馮小剛的故事
    《甲方乙方》結尾的時候有一句臺詞,讓這部電影的結尾變得令人印象深刻。那就是「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首先,是馮小剛回應《甲方乙方》為啥沒署名原作者王朔。王朔說,我們只好分開做,包括像《甲方乙方》,你掛我名就麻煩,不掛我名就沒事,那何必呢。
  • 開啟大陸賀歲檔的電影《甲方乙方》
    1997年馮小剛導演的《甲方乙方》600萬投資,票房3600萬,不光是票房上的勝利,影片所帶來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 雅俗共賞的《甲方乙方》,展現馮小剛的「理想鄉」
    馮小剛在《甲方乙方》中,就顯示出了時間積澱與拍攝靈感的角力。積澱來自於馮小剛對商業電影藝術化的孜孜探索,靈感則更多地通過「小品串聯」劇本模式予以迸發。《甲方乙方》受到的批評主要來自它「小品串聯」式的結構。
  • 電影《甲方乙方》:1997年過去了,我很羨慕它
    這能怪他們嗎?真不是,至於原因,不用說大家也明白。後來的《私人訂製》,不就是多年前的《甲方乙方》嗎?如果要對比兩部片子,那簡直就是雲泥之別了。或許,我們在看《甲方乙方》時,能夠感受到所謂的理想主義,能夠感受到一個時代的真誠。而這些感覺,《私人訂製》永遠給不了。
  • 《甲方乙方》:一九九七年過去了,我還是很懷念它
    如果總是沉迷在好夢裡,最後好夢也會變成噩夢。我看了好多關於《甲方乙方》的影評,真的寫道姚遠和周北雁的其實很少,是大家都在懷念的時候把這一對佳人給忘了呢?還是也都在心裡暗自的說一聲「高手啊」或許我的理解不對,但是我依然堅持著我的看法。很多種關係其實都很微妙,尤其是戀人這樣的。我們在沒有看清楚生活的本質之前,還總是對生活的抱著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
  • 合拍影片時,甲方推翻已確認工作,乙方能否「罷工」?
    、「6.3第三次付款,2014年2月28日前,在乙方完成該電影前期工作中的全部美術設定(包括完整全部人物設定五視圖/100%場景設定)50%靜態分鏡。一併提交甲方驗收確認並籤字通過後十個工作日內,甲方向乙方支付該電影費用人民幣肆拾萬元整(¥400000元)。」、「五.甲方權利和義務1.甲方對於該電影所有創製內容擁有終審權和最終決定權,乙方擁有專業建議權,但以甲方最終決策為準。
  • 誰說地產甲方只會指點乙方?!
    甲方的管理人員出身,一般出身於乙方的居多,設計院的幹夠了畫圖,去了地產設計部,總包的幹夠了施工,去了地產的工程部,造價諮詢的幹夠了算量,去了地產的成本招採口,於是就出現了比較尷尬的一幕。尷尬一: 自己幹夠的行業,回頭再捅一刀。
  • 法國人拍的《甲方乙方》,居然成為坎城黑馬
    因為那一年,誕生了一部足以在中國影史留名的電影——《甲方乙方》。  電影設定的「好夢一日遊」業務,可算是新鮮玩意兒。人民群眾的願望千奇百怪,四個業務員為其跑斷腿,虛構了一場又一場的夢境。    雖同為「定製好夢」,但《美好年代》和《甲方乙方》還是存在一定區別。  馮小剛導演的《甲方乙方》以及多年後的複製版《私人訂製》,都有一個繞不開的名字——王朔。
  • 「九十年代」中國電影藝術審美賞析《甲方乙方》
    分享筆記之------《 甲方乙方 》 馮小剛《 甲方乙方 》 作為中國賀歲喜劇片的開山之作。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在敘事上, 《 甲方乙方敘事風格的幽默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 甲方乙方
  • 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甲方乙方
    但馮小剛沒有延續王朔原作裡並不「積極」的表達內涵,而是給了主角們主旋律的品質。作為賀歲商業電影,我覺得這是很必要的改編,畢竟是大眾藝術,又在商業化的初期,但這部電影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被認為是內地賀歲商業片的開山之作,想想2015年之前電影市場的長期的誇張增長趨勢,《甲方乙方》註定是中國電影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這部片在商業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從另一個方面印證了好片是可以兼得藝術和票房的。
  • 小時候沒看懂,長大後才發現,葛優的《甲方乙方》,原來如此經典
    電影《甲方乙方》,於我而言,正屬於這種情況。很早便知道,影片是中國「賀歲片」的豐碑之作,與此同時,它開啟了馮小剛的票房神話,還使得葛優第一次成為大眾電影百花獎的影帝。但在小時候看到央視播出《甲方乙方》的時候,卻很難看懂。
  • 1997年賀歲影片《甲方乙方》
    影片講述的是四個年輕的自由職業者。幕後花絮《甲方乙方》在中國電影史上至少創了兩個「第一」:1949年以來第一部為特定檔期所拍攝的影片;第一部採取導演不領取片酬
  • 《甲方乙方》:20年屹立不倒的經典賀歲電影
    1995年,這一類型的電影在國內定檔,1997年,著名導演馮小剛,拍攝了國內首部賀歲電影《甲方乙方》。 眾所周知,王朔跟馮小剛的關係曾經是非常鐵的,《甲方乙方》中「圓夢公司」也是脫胎於王朔的小說《頑主》,而同名電影的主演之一正是葛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