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故人】日本治下的第三任臺灣總督乃木希典

2021-02-06 講述光陰的故事

乃木希典是日本軍界中的一個傳奇性人物,陸軍大將,漢詩寫得也是蠻不錯的哦。是典型對外擴張政策的忠實推行者。

 

乃木希典於1849年12月25日出生在日本東京。他是在聖誕日那天出生,這也許是一個最大錯誤。耶穌基督誕生在一個馬槽中,給人類帶來了福音;可是乃木出生在榻榻米的鋪上,卻給人類帶來了災難。曾用名源三郎、還有文藏。他的父親名字叫乃木希次。乃木希典在家排行老三,按照日本人的習俗應該叫三郎,從小在家接受的基本教育就是武士道精神與儒學忠君思想。1912年9月13日明治天皇出殯的那個晚上,乃木希典顯得無限悲傷,於是就切斷自己的頸動脈死亡,他是為明治天皇而殉死,對於天皇家族來說,乃木真是太夠意思啊!那一年乃木希典62歲。遺有《乃木希典日記》。

 

都說乃木希典是日本的傳奇性人物,那我們就先看看這位傳奇的人生履歷:

 

1868年隨山縣有朋參加日本戊辰戰爭;

1871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1877年參加平息西鄉隆盛挑起的西南戰爭;

1885年晉少將,任第11步兵旅旅長;

1886年赴德國研究軍事;

1888年,歸國後歷任近衛第2步兵旅旅長、駐名古屋第5旅旅長;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任第2軍第1旅旅長,率部侵佔中國旅順、遼陽;

1895年,率第2師入侵中國臺灣;

1896年,任臺灣總督, 1896年10月14日---1898年2月26日

1900-1904年退役。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後任第3軍司令,以"肉彈"戰術攻克旅順。因日俄戰爭攻克旅順口成名,在二戰前被多數日本人奉為"軍神";

1905年,參加奉天之戰 ;

1906年,戰後任軍事參議官,擔任皇孫裕仁的導師;

1912年,明治天皇病逝後,同其妻剖腹殉節,成為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典型代表。

 

1885年升為少將之後,在1886年的時候,赴歐洲留學,當他到了德國之後,看見德國的現狀,就被德國所震撼!他暗自發誓一定要向德國學習,德國人的淳樸,積極向上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乃木希典。回國以後,他馬上給軍部呈上了一個"肅軍意見書",意思就是要按照德國陸軍的方式整頓軍隊,講究軍人的風紀和精神面貌,從外表開始強調一個軍人的氣質和風貌。比如強調一個軍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必須穿軍裝,要乾乾淨淨一絲不苟。他的酒癮也戒掉了,變成一個極為自律的人,兩年後任近衛軍步兵第二旅團長。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乃木希典重返軍界,任侵華日軍第二軍第一旅團長,聽命於第一師團長山地元治的指揮。入侵中國之前,寫詩公然表白其狂熱的軍國主義思想:"肥馬大刀尚未酬,皇恩空浴幾春秋。鬥瓢傾盡醉餘夢,踏破支那四百州"。乃木的這首詩後來成為日軍全面侵華時鼓舞士氣的軍詩,並被賦曲。漢詩寫的真是不錯,中國的軍人能寫出這樣的詩章來也是不多的吧?中國的軍人蔣百裡可謂是位能文能武的將軍了,但歷史卻沒有給他馳騁疆場的機會,最後蔣方震只是得到了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教育家的聲譽了。

 

1894年10月24日,他帶領侵華先頭部隊在遼東半島花園口登陸,並承擔攻打遼東重鎮金州的任務,又佔領大連灣炮臺,輕易奪取清軍大批武器裝備。之後,又花了二個小時輕易佔領旅順。用當時日軍一位將領的話來說,那僅僅是步行去接管。但在進軍中途,就是因為有十五個日軍斥侯兵,被清軍逮住後綁在行刑柱上剝了頭皮慢慢折磨至死,日軍反攻清營成功後發現了這事,全軍大哭,所以,旅順破城時,在旅順慘絕人寰地瘋狂屠殺無辜平民竟達2萬人,他和山地元治是十惡不赦的罪魁禍首。之後,他帶領日軍北上佔領復州,下令關閉復州城門,又縱使部下搜刮搶掠、姦淫燒殺,無惡不作。

 

1895年1月3日,為增援第三師團發動遼南會戰,乃木希典率第一旅團從普蘭店北攻蓋州(今蓋平)、10日,經過苦戰,擊破清軍章高元、張光前所部崇武軍、親慶軍13營和徐邦道的恭衛軍3營,攻佔蓋州。此後的二、三月間,指揮第一旅團參加佔領大石橋、太平山、田莊臺等地,侵略足跡遍布遼東半島……

 

1895年4月後,晉升為陸軍中將,特封為男爵,歷任第二師團長、金州守備司令官、第十一師團長。

到了1896年的10月,日軍中將乃木希典成為第三任臺灣總督。

 

乃木在1895年曾參加過侵佔臺灣的戰爭,對臺灣的情況當然十分熟悉。他上任後,為鎮壓臺灣人民的反抗,大力推行"以臺治臺"策略,頒布了《臺灣紳章規則》《土匪歸順政策》等法規,但由於臺灣各界的抵制,乃木的想法很難在臺灣島上實行。這讓乃木覺得十分頭疼,但更令乃木頭痛的是,臺灣各地的抗日鬥爭不斷爆發,在臺灣的日軍頻於應付,被搞得狼狽不堪。他到臺灣兩個月之後後,臺東就爆發了"太魯閣鬥爭"。日軍死傷數百,鎩羽而歸。由於臺灣人民的反抗日益激烈,日軍人和官員經常受到老百姓的襲擊,一天到晚提心弔膽,恐懼不安,這讓乃木對日本在臺灣的統治前景感到灰心失望,他覺得得到了臺灣這個島子是挺好的事情,但要想管理好這個島子卻是力不從心也。於是,他就有一個想法——那就就是想將這個島子賣掉,換回一些銀兩,發一大筆洋財!當時的乃木認為,臺灣對日本的作用不大,因為日本侵佔臺灣的幾年內不僅在經濟上分文未得,而且臺灣人民的反抗讓日軍死傷慘重。如果繼續統治臺灣,日本將會賠進更多的人命和錢財。將臺灣賣出去,而且最好是賣給英國人,英國佬是個有錢的主兒,能肯花大價錢買入臺灣島。他在對友人說得到臺灣就如一位叫化子討到一匹馬,既不會騎,又有可能被馬踢。因此在當時日本國內也有一些人倡導銷售臺灣這個說法,想賣臺灣收回一億日元。這在歷史上被稱為"臺灣賣卻論"。

 

1897年春,乃木希典利用回國之機,向當時的日本首相松方正義及軍界、政界的少數要人談了日本在臺灣的處境及自己的想法。他建議將臺灣賣給英國,這樣既可甩掉一個包袱,又可獲得一大筆錢,一舉兩得。當時的日本政府正處於財政危機當中,乃木的建議引起了首相松方的興趣,但卻遭到了日本內閣中強硬派的反對,乃木對出售臺灣一事一直沒有死心。為達到甩賣臺灣的目的,乃木私下與英法官員進行了秘密接觸。當時英國佔領的殖民地甚多,殖民地的管理已使英國當局頭痛不已,對購買臺灣興趣也不是很大,因此,日本與英國的這筆交易一直都沒有正式商談。

 

英國佬在世界上的殖民地很多,對於一個眼珠大小的臺灣島來說根本不放在眼裡。但法國佬則不同了,1884年法國曾兩次侵犯臺灣,但都未能得逞。得知日本想出售臺灣的消息後,法國人十分感興趣。雙方的外交官員經過討價還價,初步確定臺灣的售價為1.5億法郎。

1898年,伊藤博文重新成為日本首相,在他主持召開的軍政要員會議上,乃木希典再次提出將臺灣賣給法國的建議,日本外務省的官員也在會上匯報了與法方會談的情況。乃木還在會上慷慨激昂地說:臺灣併入日本之後,日本分文未賺到不說,反而犧牲了許多人的生命。日本無力改變臺灣人的中國情結,也難以在臺灣取得經濟上的收益,更無力治好臺灣,這個賠本的事情不能再做了,乾脆將臺灣賣給法國。聽了這番話後幾位日本軍政大員也在會上發言贊同乃木的主張。幾個人發言之後,曾任日軍參謀本部參謀的兒玉源太郎起立發言反對:我覺得不是臺灣不好治理,而是我們管理的官員無能。如果首相覺得政府中找不到治理臺灣的總督,我願前往!靠!這兒玉源太郎這番話講得太硬實了,搞得想要售臺者無話可講。這時伊藤博文當即表態說:那好,臺灣,我們就不賣給了。我任命你為第四任臺灣總督,臺灣的事情,全權委託給你處理!由於兒玉源太郎等人的堅決反對,日本將臺灣售給法國的計劃流產了。乃木希典也就灰頭土臉地離開了臺灣,當然也可以說這也是乃木希典借坡下驢的大好時機了。乃木於1898年的2月26日卸任第三任臺灣總督職務,由兒玉源太郎接任第四任臺灣總督。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乃木希典侵華禍心再起,第四次得操舊業,補近衛師團長。同年5月,以日本陸軍中將軍銜任侵華日軍第三軍司令官,從而成為日軍在日俄戰爭中陸地戰場的主將。這次侵華,他竟然自備棺材3口,以示與其二子一道戰死侵略戰爭、報效日本帝國。同年6月6日,他帶領第三軍團於大連鹽大澳(今猴兒石)一帶登陸,並在周水子北泡崖子設司令部。隨後指揮日軍經南關嶺向西南推進,以壓縮俄軍防線……

 

不幸,這期間,他的大兒子乃木勝典在日軍攻打金州南山俄軍陣地時陣亡,他得知這消息,真是老淚縱流呀,三口棺材終於有人享用一口了。但乃木希典的老婆靜子得知大兒子戰死後,竟給他發電報說:我為勝典壯烈戰死感到很欣慰!靠!這是個啥樣的女人啊?兒子死了她還欣慰?這是正常的人類嗎?乃木希典卻迅速去南山追悼其陣亡之子。並賦詩一首:

 

山川草木轉荒涼,

十裡風腥舊戰場。

徵馬不前人不語,

金州城外立斜陽。

 

自1904年6月下旬始,乃木希典以3個師團、2個預備團、2個野戰炮兵旅團共5.6萬人兵力和386門大炮,向旅順3.3萬俄軍發起3次總攻,歷時150日,日軍瘋狂突襲,血肉橫飛,採用人海,地道,夜襲,甚至組織了三千五百名頭綁白布的敢死隊衝鋒,均以失敗告終,戰死日本軍人5萬餘人,很快,乃木希典帶來的第二口棺材也用上了——他的次子乃木保典也戰死了。旅順仍在俄軍手中。沒有辦法,1904年12月1日,滿洲軍司令官大山巖在保留乃木司令官的面子底下,悄悄派出了兒玉源太郎總參謀長,命令乃木希典暫時讓出指揮權,由兒玉親自督戰第四次總攻旅順,兒玉對炮兵的運用遠遠強於他這個只會用步兵衝鋒的將軍,結果靠集中炮火,晝夜不停的進攻和靠前指揮(乃木的軍司令部始終躲在敵人炮彈所打不到的後方,完全不了解前線狀況),僅打了八天,以戰死戰傷六千二百餘名的代價便攻下了203高地。奪下203高地後俄軍敗局已定,日軍又以要塞巨炮猛轟停泊在旅順港內的俄國太平洋艦隊,此時,乃木還看不清形勢,還要拼其全力與俄決一死戰。但俄軍已無鬥志,他意外地收到了俄軍的乞降書。

 

1905年1月1日,俄駐旅順要塞司令阿納託利•米哈伊洛維奇•斯特塞爾派出軍使,手持白旗,向日軍遞交投降書。翌日,乃木希典派第三軍參謀長伊地知幸介與俄軍達成協議,旅順遂為日軍佔領。於是,被明治天皇力保的乃木希典司令官,就體面風光地完成了攻佔旅順要塞的戰勝國司令官,接受俄軍的投降,寫了首著名的"水師營會見"的歌詞,稱乃木威嚴深沉,對敗軍之將顯出寬厚仁慈,彬彬有禮,而俄軍司令官則衷心盛讚其蓋世武功。該歌詞不僅被選入小學生課本,而且被譜成曲,廣為流傳,塑造一個威嚴仁厚的日本軍神形象。

 

戰後乃木將203高地改名為爾靈山,建造了一座高大的炮彈形紀念碑,並賦詩一首:

 

爾靈山險豈難攀,

男子功名期克難。

鐵血覆山山形改,

萬人齊仰爾靈山。

 

日俄戰爭結束之後,1906年1月14日,乃木希典拋下數萬日軍的白骨和兩個兒子的屍體回國。在回國途中,乃木於船上迎風灑淚,賦詩曰:

 

皇師百萬徵強虜,

野戰功城屍做山。

愧我何顏見父老,

凱歌今日幾人還。

 

在天皇給乃木組織的凱旋祝捷大會上,乃木希典的第一句話就是:吾乃殺乃兄乃父之乃木是也!歡迎人群中的人們痛哭一片,思念戰死的親人。在復命日本明治天皇時,他將攻打旅順而付出的慘重代價引以為咎,願以死謝罪,而明治天皇卻再次將他赦免,並賜他功一級,從二位,晉伯爵,並補軍事參議官。在其晚年,還被明治天皇任命為學習院院長。東京學習院是一所為培養皇室貴族子弟為主的學校,可見明治天皇對其信賴之深。

 

在日俄會戰中,日本軍國導向的宣傳塑造了四位軍神:

日本海海戰的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

日俄旅順會戰的日本第三軍司令官乃木希典大將;

在封鎖旅順港戰役中陣亡的兩位中級軍官:廣瀨武夫海軍少佐與橘周太陸軍少佐。

 

日本從明治、中經大正、直至昭和初期,形成了一股社會現象,男兒長大從軍或入軍官學校,女的則做醫護或報務員。在日本的社會形成一個理想的理念,那就是:參軍光榮!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理念!直到1945年秋天日本戰敗之後,人們才深深覺醒到:戰爭是一種罪惡!

 

到了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病死,乃木希典一直為其守靈。就在9月13日,明治天皇殯葬之日,乃木悲傷之極,他和妻子商量後,為報恩和教育世人,決心雙雙自殺以追隨明治天皇而去。

 

大正及昭和年間被尊稱為"軍神"。

 

乃木希典一直任學習院院長,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駕崩,1912年9月13日明治天皇出殯當天晚上,乃木希典的妻子靜子首先以刀刺自己的胸部自殺,接著乃木希典切腹,然後再自行介錯,切斷自己的頸動脈死亡,為明治天皇殉死。乃木希典的結局真是不好,但他本人卻感到無尚榮耀:他為天皇而殉死,死得其所!從此他又得到一個"愚將"的諡號。

 

乃木希典家庭成員如下:

妻:乃木靜子(湯地七)

子女

長子:乃木勝典

次子:乃木保典

長女:乃木恆子

三子:乃木直典

(四位兒女都沒有後代)

養子:乃木元智

 

日本人根據日俄戰爭,拍攝了一部電影,名字叫《二〇三高地》

這是日本電影《二〇三高地》劇照

 

 

2021年1月21日

孫雷   

光陰不會蒼老

記憶就是力量


【昔日故人】日本治下的第二任臺灣總督桂太郎


相關焦點

  • ​【昔日故人】日本治下的第二任臺灣總督桂太郎
    在這半個世紀當中,共有19個總督在此管理統治。 桂太郎,這個名字,中國人都應該非常熟悉他。他就是接任樺山資紀首任臺灣總督的第二任臺灣總督的桂太郎。桂太郎,生於1848年1月4日,在日本的山口縣出生。日本近代政治家,軍事家,明治、大正兩朝元老重臣。
  • 一億日元賣掉臺灣?侵佔臺灣三年後,日本為何又想賣給法國?
    也就是說,《辛丑條約》的賠款可以買6個臺灣,即使是《馬關條約》的2億兩白銀賠款,也可以買2個多臺灣。那麼,為什麼日本想賣掉臺灣?又為什麼是法國想買?眾所周知,割讓臺灣的是《馬關條約》,但日本和法國對臺灣的野心遠比《馬關條約》更早。1874年2月,日本公然出兵臺灣,殺害當地民眾,企圖建立殖民政權。
  • 甲午戰敗後臺灣的反抗甚至差點讓日本將其賣給法國
    沙俄向來將中國的東北作為其勢力範圍,不想讓日本佔領,而德國和法國也想在中國的東北分一杯羹,英國人則傾向於日本。為了自身利益,沙俄、德國、法國等國勸誡日本不要佔領遼東半島。迫於壓力,日本放棄了遼東半島,由清政府贖回。 當時清政府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和臺灣巡撫唐景崧堅持寧肯賠償銀兩也不能割讓臺灣,並準備以臺灣島為抵押向英國貸款賠償日本,慈禧、李鴻章拒絕了這個提議。
  • 日據臺灣往事
    在2015年著名的「兩岸領導人會見」時,我方領導人曾向馬英九詢問「你們的總統府,就是日本時候的總督府嗎?」1、「日據」與「日治」    在《臺灣往事 四萬萬人齊下淚》一文中我們講述了馬關條約籤訂的故事。
  • 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給臺灣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上)
    此時的臺灣總督乃木希典將軍看不下去了,認為應該賣掉臺灣這個包袱,並說服當時的日本首相松方正義 ,經過一系列磋商,初步決定以1500萬法郎把臺灣賣給法國,並得到外務省等很多賣臺派大臣的支持。早在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時期,他就表示效忠日本,幫助日本勸撫臺灣各商會,還娶了日本藩士之女巖瀨芳子,巖瀨芳子生下了後來的臺獨大佬:辜寬敏。蔡英文家族還在給關東軍修飛機的時候,鹿港辜氏家族就已經加入大東亞共榮的籌建工作了。
  • 李登輝的日本名及臺灣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
    1895年5月10日,樺山資紀就任臺灣第一任「總督」,6月17日,樺山資紀在原布政使司衙門宣布在臺灣「始政」,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統治由此揭開。 在統治最初的歲月,臺灣人強烈抵抗,奈何實力不濟,屢屢為日本彈壓而漸次弭平。據統計,日本佔領臺灣最初八年中,共有三萬二千臺人被日方殺害,超過了當時總人口1%。
  • 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給臺灣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下)
    以至於一些歐洲人還誤以為臺灣和日本是貨幣共同體。明石元二郎上任臺灣總督才1年,事情就特多,於是過勞死了。後面臺灣開啟了短暫的文官總督時代,文官總督多為帝國貴族院議員出身。下圖為第一任文官總督,貴族院議員田健治郎:
  • 福建總督姚啟聖與施琅將軍的恩怨
    但電視劇畢竟是經過藝術化的,實際上在平定臺灣的過程中,還有一個人起著重要作用,而且他們之間也有許多讓人不解的事情,他就是時任福建總督——姚啟聖。康熙六年( 1667年) ,朝廷派總兵孔元章招撫臺灣失敗,施琅見狀立刻進京,呈上《邊患宜靖疏》,極力主戰,還論證收復臺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康熙否定了他的建議,且被免去施琅水師提督的職務,為了安撫施琅,邊讓他留京任內大臣。自施琅水師提督被免,留京任職十四年之後,收復臺灣問題才被重新提起來。這事兒不是康熙不上心,是清代初期事情太多了,沒有那麼多精力。
  • 歷史上的6月17日——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
    ——1895年6月17日,日本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於臺北舉行始政式。 甲午戰爭戰敗,清政府在1895年將臺灣割讓給日本;1945年日本二戰戰敗,放棄對臺統治,臺灣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結束。1895年到1945年半個世紀中,日本共派任19個「總督」,可以分為三個時代:「前期武官總督時代」「文官總督時代」「後期武官總督時代」。
  • 兇殘屠夫乃木希典:把武士道精神演繹到了極致的「變態將軍」
    從此,這位「超級忠君」、把武士道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的大將就被尊為日本陸軍的「軍神」,一代又一代的日本「皇軍」都把他奉為精神偶像,其中就包括給亞太諸國帶來腥風血雨的東條英機之流。乃木希典  其實乃木希典的「變態瘋舉」不止為天皇殉葬這一次,殉葬只是最高潮而。在這之前,他已經瘋了好幾次了。
  • 蔡英文48小時沉默氣炸臺灣,國民黨質問:你是「日本駐臺總督」?
    然而當日本右翼分子腳踹「慰安婦」銅像10日被曝光後,她卻一直保持沉默。島內人士憤怒質問蔡英文,「到底是中華民國總統還是日本駐臺灣總督?」與蔡英文的冷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島內民眾炙熱的憤慨,以及為此打抱不平的大陸「網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11日表示,希望日方能夠正視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的關切,以負責任的態度來妥善處理有關問題,「辱人者必自辱」。
  • 日本殖民臺灣對回歸後的香港的啟示
    時至今日,觀乎臺灣的社會、文化、生活等各方面,依然有深深的日本殖民印記。部分的臺灣人,對日據時期依然抱有某些程度的懷念,甚至有強烈的日本身份歸屬認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日本在臺灣50年的殖民統治,是非常的成功。那麼,成功的關鍵在哪裡?對於現代社會的國家歸屬感、民族自豪感、身份認同等有沒有借鑑意義?一,統治機構。臺灣總督府是日據時期的最高統治機關,其首長為臺灣總督。
  • 巡撫和侍郎,誰提任總督的機率更大?
    同為從二品官階,二者誰提任總督的機率更大?這便要從二者職責範圍說起。這裡我們需要注意一點,雖然無論是從管轄面積來看,還是官階品級而言,總督均高於巡撫,許多說法錯誤將其歸於上下級,但實際上二者均屬中央直屬官職,直接受皇帝派遣,總督並不具有調遣巡撫的權力。不僅如此,二者合稱「督撫」,其在職權上雖各有側重,但相互滲透,互相制約。
  • 直隸總督梁肯堂的戲曲活動
    (1729)正式定製設立,至宣統三年(1911)的187年歷史中,任直隸總督的共有74人99任次。梁肯堂任直隸總督期間,雖然在政務上勤奮敬業,但因年齡過大,在考慮問題上不夠全面細緻,故多次受到皇帝的斥責。梁肯堂(1717—1801),浙江錢塘縣人,乾隆年間舉人,補欒城知縣,後曾任直隸按察使、布政使、河南巡撫等職。在直隸任職前後20餘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74歲高齡任直隸總督,跨越乾隆、嘉慶兩朝,時達8年。
  • 大清滅亡後,九位總督的最後下場如何?
    九大總督之中,東三省總督設立最晚(1906年由光緒欽命),地位最高(因東北為清朝的「龍興之地」),故有「疆臣之首」的美譽,管理黑龍江、吉林、奉天三省,而最後一任總督為鐵嶺人——趙爾巽。趙爾巽在東北還算「盡忠職守」,幾年後大清滅亡,他則被袁世凱忽悠了去撰寫清史,做了一個清史總編。不過書還沒編完他就去世了。直隸總督張鎮芳,的確有點「慘」。
  • 清朝滅亡後,鎮守一方的九大總督結局如何?有人發達有人落寞
    像晚清名臣中的曾國藩和李鴻章,都擔任過直隸總督一職。張鎮芳能當上清朝最後一任直隸總督,還是託了袁世凱的福。光緒三十三年,袁世凱遭御史彈劾,清廷對他明升暗降,原本由袁世凱擔任的直隸總督一職,也被張鎮芳代理。
  • 總督是清朝的封疆大吏,那麼清朝滅亡後末代總督的結局又如何呢?
    趙爾豐在出任四川總督之前曾任清政府駐藏大臣,當時英國策劃西藏叛亂,正是趙爾豐率軍平定西藏叛亂,穩定了西藏的局勢,使得西藏可以重新歸於中國版圖。趙爾豐不僅對於維護國家領土完整有著貢獻,實際上他還是十分關心中下層階級民眾的官員,他在西藏期間體恤烏拉也就是農奴,實行烏拉改革,要求奴隸主在徵用烏拉時必須給付勞務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