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在茫茫人海中失聯,請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點擊上方藍字「南周知道」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 」。
在現代社會不留鬍子的觀念裡,通過觀察刮鬍子的頻率,確實可以從側面看出一個人的生活狀態。而每個人的生活狀態,能進一步反映出各自的心態、目標、身體狀況甚至未來。
「知道」(nz_zhidao)告訴你,刮鬍子真的決定著現代男人的成功和壽命?
(視覺中國/圖)
刮鬍子頻率決定男人壽命的這種研究,是嚴謹還是扯淡?最近,布里斯托大學的一項研究引發網絡熱議。根據該團隊長達20年的跟蹤採樣顯示,相比每天刮鬍子的男人,不經常刮的男人更容易得心臟病和中風。
不過,這話傳著傳著就變味了。不少人煞有介事地說每天刮鬍子不僅活得更長,不可描述方面也更愉悅。然而這研究設定了一個基本前提,他們分析的是刮鬍子和心臟冠狀動脈疾病與中風的關聯。也有人說,鬍子的生長,跟成年男人體內的雄性激素水平有關,而雄性激素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男人的身體健康。事實果真如此嗎?
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類,雄性的臉部似乎都是長毛的。於是,不少沒有醫學專業知識的人想當然的以為,男人長鬍子是雄性激素在起決定作用。可事實上,遺傳作用才是第一要素。
最直接的例子是,白種男性無論是鬍子還是體毛,都比黃種人和黑種人的要濃密。有的黑人不長鬍子,你能說他們體內沒有雄性激素嗎?所以,單是遺傳因素這一點,就能證明刮鬍子頻率影響壽命的這個研究不靠譜。至少是不嚴謹的,被採樣的都是白種人,所以這研究不能直接套用到咱國的男同胞身上。
當然,鬍子和雄性激素也不是完全沒有關係。比如古代的太監,不管他自身的遺傳因素如何,只要被閹,就再沒鬍子了。
綜合看來,先天的遺傳因素,決定著今後一個男人鬍子的有無、多少,雄性激素在後天環境裡控制著鬍子的生長,二者相輔相成。
無論是遺傳因素還是雄性激素,環境的影響、地域的差別、生活習俗的迥異等,每時每刻都會導致二者在人體內數值上的量變,而後在各自發生作用的區間產生質變,最終以人的外貌或身體健康與否的形式表現出來。
這個過程漫長且難以掌控,因此,試圖通過刮鬍子頻率,來推導身體健康與否,幾乎不可能。畢竟不可控因素太多,不知道哪種微小的變化就會影響甚至改變最後的結果。那整個過程也就失去研究的意義了。
(IC photo/圖)
通過刮鬍子頻率,雖然難以察覺出人類生理健康上的改變,但若把刮鬍子這件事導入到社會和生活中,你將會發現另一種異曲同工之妙的結果。換言之,每天刮鬍子的人壽命是否真會延長不得而知,可相比於每天不刮鬍子的人,前者的社會地位和生活質量,甚至於今後的身體健康和壽命,在看得見的對比上,明顯要高於後者。更直白一點說,成功人士每天都刮鬍子。
馬雲和王思聰他爹,肯定就這樣,不然他們還怎麼會客呢。這類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在社會階層裡都處於上層,生活無憂,平日裡注重自己的容顏形象,同時身體健康也不會被落下。自然而然的,他們的身體在一定程度上肯定要比其他同齡人更健康。對他們而言,每天刮鬍子或修鬍子,是經年累月形成的習慣。
回到社會的其他階層,一個正處於奮鬥階段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目標明確,每天充實而忙碌。對生活充滿希望而形成的自律,相應的也會通過刮鬍子的頻率體現出來——要麼每天刮,要麼隔天刮,肯定不會是一副鬍子拉碴的邋遢形象。自律會成為一種習慣被保留下來,除了刮鬍子,在身體健康、飲食習慣、情緒控制等方方面面都會加以注意。如此一來,身體患病的風險會大大降低,生活質量也會逐步提高。甚至,會直接影響今後的壽命。
反過來說,一個生活在底層的人如果整日很沮喪,渾渾噩噩且不自律,不但不刮鬍子,或許一日三餐都不固定。這種狀態下,談房事和生活質量,是一種奢望。
也有人從雄性激素的多少方面入手,說很多成功人士精力充沛,皆因體內雄性激素分泌旺盛。當他們把體內的能量轉化成積極向上的奮鬥動力時,生活也就變得很規律,刮鬍子的頻率自然也要高過其他人。對與錯,還有待觀察。
在現代社會不留鬍子的觀念裡,通過觀察刮鬍子的頻率,確實可以從側面看出一個人的生活狀態。而每個人的生活狀態,能進一步反映出各自的心態、目標、身體狀況甚至未來。但是,房事的愉悅甚至壽命的延長,不是說通過簡單的每日刮鬍子就能得到。每天刮鬍子,只能大致勾勒出一個人的生活狀態是正面積極的。刮鬍子,只是他自律生活裡的一個結果。
再者,通過刮鬍子頻率觀察一個人生活狀態的優劣,得出的結論也不是絕對的。畢竟社會生活和人體的生理一樣,也存在太多難以預見和不可控的因素。
更何況,成年男人刮鬍子在整個現代社會是主流觀念。都刮,也沒見都是成功人士啊。只有中二病的青少年,才用那一撮軟塌塌的黑毛裝深沉。
鰲拜的白鬍子(影視劇照/圖)
朱棣聽了可能會不高興,我留這麼長的鬍子,中二嗎,不成功嗎?朱老兄還別生氣,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才是中國人移風易俗的節點,在此之前的漫長歲月,男人留鬍子是政治正確呢。而且,還不分國界。至於為何留?一是文化觀念的影響,二是客觀因素的制約。
按照達爾文的觀點,人類是從猿猴進化而來。雄性的臉上一直就長有鬍子,原始人崇拜自然賦予的一切,所以男人的鬍子和頭髮一樣,不會輕易剃剪。
進入封建時代,文化和宗教情結指導著人們的生活價值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除了太監和天生不長鬍子的,其它男人清一色都留著各式各樣的鬍子。而在國外,比如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彼得大帝改革以前,男人也是要留鬍子的。彼得大帝卻對鬍子看不順眼,他把那些留大鬍子的頑固大臣譏諷為海狸,一次在朝堂上甚至要拿剪子給他們剪掉。
有趣的是,清朝入關後,只是強制男人剃髮,卻沒有強制他們刮掉鬍子。不過,溥儀退位後,男人們都紛紛開始刮鬍子了。
另一方面,客觀因素自始至終限制著古代男人刮鬍子。雖然各式各樣的刀具早就有了,可像如今這樣的精緻剃具,古代人發明不出來。人們總不能拿一把菜刀刮鬍子吧,或者狠下心來,一根一根往下揪。疼不疼另說,萬一感染成了破傷風,那就徹底掛了。這並非危言聳聽。青黴素在1928年被發現,且在二戰中大規模應用後,留鬍子的人就很明顯的變少了。
有個段子說,一戰毒氣戰開打,那些堅持留大鬍子的男人因為套不上防毒面具,只好都去見上帝了。玩笑歸玩笑,但話說回來,近代社會有了剃具後,無論中外,刻意留鬍子的男人確實減少了。
如今的男人,要麼不留,要麼留一種固定形狀的鬍子時時精心修剪。相比於古代完全不刮,現代男人整體刮、修鬍子的頻率實際上是很高的。畢竟,沒有多少人願意學流浪大師沈巍。
所以還是刮吧,好歹成功人士都是從每天刮鬍子開始的,咱還不能在刮的時候幻想一下嘛。
對於「男生打扮得土」這件事,很多人都是「嘴上很嫌棄,身體還是很誠實」。女生們總在吐槽「我男朋友只穿李寧運動鞋,我買的CK牛仔褲從來不穿,就愛班尼路」,但你們發現了嗎,這些土土的男生們都有女朋友。
點擊藍字標題,即可閱讀《中國男人為什麼都穿得那麼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