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3.6億青年中,有這麼一類人,特別低調,卻總是被提出來詬病,他們就是文藝青年。大家印象中的文藝青年,一想起來,文藝反而在其次,也沒有人在乎他們的才華,看中他們會唱歌,跳舞,彈琴,或者寫小說,第一印象反而是多愁善感,自作多情,不切實際,過於老成。在他們眼裡,文藝青年永遠沒有激情,沒有野心,看中內心生活多過外在的名望和財富,喜歡安靜、讀書多於群體活動。
文藝青年熱衷於在豆瓣上看書、寫書評,看電影,看電視劇,而且都是那種很藝術偏冷門的電影,大眾文化在他們眼裡,只能博一笑,卻不能滿足他們多思愛想,執迷耽美的心。王家衛、澤維爾·多蘭、婁燁、賈樟柯……,這種個性的藝術導演是他們的熱愛,相比之下,好萊塢大片,類型片,恐怕很難讓他們真正傾心。
有的人說,文藝青年是一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也有的人說,文藝是時代的逆流,這些人都是商品時代的貴族。無論怎樣,文藝青年不可能一直文藝下去,他們會老,他們的激情會衰落,最重要的是,支撐他們文藝的核心會覆滅。
這個核心是什麼呢?就是目標感。
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種品質,就是目標感。每個人都被規劃在目標的軌道上,從小就是要升學,考上好學校,直到高考,考研,考博士,學習完之後,就是找工作,找好工作,外企,國企和民企,世界五百強和中國五百強。那工作了之後就得想著賺錢,升職,買房買車,結婚養孩子,到中年了,就想著怎麼存錢,怎麼創業,怎麼獲得財務自由。
擁有目標感的人,永遠都在行動,想買車,就想著怎麼存錢,考駕照,貸款買車,還錢。人生的規劃都在確定各種目標和實現目標的路上,從生到死,各種目標填滿了他們的生活,成為生活的核心。他們特別善於權衡利弊,平衡現實和目標,制定理性、切實可行又不安於本分的目標,然後又能夠果斷、堅持、勇敢地去實現。
當然,會有很多困難,也會有很多目標達不成,但是這些人永遠不會多想,不會放棄,不會心灰意冷,就像不斷敗退又不斷蓄積力量的劉邦,他們堅信人生有為,心靈雞湯和奮鬥哲學。為了目標,他們也會做出很多犧牲,會做很多自己討厭的事情,會壓抑自己的欲望,會強迫自己去迎合別人。
雖然痛苦,雖然不樂意,但是在目標的信仰下,他們都能夠忍受。這一切都是手段。甚至,有時候他們都可以在道德邊緣遊走,為了目標可以做一些違心的事情。
相比之下,文藝青年是什麼樣的人呢?迷茫,憂愁,就是沒有目標,沒有遠期目標,也沒有近期目標,隨遇而安,注重當下。即使有目標,也常常放棄,常常改變,而且,目標大部分都是出於自己的興趣愛好,心靈追求,而不是外在的名聲、榮譽或者財富。所以,不合己意的時候,他們就會放棄。更多的時候,他們渴望成為藝術家,文學家,但是寫作並不是為了取悅別人。很多時候,他們的作品很難讓人進入,那些為了點擊率和分紅而不停碼字的網絡文學家,根本就不在他們的眼裡。
文藝青年更不會壓抑自己,為了某些目標的實現而委屈自己,這种放棄個性,壓抑自我的事情,是他們做不出來的,簡直就是出賣自我,是違背良心。對於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內心的信仰和感受,其他都是可以放棄的。
如此一對比,我們就可以發現這兩類人的區別。意料之中他們會互相鄙視。前者希望成為馬雲,馬化騰和張一鳴,後者希望成為早夭的天才,荷爾德林,太宰治,梵谷或者蘭波是他們的偶像。
在這個注重實效和業績的時代,目標感強的人,無疑成了最大的贏家。他們像衝鋒的戰士,披荊斬棘贏得成功,成為萬眾矚目的人。他們是創業者,是政治家,領導人,改革者,革新者,是群體的主心骨,是智囊團,執行者,戰略家,策劃大師。相比之下,文藝青年什麼都沒有,只有自己的一團情緒,一點個性,以及一點私人的回憶和哀愁。一事無成是他們的常態,安分守己,低調孤僻,是他們的常見的狀態,但是她們也能夠奉獻出最出彩的,衝擊心靈的作品。
野心家能夠建立繁華的都市,商業帝國,政治事業,經濟繁榮,學術巨著,歷史打坐,而文藝青年只不過會產生一些文藝作品,固然很歡迎,但更可能是落寞,所以他們往往被認為不夠成熟,不夠成人,不懂得養家餬口,經營生計。
目標感,讓我們的力量能夠集中迸發,但是卻壓縮了人的可能性,讓人從小到大,從一開始就局限在某些可見的領域,而對於虛無縹緲的東西,卻忽略不計。相比之下,文藝青年不能創造生產力,文化產業也比不過信息產業和IT產業那麼受人重視,但是他們總是在思考另一種人生,另一種可能性,另一種態度,也許這種不成熟,恰恰是一種新的「成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