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木希典是日本軍界中的一個傳奇性人物,陸軍大將,漢詩寫得也是蠻不錯的哦。是典型對外擴張政策的忠實推行者。
乃木希典於1849年12月25日出生在日本東京。他是在聖誕日那天出生,這也許是一個最大錯誤。耶穌基督誕生在一個馬槽中,給人類帶來了福音;可是乃木出生在榻榻米的鋪上,卻給人類帶來了災難。曾用名源三郎、還有文藏。他的父親名字叫乃木希次。乃木希典在家排行老三,按照日本人的習俗應該叫三郎,從小在家接受的基本教育就是武士道精神與儒學忠君思想。1912年9月13日明治天皇出殯的那個晚上,乃木希典顯得無限悲傷,於是就切斷自己的頸動脈死亡,他是為明治天皇而殉死,對於天皇家族來說,乃木真是太夠意思啊!那一年乃木希典62歲。遺有《乃木希典日記》。
都說乃木希典是日本的傳奇性人物,那我們就先看看這位傳奇的人生履歷:
1868年隨山縣有朋參加日本戊辰戰爭;
1871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1877年參加平息西鄉隆盛挑起的西南戰爭;
1885年晉少將,任第11步兵旅旅長;
1886年赴德國研究軍事;
1888年,歸國後歷任近衛第2步兵旅旅長、駐名古屋第5旅旅長;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任第2軍第1旅旅長,率部侵佔中國旅順、遼陽;
1895年,率第2師入侵中國臺灣;
1896年,任臺灣總督, 1896年10月14日---1898年2月26日
1900-1904年退役。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後任第3軍司令,以"肉彈"戰術攻克旅順。因日俄戰爭攻克旅順口成名,在二戰前被多數日本人奉為"軍神";
1905年,參加奉天之戰 ;
1906年,戰後任軍事參議官,擔任皇孫裕仁的導師;
1912年,明治天皇病逝後,同其妻剖腹殉節,成為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典型代表。
1885年升為少將之後,在1886年的時候,赴歐洲留學,當他到了德國之後,看見德國的現狀,就被德國所震撼!他暗自發誓一定要向德國學習,德國人的淳樸,積極向上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乃木希典。回國以後,他馬上給軍部呈上了一個"肅軍意見書",意思就是要按照德國陸軍的方式整頓軍隊,講究軍人的風紀和精神面貌,從外表開始強調一個軍人的氣質和風貌。比如強調一個軍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穿軍裝,要乾乾淨淨一絲不苟。他的酒癮也戒掉了,變成一個極為自律的人,兩年後任近衛軍步兵第二旅團長。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乃木希典重返軍界,任侵華日軍第二軍第一旅團長,聽命於第一師團長山地元治的指揮。入侵中國之前,寫詩公然表白其狂熱的軍國主義思想:"肥馬大刀尚未酬,皇恩空浴幾春秋。鬥瓢傾盡醉餘夢,踏破支那四百州"。乃木的這首詩後來成為日軍全面侵華時鼓舞士氣的軍詩,並被賦曲。漢詩寫的真是不錯,中國的軍人能寫出這樣的詩章來也是不多的吧?中國的軍人蔣百裡可謂是位能文能武的將軍了,但歷史卻沒有給他馳騁疆場的機會,最後蔣方震只是得到了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教育家的聲譽了。
1894年10月24日,他帶領侵華先頭部隊在遼東半島花園口登陸,並承擔攻打遼東重鎮金州的任務,又佔領大連灣炮臺,輕易奪取清軍大批武器裝備。之後,又花了二個小時輕易佔領旅順。用當時日軍一位將領的話來說,那僅僅是步行去接管。但在進軍中途,就是因為有十五個日軍斥侯兵,被清軍逮住後綁在行刑柱上剝了頭皮慢慢折磨至死,日軍反攻清營成功後發現了這事,全軍大哭,所以,旅順破城時,在旅順慘絕人寰地瘋狂屠殺無辜平民竟達2萬人,他和山地元治是十惡不赦的罪魁禍首。之後,他帶領日軍北上佔領復州,下令關閉復州城門,又縱使部下搜刮搶掠、姦淫燒殺,無惡不作。
1895年1月3日,為增援第三師團發動遼南會戰,乃木希典率第一旅團從普蘭店北攻蓋州(今蓋平)、10日,經過苦戰,擊破清軍章高元、張光前所部崇武軍、親慶軍13營和徐邦道的恭衛軍3營,攻佔蓋州。此後的二、三月間,指揮第一旅團參加佔領大石橋、太平山、田莊臺等地,侵略足跡遍布遼東半島……
1895年4月後,晉升為陸軍中將,特封為男爵,歷任第二師團長、金州守備司令官、第十一師團長。
到了1896年的10月,日軍中將乃木希典成為第三任臺灣總督。
乃木在1895年曾參加過侵佔臺灣的戰爭,對臺灣的情況當然十分熟悉。他上任後,為鎮壓臺灣人民的反抗,大力推行"以臺治臺"策略,頒布了《臺灣紳章規則》《土匪歸順政策》等法規,但由於臺灣各界的抵制,乃木的想法很難在臺灣島上實行。這讓乃木覺得十分頭疼,但更令乃木頭痛的是,臺灣各地的抗日鬥爭不斷爆發,在臺灣的日軍頻於應付,被搞得狼狽不堪。他到臺灣兩個月之後後,臺東就爆發了"太魯閣鬥爭"。日軍死傷數百,鎩羽而歸。由於臺灣人民的反抗日益激烈,日軍人和官員經常受到老百姓的襲擊,一天到晚提心弔膽,恐懼不安,這讓乃木對日本在臺灣的統治前景感到灰心失望,他覺得得到了臺灣這個島子是挺好的事情,但要想管理好這個島子卻是力不從心也。於是,他就有一個想法——那就就是想將這個島子賣掉,換回一些銀兩,發一大筆洋財!當時的乃木認為,臺灣對日本的作用不大,因為日本侵佔臺灣的幾年內不僅在經濟上分文未得,而且臺灣人民的反抗讓日軍死傷慘重。如果繼續統治臺灣,日本將會賠進更多的人命和錢財。將臺灣賣出去,而且最好是賣給英國人,英國佬是個有錢的主兒,能肯花大價錢買入臺灣島。他在對友人說得到臺灣就如一位叫化子討到一匹馬,既不會騎,又有可能被馬踢。因此在當時日本國內也有一些人倡導銷售臺灣這個說法,想賣臺灣收回一億日元。這在歷史上被稱為"臺灣賣卻論"。
1897年春,乃木希典利用回國之機,向當時的日本首相松方正義及軍界、政界的少數要人談了日本在臺灣的處境及自己的想法。他建議將臺灣賣給英國,這樣既可甩掉一個包袱,又可獲得一大筆錢,一舉兩得。當時的日本政府正處於財政危機當中,乃木的建議引起了首相松方的興趣,但卻遭到了日本內閣中強硬派的反對,乃木對出售臺灣一事一直沒有死心。為達到甩賣臺灣的目的,乃木私下與英法官員進行了秘密接觸。當時英國佔領的殖民地甚多,殖民地的管理已使英國當局頭痛不已,對購買臺灣興趣也不是很大,因此,日本與英國的這筆交易一直都沒有正式商談。
英國佬在世界上的殖民地很多,對於一個眼珠大小的臺灣島來說根本不放在眼裡。但法國佬則不同了,1884年法國曾兩次侵犯臺灣,但都未能得逞。得知日本想出售臺灣的消息後,法國人十分感興趣。雙方的外交官員經過討價還價,初步確定臺灣的售價為1.5億法郎。
1898年,伊藤博文重新成為日本首相,在他主持召開的軍政要員會議上,乃木希典再次提出將臺灣賣給法國的建議,日本外務省的官員也在會上匯報了與法方會談的情況。乃木還在會上慷慨激昂地說:臺灣併入日本之後,日本分文未賺到不說,反而犧牲了許多人的生命。日本無力改變臺灣人的中國情結,也難以在臺灣取得經濟上的收益,更無力治好臺灣,這個賠本的事情不能再做了,乾脆將臺灣賣給法國。聽了這番話後幾位日本軍政大員也在會上發言贊同乃木的主張。幾個人發言之後,曾任日軍參謀本部參謀的兒玉源太郎起立發言反對:我覺得不是臺灣不好治理,而是我們管理的官員無能。如果首相覺得政府中找不到治理臺灣的總督,我願前往!靠!這兒玉源太郎這番話講得太硬實了,搞得想要售臺者無話可講。這時伊藤博文當即表態說:那好,臺灣,我們就不賣給了。我任命你為第四任臺灣總督,臺灣的事情,全權委託給你處理!由於兒玉源太郎等人的堅決反對,日本將臺灣售給法國的計劃流產了。乃木希典也就灰頭土臉地離開了臺灣,當然也可以說這也是乃木希典借坡下驢的大好時機了。乃木於1898年的2月26日卸任第三任臺灣總督職務,由兒玉源太郎接任第四任臺灣總督。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乃木希典侵華禍心再起,第四次得操舊業,補近衛師團長。同年5月,以日本陸軍中將軍銜任侵華日軍第三軍司令官,從而成為日軍在日俄戰爭中陸地戰場的主將。這次侵華,他竟然自備棺材3口,以示與其二子一道戰死侵略戰爭、報效日本帝國。同年6月6日,他帶領第三軍團於大連鹽大澳(今猴兒石)一帶登陸,並在周水子北泡崖子設司令部。隨後指揮日軍經南關嶺向西南推進,以壓縮俄軍防線……
不幸,這期間,他的大兒子乃木勝典在日軍攻打金州南山俄軍陣地時陣亡,他得知這消息,真是老淚縱流呀,三口棺材終於有人享用一口了。但乃木希典的老婆靜子得知大兒子戰死後,竟給他發電報說:我為勝典壯烈戰死感到很欣慰!靠!這是個啥樣的女人啊?兒子死了她還欣慰?這是正常的人類嗎?乃木希典卻迅速去南山追悼其陣亡之子。並賦詩一首:
山川草木轉荒涼,
十裡風腥舊戰場。
徵馬不前人不語,
金州城外立斜陽。
自1904年6月下旬始,乃木希典以3個師團、2個預備團、2個野戰炮兵旅團共5.6萬人兵力和386門大炮,向旅順3.3萬俄軍發起3次總攻,歷時150日,日軍瘋狂突襲,血肉橫飛,採用人海,地道,夜襲,甚至組織了三千五百名頭綁白布的敢死隊衝鋒,均以失敗告終,戰死日本軍人5萬餘人,很快,乃木希典帶來的第二口棺材也用上了——他的次子乃木保典也戰死了。旅順仍在俄軍手中。沒有辦法,1904年12月1日,滿洲軍司令官大山巖在保留乃木司令官的面子底下,悄悄派出了兒玉源太郎總參謀長,命令乃木希典暫時讓出指揮權,由兒玉親自督戰第四次總攻旅順,兒玉對炮兵的運用遠遠強於他這個只會用步兵衝鋒的將軍,結果靠集中炮火,晝夜不停的進攻和靠前指揮(乃木的軍司令部始終躲在敵人炮彈所打不到的後方,完全不了解前線狀況),僅打了八天,以戰死戰傷六千二百餘名的代價便攻下了203高地。奪下203高地後俄軍敗局已定,日軍又以要塞巨炮猛轟停泊在旅順港內的俄國太平洋艦隊,此時,乃木還看不清形勢,還要拼其全力與俄決一死戰。但俄軍已無鬥志,他意外地收到了俄軍的乞降書。
1905年1月1日,俄駐旅順要塞司令阿納託利•米哈伊洛維奇•斯特塞爾派出軍使,手持白旗,向日軍遞交投降書。翌日,乃木希典派第三軍參謀長伊地知幸介與俄軍達成協議,旅順遂為日軍佔領。於是,被明治天皇力保的乃木希典司令官,就體面風光地完成了攻佔旅順要塞的戰勝國司令官,接受俄軍的投降,寫了首著名的"水師營會見"的歌詞,稱乃木威嚴深沉,對敗軍之將顯出寬厚仁慈,彬彬有禮,而俄軍司令官則衷心盛讚其蓋世武功。該歌詞不僅被選入小學生課本,而且被譜成曲,廣為流傳,塑造一個威嚴仁厚的日本軍神形象。
戰後乃木將203高地改名為爾靈山,建造了一座高大的炮彈形紀念碑,並賦詩一首:
爾靈山險豈難攀,
男子功名期克難。
鐵血覆山山形改,
萬人齊仰爾靈山。
日俄戰爭結束之後,1906年1月14日,乃木希典拋下數萬日軍的白骨和兩個兒子的屍體回國。在回國途中,乃木於船上迎風灑淚,賦詩曰:
皇師百萬徵強虜,
野戰功城屍做山。
愧我何顏見父老,
凱歌今日幾人還。
在天皇給乃木組織的凱旋祝捷大會上,乃木希典的第一句話就是:吾乃殺乃兄乃父之乃木是也!歡迎人群中的人們痛哭一片,思念戰死的親人。在復命日本明治天皇時,他將攻打旅順而付出的慘重代價引以為咎,願以死謝罪,而明治天皇卻再次將他赦免,並賜他功一級,從二位,晉伯爵,並補軍事參議官。在其晚年,還被明治天皇任命為學習院院長。東京學習院是一所為培養皇室貴族子弟為主的學校,可見明治天皇對其信賴之深。
在日俄會戰中,日本軍國導向的宣傳塑造了四位軍神:
日本海海戰的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
日俄旅順會戰的日本第三軍司令官乃木希典大將;
在封鎖旅順港戰役中陣亡的兩位中級軍官:廣瀨武夫海軍少佐與橘周太陸軍少佐。
日本從明治、中經大正、直至昭和初期,形成了一股社會現象,男兒長大從軍或入軍官學校,女的則做醫護或報務員。在日本的社會形成一個理想的理念,那就是:參軍光榮!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理念!直到1945年秋天日本戰敗之後,人們才深深覺醒到:戰爭是一種罪惡!
到了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病死,乃木希典一直為其守靈。就在9月13日,明治天皇殯葬之日,乃木悲傷之極,他和妻子商量後,為報恩和教育世人,決心雙雙自殺以追隨明治天皇而去。
大正及昭和年間被尊稱為"軍神"。
乃木希典一直任學習院院長,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駕崩,1912年9月13日明治天皇出殯當天晚上,乃木希典的妻子靜子首先以刀刺自己的胸部自殺,接著乃木希典切腹,然後再自行介錯,切斷自己的頸動脈死亡,為明治天皇殉死。乃木希典的結局真是不好,但他本人卻感到無尚榮耀:他為天皇而殉死,死得其所!從此他又得到一個"愚將"的諡號。
乃木希典家庭成員如下:
妻:乃木靜子(湯地七)
子女
長子:乃木勝典
次子:乃木保典
長女:乃木恆子
三子:乃木直典
(四位兒女都沒有後代)
養子:乃木元智
日本人根據日俄戰爭,拍攝了一部電影,名字叫《二〇三高地》
這是日本電影《二〇三高地》劇照
2021年1月21日
孫雷
光陰不會蒼老
記憶就是力量
【昔日故人】日本治下的第二任臺灣總督桂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