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朔:身為在北京長大的孩子,自嘲說的北京話是「奴才味」

2020-12-23 北宮杜若

北京給人的印象常常是宏偉壯觀的歷史遺蹟,焦嫩多汁的烤鴨,味道奇特的豆汁,還有一樣是人們經常忽略,但卻代表了老北京人的生活態度和方式的東——北京話。

在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裡,大爺搖著蒲扇,孩童在嬉戲。大人們見面都問候一聲:「吃了嗎您?」那句「吃了嗎您?」就是最具代表的北京話。

北京話,不僅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文化,一種怡然自得的生活態度

因此,在中國文壇中也出現了一批以「北京話」為風格的作家。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王朔。

祖籍遼寧 生於江蘇的北京人

王朔作為典型的京味兒作家,和他從小的生活環境有密切的關係。王朔在江蘇出生,在北京的軍區大院長大。

家庭雖說不是書香門第,但家境殷實,典型的地道北京家庭

從小的生活經歷給王朔在描寫北京胡同巷裡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素材。

20歲那年,王朔發表了第一篇作品,之後的幾年內名氣逐漸增大。

在王朔紅的發紫的年代,正處於中國改革開放思潮湧蕩的時代。

國人不再畏手畏腳,開始展開雙臂迎接新鮮事物。年輕人打扮得越來越潮流前衛,思想也越來越開放。

而王朔獨樹一幟的作品風格,成為了那個時代思想解放的代表。

不能用奔放來形容,含蓄更不貼切,王朔是處在那樣一個不破不立的狀態

看似幽默幾近白話口語的語言,卻在人心中埋下了瘋狂的種子。

你會在不經意間想起他書中某一句逗趣兒的話,並在那一瞬間明白你不曾理解的道理,甚至是世界,宇宙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王朔能在二十多歲便成為中國極具影響力的作家,成為文壇上的一顆新星

新北京話,新在哪?

「京味兒」是王朔的標籤。但人們卻又將他的北京話,稱為「新北京話」。

與之相對應的便是老舍等一種作家的「老北京話」。王朔長於部隊大院,和從小長在胡同裡的人,說的是兩種不同味道的北京話

中國漢語千千萬,光是北京話就能分出個新舊來

王朔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自己語氣的北京話發展成了一種風格,直接就體現在他作品的名稱裡。比如:《一點正經沒有》、《過把癮就死》、《玩的就是心跳》等等。

這些「新北京話」常常出現在王朔的作品中,並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到了今天,北京人說的北京話或多或少都受到王朔的影響。

王朔自己曾說一個作家的職責就是不斷的寫,王朔做到了,除此之外,他還憑藉一己之力影響了一代人的說話方式

王朔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與新北京話相對的就是以老舍為代表的作家說的「老北京話」,老北京話更淳樸,更具有地域特色

在寫作中運用起來也相對書面,但新北京話則是實打實的口語化。

人們開玩笑說,八九十年代的社會青年看了王朔的小說,驚覺:「原來小說可以這麼寫!」那我也能寫小說,這批社會青年就是如今文藝青年的鼻祖。

王朔自己戲稱,從老舍嘴裡說出來的北京話是主子味兒,從我這裡就變成了奴才味兒!

「主子」就代表端莊,拿得出臺面,而奴才就多少帶著戲謔和隨意。

王朔的「新北京話」就基本確定了他的作品風格,他的作品風格也讓「新北京話」被人們接受。

不怕流氓耍無賴 就怕流氓有文化

世界上任何一枚硬幣都有正反面。一個事物的出現,伴隨著鮮花和掌聲,同樣爭議和批判也隨之而來。

王朔是那個時代的代表作家,也稱得上是最具爭議的作家之一。

七八十年代,經濟復甦,思想逐漸開放,但一切仍處於轉變,轉化,進化的過程。

這一過程我們稱之為「改革」。古往今來的任何一場改革,都有對立的兩派。

一部分作家,在創作上認可創新,但仍堅持文學該有的嚴謹和認真,而以王朔為代表的新派文學作家在他們眼裡變成了害群之馬。

甚至他們不承認王朔的小說是小說,文章叫文章。

王朔呢?憑他骨子裡那股流氓勁兒,別人罵他,他就跟著罵,別人罵得兇,罵得難聽,他就比別人罵得更兇,更難聽

他無字無號,不自封居士,就叫自己一個「碼字的」

這種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灑脫,讓那些追逐王朔的人更堅定,讓唾棄王朔的人更厭惡。

文學影視兩開花 最吸金作家

「北京味兒」之所以能從北京火遍全國,通俗易懂是其最關鍵的優點。北至東北,南至粵港澳都能聽懂,能被逗樂

這種文化不小眾,但不會因為大眾就失去自身特色。

王朔的「北京味兒」有了這樣的先天條件加持,被陸續改編成多部影視作品,每一部都是經典之作。

比如《頑主》,《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輪迴》,《大喘氣》…這幾部電影都是在1988年上映,這一年也被人們稱為王朔的電影之年。著名演員葛優,憑藉《頑主》獲得金雞獎最佳男主角,一舉成名

在八十年代,網絡不發達,信息傳播速度也不夠快,能被改編成電影的作品,一定是極其受讀者歡迎,受眾範圍廣泛的

王朔書裡的那些市井小民,被搬上大熒幕生動的演繹出來,完成了從量變到質變的突越,王朔也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符號。

王朔的「新北京話」也好,「奴才味兒」的北京話也好,都會被世人將其與老舍相比較。

究其根本,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老舍的嚴謹,規矩,受眾人尊敬;王朔的肆意,灑脫,褒貶不一,我們沒法評價他們的優劣更無權評判。

人活在世,最大的成功就是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王朔也確實做到了,因為他一直為自己而活,幹什麼不幹什麼都是快樂的,你理解我也好,不理解也罷,我就一直在那裡,當一個「碼字的」。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王朔:我為什麼說老舍的北京話是主子,我的是奴才味兒?
    在我國最具特色的如東北話、四川方言、還有北京話等,其中北京話因為當地人經歷的多了,最具有智慧特色。在後來鼓勵大家用白話文寫文章,但終究也沒有什麼一定的規章條例可循,於是乎不少文人作家在寫作的時候用起了方言,既能反應這個故事描述中的地方特色,也更富有趣味性。
  • 作家王朔:我的北京腔是奴才味兒,老舍的才是主子味兒
    北京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古都,在北京最具特色的除了四合院外,就要數北京腔了。到底北京腔是什麼樣的呢?有人就說,可以去聽聽老舍先生的一段錄音,就能明白什麼才是正宗的北京腔。老舍先生的作品也幾乎都是北京方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京味小說。然而,近代的文壇上,也有一位專門寫"京味小說"的作家,他就是王朔。
  • 「北京流氓」王朔:出軌徐靜蕾拋棄妻女,61歲最終輸給了女兒
    01他是一位比較有才華的編劇作家言語犀利,說話方面沒有任何顧忌,啥都敢說。金庸、餘秋雨、張藝謀等人都都被他懟過。不過能靠著自己出眾的才華在影視圈站穩腳步。父母因工作的原因,王朔從小跟著家人遷移到了北京生活。他是一個在北京大院裡長大的孩子,性格方面特別調皮。上學時期經常不服從老師的管教,成為了父母比較擔心的問題。
  • 「北京流氓」王朔:罵人說髒話愛懟人的老炮兒,其實越老臉皮越薄
    如果問生活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年輕人,他們最喜愛的作家,我相信,除了王小波就是王朔。王小波多情,王朔質樸,他們都有一種北京味兒的粗俗。「大院子弟」的倔與慫王朔的父親是南京總參高級步兵學校的一個講師,母親則是校醫院軍醫,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王朔又是從小在北京長大的,人家可是正兒八經的大院子弟。王朔別人都覺得他是真的「慫」,從小就是乖孩子,人們都說他是大院裡正兒八經的老實孩子。
  • 獨有的北京大院文化,曾經的紈絝子弟,如今撐起影視圈半邊天
    如今娛樂圈的很多大咖,都是從北京大院走出來的。如果說北京大院文化佔據影視圈半邊天,這話一點都不為過。說到部隊大院文化,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著名作家、編劇王朔。可能你沒聽過這個名字,但是他可以說是大院文化的一張名片。他寫過很多關於北京大院的著作,大多數都被改編成了影視劇。從大院走出的導演有很多,其中大多都用過王朔的作品。
  • 王朔:把中國作家都扔到一個荒島上,不給吃的,活下來的準是阿城
    作為昔日的文壇大佬,王朔在當時可以說是無人能及,彼時的文壇,賈平凹、莫言、餘華、史鐵生、劉震雲還都不太出名,而王朔卻早已經聲名鵲起了。作為影響了整整一代人和一代作家的王朔,卻曾在自己的文章裡寫下這樣一段話:把中國作家都扔到一個荒島上,不給吃的,活下來的準是阿城!
  • 北京話就是「朕麼」有面
    北京人的樣貌和其他中國人尤其是北方中國人應該說沒什麼區別吧,也許有錢的多以點乎?沒查閱過什麼數據,不敢亂講;但就是北京人有錢吧,又不能把銀行整個穿在身上,所以外觀上看上去外地人和本地土著的區別還是不大或者幾乎沒有的。但是純正的北京人,他一說話是就可以判斷他的身份的。其實我蠻喜歡北京人說話的那個味的,因為北京話和東北話幾乎是最接近的中國地方話了。
  • 王朔:把中國作家扔到荒島,活下來的準是阿城,他還跟土人交朋友
    在華語文壇,有一位「狂人」作家是所有人都不能忽視的存在,他就是「痞子文學」的創始人——王朔。很多新生代的人不了解王朔,不知道此人曾經有多麼火。早在上世紀80年代,王朔就曾創下一年內有4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的記錄,至今無人能夠超越。
  • 著名作家王朔:我不記得我愛過父母,我對親情是懷疑的
    王朔是中國當代著名的作家和編劇,他依靠寫作、編劇和賣版權就賺得盆滿缽滿,可以說事業的發展是極其順利。在一本書裡,他曾經寫過自己的童年:"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在王朔看來,他的童年是十分灰暗的,沒有快樂、沒有光明。正是童年的不快樂,養成了他現在怪僻的性格。王朔曾經坦言,母親最害怕的是躺在病床上他卻不看她一眼。
  • 樂樂呵呵北京話
    我那時候好像還沒有意識到北京話是一種方言,因為和普通話沒什麼差別,誰都聽得懂,而且我家裡說話好像也不是特別的北京腔。」小邸說。後來在父親的職業影響下,她考上了傳媒大學,學起了編導。上大學的時候,找了個北京的男朋友,這孩子特貧,帶著小邸也跟開了洩洪閘似的。她的性格逐漸打開,也喜歡上了聚會聊天,並且也跟著滔滔不絕地說起來,突然在表達之中找到了一種快樂。
  • 痞子作家王朔愛懟人愛泡妞,採訪時表示:希望下輩子做一個普通人
    上個世紀火遍大江南北的作家,在當時可以說家喻戶曉。在剛開始讀他的作品時,大多數人都很難接受這樣的作品,都說這就是「痞子作家」。 不過在那個改革春風吹滿地的時代,一種不同文學作品的出現,更像是那個年代的獨特產物。
  • 王朔憑什麼這樣講?
    部隊大院裡走出來的,開創多個文壇第一次的作家 王朔雖然是在江蘇省南京市這樣的江南水鄉出生的,但是他的童年卻是在北京的部隊大院裡長大的,這就使得王朔從小就在和小夥伴一起打架、幹仗的,他後來還以此寫下了中篇小說《動物兇猛》。
  • 王朔:我北京的房子就是徐靜蕾給買的,我是軟飯硬吃
    可王朔卻在近期的一檔訪談節目中語出驚人,其中一句話更是讓無數人驚掉了下巴,「王朔:我北京的房子就是徐靜蕾給買的,我是軟飯硬吃!」吃軟飯吃的如此理直氣壯,真可謂是個奇人,可軟飯背後,藏著個不羈的靈魂。,對很多並不了解他的人來講,說是震驚也不為過,但在大致了解了他的經歷和 他與徐靜蕾的關係過後,或許更多的也只是一笑而過罷了。
  • 高曉松心目中的「京圈大神」,王朔不是大院子弟中最狠的大哥
    而在二十世紀80年代,中國的再一次大師扎堆出現的年代,其中王朔就是萬點繁星中最閃亮的一顆。文學界普遍給予了王朔極高的評價,他們覺得繼老舍之後對北京語言發展貢獻最大的作家就是他。馬未都曾評價他說:「諾貝爾獎傾向於一個作家的社會價值,而不是純粹的文學能力,如果從文學能力出發,王朔早在90年代初期就應該拿諾貝爾文學獎。」
  • 王朔:你也有慫的時候?
    獨特的成長的空間讓這一群共同成長的孩子養成了獨樹一幟的個人風格。王朔,本篇文章的主人公。他的經歷可謂是叛逆少年的經典案例。提起王朔,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使王朔這位原作者名聲大噪。網際網路上的王朔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痞子」,他可以說抨擊了許多人,並且毫不在意的將這些言論公之於眾。
  • 別跟北京人說「北京話就是普通話」,會急,因為...
    普通話:你不要說廢話,我會翻臉不認人的。普通話:他們家那叫一個寵孩子...普通話:你們不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麼?又打架了?北京話:你們倆不發小兒麼?又說翻扯(輕聲)啦?只不過,地道的京片子,現在年紀輕的北京人,有的還真不會說了...
  • 王朔 | 被我罵過的作家,你們要堅強
    我就敢說這些話。格非啊,我接觸過,不太熟,沒看過他的東西,我感覺他太像一個知識分子了,非常拘謹,個性偏軟,但小說沒有鋒芒也就沒了利器。先鋒派就是從西方文學學了點皮毛回來賣弄,非常不成熟,那些作家大多從大學生開始出名,那時大多還是文學青年,自我認識還沒開始呢。你要滿足這個,那就永遠長不大。
  • 王朔:北京十幾年才能出一個人精,這十幾年孕育出的人精就是阿城
    很多人都知道,阿城是文藝圈裡眾多大佬們的偶像,大家對他的讚美從會吝嗇,王朔就曾說過:「北京這地方每隔幾十年就要有一個人成「精」,這幾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如果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1949年清明節阿城降生,按照他自己的話說:「大家都在祭奠死人的時候,卻把我活出來了」。言語中帶著他一貫的幽默。
  • 王朔 撒旦就是我的宿命
    他一個月去一次超市,買回一堆東西,挨個吃,從最新鮮易腐的蔬菜開始吃起,直吃到月度將盡,家裡什麼也不剩了,以打滷面收場。起得早,於是早飯吃得精,自己給自己烙一張披薩大餅,多擱cheese以增加營養。部隊大院長大的人有一種固執的味覺記憶,最好吃的就是食堂大鍋菜。那種帶著汁水、不用精煸細炒、只需投鍋熬製的,王朔的菜系就是這一路。所謂「食不重味」,即一天只燒一個菜,一個菜裡只擱一樣東西。
  • 1994年,徐靜蕾在王朔家中,對王朔妻子說:你就把他讓給我吧
    被父親逼著學習書法的徐靜蕾,慢慢也喜歡上了書法畫畫這一類的藝術,因為喜歡畫畫,徐靜蕾在中學時就一心想要考舞美系和工藝美院,但是卻沒有考上,後來陰差陽錯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1994年,20歲的徐靜蕾出演了電視劇《同桌的你》正式出道,在出道之後她認識了王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