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需要目標感,文藝青年為什麼卻寧願選擇不成熟?

2020-12-23 有痛點

在中國3.6億青年中,有這麼一類人,特別低調,卻總是被提出來詬病,他們就是文藝青年。大家印象中的文藝青年,一想起來,文藝反而在其次,也沒有人在乎他們的才華,看中他們會唱歌,跳舞,彈琴,或者寫小說,第一印象反而是多愁善感,自作多情,不切實際,過於老成。在他們眼裡,文藝青年永遠沒有激情,沒有野心,看中內心生活多過外在的名望和財富,喜歡安靜、讀書多於群體活動。

文藝青年熱衷於在豆瓣上看書、寫書評,看電影,看電視劇,而且都是那種很藝術偏冷門的電影,大眾文化在他們眼裡,只能博一笑,卻不能滿足他們多思愛想,執迷耽美的心。王家衛、澤維爾·多蘭、婁燁、賈樟柯……,這種個性的藝術導演是他們的熱愛,相比之下,好萊塢大片,類型片,恐怕很難讓他們真正傾心。

有的人說,文藝青年是一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也有的人說,文藝是時代的逆流,這些人都是商品時代的貴族。無論怎樣,文藝青年不可能一直文藝下去,他們會老,他們的激情會衰落,最重要的是,支撐他們文藝的核心會覆滅。

這個核心是什麼呢?就是目標感。

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種品質,就是目標感。每個人都被規劃在目標的軌道上,從小就是要升學,考上好學校,直到高考,考研,考博士,學習完之後,就是找工作,找好工作,外企,國企和民企,世界五百強和中國五百強。那工作了之後就得想著賺錢,升職,買房買車,結婚養孩子,到中年了,就想著怎麼存錢,怎麼創業,怎麼獲得財務自由。

擁有目標感的人,永遠都在行動,想買車,就想著怎麼存錢,考駕照,貸款買車,還錢。人生的規劃都在確定各種目標和實現目標的路上,從生到死,各種目標填滿了他們的生活,成為生活的核心。他們特別善於權衡利弊,平衡現實和目標,制定理性、切實可行又不安於本分的目標,然後又能夠果斷、堅持、勇敢地去實現。

當然,會有很多困難,也會有很多目標達不成,但是這些人永遠不會多想,不會放棄,不會心灰意冷,就像不斷敗退又不斷蓄積力量的劉邦,他們堅信人生有為,心靈雞湯和奮鬥哲學。為了目標,他們也會做出很多犧牲,會做很多自己討厭的事情,會壓抑自己的欲望,會強迫自己去迎合別人。

雖然痛苦,雖然不樂意,但是在目標的信仰下,他們都能夠忍受。這一切都是手段。甚至,有時候他們都可以在道德邊緣遊走,為了目標可以做一些違心的事情。

相比之下,文藝青年是什麼樣的人呢?迷茫,憂愁,就是沒有目標,沒有遠期目標,也沒有近期目標,隨遇而安,注重當下。即使有目標,也常常放棄,常常改變,而且,目標大部分都是出於自己的興趣愛好,心靈追求,而不是外在的名聲、榮譽或者財富。所以,不合己意的時候,他們就會放棄。更多的時候,他們渴望成為藝術家,文學家,但是寫作並不是為了取悅別人。很多時候,他們的作品很難讓人進入,那些為了點擊率和分紅而不停碼字的網絡文學家,根本就不在他們的眼裡。

文藝青年更不會壓抑自己,為了某些目標的實現而委屈自己,這种放棄個性,壓抑自我的事情,是他們做不出來的,簡直就是出賣自我,是違背良心。對於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內心的信仰和感受,其他都是可以放棄的。

如此一對比,我們就可以發現這兩類人的區別。意料之中他們會互相鄙視。前者希望成為馬雲,馬化騰和張一鳴,後者希望成為早夭的天才,荷爾德林,太宰治,梵谷或者蘭波是他們的偶像。

在這個注重實效和業績的時代,目標感強的人,無疑成了最大的贏家。他們像衝鋒的戰士,披荊斬棘贏得成功,成為萬眾矚目的人。他們是創業者,是政治家,領導人,改革者,革新者,是群體的主心骨,是智囊團,執行者,戰略家,策劃大師。相比之下,文藝青年什麼都沒有,只有自己的一團情緒,一點個性,以及一點私人的回憶和哀愁。一事無成是他們的常態,安分守己,低調孤僻,是他們的常見的狀態,但是她們也能夠奉獻出最出彩的,衝擊心靈的作品。

野心家能夠建立繁華的都市,商業帝國,政治事業,經濟繁榮,學術巨著,歷史打坐,而文藝青年只不過會產生一些文藝作品,固然很歡迎,但更可能是落寞,所以他們往往被認為不夠成熟,不夠成人,不懂得養家餬口,經營生計。

目標感,讓我們的力量能夠集中迸發,但是卻壓縮了人的可能性,讓人從小到大,從一開始就局限在某些可見的領域,而對於虛無縹緲的東西,卻忽略不計。相比之下,文藝青年不能創造生產力,文化產業也比不過信息產業和IT產業那麼受人重視,但是他們總是在思考另一種人生,另一種可能性,另一種態度,也許這種不成熟,恰恰是一種新的「成人」吧。

相關焦點

  • 線上「擼展」,文藝青年為什麼不起勁兒?
    那些看展的垂直用戶「文藝青年們」,為什麼更期待回到實體博物館裡?線上「擼展」是特殊時期的臨時補充,還是未來展覽行業大趨勢呢?文娛價值官帶您拆解疑問,走近答案。《太虛之境》、《草間彌生》、《平行世界de非分之想》等類似展,更是網紅們的打卡地標,這種藝術展往往是以Instagram風格為核心的藝術體驗,它們通過大量身臨其境的、有趣的、拍照好看的裝置來作為展品,觀賞這類藝術展不需要藝術知識儲備,只負責搞好自身造型和攝影器材即可。
  • 歡樂頌:樊勝美寧願選擇離異帶娃的陳家康,為何不和大好青年的...
    《歡樂頌》這部電視劇非常的精彩,一開播的時候就獲得了大家的喜歡,該電視劇講述的五個女孩在上海打拼的故事,在她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會選擇更加的堅強,努力的留在人人嚮往的大城市裡面。
  • 世界不以文藝青年的意志為轉移
    藝術片過於小眾,網上的文藝青年雖然熱鬧,但根本支撐不起來票房。就是塔可夫斯基、伯格曼在中國街邊蹲一溜都不好使。就好比瞿秋白等左派文藝青年嘴上說的熱鬧,理論背的呱呱叫,靠他們支撐中國革命,等著瞎吧。說句更扎心的,那些一驚一乍的鬼片;大奶女亂甩的網絡大電影都比藝術片市場大,且大得多,嘿嘿,殘酷吧。
  • 獨立還是相互依存:成熟的目標應該是什麼?
    與父母同住,或選擇獨自生活。哪個選項等於個人生活中的成熟目標?成年子女什麼時候能獨立生活,為什麼我們要他們獨立?在美國以外,大多數文化將相互依存視為一種更加和諧,相互依存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大多數20甚至30多歲的孩子將獨立性定義為一種內在的,自定義的心理狀態,其特徵不是以他們的即時情況為特徵,而是以對自己的選擇和決定的自主意識以及不受父母權威的影響(除外,因為它限制了一些選擇)。 他們居住的地方或支付全部或部分帳單的人與之無關。他們得到了同行的認可,越來越多地被各行各業的真正信徒的「真實性」所證實。
  • 文藝青年、斜槓青年、佛系青年……你最適合哪個稱呼?
    文藝青年 「文藝」 在漢語裡原指 「文學和藝術」 literature and art,此外還指撰述和寫作方面的學問 文藝青年的定義也基於此,凡是有一定文化藝術基礎,喜歡文化藝術的青年人都可納入這個範疇。 單純表示別人有藝術天賦,可以用artistic。此外,還可以用一些現有的表達,比如 Renaissance man就指 「多才多藝的人」,literati指 「文學修養很高的人」。 雖然沒有直接對應,但是內在的含義已經體現清楚了。
  • 為什麼臺灣女明星多出文藝女青年?
    為什麼臺灣女星走文藝路線咱們就受落,而大陸女星走文藝路線就被嘲呢?這確實還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想這其中的原因有三:其一,受眾不一樣。早期的臺灣文藝女星走紅的時候,大陸的年輕觀眾不像現在的網友,見多識廣,略裝一下就被火眼金睛的讀者找出毛病來了。
  • 為什麼如今大多數90後寧願娶80後,也不娶95後?
    對於結婚對象的選擇也早已從父母之命變為如今的自由婚嫁。 但是卻有一個很神奇的現象,大多數90後在選擇結婚對象時,更傾向80後而非95後,這是為什麼呢? 由於他們的自我意識還不夠完善,所以不太受社會禮俗的限制,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小孩子會童言無忌說出長大後要娶母親。 成年人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但小孩子不懂事,對母親的迷戀讓他們說出那樣的話語。
  • 穿衣靈感|去藝術館,想要文藝又不失優雅質感
    不知道你們是不是也這麼想的:場景好看點、人少一點、最好還能拍好看的照片。嗯,此時咖老師心中有一個答案,那就是藝術展館。極簡的設計搭配各種展覽作品,只要走進去感覺整個靈魂都得到了升華和淨化。那去藝術館要怎麼穿文藝又不失優雅質感呢?咖老師筆記分享給你們。
  • 王者榮耀:普通和文藝青年的常用打野不同,那誰敢挑戰中二青年?
    一個人的常用英雄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別是打野英雄,一般喜歡挑戰的玩家都會經常玩打野,而每個打野英雄也很不一樣。普通青年喜歡用出場率高的刺客打野,像阿軻這種非ban必選的英雄,只要對面敢放就會立馬秒選,還有李白和猴子的出場率也是蠻高的,特別是李白,現在會玩李白的人越來越多了,都是靠練出來的,現在已經不算是花裡胡哨的英雄了,不過還是為了求一個穩穩噹噹。
  • 邵夷貝:大齡文藝女青年此刻明白了什麼?
    不知道從哪一天起,人們開始諷刺「小清新」,「文藝青年」也成了矯情的代名詞,但邵夷貝從不否認自己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個「小清新文藝青年」。相比那些刻板印象,私下的邵夷貝直率、坦然、獨立;曾經令她受到傷害的看法和說辭,對於現在的她來說,都成了過眼雲煙。她同樣也嚮往著恬靜的田園,嚮往著逃離都市生活,甚至開玩笑說「如果我去大理,可能就再也不回來了」。
  • 除了周迅,文藝青年為什麼都愛郝蕾?
    演員臉不一定是最美的,但一定是耐人尋味的。▲《頤和園》劇照郝蕾,與周迅、湯唯大概是最多被文藝青年們拿來這個經典作品與個人做派都相當自我的女演員,滿足了人們對藝術家與「文藝女神」的想像。更被譽為國內文藝片界的「無冕之王」。
  • 人物 || 為什麼臺灣女明星多出文藝女青年?
    為什麼臺灣女星走文藝路線咱們就受落,而大陸女星走文藝路線就被嘲呢?這確實還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想這其中的原因有三:其一,受眾不一樣。,你不得不承認她真是硬生生地把自己活成了一個文藝女青年。▲ 連俞涵劇裡民國扮相佳,戲外是個不折不扣的文藝女青年,穿衣風格也走讓人舒服的文藝清新風。雖然在大陸沒有太大知名度,但這個已經34歲的女演員,卻依然快快樂樂地走「文藝女青年」路線,雖然偶爾被同行和媒體稱為「有點怪的女孩」,但她的故事是真文藝,也真有趣。
  • 社畜時代:成年人不配有面子?
    事後,他在採訪中笑著解釋到:「當天實在太累了,所以選擇回家休息。」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他已不再年輕。如今45歲的他,當年在最紅的時候淡出娛樂圈,隱退了10年,期間他生過一場大病。看過一則短片,一位青年演員問日本的國寶級藝人高田純次:「什麼是大人?」他回答道:「能夠負起責任的人。」然後別人再問他:「什麼是活著?」他感嘆道:「應該就是不斷地丟臉吧。」人到了一定年紀,就沒有了叛逆的資格。一個人的成熟,都是從「丟臉」開始的。
  • 頭條 盧庚戌:文藝青年的「越矩」
    作為80年代最後一批上清華的學生,盧庚戌這代年輕人看到了一個不那麼好的時代,但他們接下來卻經歷了最讓人懷念的時代。他們痛快的聽披頭四、槍花,暢快的看法國新浪潮電影,激情地讀海子、食指。對於那個爆發的黃金時代,我們無處追溯,但在這些人身上我們能看到,然後感知並懷念。
  • 封面人物|邵夷貝:我就是個文藝青年
    朋友說她特別理性,她的確是一個客觀分析者,是什麼就是什麼,不去想「文藝青年」在當今社會是怎樣一個大眾印象,覺得自己是就是,並無他法。「看到建設性意見會特別喜歡」,但對網絡上的無端謾罵挺無奈,也不太理解,人心肉身,都會被傷到,保有的願望是「希望聽我歌的人能聽懂,這最重要」。理想在心中,但也不會過於目的性地去促成發生,因為生活充滿變化。
  • 《開羅紫玫瑰》能說服文藝青年的,最終還得是老文藝青年
    女主角是一個文藝女青年,喜歡看電影,天真浪漫,經常一個人去電影院一遍遍看,甚至白天工作的時候也總是忍不住想著電影裡的那些浪漫情節而走神。電影,是她枯燥生活的慰藉,仿佛面對著屏幕就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暫時忘卻了身邊的煩惱。
  • 為什麼很多人寧願坐10小時的火車,也不願坐高鐵飛機?
    文/呆呆說社會導語:為什麼很多人寧願坐10小時的火車,也不願坐高鐵飛機?隨著現代經濟發展,人們的消費需求日益增長,已經不再滿足於單方面的消費需要,對此不少單身青年迫切需要一個消費「發洩口」,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個人需求。如今,外出旅遊已成為當下青年最為熱衷的消費方式之一,他們在閒暇之餘與朋友結伴而行,享受旅遊帶來的快樂,加深彼此之間的友情。
  • 為什麼文藝青年都愛帆布袋?
    在布料選擇上,目前市面上大多數帆布袋使用的是麻布,背在肩上易溜肩且不夠舒適;在製作布袋時,通常也只使用一層布料,不耐用且易透水,常常一點液體潑上去,包內的物品就馬上遭殃,更不必提雷雨天氣的慘狀
  • 翻書 李筱懿:那些沒有被孩子毀掉的文藝女青年
    看似不食人間煙火的文藝女青年鼻祖瓊瑤不僅沒有被孩子毀成大媽,41歲帶著19歲的兒子嫁給皇冠出版社創始人平鑫濤——他的髮妻是著名畫家林婉珍,然後,把家庭組織成一支團隊,兒子媳婦齊上陣,在影視圈成為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家庭軍團,可見文藝女青年、言情女作家絕對生得起孩子。
  • 精明俗氣的劉嘉玲是梁朝偉最不文藝的一次選擇……
    我第一次覺得劉嘉玲和梁朝偉是絕配,是因為劉嘉玲在《我們來了》裡的一段話。她講起梁朝偉,說大家看到的永遠是梁朝偉最好的一面,而不好的全是她看到的。 同是婚姻中人的汪涵,深有感觸,說人都是這樣,會把最壞的一面留給最親的人。這當然是一件極其無奈的事情,很多女人提起來,滿腹辛酸,明明一個人難搞的要死,但全世界都站在他這一邊,這種感覺沒結過婚的人永遠不會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