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禹州市的北部,有一個頗具江南園林風格的古村落,那就是淺井鎮淺井村。明嘉靖年間的《鈞州志》記載:「淺井,在州西北五十裡朵兒山,掘地七尺得水,餘地深甚無水。」淺井由此而得名。
淺井村位於禹州市北部具茨山腹地,東靠石婆山,北依朵耳山,南扶小金山,書堂河自北向南繞村而過。自古以來,淺井村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在歷史上,淺井村西通洛陽、登封,北連密縣(今天的新密),東接瓷業重鎮扒村的重要樞紐,又是潁水北岸的旱碼頭,是當時禹州北部重要的騾馬集市和糧、棉等物資交流地。
淺井村內現在仍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築群,共有14個院落,建築面積8000多平方米,房屋500多間,布局嚴謹,有兩條東西大街、南北四條古巷。每個院落呈南北走向分布,前後通街,又有角門相連,講究左右對稱,是北方典型的三進四合院建築,又因地就勢,設角門、垂花門、後花園,兼有江南園林風格。
據當地的村民介紹說,淺井古村落錯落有致地分布著一幢幢青磚灰瓦、飛簷翹角的清代民居建築,臺基抬高,雕梁畫棟,梁柱大多使用龍頭龜尾格式,屋簷下梁臂上的掛落,房山上的柢頭,所雕內容不一,以麒麟、虎、獅猛獸居多,尤其以宋之淦宅院最為明顯。
除宋之淦宅院外,村內宋泰昌、宋之棟等宋氏宅院也很有特色。在淺井湧泉寨南寨門左首處,有一座三間大瓦房是宋家私塾,門兩側窗戶欞子鏤空雕刻有梅、蘭、松、竹四君子圖樣,暗含宋氏先人對後代淡泊名利、忍字為先的期望。此外,2008年,宋聘三烈士舊居也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保護好本地文化底蘊的同時,淺井村還不忘給自己注入新鮮的血液,建設美麗新格局。
近年來,淺井村實現了村內道路全部硬化,路邊架設路燈燈杆近200根,實現了村內夜間道路全部亮化。村內主街道旁均建了花壇,道路兩旁種植各種樹木,實現了村內綠化。同時,村內還建設了體育健身運動場,以便村民們健身運動。
村容村貌建設好了,精神文明建設也不能忘。為了豐富村民們的精神生活,淺井村在村內修建了文化廣場,組織了開放型的廣場舞團,並且特意外聘了教練老師來作指導。村內還出資提供服裝、道具、燈光、樂器等,由村裡的戲劇愛好者組成業餘劇團,不定期在農閒時節為村民義務演出,豐富村民們的業餘生活。除此之外,淺井村還成立了圖書室,提供近三千側的圖書供村民們閱讀,每年春節還組織村民運動會,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設大為提高,淺井村連年被評為「平安村」、「文明村」、「文化建設先進村」,成為淺井鎮乃至禹州市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典型。
如今的淺井村,既有歷史的積澱,又有新時代的朝氣,村民們的幸福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實現了農村建設的新四美,古老的村落煥發出了蓬勃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