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丨我們擁抱著取暖,我們依偎著生存

2022-01-10 楚塵文化

去看《小偷家族》前,小編已被各大公號劇透了個遍。即便如此,觀感絲毫未受影響。大抵是因為,當你進入是枝裕和所造之境時,情節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他們到超市偷東西、吃飯、睡覺……電影的前半部分就這樣漫漫開來。如果你奔著情節衝突而去,難免會失望。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最重要的還是,請放下對生活以及電影的種種成見。

 

血濃於水、其樂融融的家庭與人情,在我們看來是美的,是善之花。可《小偷家族》讓人想起夏爾·波德萊爾的詩篇《惡之花》,它就這樣開在那個逼仄、陰暗的小木屋之中。

 

這是一群賊組成的家庭。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家庭的基礎是血緣,多少人都對於非血緣保持著「警覺」。

「只要沒把店偷垮,應該就沒什麼關係吧。」

劇中的父親用這樣的邏輯為自己的取巧行為找藉口。

但《小偷家族》卻變成了一個無血緣關係,且卑微、奇特的小偷家庭。他們輕巧地偷竊超市的東西,木然地盤算著可以賴上多少養老金,以外人眼光看來,都有「因為沒有血緣所以不會真的去愛」的批評。

 

信代質疑:只不過是生了孩子,就有資格當母親了嗎?

這樣輕易判斷的「惡」不僅存在於這個一家六口之中,也存在於電影後段警察與這個家庭的對話之中,是似乎全知全能的、代表「善」的一方撕裂弱小、卑微的另一方。

警察一臉慈母般的表情對玲玲說:「你還是想回到親生媽媽身邊是吧!」玲玲卻漠然。或許,孩子曾自問導演在前作《第三次殺人》中提出的問題:「有沒有人是不應該被生下來的?」

 

有血緣關係就被預設是有愛的,整個社會似乎對此深信不疑,但這卻是電影一開始便被戳破的假象。

 

一派平靜底下的波濤洶湧,一個無辜的孩子,因為大人的自私而得飽受飢餓之苦,卻視自己為父母的負擔,內心自然泛起的愧疚與自卑感無疑是把隱形的刀刃,扼殺了孩子追求幸福的渴望。

 

信代抱著玲玲說:「因為愛你才打你,這種話全都是騙人的。如果真的愛啊,就會抱你才對。」

卑微是這部電影偉大的前提。然後,才有種種在卑微的家庭中蔓延開來的溫暖。沒有血緣關係就沒有真正的愛嗎?可一切的溫情平淡可見。

 

亞紀鑽進奶奶的被窩裡,奶奶問亞紀發生了什麼不開心的事情,因為她今天的腳比平時的涼,只是這樣,一下子就知道了她難過。

 

信代在被問到那兩個孩子怎麼稱呼你的時候,一瞬間愣住,然後開始流淚,一邊抹掉眼淚一邊喃喃自語:是啊,怎麼稱呼我的呢。她在被賣可樂餅的店員叫「那位媽媽」的時候那麼高興,治也一直很想祥太喊他一聲「爸爸」,一直都沒有親耳聽到。

 

「爸爸」為了爭取「兒子」翔太的認同,很努力地當一個朋友兼爸爸的角色,但卻沒有「我本來就是你爸爸」的包袱。很自然地跟「兒子」聊即將要來的性徵,舒緩了「兒子」對於身體變化的不安。

 正像奶奶喃喃自語道:「因為沒有血緣關係,才更好呀……」奇妙的是,我們在這個「沒什麼好人」的家庭中,看到了這一理想中的關係——不被理所當然的家庭責任束縛的緊繃,但彼此之間卻又帶著關心與愛護。就像張國榮《取暖》中所唱,「我們擁抱著就能取暖,我們依偎著就能生存,即使在冰天雪地的人間,遺失身份。」

 

所以,老奶奶在海邊望著玩耍的一家人,默默地說了一句:「謝謝你們。」

眼淚已在打轉,卻始終憋著無法迸發出來。那樣細密、克制的感情只能一個人默默地咀嚼。至第二日老奶奶去世被埋葬,也是悄無聲息,極度克制,更有一番命若草芥的悲涼意味。

 

世界上所有的感情都是千瘡百孔的,或許千瘡百孔是真的,但脈脈溫情也是真的。這樣的一瞬間,讓人想到《古都》,想到《源氏物語》,一種真實與浪漫交融的物哀之情,總會生出生活無常之感。

 

是枝裕和在採訪時毫不諱言的說,人本來就不是什麼好東西。可是他的故事卻很少用一種戲謔、調侃、批判的態度去講人性的惡。他甚至不加判斷,冷眼視之。所以在是枝裕和的影片中,除了大方向上的主題,你很難具體的判斷他聚焦的部分是哪裡,是枝裕和的客觀是由內而外的。不以道德的好惡,善惡的準則來評斷人,沒有壞人,同樣也沒有好人。

「叫孩子去偷東西,你不覺得羞愧嗎?」

「我沒有其他東西能教他了。」

電影中的人們,依然陷於生活的泥淖中,無法解脫,無法克服,因為生活的本質就是如此。是枝裕和所做的,即是把這些難以道明的悲傷真實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於是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社會上最普通的人,也不過是默默修補創傷繼續前行。

 

祥太讀《小黑魚》裡的故事:

「當大家能遊泳得像一條大魚時,就會把大魚趕走了」

在影片中,深夜在停車場,父親和兒子在追逐嬉鬧。那個景致是充滿藍色光暈的,看起來就像是水底一樣。而後,一家人仰望看不見的煙花,也給人一種從海底仰望水面的印象,都是在創造一種海裡的意象感,與電影中祥太在讀《小黑魚》故事互相掩映。

 

而這裡的隱喻就是,每一個人生而卑微。

 

我想認識到這一點,便是是枝裕和能拍出這樣的電影的原因。他在散文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寫到,看到眼前的風景,覺得很美,但這份美是屬於我的,還是屬於風景的呢?是以我為中心來看待世界,還是以世界為中心,將自己視作其中一部分?

我想他選擇了後者,他對世界與人情皆有謙卑。因為這份謙卑,生活的複雜、多義、曖昧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呈現,無限溫存,又無限殘酷。

 

所以,他也在《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中寫到:「電影不是用來審判人的,導演不是神也不是法官。壞蛋或許是用來讓故事(世界)變得比較容易理解,但不用是否反而可以讓觀眾將這個電影當成自己的問題帶回日常生活中呢。那樣的想法基本上至今仍未改變。我總是期盼看電影的人回到日常生活時。對日常生活的看法能有所改變,能成為他們改掉用批判性眼光看待日常生活的契機。」

 

正是我喜歡的是枝裕和啊。娓娓道來,傾囊相授。

 

如果電影作品是靜靜沉澱在水底的東西,而這些文字就是沉澱之前緩緩飄蕩在水中的沙粒。在此,再分享一些他的文字吧。

● 當時還沒有空調車,夏天一定會打開車窗,讓風吹乾溼漉漉的頭髮,真是愜意之極。所以無論如何,我都想讓《奇蹟》的主人公體驗一下這份愜意。主角前田航基的頭髮很短,根根直立,在監視器前看到隨著葉楓飄動的一根根短髮,我仿佛嗅到了來自遙遠記憶中的氯氣的味道。

● 比起因為無知而無所作為的人,明明知道卻什麼都不做的人罪孽更重。

 

● 自那以後,我便吃不下螃蟹了——要是這麼寫的話,想必是個很棒的結尾。可惜不管是在那之前還是之後,螃蟹都是我最愛的食物。請別見怪。

 

● 那風從哪裡吹來,雲又將飄向哪兒,世界的盡頭在何方?想知道答案,唯有往前走。翻山越嶺仍不見盡頭,但這個疑問不斷催我前行。

 

——摘自 是枝裕和 著《有如走路的速度》

 

參考書籍:《有如走路的速度》《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圖源:電影《小偷家族》

編輯 | 銅豌豆

閱讀,讓一切有所不同

歡   迎   關   注

楚塵文化

讀書君微信號:ccreaders

相關焦點

  • 《小偷家族》被遺棄的人更適合抱團取暖嗎?
    《小偷家族》最火爆的時候,似乎每個人都在談論這部電影。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放下了手機,給自己2個小時完全安靜的時間,想要細細品味一下是枝裕和導演的作品。全片看下來,濃濃的是枝裕和風格,從家庭生活中展開,沒有大風大浪,但是日常生活中每一點變化都像石子一樣擊起你心中的漣漪。
  • 底層家庭的生存法則,電影《小偷家族》教會我們去善待和包容他人
    有這樣的特殊組合家庭,沒有血緣關係卻勝似親情,家人之間的情感卻表現得無比真實自然,雖處於社會底層,卻苦中作樂,其樂融融,讓人看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這就是日本電影《小偷家族》所要講述的故事。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從一則關於小偷的社會新聞中找到創作靈感,捕捉到社會弱勢群體面對生活窘境的動情瞬間,散發出人性的光輝。
  • 《小偷家族》影評
    《小偷家族》影評作者:李子季圖片:網絡《小偷家族》延續了導演一貫的風格,用不緊不慢的鏡頭,記錄了一個「家族」的聚散,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羈絆與情感。電影講述的是幾個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組成的家庭,依靠奶奶的養老金艱難度日。當養老金不夠支付日常生活時父親與兒子就會去商店,順手牽羊一些生活必須品。《小偷家族》情節處理簡單而高級,故事溫暖而樸素。可樂餅、 麵筋 、汽水、 堆砌成零散的生活。
  • 夜思 | 《小偷家族》:我們為什麼要堅持良善
    小年說:這世上大部分人都是「中間人」——既有那小陰鬱的一面,又有著天性使然的善良和溫厚。
  • 《小偷家族》:分別是最好的歸宿
    時隔21年,日本電影拿到2018年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憑藉的是這部《小偷家族》。與是枝裕和以往的作品類似,從2001年的《距離》探索生命主題,到《無人知曉》關注破碎家庭的孩子內心,再到《海街日記》思索家庭親情,他的風格是一脈相承的。溫情脈脈,關注個體。
  • 《小偷家族》:「偷」來的家與走在邊緣的溫情時光
    「可是……像我們這樣,自己做出的選擇才更牢靠吧?」「什麼?」 初枝問。「是什麼呢……羈絆喲,羈絆。」 信代故意半調侃地說道。太直白的話,信代覺得不好意思直接說出口。「我也一樣,選擇了你。」《小偷家族》亦是如此,只不過這一次的「家庭」有些特殊,他們是一群來自於社會各處的邊緣人。組成的一個彼此之間均無血緣關係的、「劣跡斑斑」的犯罪之家,是枝裕和通過這些人物的刻畫,展現了日本社會邊緣者的現實處境和生存境遇。
  • 《小偷家族》夾縫中求生存的六個人,真情難以掩飾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執導的劇情片,由中川雅也、安藤櫻、松岡茉優等出演。該片獲得第71屆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導演以底層家庭為背景,以敘事的方式展示了一群夾縫求生存的人,在原有家庭裡的不幸,陰錯陽差地走到了一起,構建了一個假想式溫暖的家庭,折射出了現實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百態。
  • 《小偷家族》和「溫情」無關
    這也許是市面上各大自媒體中最不同的《小偷家族》影評。
  • 深度影評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式的「憤怒」,讓我們淚流滿面
    就當我們以為是枝裕和要沉寂幾年,沒想到高產的他,今年5月突然一部《小偷家族》登頂金棕櫚。看過《小偷家族》後,不得不承認這是融入是枝裕和十年思考、探索、積累的集大成之作。外表溫和靦腆的是枝裕和,回到了《無人知曉》的狀態,在家庭之外觸及社會問題,拓展了電影的深度和廣度。
  • 在《小偷家族》裡我看到了什麼?
    在《小偷家族》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溫情,看到了人性自私與無私的交織。影片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結尾的層層揭曉,不像那種一條線索貫穿整部影片,而是讓觀眾自己從影片中發現點滴,聚集在末尾來個大爆發。電影的結局,所謂的壞人都會被繩之以法,這是一個對於觀眾良好的社會觀形成的必要條件。
  • 撿來的家人和偷來的錯位時光 | 小白菜的觀影推薦《小偷家族》
    《小偷家族》.71屆法國坎城金棕櫚獎的日本劇情片《小偷家族》,融入了是枝裕和導演十年來對於日本社會的思考,這部影片在公映時,更被戲稱一張票換上海內環一套房。「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家庭中,他們依靠著彼此生存,相互取暖。
  • 電影《小偷家族》:「小偷」敘事與家族神話的「褶皺」
    從《幻之光》(1995)到《小偷家族》,作為「作家導演」的是枝一直延續著他所擅長的「形式」與「內容」來書寫日本家族親情而逐漸地形成了內在統一的連續性。然而,有意味的是,這一「連續性」在《奇蹟》(2011)之後明顯地呈現出結構性的斷裂。正是因為這種「斷裂」的思考維度成為我們深入解讀《小偷家族》的關鍵之所在。電影《小偷家族》的原題是『萬引き家族』,其英文名是Shoplifters。
  • 電影《小偷家族》主要講了什麼?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觀眾看到這的時候不知道是什麼心情,當社會遺棄他們的時候,他們是否能抱團取暖?這個沒有血緣的家庭又勝過了多少有血緣的家庭。 以妻子為例,妻子在原本的家庭裡受盡了虐待,而在這個家庭裡她卻能當一個給丈夫溫存,給孩子溫暖的母親。
  • 《小偷家族》小人物的愛與羈絆:我們什麼都沒有,只有愛
    我其實不是很喜歡文藝片,可因為最近在看《演員請就位2》當中辣目洋子演了《小偷家族》其中的一個小片段很讓我感動,所以我就決定去看看這一部電影。《小偷家族》是一部枝裕和指導的電影,它不僅榮獲了法國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更是被評委稱為年度現象級文藝片。在我看來它不僅是一部感人的家庭倫理片,更是對社會的種種現象和人性的弊端發出的深深的感嘆和惋惜。
  • 《小偷家族》是演小偷嗎?不,它的內核是家暴
    他2018年推出的作品《小偷家族》,是第71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得主。從上映到現在,不算提名,《小偷家族》數得上名頭的各類獎項拿了29個,名副其實拿獎拿到手抽筋。是枝裕和更想表達千瘡百孔生活下的美麗瞬間,所以電影鏡頭更多集中在溫情一面,剝開溫情的外衣,我們能看到家暴的摧殘才是電影的內核,家暴對人的摧殘被導演注入影片的紋理,不顯山不露水地撼動觀眾。今天我們就拿《小偷家族》這部作品,分析一下電影關於家暴的這個話題。
  • 《小偷家族》溫馨
    用最溫馨的家庭故事來給我們上了一堂關於人性的課,這個家庭與其說是小偷家族,不如說是「臨時拼湊家族」更為貼切,說他們是小偷家族,不外乎這個家族的人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偷竊,才能維持家庭的正常生活,電影的大部分時間,也是在講述著這麼一個特殊家庭的日常,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問題,在電影的最後迸發,隨著臨時家族的分崩離析,給予了我們最大的人性衝擊。
  • 自己選的羈絆--我看《小偷家族》
    自己選的羈絆--我看《小偷家族》偶然一片雲2018-08-04 悶熱的上海,和陸陸一起去看了《小偷家族》。一如既往的是枝裕和,一如既往的小人物日常溫情生活。很棒的一部電影,雖然對於陸陸而言,有些複雜。所以觀影途中,她忍不住輕聲詢問我,於是我一邊分析,一邊耐心回答她的提問。
  • 《小偷家族》,家人的意義
    >《小偷家族》是是枝裕和所執導和編劇的一部家庭片,獲得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到是枝裕和,我們通常都會在他的電影中看到他對現實問題的平靜思考。像《無人知曉》中對棄子的思考,《如父如子》中對血緣的思考。而這次的《小偷家族》,是枝裕和則向我們提出,對家人的思考。
  • 《小偷家族》:豆瓣評分8.7,一群小偷憑什麼感動萬千觀眾
    人是群居動物,沒有誰可以脫離這個社會獨立生存。人與人構成了家,家成為社會上最小的群體單位。是什麼樣的羈絆讓人與人構成了一個又一個家?是血緣親情還是歲月陪伴?毫無血緣關係的一群人組成的家,能稱之為家麼?電影《小偷家族》講述的就是,六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組成了一個靠偷盜為生卻處處透露著溫情的家。他們過著清貧卻開心的日子,他們彼此依靠,相互取暖,在社會的夾縫中苟且偷生。
  • 在我們做著「天降三百億」美夢的時候,我們的鄰居正在研究原生家庭和社會問題——坎城金棕櫚日本電影《小偷家族》
    那對情侶兩眼通紅看著滿臉鼻涕眼淚的我,確認過眼神,我們都是看懂了的人。很欣慰,在我的老家這樣只有百萬人口的三線小城。《小偷家族》的影評,我無從下筆。所有的臺詞都非常生活,一點點冷幽默,一點點抓人的小秘密,一點點無奈,就像生活一樣。真的是那句話,明明笑著卻哭了,明明很想哭卻掉不下來眼淚,心中似有千言萬語,卻打不出一個字。人生很喪,你覺得自己很難,總有人比你還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