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曼青在臺灣教了一大批能推能打的弟子。在這些弟子中,又各具特色,有的能打,有的能推,有的精房中術,有的會作文章。
鄭曼青在臺灣教的是鄭子太極拳而不是楊澄甫師的八五大架。鄭子太極拳是鄭曼青在湖南國術館任教管時所編,鄭氏在功夫上身之後,感覺八五大架重複過多,故將其篩減變成鄭子太極三十七式,其特點如下:一曰「美人手」,手型若古典美人,手腕平平,手不露筋;二曰「不出手」,看起來只有手臂運動而無手動,手動身隨,身動手隨,動作非常有韻味;三曰「垂楊柳」,身體如垂楊柳枝,飄來蕩去;四曰「四方步」,鄭子太極拳步法奇特,步子較小,兩足跟踏肩寬之正方形兩對角,轉身不動步,非常靈活;五曰「起腳不過膝」,如左右分腳動作,抬腳離地僅一市尺多一點,決無大陸之「朝天蹬」。拳打得輕鬆,秀美。堪稱鄭子太極絕學(於志鈞語)。
鄭子太極要求脊背豎直,我認為是一種進步,李雅軒打拳也是直脊,其實晚年傅鍾文打拳也是直脊豎背,不同於楊澄甫的身略前傾。鄭子太極的虛腳轉身可能來源於早期鄭曼青同諸同門師兄推手時喜用履勁的原因,鄭曼青自雲,朋履擠按得一履。對一般人來說,虛腳轉身輕鬆易學,但楊氏傳統的實腳轉身每一轉都是一次松胯練習。等你兩胯鬆了以後你就會感覺到還是實腳轉身好。鄭曼青在同楊師學藝時,曾不分日夜,勤奮苦練。功夫出來後才覺八五大架,重複繁雜。太極拳練不出來極其正常,能練出來其實是業力的轉換。鄭氏也曾有過渾身筋骨關節劇痛的過程。不重複繁雜,何來驚世神功。葉秀挺在濱城傳拳時嫌其稍短,曾將鄭子太極拳加長。我認為,鄭子太極拳,儘管是各派太極拳架中的珍品,但仍無法頂替楊氏八五大架。楊澄甫在太極拳練習談中要求,練習拳架每天需七至八遍。換鄭子太極,真下苦功,非日行三十遍不可。
鄭曼青有出版中英文版的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但主要內容仍是鄭曼青之前寫鄭子太極十三篇。出版鄭子十三篇時,鄭曼青曾前去找陳微明師兄寫序,鄭曼青進門先跪,行大禮於師兄。鄭氏心中忐忑,改了老師的拳,不知師兄有見教否?陳微明好好先生,最會做人,溫言軟語,寫序贊之。
《鄭子太極十三篇》中第十三篇述口訣最為重要,文中言,曰松。澄師每日,必重言十餘次,要松,要松,要松淨,要全身鬆開。反此則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
鄭曼青雲,按松之一字,最為難能,如真能松淨,餘皆末事而。
書中的體用歌亦寫得極為精彩:我有一轉語,今為知者吐,湧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死終無補。又云:身似行雲打手安用手,渾身是手手非手。
鄭曼青對中定的解釋最佳:中需時中,定無常定。鄭曼青在臺灣教拳的拳社命名為時中學社,即緣於此。
鄭氏在行拳四十年後曾雲,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吞字用得不好,天之氣可吸,可接,可引,可用,唯不可吞也,此時,鄭氏是粗住的境界。十年後,鄭氏再雲,放下布袋,何其自在,是細住的境界。(完)
安般太極,可以速成的太極!
安般太極:dingbo_0825
蘇州丁波:85729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