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朔直言:魯迅不能被稱為大文豪,他的理由是什麼?

2020-12-20 讀文增益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魯迅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毫不誇張地說,沒有讀過他的文章,就不算上過學。雖然大部分人未必讀過魯迅所有的作品,但魯迅筆下那些經典人物,比如閏土、阿長、祥林嫂、孔乙己、阿Q、藤野先生等,一定都非常熟悉,沒讀過,也聽說過。

而人所共知的是,魯迅文字十分犀利辛辣,揭露當時的社會黑暗面毫不留情;魯迅沒有寫過長篇小說,以短篇雜文見長,《吶喊》便是短篇小說集,《藥》、《孔乙己》、《故鄉》、《狂人日記》都在其中。

這些短篇小說不像《紅樓夢》那樣是披閱增刪十載、嘔心瀝血的長篇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但其精華在於:通過一個個故事深刻剖析舊社會如何毒害摧殘人的精神和身體,有強烈的反封建傾向,同時也批判了國民的劣根性,無論何時讀都發人深省,說是給靈魂敲警鐘也不為過。

因此,一直以來魯迅都被認為是文學史上的完人,「民族魂」,引領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方向。

但當代著名作家王朔卻針對魯迅的成就提出過一些特別的觀點。他認為魯迅不「完美」,魯迅也有缺陷,其中一個就是短篇雜文寫太多,卻沒有寫過長篇小說,而小說是檢驗一個作家是否配稱為真作家的標準。

我認為魯迅光靠一堆雜文幾個短篇是立不住的,沒聽說有世界文豪只寫過這點東西的。

一個正經作家,光寫短篇總是可疑,說起來不心虛還要有戳得住的長篇小說,這是練真本事……長篇需要用力勞神的地方,那是只會寫短篇的人想也想不到的。

像所有被推到高處的神話人物一樣,在魯迅周圍始終有一種迷信的氣氛和蠻橫的力量,壓迫著我們不能正視他。

王朔其人我們也不陌生,即使沒讀過他的作品,也聽過他與徐靜蕾的「二三事」八卦。出生於1958年的王朔在文學創作上走的是一條「叛逆」道路,嬉笑怒罵之間、調侃諷刺皆成文章,他的代表作頻頻被改編成影視劇走紅,隨便列舉就有《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過把癮就死》、《看上去很美》等等,其餘代表作和參與編劇的作品太多,一下子還真沒法數完。

從90年代開始,王朔就成為了文壇上的風雲人物,這不僅因為王朔的作品通過影視劇為大眾熟知,還因為王朔這個人個性十足,這一刻你永遠猜不到他下一刻會說出什麼樣的驚人言論。他眼裡的瓊瑤劇、金庸小說、成龍電影都是「俗」的,他認為餘秋雨的散文濃濃瓊瑤風。

中國人講究成名後也謙和低調,王朔反其道而行之,被冠以「文學惡評家」的名頭一點也不奇怪。但能那麼受讀者歡迎,王朔當然不是一個滿身只剩缺點的人,他的風格不是嚴肅的說教,而是一種特別讓人放鬆消遣的痞子精神,可以說是男女老幼,人人皆宜。

王朔敢說敢寫,議論魯迅自然也不在話下,他總結了自己對魯迅本人和魯迅作品的看法,寫成了《我看魯迅》一文,原文比較長,總的來講,有褒有貶。

在王朔看來,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社戲》寫得很不錯,他有寫作長處,也有寫作短板,比如寫家長裡短的《傷逝》就不怎麼樣,所以魯迅雖然是大師,但也不是啥都能寫得優秀讓人服氣,王朔感嘆:「說魯迅的小說代表中國小說的最高水平,那也不是事實。

對於魯迅沒有寫長篇小說王朔是感到很遺憾的,在他看來小說、而且一定要長篇,才是檢驗作者水平的最佳標準;此外,王朔還對魯迅所代表的的主流文化提出看法,他認為我們需要質疑精神,魯迅也不是一個完人,如果說他半點不好就會被群起而攻之的話,那可以稱之為迷信了。

他甚至應該成為一個標尺,什麼時候能隨便批評他了,或者大家都把他淡忘了,我們就進步了。

王朔「批評」魯迅的理由其實不複雜,一是魯迅的作品大多短小精悍,不符合他心目中的好作家標準,但同時,王朔又對魯迅的部分作品表示讚賞;真正讓王朔覺得不好的,還是人們將魯迅塑造成神,一個閃著金光、不能被挑出任何錯的人,王朔本身在文學上就算是個叛逆者,也難怪他會這麼看待魯迅。

那麼大文豪和「短篇」就真的衝突嗎?這也未必,林語堂就說過魯迅其人,比起「文人」更像「戰士」,他手裡的那支筆是武器,不管社會上出現什麼問題,只要他還有一口氣,必定要審視評點一番,而且對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批評和諷刺。

在我看來,魯迅這樣的性格其實非常辛苦,不僅處處「碰壁」,一天到晚被氣,還沒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寫長篇(這個王朔也是分析了的),他要以戰士的心態不停寫短篇,用文字去抗爭,吶喊,所以對於魯迅,文豪不文豪的其實不能以作品長短界定,重點還是要放在思想內涵上。

但要說王朔的話就是胡言亂語?那也太絕對。因為王朔在這篇文章裡的一些觀點風格還真跟魯迅有點像,比如他認為國人最大的劣根性就是「烏鴉落在豬身上,光看見別人黑」,而且對於魯迅的一些優點,他也表示了肯定。

王朔的看法,重點應該是在我們的思想要更解放,即使是魯迅,也可以提出批評質疑,這倒也不算多麼荒唐,我們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在不觸及原則的前提下發表觀點,無論魯迅的時代還是當下,都可以如此。

王朔作品適合大眾也適合有深層思考能力的人讀,應該說要探討什麼叫「非主流」的話必讀王朔,風格通俗易懂再加上反叛思維,讓人有種精神如釋重負感,這也是為什麼王朔其他方面惹爭議,作品卻一直深受大眾歡迎的原因,《王朔全集》便收錄了他的經典代表作,線下價格328元,現在商家放到線上促銷,已經降到188,若你也是「思想上的自由者」,最宜讀一讀。

相關焦點

  • 王朔點評餘秋雨:是我的晚輩,寫的根本「不入流」,不配稱作家
    王朔大家都是很熟悉的了,是我國非常出名的作家,也是很出名的編劇。知道王朔的人,也都知道他十分的真性情,王朔這一點讓人又愛又恨,愛的是真性情他個人才華,恨的是他把人家不願意說的全說了。在自己所在的作家圈,編劇圈裡,王朔懟過的人,真的太多了,而餘秋雨也是其中之一。
  • 王朔評價餘秋雨:他是90年代出名,我是80年代,我是他前輩
    真相往往很殘酷,有知識有境界的人也會做這個事情,比如我們所知的內地著名作家——王朔,這樣的大文豪也會罵人,他評價餘秋雨說:冒充文化人,這樣的評論對一個作家來說,簡直是帶上侮辱性質了。遺憾的是,翻拍劇的成功,沒能讓王朔在寫作上有更大的成功,反而讓他走向了影視編劇的路線,他的創作也近乎就此終止。王朔被稱為"文壇惡評家",也被稱為"京圈朔爺",幾乎對很多人他都點評過。而他批罵的最狠的一個人就是餘秋雨。
  • 王朔:批魯迅罵金庸,為了情人拋妻棄子,他現狀如何?
    王朔,算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特殊的存在。有人說他是流氓,說他寫的東西是流氓文學。聽起來有點荒誕、有些不真實的事情,卻像極了他筆下的現實世界。也有人喜歡他撒潑式的語言和誠懇的態度,王蒙說他「撕破了一些偽崇高的假面」;許子東說「只看到王朔流氓語言的人,不是真蠢,就是裝蠢。」作家王朔在中國擁有眾多讀者,關於他的爭議也有很多。
  • 王朔:魯迅到底有什麼思想?
    《祝福》、《孔乙己》、《在酒樓上》和吃血饅頭那個《藥》是魯迅小說中最好的,和他同時代的鬱達夫、沈從文和四川那位寫《死水微瀾》的李劼人有一拼,在當時就算是力透紙背的。中國普通人民的真實形象和難堪的命運被毫不留情地端了出來。這些人物至今刺激著我們,使我們一想到他們就毫無樂觀的理由。半個世紀之後,我們的人民不再是魯迅那個時代完全處於被忽略被遺忘的境地很需要被同情的那夥人了。
  • 他被稱為「中國的狄更斯」,卻被王朔評價「跪得最狠」,誰有理?
    最後他也如願以償,進了文化館,文聯,還兩次去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餘華屬於那種學院派的文藝青年。在文學院進修教會了他怎樣寫小說,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個人就能寫出屬於自己的小說。而這就是王朔說的躺在屋子裡是打不開內心世界的,的經歷大悲大喜、生老病死,至少得在邊上看一眼,此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作家得有生活經歷,這些才說創造的靈感和源泉,譬如莫言的一生其經歷可謂豐富,尤其是他的童年時代,因此莫言自己也坦誠,他所有的創作靈感和素材都來源於童年的經歷。
  • 「京圈老炮兒」王朔的風流史
    但他的小說金句,什麼"愛你沒商量"、"玩的就是心跳"、"過把癮就死"、"千萬別把我當人"等,直到現在還在江湖流傳。1998年,在莫言、賈平凹、劉震雲、路遙、餘華、洪峰等眾多文學家群雄並起的時候,王朔就已經登上了人生巔峰。
  • 王朔:餘秋雨頂多算一個遊記作者,不能稱之為作家
    比如王朔,他就公然甩話,餘秋雨那些遊記上不了臺面,什麼《千年一嘆》、《霜冷長河》、《山居筆記》,他是用瓊瑤的方式闡釋傳統文化。王朔可能覺得餘秋雨這樣的闡釋屬於市場化快餐,但當時這樣的寫法和文風,確實是給了很多人耳目一新感覺,餘秋雨也因此獲得巨大成功,《文化苦旅》一經推出,迅速風靡全球華人界,餘秋雨也躋身最具國際影響力作家之一。
  • 王朔批《活著》是拙劣抄襲,餘華討好求饒?網友:他的反擊很高明
    堪稱為中國文壇樹立豐碑的《活著》,自然也沒有擺脫這樣的命運。其中,最為猛烈的當屬「嘴炮」王朔的咄咄發言。提到王朔這個名字,很多人會想到他的經典代表作《動物兇猛》,後被翻拍為《陽光燦爛的日子》成為一代人的青春回憶。
  • 吃軟飯,仰慕王菲,卻讓娛樂圈聞風喪膽:王朔到底什麼來頭?
    王朔的都是短句,口語化,被稱為「新京體」。王朔在爭議聲中迅速走紅。1988年更是被稱為「王朔年」。當然,郭敬明這個孰是孰非太明顯,並不能說明什麼。接著,王朔又發表《我看魯迅》,更是遭到很多人抵制。別人嘲笑他,他的理由很充分:我沒錢我再找一個沒錢的?
  • 作家王朔:身為在北京長大的孩子,自嘲說的北京話是「奴才味」
    因此,在中國文壇中也出現了一批以「北京話」為風格的作家。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王朔。祖籍遼寧 生於江蘇的北京人王朔作為典型的京味兒作家,和他從小的生活環境有密切的關係。王朔在江蘇出生,在北京的軍區大院長大。
  • 王朔:把中國作家扔到荒島,活下來的準是阿城,他還跟土人交朋友
    在華語文壇,有一位「狂人」作家是所有人都不能忽視的存在,他就是「痞子文學」的創始人——王朔。很多新生代的人不了解王朔,不知道此人曾經有多麼火。早在上世紀80年代,王朔就曾創下一年內有4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的記錄,至今無人能夠超越。
  • 白巖松深受大眾喜愛,王朔:十分不喜歡他的洋洋得意
    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曾經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時光緩緩,社會的變化滄海桑田,卻依舊有人願意為了自己心中的正義為民請命,在人們看來,這是社會之幸。
  • 中國有哪些作家可能獲諾貝爾文學獎?魯迅無緣諾獎的理由令人振奮
    魯迅先生拒絕參與諾貝爾文學獎評選魯迅是盛開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一九二七年,瑞典有位考古探險家通過劉半農,想擬提名先生為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劉半農寫信徵求先生意見,但遺憾的是卻被先生回絕了。理由是於自己、於國他和梁啓超都不配獲得那批豐厚獎金,中國當時也沒有人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王朔評餘秋雨:寫點遊記,那叫作家嗎?一個小說沒寫過,不入流
    1個小說沒寫過,名不副實在1次專訪中,王朔老先生提及了能夠,他說道,能夠的物品本來以為穿了,便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瓊瑤,他是用瓊瑤的形式表述中華傳統文化。就能夠那麼個筆風,那麼寫物品,那麼文化藝術文化藝術的人,仿佛還不常見。能夠在確實確實名不副實,寫點遊記攻略,那叫作者嗎?1個小說沒寫過,你配稱作者嗎?壓根名不副實!
  • 他被譽為「臺灣的魯迅」,卻被大陸作家阿城和張賢亮所嘲笑
    這是臺灣作家陳映真在2004年臺灣浸會大學舉辦的「魯迅節座談會」上所說的話。陳映真被譽為」臺灣的魯迅「,在臺灣文壇,受魯迅影響至深並始終堅持國民性批判的作家僅有陳映真一人。陳映真繼承了魯迅的批判性、對社會的敏銳洞察及對弱勢群體的深切關懷,「魯迅給我的影響是命運性的。在文字上,他的語言、思考,給我很大的影響。至今,我仍然認為魯迅在藝術上和思想上的成就,至今還沒有一位中國作家趕得上他。」
  • 作家阿城,怎會那麼多名流學生?黃章晉:有他,王朔馮唐不值一提
    在當代中國文化圈,作家阿城是個奇怪的存在。其人不衫不履,不黨不群,無門無派,無職無銜,人不在江湖,江湖都是他的傳說。看看「文化名流」們見到阿城是啥態度:「去年春天一個傍晚,在西城一座精緻的四合院,見到久違十年的阿城。是新版七卷本《阿城文集》的發布會,高朋滿座。
  • 王朔稱對不起老婆女兒,但把財產留給徐靜蕾!高曉松:他是個慫人
    >馮小剛為了彌補王朔,給了他5萬塊錢精神損失費,但是王朔扔了出去,兩個人就此分道揚鑣。80年代,就是王朔的時代,他憑藉《空中小姐》進入了寫作的巔峰。還一手策劃了《渴望》這一部火遍大江南北的經典電視劇。王朔與高曉松是在一個軍區大院長大,雖然說王朔真的很敢說,但談起王朔和徐靜蕾,還有王朔的性格,高曉松卻說:他是個慫人!
  • 王朔稱對不起老婆女兒,但把財產留給徐靜蕾!高曉松:他是個慫人
    要我說,王朔的真性情值得稱讚!他敢於批評,同時也敢於丟棄,他的心中自始至終都有一桿稱,那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很多人不理解,王朔的心中一直把徐靜蕾當作恩人,在王朔最低谷的時候,徐靜蕾買了一棟別墅送給他,王朔認為財產留給徐靜蕾,從此兩不相欠!很多人批評王朔這張嘴,但是沒有人否定他的作品,因為在王朔的作品中,有一種獨一無二的風格。
  • 「去魯迅化」10年有餘,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曾有出版社向當今最具實力的小說家餘華、莫言、王朔等徵集"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三位作家列出的書單雖然是各不相同,但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魯迅。餘華選擇了魯迅的《孔乙己》、莫言列出了魯迅的《鑄劍》、王朔則推崇魯迅的《採薇》。莫言表示,少年時讀魯迅的《鑄劍》,深感驚悚,渾身發抖。
  • 王朔直言:沒看過韓寒的東西,但我知道中國80後有個小偷叫郭敬明
    他將自己的作品《等待》投到《解放軍文藝》,成功發表,作家王朔的寫作之旅正式開始了。1989年到1992年,王朔陸續發表了《永失我愛》、《動物兇猛》等中篇小說,在小範圍內傳播迅速。縱覽王朔的小說,我們不難發現,他的作品風格鮮明,共同性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