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長按二維碼,即可購買
京劇舞臺幕後的18位師傅(一)
京劇舞臺幕後的18位師傅(二)舞臺監督【附:我與金少山(上)】
京劇舞臺幕後的18位師傅(三)我與金少山(下)
京劇舞臺幕後的18位師傅(四)音樂組
京劇舞臺幕後的18位師傅(五)揭秘「大衣箱」
京劇舞臺幕後的18位師傅(六)簡單講講「龍套」
京劇舞臺幕後的18位師傅(七)
京劇舞臺幕後的18位師傅(八)旗包箱
京劇舞臺幕後的18位師傅(九)包頭桌師傅
京劇舞臺幕後的18位師傅(十)為什麼叫九龍口
京劇舞臺幕後的18位師傅(11)說說「碰頭好」
(作者:宋寶羅)
榮春社舊照
做撿場這行是需要一些特技的,除了地臺上做些零零碎碎的事情(如:搬桌子,擺椅子,搭搭大帳子,二帳子,拿些文房四寶,印盒,令箭,酒壺,酒杯,把桌圍椅披擺得齊整……),還要負責把某些道具拿給舞臺上演出的演員,另外,還要做其它很多事情:
太平天國 忠王府 戲臺
1。過去的戲臺沒有現在的考究,臺上不怎麼幹淨,演員如果要「跪拜」的時候,撿場師傅要給演員扔跪墊,而且要扔得「恰到好處」。比如說臺上有四個「朝官」和一個「丞相」,要跪拜見駕,這時須要扔5個跪墊,技術高超的撿場師傅能一下扔5個跪墊,而且扔的位置都很準確。有時候要接「殭屍」,接「盔頭」(比如說楊令公在《碰碑》中「御甲丟盔」,這個「盔」要由撿場師傅負責接著。
清宮舞臺道具
2。過去演員在場上,還有飲水的習慣,需要喝水時要由後場的把小茶壺送去(這個習慣現在早已取消了)
3。過去撿場師傅還要拉「城片」、擺小布景如:小山頭,橋片,樹片……。
清 余三勝、譚鑫培塑像
4。撿場師傅最主要的任務還有「放彩火」,放彩火用的是神龕中給祖師爺貢的香燒完的香灰,去掉燒糊的壓成粉末,把松香粉拌在一起,過去專門有一種紙(就是點水煙用的,當時管它叫「火紙」)做成像扇子形狀,把它燃燒著了拿 一個小酒盅盛上粉末,灑出去就變成火光。放起彩火來有的非常精彩。如《火燒連營》,《百涼樓》,《竹林記》(火燒餘洪),八本《鐵公雞》中「火燒向帥」等等。沒有火彩就不好看,演員也不好做戲。
現在演「神怪戲」,可以放些「霧氣」(乾冰),乾冰能渲染一些氣氛,不過達不到彩火的「火光」效果。另外現在演戲舞臺上是沒有便衣人員上場了,確實幹淨多了,不過二道幕拉來拉去也還是會影響劇情。
5。過去的梆子戲,一般「打梆子」的都歸撿場師傅打,一邊打梆子一邊撿場,什麼都誤不了,所以說做撿場這行也是一種絕技!現在是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