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收藏酒的朋友都在關注↑「壺中歲月」
這是最近熱映的電影《你的名字》中的一段。三葉在奶奶的主持下,身著盛裝,儀態森嚴,為宮水神社即將到來的祭祀活動準備特殊的供品——口嚼酒。畫面中三葉將一團米飯緩緩送入口中,慢慢咀嚼,然後在將其吐入到一個小木盒中,封存起來。這情景,無論是前來圍觀的小鎮民眾還是熒幕前的觀眾,都會覺得十分噁心,世界上難道有這麼「變態」的酒?
對此,三倍君帶著一顆好奇的心,在度娘上鍵入「口嚼酒」三個字,發現在現實生活中,口爵酒不僅長期存在,而且還有著頗為悠久的歷史,更有意思的是,在日本,隨著《你的名字》的熱映,一家酒廠抓住時機,限量發售了一款名為《蓬萊·聖地之酒》的口嚼酒,定價3240日元(約合人民幣210元),據說甫一推出,就收到了人們的高度青睞。
日本某酒廠限量發售的《蓬萊·聖地之酒》口嚼酒,不僅瓶型和三葉的一模一樣,而且還配有另外一個重要的信物:紅繩。可謂費盡心機。
綜合各種資料來看,口嚼酒都堪稱史上最「變態」的酒,這一身份標籤,毋庸置疑。
那麼,口嚼酒到底有著怎樣的歷史?下面,酒保蜀黍酒跟大家侃一侃這款奇葩酒的前世今生。
我們知道,在蒸餾術被普遍運用前,酒的品類很多,如各種植物酒、水果酒、蜂蜜酒等等,這些酒的釀製原理一般都比較簡單,就是將植物、果肉等放置於自然環境中,讓其充分與空氣、水等物質接觸,最後發酵為酒。這些酒,一般來說,度數比較低、味道甘甜,有些其實就是果蔬類飲料。
而真正高段位的酒,不用說,就是糧食酒——以高粱、稻米等為主要原料釀造的酒,即我們現在司空見慣的「白酒」。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純糧食酒的釀製都非常困難,這是因為,相比植物、水果、蜂蜜之類,糧食的含糖量比較低,含澱粉量比較高,如何將澱粉轉化為糖分,再將糖分轉化為酒,酒成了糧食酒的關鍵。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人類都沒有攻克釀酒領域的這一技術難題,酒徒們只好望「糧」興嘆。
但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總是無窮無盡的,在不斷的生活經驗積累中,古人發現,將咀嚼過的飯糰放入米櫃中,過了不久,居然會生發出帶著濃濃香味的酒來。這便是「口嚼酒」最初的來源。
為什麼咀嚼過的飯糰能釀出酒來呢?用今天的科學原理來解釋,就是:人的唾液中含有酶,酶可以將澱粉轉發為糖。飯糰被人們咀嚼後,糧食中的澱粉轉發為糖分的難題終於解決了,「白酒」就產生了。
明白了這一點,再來說說日本的「口嚼酒」。眾所周知,日本最著名的酒是「清酒」,而它的前身,正是「口嚼酒」。大約在彌生時期(公元前300-250年,我國的戰國末期),水稻被中國先民帶到了日本,口嚼釀酒的技術也隨之傳入。
後來,口嚼酒逐漸被打上了宗教的胎記。在神廟的祭祀儀式中,日本人相信,供奉用處女嘴巴咀嚼而成的口嚼酒,可以起到溝通神靈的奇效,因此,這種酒又被稱之為「美女清酒」或「巫女清酒」。所以,在《你的名字》中,三葉的奶奶就時候過這樣的話:口嚼酒是三葉的「重要的半身」,也就是她靈魂的一部分。電影的後半節裡,三葉與瀧之所以能見面,就是因為瀧在宮水神社裡喝了三葉的口嚼酒,將三葉的「半身「飲入自己的身體,從而與本應死去的三葉靈魂相通,最終改寫了兩人的命運。
在現代日本,口嚼酒還是很多宅男的福利,因為喝這種酒的時候,他們會感覺是在跟美麗的女巫接吻。這情形,承襲了島國民族一貫的變態風格,很日本。
不過,用處女口嚼製酒也並非日本人獨有的專利,在臺灣、東南亞、美洲的一些國家,都有這樣的習俗。清人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一書中記載,「未嫁番女口嚼糯米後,藏三日,略有酸味為曲……亦名姑待酒」,這「未嫁番女」顯然就是處女。明代徐應秋《玉芝堂談薈》記載,中南半島上的古國真臘釀酒也是「于美人口中含而造之,一夕成酒」。在南美洲的一些地方,至今都有土著居民在製作這樣的酒。可見,口嚼酒在世界範圍內的接受度,還是比較高的。
口嚼酒做法比較簡單,但因為必須將米飯放入口中咀嚼後製作,所以,對不了解其歷史的人來說,堪稱是十分的「重口味」了。不過,這絲毫沒有影響眾多《你的名字》的粉絲們對這款用意獨特的酒的偏愛,甚至於有人還拍了視頻,自己DIY口嚼酒,關鍵是,主人還是個男的。
有哪個女生願意喝下一個男生的口嚼酒呢?都說好基友,一輩子,看來,喝了這杯史上最變態的口嚼酒,才算是真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