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二戰德國陸軍以長於進攻而著稱,以德軍裝甲兵之父古德裡安提出的「閃擊戰」戰術給德國陸軍提供了強大的突擊能力,集中使用坦克所帶來的巨大威力把坦克戰上升到了一個戰役級高度。即便在蘇德戰爭的初期,面對佔據明顯數量優勢的蘇聯陸軍,德軍依舊證明了其無與倫比的進攻能力。隨著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失敗,經過兩年的鏖戰德軍在東線的總兵力是在不斷的下降中,尤其是裝甲兵的實力降低到了最低點,而蘇軍的實力卻在迅速的增長中(2-3倍),組建了強大的突擊兵團—坦克集團軍,德軍不可避免的要轉入戰略防禦。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結束後,東線德軍完全失去戰略、戰役進攻能力,開始轉入防禦,進攻戰術對於此時的德軍已經沒有用處,現在的任務就是全力進行防禦。
縱觀四年的蘇德戰爭,德軍在不同時期的防禦作戰配系和戰術方法是有所不同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坦克集中使用」這一戰術不僅在進攻端能有強大的威力,在防禦作戰中依舊有著尖銳的反突擊和反衝擊力,這在防禦端中有時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蘇軍十次突擊開始後,德軍處於全線後撤的局面,但德軍依舊能憑藉巧妙的機動來取得局部優勢,打一場漂亮的反擊戰,挫敗蘇軍的攻勢,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德軍中一直存在的進攻思維,即所謂的攻勢防禦(又叫「積極防禦」)。
1942年德軍典型的防禦戰術:勒熱夫的防禦作戰,頑強的硬性防禦
1941年冬天,德軍在莫斯科城下失敗後開始向西退卻,這是德軍在二戰開始後的第一次較大規模的防禦作戰。此時德軍採取的防禦配系通常是在重要方向上建立獨立支撐點和抵抗樞紐,並將防禦區域連成一片,防禦部隊多使用後衛部隊,且都裝備了裝甲運輸車輛。當蘇軍的進攻集團為進攻而展開部隊時,德軍主力就在黑夜的掩護下悄無聲息的向後方撤退,其餘中間的地帶則按照不同地形視情況而定,這就讓德軍提前進入預先準備好的防禦陣地,準備新一輪的防禦和反衝擊。由於當時蘇軍缺乏高機動的坦克軍團,很多追擊的蘇軍向前衝的斷了補給,這就讓德軍能發動有效的反擊,蘇軍並不能將戰術勝利發展為戰役勝利,這也讓德軍在勒熱夫重點防禦中上演了「莫德爾奇蹟」,導致蘇軍損失慘重。
德軍在勒熱夫防禦戰中頑強的執行了希特勒的硬性防禦戰術,就地實施堅決的抵抗,即便防線被突破也實施大範圍的後撤,而是依託堅固的支撐點進行長期堅守,等待後方戰役預備隊的救援反擊。由於當時的蘇軍尚未組建強大的縱深突擊力量(坦克軍、坦克集團軍),僅靠少數坦克旅加強的步兵集團軍無法迅速向德軍後方發展勝利,因而造成了蘇軍被支撐點德軍牽制的不利局面,等到德軍預備隊趕到時,蘇軍的進攻也就不可能成功了。德軍的這種防禦戰術對付缺乏縱深突擊能力的蘇軍來說還是非常有效的,但是也需要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德軍必須擁有強大的預備隊,考慮到德軍在東線普遍缺乏足夠的預備隊,這種戰術只能在局部戰役中使用,並不適用於所有東線德軍部隊。
1943年德軍的防禦戰術:哈爾科夫戰役中的機動防禦
史達林格勒戰役失敗後,德軍不得不在蘇德戰場上採取全線戰略防禦,也就是從1943年初開始,德軍開始慢慢加強防禦端的作戰,德軍也逐漸把研究防禦戰術放在了首位。從戰爭一開始,與之相關的理論就在不斷的發展,防禦戰術理論也同樣在更新換代,到1943年,德軍的防禦配系已經由防禦點為基礎的防禦轉變為綿亙塹壕的防禦,在某些重點防禦方向上,各抵抗樞紐之間用塹壕相連,並在抵抗樞紐之間增加了工程障礙物。
在這種防禦配系下,德軍各兵團的防禦戰術地幅通常是這樣組織的,步兵師防禦地帶縱深一般為4—6公裡,有時會達到8公裡;步兵師陣地防禦時的戰術地幅帶寬8—12公裡,機動防禦時為16—25公裡,在某些特別重要的方向僅有4—7公裡。防禦地帶由3道陣地組成,第1道陣地內有2—3條綿亙的塹壕,由步兵師下轄的各團第一梯隊營佔領;第2道陣地上有塹壕或者支撐點,為各團預備隊和炮兵發陣地;第3道陣地還是以支撐點為基礎的防禦配系,為步兵師預備隊陣地。通常,在距離主要防禦地帶前沿10—15公裡內還要構築第二防禦地帶,這一範圍內廣泛的布置了工程障礙物,一般沒有軍隊佔領,只與主要防禦地帶構成戰術地幅。
德軍大大增加防禦的縱深厚度,就是為了遲滯強大的蘇軍坦克集團軍的突破,阻止其獲得戰役自由,為己方裝甲預備隊的機動贏得時間。步兵的頑強防禦是德軍取得防禦勝利的基本前提,但是決定勝負的依舊是裝甲部隊,只有德軍的裝甲部隊擊敗蘇軍裝甲部隊時,蘇軍的攻勢才會宣告終結,德軍仍舊在戰役層面使用裝甲部隊,遂行所謂的機動防禦。德軍裝甲部隊多以裝甲軍為基本單位遂行作戰,甚至以裝甲集團軍的規模進行作戰。
1944年德軍的防禦戰術:前所未有的縱深防禦
東線戰爭已經進入了第4個年頭,東線德軍和蘇軍的實力差距進一步拉大,蘇軍開始遂行連續的戰略打擊,使德軍戰略預備隊疲於應付,繼續集中使用裝甲部隊已經變得不可能,因為失去坦克支援的德軍步兵根本無法抵抗蘇軍的突擊。德軍最終放棄了集中使用坦克的作戰思想,開始將裝甲師分散在整條戰線上擔任戰術預備隊,這加強了德軍整體的防禦能力,但是也意味著德軍失去了戰役反擊的能力,此後只能實施被動的防禦作戰,阻止蘇軍的進攻只能是依靠不斷增加的防禦縱深。
此時的防禦已經是德軍的戰術重點,戰術防禦主要是發展工程設施和改進火力組織,廣泛發展塹壕和交通壕配系,大量使用各種各樣的工程障礙物,大密度布設各種武器裝備,尤以反坦克火炮為多,隨著德軍戰線一步步後退,德軍的這種抵抗力量越來越強大。1944年以後,德軍開始把軍一級的預備隊配置在第二防禦帶上,軍預備隊的大部分兵力在主要防禦地帶之後進入戰鬥。同時,在距離主要防禦帶前沿的20—25公裡處設置第三防禦帶,這裡稱之為集團軍防禦帶,這裡配置著1—2個師的集團軍預備隊和集團軍的直屬部隊。集團軍群的預備隊被配置在更後方的防禦地帶上,該地帶距主要防禦前沿50—80公裡。軍和集團軍預備隊通常在主要防禦地帶戰鬥打響後進入戰鬥,集團軍群預備隊則在整個防禦地幅交戰過程中進入戰鬥。在1944年的下半年,當戰鬥進行到普魯士、波蘭和羅馬尼亞的國土上時,德軍能夠進入提前設置好的防禦地帶中,此時的防禦縱深能達到驚人的120—150公裡以上。
結語
從以上不同時期的德軍防禦配系和作戰戰術上,可以看出德軍的防禦是非常積極和頑強的,在防禦戰術地幅內更是如此,其強大的防禦能力主要表現在反突擊和反衝擊上,也有可能是在炮火反準備上。德軍指揮部在組織部隊防禦時,常常以快速兵團實施橫向和縱向的快速機動,這往往在防禦作戰時時起到反敗為勝的效果。東線德軍一系列的經典防禦戰役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德軍較為成熟的防禦理論,從硬性防禦到機動防禦,再到縱深防禦,這體現了德軍在不同時期所表現出的驚人的適應能力。在絕大部分人的眼中,納粹德國陸軍以長於進攻而著稱,事實上,在防禦作戰中納粹德軍同樣有著非凡的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