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民間投資內冷外熱 資本外流OR外逃惹爭議
經濟之聲評論員 馬尚田
針對民間投資增長乏力,國務院近期派出9路專項督查組探查原因。多數民營企業家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投資機會減少。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企海外投資異常火爆,這幾年,中國民企幾乎是「成建制地」去海外投資,今年尤其如此。
就在上些天,中國的併購交易創造了紀錄,領跑全球了。今年中資企業在海外達成了總規模1,108億美元的併購交易。這不僅已經超出了2015年全年紀錄,還比2014年同期高出兩倍以上。其中,非國有企業成為對外投資重要「生力軍」。
中國企業在海外購買,不是一擲千金,而是一擲千億美金!鬧出的動靜挺大,所引發的爭議也不小。
一大爭議就是,這麼多企業走出去,帶走了這麼多外匯,是資金外流還是資金外逃?坊間有輿論認為,中國資本在外逃。如今,投資機會越來越少、回報越來越低,資本這是找各種藉口包裝外逃。
當然,這些投資家們不同意了。比如,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他最近就表示:我覺得這個觀點不完全正確。企業必須「走出去」,不「走出去」怎麼參與國際競爭?中國市場跟國際接軌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中國的企業要「走出去」進行投資,跟有些人通過地下錢莊把錢帶出去是兩回事。我們是合法、合規的。
持同樣觀念的人還有徐小平。這位投資人的觀點更鮮明:「其實資本外逃這個概念猶如與狼共舞的概念,我覺得都OR是封閉思維,都是窮人思維,是受害者思維。實際上,資本到全世界各地去買人家的資產,都是我們的海外資產」。
不久前,中國銀行董事長田國立在談及資本外逃時表達了一個觀點:中國現在已經是投資大國了,過去都是吸引外資,現在「走出去」是一個主流。他還說,從交易貨幣角度講,資本怎麼跑出去的還得怎麼回來。
老馬以為,這恰恰是一個很好的判斷標準。是資本外流還是資本外逃,就看跑出去的錢用到了哪裡?跑出去的錢回來了沒有?流出去的可以流回來,逃出去的可就很難回來了。
那麼,跑出去的錢用到了哪裡?能源化工企業、超級豪華酒店、家用電器、起重機、軟體分銷商,甚至是股票交易所,中國企業已經從傳統能源礦業的單一投資逐步多元發展,有點百花齊放的意思了。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企業半年花610億元在美國買樓,已超去年總和。媒體報導,2013年以來,中國投資者在全球物色高端地產物業,出手闊綽,購買的幾乎都是當地的標誌性建築。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在國內炒房子,到國外也炒房子。對房子可真有感情啊!
那麼,這些企業盈利幾何呢?不那麼樂觀。中國經濟貿易促進會副會長王文利坦言,「中國有兩萬多家企業在海外投資,90%以上是虧損的。」相關部委發布《中國企業海外可持續發展報告2015》顯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項目,盈利可觀的僅佔13%。
有專業人士指出,很多企業海外投資是奔著「賺快錢、炒短線、盲目追逐高利潤去的,總是把別人的危機當作時機。而這,不該是任何一個幹實業的企業所應有的心理。」
這可以上溯到2008年,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海外資產價格大幅貶值,給中國企業大量海外併購提供了機遇。但中資企業在進駐海外市場的過程中,並不順利,從TCL吞下湯姆遜後的消化不良,到上汽收購雙龍後的尾大不掉;從中海油收購尤尼科的功敗垂成,到平安併購富通後的巨額虧損……總是伴隨投資失敗的陰影,交付了昂貴的學費。
但我們也要看到,到底收穫了什麼。眾多的中國企業收穫了教訓經驗,也收穫了難能可貴的成長。海外併購正由需要步步謹慎的「坑」和「陷阱」變為人人爭搶的「餡餅」。
你看吉利收購瑞典汽車品牌沃爾沃,「婚姻幸福」,連續多年上榜世界500強,去年上市世界首款量產的網際網路汽車,正從收購中獲得巨大紅利;
你看中聯重科發布公告,價格沒談攏,終止收購特雷克斯公司的談判。當行則行,當止則止,這反而顯示海外投資且行且理性;
當然,我們還可以看看華為科技、萬達集團、三一重工等一批集團公司,那些國際併購和對外投資,別管借梯上樓還是借船出海,都可圈可點……
對此,海外投資機構也多半給以正面的評價。有的說,中國正在利用投資拓展海外新市場;有的說,中國的製造企業正熱衷於向價值鏈上遊攀登並擴大其全球版圖,這帶來的不僅是競爭,更有合作機會。
而這,何嘗不是我們對中國資本海外投資的期望呢?怎麼跑出去的還怎麼回來,再相見時,希望「非復吳下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