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旺上師:顯宗的「般若經」,密宗的「二次第」是需要很大福報才能遇到的法門

2021-02-19 行願人間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這是武則天寫得,武則天是綠度母的化身。武則天和文成公主兩個都是綠度母的化身,尼泊爾公主是白度母的化身。

無上甚深微妙法」,對於顯宗來說是般若經,你能遇到般若經很難很難,遇到佛還不那麼難,拜一尊佛不那麼難。有些菩薩成佛了他只講小乘,不講大乘,認為沒有大乘的根基。這個時候你就遇到了佛,但是沒遇到大乘佛法。有些佛菩薩就成佛了,他講大乘佛法裡面的普通的大乘經文,但是不講般若經。眾生沒有般若經的福報與根基,那這個時候你可以遇到佛,但是沒有遇到般若經啊。那般若經就是顯宗法門裡面的無上甚深微妙法,你聽般若經一定要很大的福報才可能聽得到。

般若經我們一般學習的五部大論,這些是主要學習的內容,十六、七年學習的,這些全部都是學習的般若經。那你要遇到這個般若經很難很難,前世一定會有一個親近過上師的,不止親近上師,還要聽過上師講經,還要背誦過經文,還要自己親自供養過佛菩薩,還要持戒,持清淨的戒律,還要見過菩薩,建過寺廟,建過大殿小殿,才能得到這個微妙法。有這個微妙法,顯宗法門來說是最殊勝的法門

密宗的法門來說無上瑜伽部,五部大論,五大金剛,大威德金剛的二次第,勝樂金剛的二次第,密集金剛的二次第,時輪金剛的二次第,大金剛手金剛的二次第,你要遇到這個二次第其中一個,空行佛母的二次型,能遇到這個二次第,能聽到這個二次第,能修這個二次第,要很大很大的福報才可以,沒有福報就得不了這個二次第。對密宗來講無上瑜伽部的二次第就是無上甚深微妙法

以上根據阿旺嘉措金剛上師開示整理

相關焦點

  • 上師原音講法 | 三士道8-不尊敬上師的罪業-上​(香港開示)
    供養上師供養諸佛如來,罵上師也是罵諸佛如來。很大的罪過啊,這個要知道。有些人就是參加了灌頂,拜了上師,灌頂灌完了回來的路上就罵上師,罪孽很重。你乾脆不要拜這個上師,拜了上師你不能罵。詆毀上師的時候,哎這個上師脾氣很大啊,天天發火啊,他的貪心很重啊,然後相貌不莊嚴啊,做事不公平啊,很多很多,用這些來詆毀上師就不行。造很大的業障,一般做五無間戒的,修修小乘的法門,大乘法門,顯宗法門也是很難成就的。
  • 阿旺上師:關於死亡與中陰身(綜合整理)(推薦閱讀,增上正見)
    還有的死前生起了很大的嗔恨心,這樣一定會墮惡道。有的惡人,平時做壞事不會後悔,臨終時,因為後悔而恨自己,就這樣死去,這是一種魔力加持。 一般情況下,死亡時神態安詳是吉兆。但有的人一生造業,死時卻很安詳,很可能是生生世世的福報用盡的相,福報用盡後只剩下業障,所以死後肯定下地獄。
  • 上師原音講法 | 三士道40-三士道日常修行(香港開示)
    以後你們要依此修行,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自己的家裡面設一個佛堂,佛堂裡面擺放佛臺,佛臺中間供一尊釋迦牟尼佛或是宗喀巴大師的佛像,周圍供其他佛菩薩的佛像。法本的擺放要高於佛像,《金剛經》、《般若經》這些都放在佛像的上面。
  • 什麼是密宗?——我對修學密法的建議
    為什麼呢?因為如今的漢地就像90年代的西方國家,人們特別忙碌,根本沒時間修行,除了修學密宗簡單的修法和儀軌以外,很難系統聞思顯宗的五部大論。在藏地,按照格魯派的傳統,從顯宗基礎開始,直至完整地學完佛法,需要將近24到25年的時間。(其實也不僅是佛教,世間的學業,從幼兒園到大學本科畢業,基本也要十幾到二十幾年。)但現在看來,這樣長期修學佛法,對末法眾生來講不現實。因
  • 《般若攝頌釋》講解第11課
    前幾年我在講《四百論》的時候也翻了很多講義,很多上師都講這個發心指的是世俗菩提心。既然世俗菩提心都有這麼大的功德,那緣《般若攝頌》作的一切功德就更不可思議了。為什麼呢?因為諸佛菩薩皆來源於此,也即沒有般若法門,諸佛菩薩就不可能出現。《金剛經》亦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般若經》中還說:「三世諸佛皆從般若生,三世諸佛皆從般若空性而現正等覺。」
  • 密宗法門與蓮花生大士
    密宗另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與道教一樣,特別強調師承。密法的各種修持法門在根本宗旨和目的上面和大乘教法並無不同之處,只是形式和方式有區別。密宗法門講究氣,脈,明點的修法。氣是內氣,脈是經脈,明點是指脈上一些特定的部位。接近於現代內分泌系統的一些腺體的位置。密宗的修法大都保留在《無上瑜伽部》一書中。
  • (六)不敬上師的罪業有哪些
    諸佛如來化現成上師,或者融入上師身中來度化眾生,是眾生最大、最深厚的福田。供養一位上師的功德就等於供養一切佛,誹謗一位上師也等於誹謗一切佛,這種惡業會感召各種橫禍、疾病、災害。2. 詆毀上師,修密法不能成就有些人拜了上師,參加了灌頂,回來的路上就罵上師,這樣做罪孽非常非常重!拜為上師了就不能罵,不能詆毀。如果要罵、要詆毀上師,當初就不要去皈依這個上師。詆
  • 獲得幸福,從遇見上師開始
    我們需要一種怎樣的善知識呢?在《普賢上師言教》中已經講得很明確。顯宗和密宗,大乘和小乘,對善知識的要求各有不同,現在就簡單地講講大乘善知識的最低標準。 智慧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但此處的智慧是指,如果是修淨土宗,他就能夠為我們指示一條修習淨土法門的完整道路;如果要修禪宗或密宗,他也一定能夠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一整套的修禪之法或修密之方,這樣的人才能夠依止。
  • 道門奇門玄學:《長生訣》、《玄脈法》、《般若掌》介紹
    天醫派的絕學法門很多,其中最受尊崇的是長生訣、玄脈法、五行術、般若功。其中:《長生訣》:是集儒釋道玄於一體的一種修行法門,主要是通過修行長生訣,與天地通達,至天人合一,性命雙修,以達到祛病、強身、長生的目的。
  • 上師教言:經常把蓮師像戴在身上,很重要!
    還有一些閉關者、修行者,將蓮花生大士的咒語或者蓮花生大士的身相,做一些經旗放在門上、房屋的頂上,遣除一些違緣。我們藏地一些牧民,把蓮師咒語的經旗放在帳篷上。如果在自己的閉關房當中、在自己修行的場所當中有一些蓮師咒語的話,你的修行和道心會非常圓滿。這也是一個大德說的這樣一種功德。
  • 《般若攝頌釋》講解第13課
    如今大家皆能聽受這樣的般若法門,實際上也在行持殊勝的般若,故功德不可思議。話說回來,如果前世沒有積累無量資糧,即生中也不可能遇到這樣的般若法,甚至般若法的名號也聽不到。月婆首那翻譯的《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云:「若非無數百千億劫修習眾行種善根者,則不聞是般若波羅蜜名。」意思是說,如果我們沒有在百千億劫中修習眾多善行,積累下殊勝善根,即生中連般若的名稱也聽不到。
  • 金剛薩垛千億共修,業障清淨一分,福報智慧就增長一分.喇嘛千諾
    所有大德上師三寶不入涅槃,所有眾生無始劫以來的業障罪業全部清淨,即身成佛。喇嘛千諾[玫瑰][玫瑰][玫瑰]🙏🙏🙏喇嘛千諾!發起共修的緣起:師兄告知五明佛學院多昂活佛(地藏菩薩化身)來青島了,讓我去見。我跟太太說了,太太非常歡喜雀躍非逼著我去拜見。為了她今年本命年的緣故就帶著大寶一起去拜見了。
  • 上師原音講法 | 三士道5-道的根本就是上師-親近上師的功德(香港開示)
    有一個心態,這個上師對我有緣分,我要拜他,拜他做我的師父,用這種心態來拜。那沒這種心態,你聽他的經不算上師。    我們不是辯經的時候,辯經的時候就是你辯我辯,你講的都是釋迦牟尼佛講的經,我也在聽,但是你不是我的上師,我給你說的都是經,但是這個都是不算這個上師。只能算法友。
  • 什麼叫根本上師?怎樣才稱得上是佛教密宗的上師?
    什麼叫根本上師?自己有控制不住的、特別的信心出現,以這樣的信心依靠這位上師,這位上師關注弟子,一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一直關注這個弟子,這就是根本上師。知道嗎?這樣才是根本上師。
  • 如何才能「心無罣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08課
    但這些由修行所得到的成就,也只是在未經觀察的情況下成立的,真正以般若空性不可言說的境界,或一切萬法的實相來衡量時,所得的一切果位都是沒有的。在這種境界前,我們可以這樣說:所謂的佛果沒有,佛的智慧也沒有。如《大般若經》所云:「佛言:如是般若波羅蜜多,以虛空為相,以無著為相,以無相為相。何以故?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相中,諸法諸相皆不可得,無所有故。」
  • 作為佛門十宗中最神秘的一派,密宗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
    而密宗則恰恰相反,它的要求非常嚴格,不僅要供養上師,還要完全對上師的話——這點在禪宗裡面就非常寬鬆,你可以同時拜很多師傅,甚至師徒之間的角色也是常常轉化,徒弟未必不如師傅,有時候反而會比師傅更早開悟。但是在密宗卻不可以,你拜了哪位上師基本上就要一直跟隨他了,而且密宗還有許多特殊的儀式,這都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沒有一點身家根本是支撐不起的,所以才有「富密宗」一說。
  • 《般若攝頌釋》講解第40課
    世間經常會有這種情況,比如轎車丟了、錢包掉了、鑰匙找不到了、轉經輪不在了,這個時候就會很傷心,甚至好幾天都不吃不喝,或者一直不開心。   同樣的道理,在無邊無際的輪迴曠野中,遇到大乘佛法非常不容易;所以在遇到大乘佛法,尤其是抉擇一切萬法為空性的般若法或緣起法時,大家千萬不要放棄。《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中說:「般若波羅蜜多最上甚深,難見、難聞、難解、難入。」
  • 《般若攝頌釋》講解第18課
    如果一位上師永遠都不圓寂,他的弟子就會覺得上師和佛法是常恆的,自然也不會以迫切的心情來希求佛法。如果知道法很難得,上師、諸佛菩薩都會示現圓寂,就會產生強烈的希求心。   對真正的上師和菩薩來講(並非指名相上的上師與菩薩),雖然表面上看來他們也會生病、衰老等,但按《寶性論》等大乘經論的教義來解釋,這些根本就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