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咪蒙」帳號主動註銷的消息傳出,針對此事,三節課聯合創始人黃有璨(《運營之光》作者、三節課運營系列課程講師)有如下思考。
今日,鍘刀落下,咪蒙旗下在多個平臺的多個新媒體帳號被封或主動註銷,其中也包括她那個粉絲超千萬的微信公號主號「咪蒙」。
若以「鳳凰網」發布的聲明來看,或可推斷咪蒙此次的多個帳戶關停,必然來自於相關監管部門的雷霆打擊和凌厲手段。
以下,或許可以簡單分享一些我對此事的思考。
1. 其實,本次咪蒙的關停,早有一些線索可循,也算不上是太意外的事情。比方講,下面幾個觀點,其實都是我之前就發表過的——
1)在國內市場環境中,任意一個輿論平臺發展到足夠大的體量,對於民間輿論已經擁有足夠大的影響力時,必會導致政策法規的關注,甚至更高力量的介入,這對於大型內容型平臺而言,可謂是一柄高懸於頭上的達摩克裡斯之劍。
如果你還有印象,微博第一次由盛轉衰的標誌,正是一批「大V」在微博遭到清理,不細說,你懂的。
而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微信已經到了「必須要對其內容生態下流傳著的大量內容加強管制」的周期。
2)從2018年起,結合各方麵條件和背景看,大量偏情緒化、情感化、譁眾取寵、八卦獵奇、社會新聞導向型的內容在嚴厲管控的微信生態下,一定更敏感、也更容易成為監管和殺一儆百的對象。
3)以咪蒙此前的所言所行,所獲得的關注和所引發的爭議,註定了這家公司一定是在監管花名冊上會被劃上重點的哪一類——長久以來,咪蒙最擅長的,始終是通過情緒撩撥、偏激的觀點獲得海量的流量和增長,並把自己漸漸打造為一個「教主」式的存在,但這樣的方式,註定是「在鋼索上跳舞」,稍有不慎,立墜萬丈深淵。
2. 鳳凰網頗具官方腔調的聲明裡提到了一些詞,例如「抵制喪文化、毒雞湯,反對販賣焦慮和騙取流量的行為」之類的,還是很值得大家,尤其是新媒體從業者和內容從業者們關注思考下的。總之,大環境現在非常嚴厲,大家都要多加小心,具體我就不多解釋了。
3. 隨著產品生態的成熟、用戶的疲勞和日益嚴厲的監管氛圍,在微信的內容生態下,依靠偏激觀點、社會新聞、毒雞湯等獲取流量的新媒體時代可以說已經結束了。2019年,「在微信生態下依靠內容獲得流量和增長」的空間會越來越小,倒是很可能在「運營」和「商業化」方面,可能還會有許多文章可以做,這也是大多數新媒體從業者們更應該關注的方向——如果在做新媒體的你自認不算是一個頂尖的內容選手,或許更應該把精力投入在去更積極的研究新媒體環境下的各種工具、各種增長變現手段和社群玩法等方面上。
4. 時至今日,在微信生態下的內容消費負載越來越大,娛樂化和簡單化的內容變得越來越普遍——甚至知乎都已經娛樂段子獵奇類的內容越來越佔據主流了的這個時候,我們開始會在潛意識裡呼喚和期待著一個如同2012-2013年期間的知乎那樣,大家都可以認真、理性、客觀的來做一些探討和交流的內容社區。
我有個猜測,或許2019、2020這兩年裡,會有這樣的社區重現。
5. 依靠持續的觀點輸出尤其是偏激的觀點輸出獲得巨大影響力在社會化媒體時代是比較容易的事,但也很可能是需要承受的風險和壓力最大的事。無論微博時代遭到封殺和打壓的無數大V們,還是這個時代如同羅永浩、咪蒙等等在內的許多大V,都一再證明著這一點。
這一點,或可解讀為:凡成就你的,也很容易會毀滅你。
試圖避免的最好辦法,或許是對這個世界上的更多人和事,要存有敬畏之心,以及也要在追求世俗成功的同時更關注一點「倫理」和「社會價值」。
最後,附上一些我在2018年《新媒體人應該堅守什麼?——關於二更食堂被封的一些思考》一文中提到過的一些「關於新媒體從業者的職業倫理」的一些觀點和思考,供大家參考和溫習。這些話,可能強調多少次都不為過。
1.
如果放大到行業,此次事件反射出的是無數新媒體從業者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唯流量與營銷是從」、「熱點面前不考慮倫理與責任,全無底線」的價值取向。
且,這樣的價值取向,其實是市場規律所造就的——新媒體的世界中,「流量=商業價值」是不變至理,唯有可以高效獲取流量的新媒體才能擁有更高商業價值和回報,反之,無法獲得流量的新媒體則註定被淘汰。而一旦進入到「如何才能最高效獲取流量」的語境,你會發現,諸如色情、暴力、性、八卦、追熱點等等,永遠是不二法門。
然而問題在於,「內容」這個產業,可能從來就不應該單純只考慮商業價值,還要考慮一些社會責任與倫理。原因很簡單:內容本身往往承載著太多價值判斷和思考,這些信息往往是會對於他人的行動和思考產生影響的。你完全不會知道你所發布的內容可能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影響到什麼人。
比如說,假如你天天爆料揭露各種行業黑幕,註定可以獲得巨大流量和商業回報,但這樣的內容卻可能導致整個行業之間充斥著諸多不信任感,極大影響到行業的健康發展,所以你將如何取捨?
2.
「新媒體」環境與傳統的內容消費環境最大的差異,在於兩點——
用戶的消費時間更短更碎片,這導致用戶對於一些更深度、篇幅更長、層次更複雜或是更需要細細品味的內容,消費意願和能力都天然在減弱。也因此,一些更加短平快、更能夠快速擊中用戶情緒和獵奇心理的內容,天然在新媒體環境下更容易獲得流量,相反,一些類似傳統詩歌、散文、系統深度論述等類似的內容,則在新媒體環境下越來越少,甚至幾乎絕跡;
新媒體環境下,用戶可以直接經由內容產生消費行為,這導致新媒體內容本身直接具備了強大的商業價值。也導致更多新媒體從業者為了提升營銷效果,出現了包括胡編亂造、無限誇大效果+無限追求「洗腦」等等在內的現象;
然而,問題恰恰出現在,如果拋開「商業價值」,從社會責任與倫理的角度出發,無論是情緒的泛濫,還是胡編亂造、無限洗澡等內容的大量出現,都是無益的——它很可能會讓大家變得越來越不理性,也越來越缺乏信任感。
3.
一般來講,做內容,既要講社會責任,又要看商業價值。只有責任不看商業,可能情懷滿腔卻窮困潦倒;只有商業傾向卻無社會責任,可能走火入魔。
純粹從理性的角度,我會建議每一個從事新媒體的同學:在你尚無法創造任何商業價值時,優先先考慮能讓自己創造一部分商業價值;而當你已經能夠創造一部分商業價值了的時候,最好能夠建立起來你自己所認同的社會價值和內容倫理觀,並在創作所有內容時,儘量在謹守這一原則的情況下再去考慮商業價值的最大化。
我覺得,謹守這樣的原則,或許不能保證你能夠在短期內效率最高的獲利,但大概率應該可以保證你能走得足夠遠。
以我們創業在做的三節課做個現身說法,我們也同樣要推送許多關於課程營銷的文案,以及要追求許多內容的傳播、影響力和閱讀量。在這兩個問題下,我給團隊成員們有如下一些建議——
在課程營銷方面,要相信用戶參加一個課程,付出的最大成本是時間而不是金錢。以及,要相信:一個教育產品若無口碑,很難保證其長期生命力;
基於上面的1,只推薦經過我們生產和品控檢驗的課程,絕不推送我們不夠了解,或認為無法保障用戶學習價值的課程;
推送文案中所寫的每一句話,都要保證我們寫的,我們自己是能夠真心相信並認可其價值的(比如建議1-3歲、長板不突出的運營同學要儘可能補齊自己身上的通用工作技能和方法);
營銷文案儘量講清楚一個課程能解決的問題和不能解決的問題,以及一個課程適合的對象和不適合的對象,避免不適合的用戶參加了一個課程,造成用戶時間浪費+課程口碑損傷;
內容推送方面,熱點一定要追,但最好也要給自己設定一個明確的價值邊界和所應該扮演的角色,並據此來判斷什麼熱點該追什麼熱點不該追,以及到底該以什麼姿勢追。比如說,如果我們定義三節課應該扮演的角色就是面向1-5歲的網際網路從業者提供更多指引、啟發和陪伴,幫助他們提升業務實踐能力,獲得更多正向的價值觀+思考,隨之獲得更多職業發展機會的話,類似滴滴順風車司機殺人這樣的熱點,也許我們就不該追,但「二更食堂被封」、」咪蒙註銷「這樣的熱點,我們就應該去釋放一些我們的立場和表達,藉此給大家一些建議;
新媒體環境下,我不建議大家釋放過度的情緒,相對的,我們可能更需要一些有力的態度、理性的分析和事實的呈現。我們更應該恪守「客觀、中立、理性」的原則,如果真的需要去做一些情緒的渲染和公開的呼籲,那也一定是我們所呼籲的這件事,一定能夠代表我們整個團隊所公開讚揚的某種價值觀,例如,我們會公開稱讚豆瓣所創造的用戶價值和社會價值,會呈現出傾向於讚賞它的情緒,但我們也可能會理性批評其在產品定義、運營規劃和商業實現方面的一些問題。
做內容的人,最好要對「內容」本身要有點敬畏之心+悲憫之心才好。需知道,內容這東西,以及它附加給你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其實是柄可怕的武器。在它面前,一念或可成佛,一念亦可成魔。
在這個維度下,我特別建議大家恪守一些基本的原則,譬如說引用他人的觀點一定要註明出處,譬如如果引用了一張別人的朋友圈或微信群聊天截圖,如果對方不是公眾人物,一定記得給人家打個碼,保護好人家最起碼的隱私。
講兩個真實的故事,一個近,一個遠。希望能讓你多少有些思考。
故事1:
幾年前,藥家鑫案事發。
猶記得,當時微博上一片鋪天蓋地的謾罵、質疑,紛紛仇視藥家鑫是「富二代」,大呼「有內幕」,甚至直呼「藥家鑫不死不足以平民憤」的大V和文章也如潮水一般。一時間,無數人都在轉發「請求處死藥家鑫」的微博,甚至加上了無數對其家人的咒罵。
又過了一段時間,藥家鑫被判處死刑,在微博上被咒罵了整個幾個月的藥家鑫父母現身,誠懇代表兒子致歉,大家這才了解到原來他們也只是尋常人家,「富二代」和「家中為官顯貴無惡不作」的猜測根本無從談起,甚至此時回過頭來再看庭審中安然認罪,幾度留下悔恨淚水的藥家鑫,也不過只是一個一時糊塗卻甚至毫無半點回頭機會的失足青年而已。
於是,同情的天平再次偏轉,重新倒向了藥家,而無數當時曾經轉發過「處死貼」,甚至無窮咒罵過藥家的人,卻不知該如何面對這一切。
故事2:
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聞報紙業在美國發展得異常興盛。這波浪潮中,為了搶奪讀者的注意力,諸多美國報紙開始大量出現眾多與色情、自殺、災禍、暴力等刺激性內容有關的報導。
隨之同時出現的,還有諸多吸引眼球、聳人聽聞、模稜兩可的標題,還有大量無法驗證真實性、出處都無法追溯的事件敘述,甚至還有大量胡編亂造的新聞出現在報紙中。
原因很簡單:這樣的內容可以最大程度獲取到用戶的關注。事實上,一些報紙也確實據此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實現了巨大的銷量,走上巔峰。它們就這樣不斷的宣揚著諸多情緒、暴力、色情導向的內容,挑動著讀者的情緒,並從中獲得商業收益。同時,它們也製造了諸多混亂,比如說,當時的《紐約日報》和《紐約世界報》誇大和編造了諸多西班牙統治者在古巴境內統治下的慘無人道的故事,渲染了各種言論和民族敵對情緒,最後,引發了美西戰爭。
然而這並不是終點,還有更驚人的事發生。1901年9月14日,美國第25任總統麥金萊遇刺身亡,人們當場從兇手的口袋裡搜出了一份《紐約新聞報》,而這張報紙上恰恰刊載著鼓吹刺殺總統的文章。
自此,這份報紙身敗名裂,銷量大減,最終破產關門。
而以此事為節點,美國的新聞媒體開始反思自己,提出了大量關於「媒體倫理」的探討。並慢慢形成了媒體應該更在意「文字對社會的積極影響」的社會責任與媒體倫理觀。
最後的最後,分享一些去年寫過的跟今日此事相關的文章,連結放下面,有興趣的或許可以看看。
「巨變」將至?微信最近有點不尋常
微信的下半場,將向何處去?
關於毒舌電影、咪蒙等被永久性封號或禁言的一些思考
關於《咪蒙教你月薪5萬》「3年不漲薪50%就退款」的思考
我如何看待反覆刷屏的「咪蒙」和她的文章?
新媒體人該堅守什麼?——關於二更食堂被封的一些思考
咪蒙被封,你怎麼看?
戳「好看」一起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