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布拉德》看這部電影純屬偶然,是在一個百無聊賴的晚上隨手點開的。很平靜地看完了,但是很喜歡。
電影的標籤是喜劇,可我覺得不那麼貼切,因為它並沒有讓我發笑。
電影情節十分簡單,甚至可以說是平淡無奇,講述的僅僅是布拉德陪兒子來到波士頓參加大學入學面試的故事。一般來說,諸如此類的電影是很容易流於無病呻吟的,但它沒有,故事娓娓道來,平靜的外表下隱藏了強烈的不安與迷茫,很震動人心。
布拉德可以說是一個內心戲極其豐富,甚至有些神經質的人物,影片也通過他的內心獨白來直接表現他心境的變化。影片以他在深夜裡想東想西,輾轉無眠,甚至碎碎念開始,也同樣以此結尾。
大學時的老友們一個比一個成功,有身家發達,私人飛機起落往返的;有出過暢銷書,哈佛講座不斷,出入於白宮的;也有賣了公司,提前退休,和小女友在私人小島上逍遙的。他覺得老友們的世界不是戰場,而是個遊樂場、夢工廠。而自己,只是在非營利的企業裡每日拉人捐款投資;老友結婚不被邀請,恩師過世無人通知,想和兒子享受一回頭等艙卻被告知自己買的打折機票不能升艙……
影片中有大量布拉德幻想中的畫面,生活中每一個細節,都能讓他浮想聯翩,愈想,就愈是糾結;而這樣的糾結,自始至終,只有他自己知道。
有一個情節設置得十分巧妙。當得知兒子比自己想像中更加優秀,有望考上哈佛時,布拉德總算從崩潰的邊緣找回了莫大的安慰。於是他又開始幻想著,當兒子成名,登上封面,自己與妻子買下一沓雜誌,往路人手上塞的場景;而鏡頭一轉,他又開始焦慮,他擔心兒子成名後把自己當作一種談資和笑料,擔心兒子學音樂沒有收入,最終淪落到賣藝街頭。
本·斯蒂勒的表演是細膩的,對於這種小人物的拿捏十分到位。他身上仿佛有一種特質,越是平凡的角色,越能讓人感同身受。這一點在他演的《白日夢想家》中也能感受得到。尤其是片尾處,他在與老友的聚餐中憤然離席,和兒子一起觀看音樂會時,交響樂響起,他與兒子交匯的眼神、無聲的淚,都是直戳人心的。
飾演布拉德兒子特洛伊的奧斯汀·艾布拉姆斯(Austin Abrams)也是讓電影加分的存在(因為帥呀)。他與斯蒂勒有著許多精彩的對手戲。父親的焦慮與兒子無聲的自信產生了強烈的反差,具有極佳的效果。他在旅館裡嚼著薯片對父親小聲的一句「I love you」,充滿了溫情。
電影的原片名為「Brad’s Status」,這裡的「Status」可以指人生狀態,也可以指社會地位。影片的結尾,布拉德沒有逆襲也沒有看開,而我覺得這才是最好的結局,而且,這樣才是現實的。如果最後布拉德不再糾結,開始享受平淡生活的美好,或者是開始逆襲,走向人生巔峰,都不免會讓電影落入俗套,過於理想化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可以在布拉德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不光是中年人。我不由得又想到了peer pressure這個詞,我們多多少少都會有這樣的感受,覺得自己與周圍同齡人的差距越來越大,只能眼羨,卻又無力改變,變得越來越焦慮、彷徨和無所適從。
有多少人,在年輕時代裡滿懷著才華和自信,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摯友們談天論地,充滿理想,而當他們步入社會,卻發現理想是那麼的遙不可及,向現實低頭,卻心有不甘。
可以說,這是一部帶有小確喪的片子,但又讓人覺得很暖。不管怎樣,生活還要繼續。就像最後布拉德想到的那樣:
我可以一直愛著這個世界,而不去佔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