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類節目:提升顏值 更要提升內涵

2020-11-23 人民網

原標題:文化類節目:提升顏值 更要提升內涵

近年來,各大電視臺紛紛投身製作原創文化類節目。以《中國謎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為代表的原創文化類節目在中央電視臺及各地方電視臺播出,受到觀眾好評,形成一道亮麗風景線。然而,也有一部分原創文化類節目或者口碑平平,或者收視率不足,最後只能草草下檔。原創文化類節目想贏得觀眾喜愛,節目製作人員必須認真分析原創文化類節目的現實圖景,明確受眾需求,突出節目文化內涵,尋找可持續發展路徑。

結合需求 優選製作內容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為了吸引觀眾,各類脫口秀、真人秀、遊戲娛樂等節目成為電視臺綜藝節目的主流。這類節目剛開始能給予觀眾新鮮感,但由於一些節目過於膚淺,缺少文化性,觀眾們慢慢對這類節目失去了興趣。為了滿足觀眾高層次的文化娛樂需求,電視臺也紛紛在節目中加大文化元素比重,在節目中滲透文化知識的宣傳,應用文化類節目提高觀眾的文化層次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觀眾對文化知識的需求不相同。比如文化知識層次較高的觀眾,普遍喜歡較為嚴肅的、嚴謹的、學術性的文化節目,他們希望節目能集中呈現某種專業的文化知識,或者某一類型的文化知識,這就要求電視節目設計人員在觀眾提升文化層次的普遍要求下,優選製作內容,推出更有針對性的、細分的作品。

明確定位 突出製作特點

專業類文化節目定位於文化教育,包括專題講座、紀錄片、讀書類、鑑寶等形式。2009年,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的《百家講壇》是其中的代表,收視率達到0.35%,是該欄目收視率的黃金期,同一時期,該頻道其他節目的平均收視率僅為0.19%。據調查,收看該節目的觀眾主要為高中以上學歷的觀眾,其次是大學及以上學歷。播出形式老舊、結構內容老舊、節目定位不明晰等問題,使得《百家講壇》節目由盛轉衰,可見專業類節目必須明晰節目定位。

綜合類文化節目包括訪談類節目、綜藝節目、旅遊類節目等,這類節目定位為開拓觀眾的視野。比如《舌尖上的中國》展示了中國豐富的飲食文化,不過有些觀眾表示希望在節目中看到如何正確選擇優質美味的乾貨,有些觀眾則希望了解如何製作不同風味的乾貨。從中可以看到,文化綜藝節目雖然拓寬了選材範圍,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的需求,但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還需要從選題、敘事、攝影、音樂等角度突出製作特點,強化節目的表現力。

提升質量 優化節目品相

目前,除了定位不夠精準的問題,我國文化類節目還面臨質量提升的重要課題,節目創作人員應從長遠規劃的角度看待節目策劃。

比如《見字如面》把節目定位為普及文化、寓教於樂上。主持人負責串聯節目,每期推出一封書信,呈現畫家黃永玉與戲劇大師曹禺間的書信往來、革命先烈的家書等事件,節目巧妙地結合文化與感情,使觀眾願意從情感上接受文化;節目每期邀請兩名文化嘉賓說明書信背後的文化背景,強化節目的文化性;節目邀請了觀眾喜聞樂見的明星嘉賓閱讀家書,又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

部分文化節目的藝術性不強,導致觀眾認為節目較為粗糙,缺少觀賞性。文化類節目要強化節目的藝術性,才能吸引觀眾品味節目、體驗節目,並感受節目中承載的文化內涵。中央臺重點文化工程《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就注重強化節目的藝術性,每期節目都應用一種藝術方法來展示我國的一種傳統文化。比如應用方言文化來介紹消失的油紙傘、旗袍、傳統打鐵技藝;應用戲曲藝術展示中國的崑曲、二人臺、廣州彩調等戲曲藝術;又應用樸實的採訪藝術關注目前中國已經逐漸式微的手工刺繡、繡補等傳統職業藝術。節目把內容與表演藝術結合起來,使節目既具有娛樂性,又具有文化性。

優質的原創文化類節目,才會受到觀眾的歡迎。未來原創文化類節目的發展方向是以觀眾需求為定位,確定文化類節目的內容;結合節目的傳播需求,突出節目的定位、優化節目的表現形式、強化節目的互動性;以提升節目的質量為目的,重視節目的設計規劃、豐富節目的內容、強化節目的藝術性。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推薦閱讀

打造具有強大影響力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詳細】

聚焦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  眾多獲獎作品充分運用融媒體優勢,不斷開拓渠道,錘鍊寫作能力,提升傳播效果;同時關心時代發展,緊跟時代脈搏,深耕社會需求,堅持獨立思考,始終堅持社會效果和傳播效果並重的原則,湧現出許多主題鮮明……【詳細】

相關焦點

  • 觀眾審美水平不斷提升 綜藝節目呼喚有內涵的好內容
    大屏木【觀眾審美水平不斷提升 綜藝節目呼喚有內涵的好內容】從近幾年來火爆螢屏的各類綜藝來看,人們對其的評價已不再局限在趣味與娛樂方面,有內涵的好內容成為人們對綜藝節目的要求。1、選秀節目中熟悉面孔過多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2、垂類綜藝節目呈井噴之勢,並在不斷提升其內容專業性的同時,依靠創意成功讓節目從小眾圈層走向大眾圈層,成為音樂、舞蹈等專業藝術與綜藝雙贏的有益探索。
  • 如何提升健康類視頻節目的腳本創作
    健康類視頻節目受眾面廣,廣告收益好,各級電視頻道和網絡媒體爭相開辦。目前大多數節目存在重節目形態,輕節目腳本創作的現狀。其實腳本創作的出彩、到位能大大提升健康類視頻節目的品質和收視率。腳本是視頻創意的文字表達,是體現主題,塑造形象,傳播信息內容的語言文字說明,是節目創意的具體體現,也是視頻攝製的基礎和藍圖。
  • 提升「顏值」 涵養「氣質」
    牢記使命  服務群眾「創衛」,河口縣要的不僅是一塊「金字招牌」,更重要的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創建為抓手,寫好為人民服務的答卷。為確實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質量,河口縣城區各單位、各社區攜手共創共建,將縣城街道網格化管理,對號下劃到單位負責,實現了衛生整治無縫隙全覆蓋,創建工作全方位開展、全領域聯動。
  • 以唐詩為媒發展新業態 臨海古今融合提升文化內涵
    3年來,台州府城文化旅遊區已累計投入15億元,推進16大類270餘個項目。今年,圍繞「主客共享、街宅共生」的理念,唐詩之路——唐詩之旅及台州府全國研學遊營地、府城景區亮化、業態提升等項目緊鑼密鼓開工。「這是未來的紫陽劇場,承擔文藝演出、非遺展示等功能,將文化植入旅遊,打造府城演藝新地標。」黃瑛一邊走,一邊細緻地描繪著,「邊上這4幢建築是原搬運工會舊址,將會改造成文化產業孵化基地。」  「唐代廣文博士鄭虔的後代,也在這裡守著胡本草堂,要不要去參觀一下?」黃瑛建議。我們開始飛快地在人群中穿梭、尋找。到達胡本草堂,店主鄭亞春沏了一壺養生茶,邀請我們品嘗。
  • 《笑起來真好看》:在喜劇的基礎上不斷提升主題內涵
    《笑起來真好看》是今年五月份由湖南衛視播出的一檔喜劇類綜藝節目,節目定位是在藉助沒有競演壓力的節目新模式,打造國民爆笑喜劇綜藝,真正做到讓喜劇破圈,並且在邀請的新手玩家中,發掘擁有喜劇天賦的演員。在我看來,每期都有新的主題這一舉動不僅考驗演員的演技和臨場應變能力,更考驗編劇方面的內容輸出,編劇不僅要花樣百出拿出不同的創意,更要在笑點上還能體現深刻的內涵主題,更要不停的創新抓住觀眾的眼球,可以說《笑起來真好看》的編劇在這一方面做到了極致。
  • 提升少兒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文化傳播能力
    從文化傳播的層面來看,作為電視媒介重要的傳播符號,少兒節目主持人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起著重要的示範作用,他們的行為很容易被孩子模仿,成為孩子們心中的「偶像」。如何提高少兒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素養,提升其文化傳播能力就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加強文化修養,提升文化自覺文化素質修煉是主持人業務的基礎與前提,也是主持人藝術修養與知識水平的綜合體現,包括教育背景、生活閱歷和知識結構等。
  • 你經常逛的這些地方,「顏值」「內涵」雙提升!
    三年來,隨著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不斷深入,文明新風吹遍了定海大地,農貿市場也在不斷提檔升級中,實現「顏值」「內涵」雙提升。 硬體設施提檔升級 近日,小編走進定海東門菜場,發現這裡區域布局規範、地面乾淨亮潔、攤位整潔有序。
  • 參加表演類綜藝節目能提升演員的演技嗎?
    大家不妨數一下,近年來的表演類綜藝節目有哪些,《歡樂喜劇人》、《演員的誕生》、《我就是演員》、《聲臨其境》等等,另外還有各大衛視即將推出的《未來的大劇》、《演員的品格》等等,一隻手數不完了。但是最近的電視劇能稱得上精品的卻並沒有多少,多少有點諷刺吧?
  • 新疆瑪納斯縣挖掘地方文化特色 提升美麗鄉村內涵
    央廣網昌吉9月5日消息(記者張雷 瑪納斯臺記者楊世明 通訊員周仁聰 白玲)新疆瑪納斯縣近年來加快美麗鄉村建設,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村莊美、村民富、村風好」為目標,創新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全縣農村鄉風民風、人居環境和文化生活越來越美。
  • 「顏值」大提升 文化引客來 嵊泗嵊山鎮百年漁場的華麗轉身
    藉助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這股東風,鎮域環境不斷提升,鄉村產業蓬勃發展。  嵊山鎮素有「百年漁場」「活水碼頭」的美譽,在浙江在線鄉村振興年度圖片《百年漁場 美麗海港》中可見「萬艘漁船匯嵊山,十萬漁民進漁場」的盛景。1月24日,浙江在線記者走近嵊泗嵊山鎮,探尋這座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漁港重鎮的華麗轉身。
  • 媒體痛批《國風美少年》舉例哈妮克孜:國風定義不清有待提升內涵
    這兩年選秀節目層出不窮,這種方式對於普通人來說,也是從「草根」一躍而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最快的方法,而且對於製作方來說,也是最有效的創造收益的方式之一。一檔節目完成後,經常能推出幾位人氣較高的「偶像」,隨之而來的就是高關注度,和大量的商業活動,身價也跟著暴漲。選秀節目一直都是普通人追逐的舞臺,做偶像明星也成為了一些年輕人的夢想,而綜藝節目推崇的也是流量和眼球。
  • 盤點2017年網絡劇:「內涵」提升有「網感」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監管中心日前發布的《2017網絡原創節目發展分析報告》指出,網絡劇發生了從重規模成長向重品質提升的轉變。過去一年,針對一些網絡原創節目在發展中出現的價值扭曲、娛樂至上、內容低俗、格調低下等問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先後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網絡視聽節目創作播出管理的通知》及《網絡視聽節目內容審核通則
  • 借《洪湖赤衛隊》熱播紅潮提升洪湖文化旅遊魅力
    借《洪湖赤衛隊》熱播紅潮提升洪湖文化旅遊魅力時間: 2010-08-19責任編輯: 策馬踏雪旅遊_中國網 洪湖獨特的旅遊資源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洪湖旅遊開發項目是省鄂西圈辦2010年的重點項目之一,電視劇《洪湖赤衛隊》在央視的熱播,更在全國引發了洪湖旅遊的熱潮
  • 淺談原創文化類節目的現狀及發展方向
    圍繞受眾高品質精神文化需求,創新節目內容。隨著社會向前發展,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人民群眾對於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在逐步提升。調查顯示,基層群眾已經不滿足於日常的跳跳廣場舞、打打太極拳的基本文化消遣方式,更需要傳承文化遺產、切磋文藝創作,接受高質量的文化供給。反映在廣播電視節目上,就是近幾年來,文化類綜藝節目次第湧現,受到觀眾的好評和追捧。
  • 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摘 要:目前,在我國電視螢屏上,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並不多見。僅有的《見字如面》和《信·中國》這兩檔書信類節目,既有語言表達功底深厚的明星進行朗讀,也有主持人及嘉賓進行書信背景及文化精神的解讀,兼具文化和藝術審美功能,廣受歡迎。
  • 顧青波:有效提升行業文化軟實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當前,社會各行業正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各項要求,我們應當加強行業文化建設,通過提升行業文化的軟實力,引領行業科學發展,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薰陶員工,推動行業服務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 18年文化類節目三大亮點:白酒、文物、真人秀
    與此同時,綜N代《漢語橋》、《非凡匠心2》、《中國故事大會2》、《閱讀·閱美2》等節目也在進一步擴大受眾群。對於二三線衛視而言,從體量較小的文化類節目入手,突圍的可能性更高。2017年部分平臺憑藉文化類節目提高知名度後,2018年二三線衛視整體在文化類節目投入的力度更大。
  • 代表康震:文化類綜藝節目創新了傳統文化傳播話語體系
    新京報快訊(記者 黃哲程 姚遠)從《百家講壇》到《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近年來國內文學節目向綜藝化轉型,從螢屏「清流」變為「潮流」。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康震認為,傳統文化通過綜藝形式傳播符合當代文化氛圍和話語體系,但對節目內容需要嚴格把關。
  • 音樂類綜藝節目:從簡單模仿到改良創新
    當創作走入跟風複製的窄巷,大批概念雷同,甚至名字都差不多的節目在螢屏上輪番轟炸,使人們產生審美疲勞,更讓類型生產出現市場疲軟。要根治這一頑疾,音樂類節目必須在樣式拓展上實現突破。  不似老牌節目只聚焦演唱的單一形式,近期湧現的綜藝新貴在題材上垂直細分、融合跨界,通過「音樂+電影」「音樂+詩詞」等方式呈現音樂的多樣之美。
  • 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趨勢
    摘要:我國的文化類節目雖然有不同主題,但目前多集中在詩詞、文字和歷史等人文領域,形式比較單一,基本以競賽、背誦為主,在文化內涵與外延方面的發掘不夠深、不夠廣,與現實生活聯繫得也不夠緊密。文化類節目應該在內容和表達方式上進一步拓展、創新,努力與全媒體時代受眾的需求與認知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