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日《姜子牙》上映,首映當天實時票房突破2億,直接領跑國慶檔,並刷新了去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1.44億票房記錄。
除了延續與《哪吒之魔童降世》一樣優質的畫質特效,美術設計和音效之外,《姜子牙》這部動漫依然從中國傳統神話典籍裡創造和延伸新的價值內核。
但是《姜子牙》的內涵和寓意似乎並沒有像《哪吒》那樣被廣泛接受,甚至有人直言:「很失望!三觀不正!」「劇本崩了,靠視覺效果也救不回來。」
電影《姜子牙》講述的是崑崙弟子姜子牙率領眾神戰勝狐妖,將受封為眾神之長,卻因一時之失被貶為凡人,在重返崑崙的探索中找尋真相,找回自我的故事。
這樣的梗概乍一看確實顯得有些老套。但這部電影最大的槽點是姜子牙「拯救蒼生」的人物設定。
電影裡姜子牙說:「我不是說要拯救蒼生嗎?那她也是蒼生的一員啊,所以我要拯救她。」
這句話非常符合姜子牙強迫症的人設,但對於我們大部分看慣了主角黑化逆襲的觀眾而言,這簡直就是「傻」。
然而我們都忘了,這就是姜子牙的信念。
為了得道封神,就要犧牲無辜之人。顯然這不是姜子牙所認同的「天道」,這就是不公。
起初,封神大戰,推翻殘暴的商紂王是為了拯救蒼生。戰後封神也是為了守護蒼生。可為了封神就要犧牲異族,讓各個團體之間敵對仇視,更將狐族逼入人人得而誅之的絕境。這就是「天道」?那麼這天下是誰的天下,蒼生是誰的蒼生呢?
天尊隱瞞真相真的能「守護」蒼生嗎?蒼生需要神來守護嗎?世間的善惡,真假真的能靠種族分辨的嗎?這也許是影片中姜子牙所思考的,而我們大部分也許都沒想到過。
電影中的姜子牙最讓人感動的一點是,他是有血有肉的,有思想的人。他不會因為帶著天庭斬殺九尾狐的命令而成為一個沒有感情的殺戮機器,他會為了一個無辜的靈魂而不斷地反思,追尋真相以及真正的公平。
如此看來,電影《姜子牙》的主角人物塑造算是中國動漫的一大進步。但為什麼大多數人更喜歡《哪吒》而非《姜子牙》?
原因太簡單了。因為《哪吒》是對命運的抗爭,而《姜子牙》是對現實的揭露。
《哪吒之魔童降世》裡面有母子情,兄弟情,和師徒情溫暖人心。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臺詞,「我命由我不由天」,讓很多人喜歡。畢竟生活中身不由己的情況太多了,借電影讓我們這些在現實裡翻騰的普通人喘口氣,能不爽嗎?
而《姜子牙》裡卻是一位抑鬱沉悶的中年大叔,一步步地揭開黑幕,為了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放棄世間榮華,被世人唾棄,這明顯不能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反而會被人看成「傻瓜」「事兒精」。
在社會上奔波的每一個成年人,都像姜子牙,在外拼搏,一身疲憊,還要被人誤解。在為眼前的苟且打拼下,還有誰會去想詩和遠方,還有誰會為了心中的信念去拼死拼活地抗爭?
有人說《姜子牙》沒有《哪吒》熱血。確實是這樣的。
一個面臨中年危機的男人,對信仰,對體制,對自我全面懷疑,卻抗爭得讓人感覺憋屈,還要顧及自己的兄弟申公豹和萌到吐血的「四不像」。可還能怎麼辦,誰叫他是個飽經滄桑的成年人呢!
但在他砍斷天梯的那一刻,他活成了自己的神。
電影不僅僅要用柔軟的銀幕撫慰觀眾,更需要給人們一個觀察「堅硬現實」的窗口。《姜子牙》也許是中國動漫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它的精神內核更為深刻,更容易引人思考。
姜子牙這樣的神話人物能以這樣新的方式登上熒幕,進一步證明了國產動漫製作的成功。期待《姜子牙》成為新的國漫票房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