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老朱家結婚為何不願按規矩來?

2020-12-21 史海魅影

朱元璋對待子孫後代那可是沒得說,不僅確保後代子孫衣食無憂,還負責包辦婚姻,哪個王爺家有到結婚年齡的男子,只要上報明朝政府,禮部便會派人挑選多個良家女孩,供王爺家孩子選擇。身為明朝的王爺是不是很幸福,想單身都難,但老朱後代真的願意遵循祖訓嗎?歷史上真實的老朱家宗室婚娶是何現狀呢?

朱元璋劇照

老朱家的子孫結婚,不只是意味著家裡增添新人,還要上報朝廷追認封號的問題,同時家裡添孩子也要上報朝廷奏乞封號,有了封號就意味著一生無憂,朝廷無條件供養了,所以封號至關重要。當然,要想得到封號,必須要按照老朱規定好的婚姻流程結婚,否則就是擅婚(未提前上報)、私婚(未提前上報,也未獲得封號)。

現實中,老朱家的婚姻狀況卻不盡人意,無視宗室婚娶禁令,擅婚、私婚普遍存在。明初,老朱家的後代人口數量不多,禮部工作量不大,再加上老朱家的身份與地位,很多人願意嫁到老朱家,即便是這樣還是有許多宗室成員擅婚、私婚。衣食無憂的條件,使得朱元璋後代「開足馬力」繁衍,到了明朝中期,宗室人口數量到了一個驚人的地步,而且宗室還被分封到各地,禮部此時在逐一完成宗室之人的婚姻就有些力不從心了,因此明宣宗朱瞻基將選婚權力下放到王府,也就是說各王府自己負責選婚了,只要把結果上報朝廷就行,手續簡化反而使擅婚、私婚現象更加層出不窮,即便是朝廷一再強調不能違背祖訓,仍然無濟於事,甚至愈演愈烈,例如萬曆年間有人揭發樂安等地的明朝宗室有600多人擅婚。

古代婚姻

明朝宗室濫婚不只是擅婚、私婚,還有私娶樂女娼妓等行為。感情這東西不好說,兩人看對眼了,身份也就不再重要了。老朱防止子孫後代娶「不良少女」為妻事件的發生,特別規定不允許娶樂女娼妓,即便是娶了,朝廷也不會承認。當然,感情是奇妙的,不是明令禁止就不會發生的事情,那怎麼才能真正地防止老朱家子孫娶「不良少女」呢?老朱的辦法也是很簡單明了,那就是禁止樂工、娼妓擅自出入王府,如有違者,終身邊疆戍邊的名額上就會添上違者的大名。看來老朱也是情場高手,直接不讓子孫後代接觸「不良少女」,那麼何來機會產生感情呢?即便是這麼嚴密的「防守」,老朱家子孫還是不少人愛上「不良少女」,上演了一幕幕為情所困的劇目。

閃婚、私婚、娶「不良少女」,真是五花八門的濫婚現象,不僅如此,明朝宗室還大張旗鼓的徵選民間子女,完全把老朱對子孫妻妾數量的限制的規定拋之腦後,更有甚者,假借婚娶之名,霸佔別人財產、妻女等現象的發生,為社會增添了不少不安定因素。

王府內景圖

老朱後人為何不願意按規矩來?

是不是朱元璋後代都像老朱一樣,骨子裡有叛逆精神,祖宗的規定視如草芥?事出反常必有妖,老朱家的這些人「瘋狂」地違背宗室婚娶制度,背後肯定有其合理的解釋。為什麼各王府會出現如此之多的「違規」婚姻呢?

朱元璋是把後代子孫的婚姻採取了包辦制度,但也有很多限制條件,比如結婚的年齡。老朱希望子孫後代能夠成熟些再結婚,規定結婚年齡必須到達十五歲,在現代人看來,這已經是很小的結婚年紀了,然古代十五歲結婚可能已經算大齡未婚男了,所以各個王爺也是著急子女的婚姻,在子女十五歲之前安排婚姻的比比皆是。不到老朱規定的結婚年齡,即便是結了婚,上報朝廷也不會追認封號。不只是年齡的限制,為確保老朱家正統血脈,王爺子女結婚必須在規定的地區內選取,如若超出規定的範圍,也會被視為擅婚。

明朝女子劇照

另外,有些宗室婚姻本身就是「不合法」,比如上面所說的娶樂女、娼妓,或者娶軍匠、犯人之後等等,有些是超出了妻妾數量的限制,自然就不敢明目張胆地去奏請封號了。

上面這些是客觀原因,明宗室「違規」婚姻還有主觀原因。如果按照老朱定下的結婚流程來的話,有可能要提前半年上報朝廷,朝廷要派人核實所娶之女的身份是否清白、家教是否嚴格等等問題,一套手續下來,小半年還算時間短,假如遇見拖拉官員的話,等一年後再結婚也是有的。明朝後期,宗室人口數量龐大,有需要婚娶的王府也自然增多,逐一核查需要更多的時間。按照流程來上報朝廷,然後等到朝廷允許有可能兩、三年已經過去了,這期間宗室子弟能夠耐得住寂寞嗎?

不只是如此,為宗室選取合適婚姻對象也非常困難,上文我們提到老朱為宗室選婚條件必須是「官、民家女年十四、五,容德端厚及父母俱存,家法嚴謹者」,咋一看這符合這規定的女子不在少數,但老朱為了顧全明朝安危,還另行規定「凡是與王府結親的官員,不得擔任京職」,以致於官員家庭都不願意與王府結親。普通百姓之家呢?按照正常思路的話,普通人家應該是巴不得與王府結親,這樣一來,身份地位可以瞬間提高一大截,腰杆也敢挺直了,此後也無人再敢欺負他們了。事實呢?一般普通人家裡沒有些積蓄,不是地主之家的話,女兒嫁入王府也只能受氣,家人根本不可能因此而沾光;地主或者商人之家呢?女兒嫁入王府,宗室子弟往往也會盡奪其家產據為己有,因此普通百姓也是不願女兒嫁入王府。

明朝百姓圖

總的來說,按照老朱規矩來結婚的話,根本無法滿足王府宗室成員的需求,因此老朱家後代才不願意按明朝規定婚娶。可是,規矩是老朱家祖宗朱元璋訂下的,有其合理之處,宗室不遵循的話,朝廷會採取何措施維護祖宗訂下的規矩呢?

其實,明朝宗室婚姻制度相當完善,但宗室之人畢竟是老朱的後人,怎麼捨得真的處理「違規」之人呢?如果按照明朝宗室制度,不按規定婚娶的話,降爵罰俸,但真的執行起來卻完全是另一套辦法,形成了典型的「雷聲大雨點小」的現象,比如弘治年間,寧府鍾陵王因「違規」娶小妾而引起的「妾室之爭」人命案,影響是十分惡劣了,但朝廷對於鍾陵王的處分只是「革去祿米三分之一」而已,對於家大業大的王爺來說,根本就是不痛不癢的懲罰。

宗室一次次的破壞老朱定下的婚娶制度,然而朝廷卻一次次「縱容」,使得宗室成員更加肆無忌憚的「違規」,不斷的惡性循環,使得宗室濫婚現象呈不可逆態勢發展。當然,宗室無節制的婚娶,宗室人口數量也急劇增加的現象,明朝政府不得不撥付更多的俸祿來養活這些人口,明朝財政稅收壓力倍增。

明朝結婚劇照

「違規」婚娶現象還造成了各王府造假之風盛行,不按規矩結婚,王府妾媵們沒有相應的封號,自然所生子女也不會有封號,無封號則無俸祿,這可不是王爺們想看到的結果。那怎麼辦呢?王府的妾媵自然是沒辦法獲得封號,但妾媵所生的子女可以轉接到有封號的妾媵身上。撒一個謊,緊著需要千萬個謊言去彌補這一個謊言,因此王爺的子女身份一旦造假,出生年月、母親名諱都是假的,更有甚者代替已死之人的封號,嚴重破壞了明朝的戶籍制度。

破壞朝廷的制度有可能還是小事,影響老朱家的正統血統卻是大事,宗室濫娶「不良少女」,玷汙老朱家的名聲,皇家名聲狼藉的話,還有多少人願意為明朝廷效力呢?現在回顧明朝歷史,明朝宗室違規婚娶問題最終已經演變成影響明朝命脈之事,但當明朝政府意識到問題如此巨大之時,已無力回天。當然,我們也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遠見,事與願違,他死後已經不能左右歷史了。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讚。

相關焦點

  • 《大明風華》裡老朱家的尋常往事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談談這老朱家的尋常往事。 一.叔侄倆 過年的時候,一個男孩往往喜歡去叔叔家。我相信,老朱家也不例外。這位叔叔名叫朱棣,這位侄兒名叫朱允炆。他們一定有過很親近的時候,說不定那會兒朱棣正年輕,跑到他大哥家喝酒吃肉,看著年幼的朱允炆,一把抱起親一口肉肉的臉蛋,笑著說道:「大哥的孩子長得真是可人,不似我那兒子,胖胖呼呼、呆頭呆腦的,哈哈哈!」
  • 孫傳庭能力如此強勁,為何不能一鼓作氣的挽救明朝衰頹的局勢?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百姓們顆粒無收,又飽受戰亂之苦,而朝廷卻始終拿不出一粒糧來賑災。 "懷宗崇禎元年,延安大飢,王大梁、高迎祥、王嘉胤等率眾掠富家粟,有司捕之急,遂揭竿為盜"。僅僅陝西一處,就興起了近百支起義隊伍。彼時的明朝,可以說是內憂外患,自身難保。
  • 編劇終於向明朝下手了!國家級演員上演權謀大戲,朱家的天下來了
    古裝劇還是很受觀眾喜歡的,因為廣電爸爸的嚴格要求,古裝劇都會把背景設定在真實的歷史之上,其中清朝運用最多的背景,其次就是唐朝、秦朝以及三國時期,《知否》之後大家把宋朝也開發了出來,如今編劇終於對明朝下手了,大家對明朝最深的印象應該就是朱元璋時期了,而這次的新劇就是以朱元璋為大背景的,它就是歡瑞出品的
  • 回到明朝當王爺你知道明朝藩王過得是什麼日子嗎
    這些藩王們不但擁有當地的財政大權,還可以召集軍隊,另外這些藩王的後代,只要是老朱家的子孫都可以定期到國家財政上面領取一筆大額的生活費。於是整個明朝的朱家子孫們,就是一幫會說話的豬。首先必須得把他們供著養著,還不能讓他們重蹈靖難之役的覆轍,必須加以嚴格限制。
  • 明朝朱棣奪權登基後遷都,為何史學家還是稱其為明朝,而不是北明
    朱棣為何國號會加前綴呢?二、「前後」是以建立時間先後來區分比如,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後趙、前涼、前燕、前秦、後燕、後秦、後涼等。五代十國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前蜀,後蜀等。朱永文丟掉政權,並不是王朝外部勢力所造成的,而是自家人的內鬥造成的,所以這個朝代仍然是明朝,並不需要加任何前綴來區分。
  • 《闖關東》鮮兒,有幸做朱家的女兒,無緣做朱家的媳婦
    她原本和朱家老大傳文有著婚約,怎奈大災之年,一石小米就改變了她的命運。如果不是土匪搶走了那石小米,她也就順理成章地做了朱家的大兒媳,也就沒有了後來的磨難。只能感嘆一聲,鮮兒的運氣太差了,似乎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掌控著她的命運,也似乎有意在折磨她,給人的感覺就是,每次她就要接近幸福的時候,總會被無情地拉開。鮮兒在這部劇裡的愛恨情仇,是一條很重要的線索。
  • 一直冷門的明朝戲,為何在《大明風華》出圈了?
    誠然,明朝戲雖不像一些網友所言「幾乎沒有」,但在近幾年言情向、偶像向的清宮戲怒刷存在感的市場,明朝戲確實不紅火。在不少劇迷心中封神的《大明王朝1566》雖口碑絕佳,但卻並未像《還珠格格》之於清宮戲一樣,為明朝戲打下堅實受眾基礎。 對於明朝戲而言,商業價值低、明朝歷史群眾基礎薄弱、明朝政治複雜等皆是它不容易影視化的原因。
  • 明朝宗室起名規則:明朝皇子名字為什麼與元素中期表高度重合?
    由於明朝皇子的名字與元素周期表重合度極高,所以有人說,明朝皇子的名字是按照元素周期表起的。這種說法根本不值一駁——明朝1644年就滅亡了,元素周期表1869年才問世。那麼,明朝宗室起名到底遵循什麼規則?為什麼會與元素周期表高度重合呢?
  • 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達100萬,為何被屠殺殆盡?
    朱元璋從明朝建立起,就一直在開枝散葉,直至明朝滅亡時,在短短276年的時間裡,子孫後代人數已高達100萬之巨!這個數字在當時來說是個什麼概念呢?據《明史》和《明實錄》的記載,在明末時期全國總人口約5000萬--6000萬。
  • 明朝為什麼那麼窮?淺析明朝制度,一手好牌打稀爛
    一、含著木湯匙出生的帝國 明朝卻是個例外,明朝的財政狀況自開國之初就不甚寬裕,永樂一朝國力還算強盛,但明朝中期開始,國家財政很快就陷入了危機
  • 明朝滅亡留下的虛幻人物「朱三太子,」為何康熙帝也懼怕?
    撰文/日堯居,根據清代歷史的記載和傳說,進一步剖析個人對這個歷史時代的看法和觀點,可以當作故事來消磨時間,也可能忽然間給你一定的啟發!他成為了康熙皇帝心中最大的心魔,這個人也成為大清最具威脅的隱患,他就是傳說中的明朝滅亡僥倖逃脫的朱家後代「朱三太子」。
  • 闖關東:朱家三個兒子三個兒媳,為何就沒有婆媳矛盾呢?
    《闖關東》在這部經典的電視劇雖然發生在亂世,但小編卻很喜歡朱家的家風,能夠在亂世中安身立命,並且朱家的日子還能節節攀高,那是因為朱開山本就不是一個凡人,朱家的三個兒子也是個頂個好樣的,朱家的男人固然讓人豎大拇指,但其實朱家的女人也都非常不錯,大有巾幗不讓鬚眉的感覺!
  • 朱元璋問劉伯溫,朱家是否可長久?劉伯溫說吾主萬子萬孫是何意?
    劉伯溫是在明朝建立過程中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在幕後為朱元璋出謀劃策,可以說是功勞頗大。在民間,關於劉伯溫的傳說比比皆是,均是關於他神機妙算的故事。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他的相關預言作品,叫做《燒餅歌》。臨行之際,朱元璋要求劉伯溫為大明朝推算國運。在這場對話中,劉伯溫採取了暗示手法,告訴了朱元璋明朝未來的國運,答道吾主萬子萬孫,同時還有下一句才是真正的謎底。頭一句是朱元璋問朱家是否可以長久,劉伯溫說吾主萬子萬孫。不過在朱元璋聽來,認為只是劉伯溫是在拍馬屁,說一些奉承的話而已。緊接著劉伯溫說道:朱家天下六百半。朱元璋一聽十分高興,為什麼呢?
  • 朱慈煥為何躲藏64年才被發現?
    他眼見自己的皇后、愛妃接連自縊身亡,國破家亡之際不願為叛軍所辱,為此他拔劍斬殺了後宮的妃嬪和自己的愛女,而後與大明江山一同滅亡,這也算是帝王最後的尊嚴。末帝崇禎煤山自縊此後清兵入關天下易主,明朝皇室更是被屠戮殆盡,朱家血脈幾乎就此凋零。
  • 朱家:「漢家第一大俠」是怎麼煉成的
    俠優點不多,只有四個,秦末漢初的朱家,無疑,就是具備這四種優點的俠者,他也因此成為漢家第一大俠,但問題是,朱家有何功德,到底是怎麼坐上漢家第一大俠之寶座的呢。一:小格局,大作為朱家是魯國,也就是現在的山東曲阜人,曲阜是個好地界,孔子的家鄉,自來就以好儒而聞名。但朱家呢,沒人知道什麼原因,打小就對儒家的學說不感興趣,專以任俠而名傳天下,他是怎麼任俠的?幫人能上癮啊。
  • 明朝到底有多麼強大?看英國女王寫信如何稱呼萬曆皇帝,就明白了
    通過這段記載我們能夠深刻的感受到明朝的強盛,連屢屢抹黑大明的滿清都能夠如此稱頌明王朝,由此可見明朝的強盛絕不是故步自封的。那麼,明朝到底有多麼強大呢?看英國女王寫信如何稱呼的萬曆皇帝,就明白了。雖然朱元璋在當皇帝時留下了不少詬病,不過好在老朱家基因不錯,一連生了好幾個明君,在經歷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以及仁宣之治後,明朝果然成長為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龐大帝國,更是令周邊一眾小國都以俯首稱臣為榮。
  • 明朝的北鎮撫司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為何它的權力會那麼大?
    近日隨著明朝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大明風華》的熱播,讓一直不溫不火的明朝,屬實火了一把。劇中演員真實演繹,朱家父子的家長裡短,十分的接地氣。劇中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仁宗朱高熾寬厚仁慈,漢王朱高煦野心蓬勃,卻有勇無謀。唯獨趙王朱高燧卻讓人感到異常的精明。相比漢王的狂野,趙王多了些細膩。
  • 清宮劇降溫,明朝熱興起,盤點十大明朝背景電視劇
    故事講述了明朝中期護龍山莊玄黃四大密探和權傾天下、野心勃勃、兇殘狠辣的、陰謀篡位、殘害忠良的曹正淳,以及雄才偉略,城府頗深,膽識過人,至情至性,匡正時弊的諸葛神侯朱無視之間的明爭暗鬥、愛恨情仇。 此劇出場人物眾多,劇情扣人心弦,打戲堪稱藝術,歌曲盪氣迴腸,被稱為中國武俠劇最後的巔峰。
  • 明朝時日寇頻頻侵犯大陸,為何朱元璋卻欽點日本為「不徵之國」
    不得不說,日本也的確是「白眼狼」,自打明朝起(甚至可以說是元朝),便開始了一系列的針對中國的舉措,曾經一度在海上侵襲中國的商船和貨物,因此也被我們稱之為「倭寇」,當然他們是矢口否認的。可是問題來了,日本的敵對之意都付諸於行動了,可是為何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卻還要欽點日本為大明的「不徵之國」呢?這其中究竟是何緣由?
  • 明朝劇終於要「過年」了嗎?
    總之,像《穿越時空的戀愛》這種娛樂性、科普性兼具,或者像《大明王朝1566》那樣非常有深度的明朝劇少之又少。說實在的,其實明朝有很多適合拍電視劇的點,只是缺少有心人來挖掘。更重要的一點是,對於很多對辮子頭欣賞無能的觀眾來說,明朝戲可能更符合他們的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