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輝自導自演的《深夜食堂》一直是備受期待的一部電影,可惜上映後依然只能用「撲街」二字來形容。
上映了兩天票房卻不足1400萬,雖說有暑期檔結束的影響,不過以千面影帝的票房號召力而言,確實太過慘澹了。何況電影中還有鄧超、彭于晏、劉濤這些大咖的客串。
影版《深夜食堂》的豆瓣評分5.5,雖然比起黃磊劇版的2.8分要高出太多,但依然不可否認的是,即便拋開一些嚴苛的意見,這部電影頂多也就是徘徊在及格線的水準。
梁家輝在做演員上的成就有目共睹,難道在做導演上卻遭遇了水土不服麼?
以饅頭君看來,梁家輝的導演之路是否水土不服尚且難下判斷,可《深夜食堂》的整個故事架構搬到中國來就真的水土不服了。
黃磊的劇版《深夜食堂》布景照搬日式風格不說,廣告痕跡也相當濃烈,當年就有一碗泡麵毀了整部劇的說法。說中國話,演日本劇的問題相當突出,這就是這個故事水土不服的直白表述。相比之下,鄭嘉穎《殭》裡的「夜吾夜」反倒在玄幻背景中搞出了幾分特色出來。
梁家輝這次的《深夜食堂》可以看出,在本土化上確實是花了心思的。老闆的造型比黃磊版乾淨利落很多,諸如炒蜆子這樣的菜品也頗有些中國味道。但是這就夠了麼?遠遠不夠的啊。
影版《深夜食堂》分了四個故事,拳擊手的故事、愛情的遺憾、餛飩和絕症、出租司機和網紅。依照日本《深夜食堂》的調調,自然而然每個故事都會與一道美食相掛鈎,但是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了。
比如說第二個故事裡,小美面對錯過的愛情逐漸有種釋懷的感覺,但是包子梗來得實在是不知道讓人怎麼接。就因為學長說小美長得像個可愛的包子,所以和這個故事掛鈎的美食就成了包子?
可以說《深夜食堂》這個四個故事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問題,故事和食物的聯繫不夠強烈。雖然沒有泡麵那麼毀戲,終歸還是有著整個故事架構搬來中國的水土不服存在。
其實《深夜食堂》這樣一個故事架構,在日本那是國情使然,在中國就變成了矯情的存在。我們想要拍出本土化的《深夜食堂》,不是優化菜品和故事就足夠的,需要的是打碎原版框架結構的勇氣。
如果說在中國是有深夜食堂的,那麼這個地方最有可能不是做一些精緻菜餚的老闆,而是「來了老弟」那樣的腰子姐。
燒烤攤也好,麻辣燙也罷,那些圍在一個小桌旁,喝著啤酒擼著串兒的人才是中國的樣子。那些可能穿著拖鞋,或者光著膀子,在深夜的路燈下,三五成群的吆五喝六的人才更像我們身邊人的樣子。
中國人的故事可能沒有那些文藝,但是絕對會是夠親民夠基層的故事,每個人都可能在幾瓶啤酒下肚以後將自己的故事有的沒的說上一通,可能有水分、可能有誇大,但愛好吹個牛皮的口吻也會是我們身邊極為耳熟能詳的調調。而且,這些故事更可能是一桌人高談闊論時,被旁邊的人順耳聽去。要說和老闆來探討人生,估計沒幾個國人會有這種雅興。
從這個角度來說,《人生一串》比《深夜食堂》更適合中國老百姓。而《深夜食堂》想要像原版一樣在中國受歡迎,改編是遠遠不夠的,除非能大刀闊斧的改造。水土既然不服,下藥還是猛些才好。
梁家輝的票房號召力也沒能撐起《深夜食堂》這部電影,不得不說這種水土不服就是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