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蘇軍在明斯克戰役首戰失利,雞蛋裝在了一個籃子裡

2020-11-18 島主說事

發生於1941年6月22日到7月9日的明斯克戰役,是二戰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軍防禦德軍閃電進攻的首次大規模作戰。但這場戰鬥蘇軍並沒打好,不僅西方面軍30多萬主力被吃掉,還使莫斯科西面門戶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陷落。那麼,作為戰前史達林和蘇軍抱以重望的西方重兵集團,為何短短的8天時間內,近50萬人慘遭圍殲呢?從戰術層面上講,蘇軍的梯次防禦為什麼輸給了德軍的鉗形攻勢呢?

01守株待兔是梯次防禦的絆腳石,3個集團軍成了待宰的羔羊

明斯克首戰失利的主要原因,是蘇軍3個集團軍落入德軍布置的「比亞韋斯託克-諾沃格魯多克口袋」,而直接原因卻是方面軍指揮員巴甫洛夫沒有及時下令從口袋撤出。拋開巴甫洛夫的個人能力不談,蘇軍的這種集團式防禦是否得當呢?

實際上,德軍閃擊蘇聯開始時,蘇軍首先對德交戰的是在白俄羅斯與波蘭交界的布列斯特要塞,在這一帶防守的是蘇軍7個步兵師,而德軍有15個師,其中5個是裝甲師。此戰,雖然蘇軍打得非常頑強,但古德裡安閃攻心急,他只留下少許進攻的部隊,裝甲主力並沒在此糾纏,而是直接繞道向東進發,把蘇軍的梯次防禦部署徹底打亂了。

巴甫洛夫的慌張正是從這裡開始,本來,無論是戰前史達林錯判德軍主攻方向也好,還是巴甫洛夫消極麻痺也好,但蘇軍在西部特別軍區(戰鬥打響改成西方方面軍)的幾支部隊還是蘇軍中的精銳。而巴甫洛夫的防禦配置也不是一點道理沒有,畢竟他也是新近在蘇軍中晉升最快,也是史達林比較看好的心腹愛將。

但巴甫洛夫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他將蘇軍按照布列斯特要塞-比亞韋斯託克和諾沃格魯多克防線,再預備隊的方式配備,卻在這三者之間沒有完善必要的通信和側翼支援,尤其是當古德裡安繞過布列斯特要塞突進到蘇軍的第二道防線後,蘇軍的三個集團軍居然沒有側翼支援,唯一的退路又被德軍鉗形攻勢攔腰截斷。這種把雞蛋全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的戰術,最終造成西方方面軍主力全部落入德軍的虎口。

02三大致命失誤造成防禦失利,雙腿難敵德軍裝甲南北鉗形夾擊

明斯克戰役之所以影響深遠,一方面這是蘇德戰爭爆發以來,蘇軍遭受到的首戰失利,一個方面軍主力幾乎打沒了,對蘇軍士氣影響巨大;另一方面,史達林對巴甫洛夫等高級將領的處置反映了戰爭的殘酷。但西方面軍的失利也不是偶然的,這是前期的一些錯誤做法帶來的後果。

第一個失誤,蘇軍用步兵抵抗裝甲快速打擊,本身就是雞蛋碰石頭。在戰前,巴甫洛夫和朱可夫是蘇軍中對裝甲打擊比較重視的高級將領,1940年蘇軍大演習總結大會上,巴甫洛夫還特別強調了裝甲成軍的重要性。但他說一套做一套,不僅拆散了兩支裝甲軍,還把它們分散到各個步兵師團成為支援火力,在他認為,裝甲打擊力量的作用要體現在支援步兵進攻上。這是對裝甲打擊力量的認識錯誤。

第二個失誤,麻痺思想害了蘇軍。德軍閃擊蘇聯之前,德軍曾經在兩年不到的時間裡,成百上千次地派遣偵察機到蘇聯境內偵察,雖然史達林以蘇德籤有互不侵犯條約為由,告誡前線士兵不要擦槍走火,但作為一線指揮員,提高警惕是必須有的。但西方面軍卻以維修機場為名,將大量戰機集中在少數幾個機場上,給德軍戰略轟炸創造了條件。閃擊戰開始後僅兩天時間,蘇軍66個機場和1200架飛機被毀,其中西方面軍就佔26個機場和700多架戰機。

第三個失誤,巴甫洛夫把軍事演習當成了演戲。1940年,史達林鑑於蘇芬戰爭蘇軍機械化部隊損失較大,以及德軍可能進攻蘇聯的形勢,搞了一次以德軍為假想敵規模較大的軍事演習。由朱可夫擔任進攻方,巴甫洛夫為防禦方。結果,代表德軍一方的朱可夫取得了勝利,但巴甫洛夫並不以為然,他譏笑著說,這就是一場演戲,真實戰場完全不是這樣子的。而事實上,德軍閃擊蘇聯時,恰恰走的就是演習的路線,進攻的形式也如朱可夫的演習方案如出一轍。

從這個層面講,蘇軍的失誤不能單單講指揮的問題,前期在戰術理論和排兵布陣上就有漏洞。如果蘇軍早一點集中使用裝甲成軍的力量,早一些將主力放在明斯科-斯摩稜斯克一線作堅固防禦,情況就不會出現那麼困難。

03指揮失靈群龍無首,蘇軍各自為戰雪上加霜

1941年6月27日夜晚,德軍佔領了明斯克,而此時,蘇軍統帥部和西方面軍指揮部都不知道這個情況,直到30號史達林從德軍廣播中得到消息,讓朱可夫詢問巴甫洛夫時,他仍然不清楚自己已經是光杆司令了。

而從德軍進攻角度來說,當時的情景對古德裡安非常有利。一方面,德軍的南北兩支裝甲部隊幾乎沒有遇到蘇軍像樣的抵抗,將蘇軍3個集團軍收攏在「比亞韋斯託克和諾沃格魯多克」口袋後,明斯克指日可待了。但古德裡安的第2裝甲集群和霍特的第3裝甲集群似乎胃口比這還大,他們還想繼續擴大戰果,要向東進發直到把斯摩稜斯克包圍在內才罷手。但他們這一舉動遭到了希特勒的反對,原因是德軍的裝甲進攻跑得太快,步兵和補給根本跟不上。

另一方面,由於蘇軍的指揮體系失靈,蘇軍各自為戰,造成打擊力量分散。雖然巴甫洛夫因布列斯特要塞陷落後,他跑到一線軍部去指揮作戰,使整個西方面軍指揮系統出現了真空。但各個前線指揮員還是各自為戰付出了重大的犧牲。但這個犧牲是無謂的也是缺乏信念支撐的,因為面對德軍瘋狂的裝甲突擊力量,蘇軍完全沒有還手之力。雖然蘇軍也有1700輛坦克,德軍才2200輛,可蘇軍遵循的是步兵衝鋒,坦克支援的反擊模式,這樣的後果就是蘇軍不斷地使用梯次戰術,德軍是來一批吃掉一批,蘇軍的失敗可想而知。

綜上,蘇軍在明斯克戰役的失利,從表面上看是蘇軍梯次防禦不力、裝甲打擊力量太分散,但從根本上講還是指揮脫節的問題。3個集團軍幾十萬人馬不知道往哪個方向進攻,也不知道往哪個方向撤退,到巴甫洛夫下達撤退命令時,已經晚了,雖然在德軍鉗形包圍圈外面的部分兵力撤了出來,但口袋裡的蘇軍付出了重大損失。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二戰風雲錄》

精彩推薦:二戰蘇德戰爭爆發後,南線蘇軍為何沒有擋住德軍進攻?兵力太集中

二戰颱風行動,史達林為何不提前調朱可夫守莫斯科?北線也吃緊

二戰基輔戰役後,史達林為何要求邱吉爾派兵支援東線?損失太多

二戰巴巴羅薩計劃,德軍使用哪些36計?遠交近攻瞞天過海聲東擊西

相關焦點

  • 二戰明斯克戰役,蘇軍把防守打成進攻,築壘地區梯次防禦成為擺設
    二戰蘇德戰爭中,明斯克戰役一共有兩次,第一次是德軍在1941年6月22日閃擊蘇聯,中央集團軍群兩支裝甲大軍包圍蘇軍4個集團軍,並於27日佔領明斯克;第二次是1944年6月29日,蘇軍發動明斯克反擊戰,三個方面軍圍殲德軍第4集團軍,並於7月3日收復明斯克。同樣是進攻戰鬥,但蘇軍在第一次明斯克戰役中卻遭遇了滑鐵盧,原因就是把防禦戰打成了進攻戰鬥。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閃擊戰對莫斯科戰役無效?戰術與戰場環境脫節
    雖然蘇德戰爭已經過去了那麼長時間,但閃擊戰的話題一直經久不衰,原因就是德國進攻蘇聯時,前期打得順風順水,卻在莫斯科戰役中遭遇瓶頸。是閃擊戰不適合攻城作戰,還是蘇軍找到了戰勝閃擊戰的辦法?實際上,這裡面存在一個閃擊戰術與戰場環境脫節的問題。01閃擊戰適合在什麼樣的戰場環境下作戰?
  • 二戰蘇德戰爭,保盧斯的能力真比曼施坦因差嗎?半斤對八兩
    二戰蘇德戰爭,既是對雙方指揮員運籌帷幄能力的考驗,也是對指揮員戰場臨機處置能力的較量。與德軍在戰場上的指揮體制不同,史達林一直把前線的指揮權交給了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由他倆與戰區指揮員集體決定後上報最高統帥部最後決斷。而德軍在前線的指揮卻是希特勒一人說了算,這樣就對前線指揮員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起到了制約作用。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也挽救不了東線失敗的命運?回天乏術
    弗裡茨·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在二戰中可謂是德軍中響噹噹的靈魂人物,但他在戰後撰寫的回憶錄《失去的勝利》卻飽受爭議,坊間不僅給他戴了頂「甩鍋帝」的帽子,還對他的指揮才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感到惋惜。那麼,如果在蘇德戰爭史達林格勒戰役後,讓曼施坦因擔任東線總指揮,他能扭轉戰場危局、挽救德軍走向失敗的命運嗎?
  • 二戰蘇德戰爭,閃擊理論為何遭遇進攻瓶頸?缺乏保障的快速打擊
    蘇德戰爭打響,作為三支大軍中裝甲打擊力量最多的一支,古德裡安的第2裝甲集群發揮了衝鋒陷陣的作用,他和第3裝甲集群一個在南線一個在北線,採取鉗形攻勢,僅一周就佔領了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蘇軍損失30萬,西部特別軍區幾乎全軍覆沒;一個月,斯摩稜斯克失守,39萬蘇軍被殲;再一個月,古德裡安率領第2裝甲集群南下增援基輔包圍戰,又有60萬蘇軍被圍殲。
  • 巴巴羅薩行動專講:明斯克戰役(1941年)
    德軍的一個師突破了史達林防線的薄弱區,隨後遭到了強烈的反擊,先頭部隊被合圍,而剩餘的部隊,不得不在蘇聯交通要道上的防禦區猛烈奮戰突圍。在這裡,不得不說,的軍隊戰爭素養以及戰術在戰爭中屢經考驗,步兵與裝甲的配合,火力的支援以及單兵的素養是二戰期間所有參戰國都望塵莫及的,這也要得益於德國的義務教育,在這裡就不多說了,在以後的歐陸戰爭系列裡會給大家詳細講述。
  •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為何不就地取材燒柴取暖?容易暴露目標
    二戰蘇德戰爭,德軍在蘇聯的寒冬中凍死幾萬人,他們為什麼不燃燒樹木取暖?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說了兩件事,一件是莫斯科戰役,德軍為什麼不燒木頭取暖?一件是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同樣遇到嚴寒,為什麼還是凍死那麼多?
  • 二戰第聶伯河戰役,蘇軍2比1兵力強渡成功,臨陣磨槍不快也光
    在前蘇聯二戰電影《解放》裡,專門用了較大篇幅講解《第聶伯河防線》的突破過程。發生於1943年8月到11月份的蘇德戰爭第聶伯河會戰,算得上是東線戰場上場面宏大和戰鬥激烈的戰役之一。之所以稱其為會戰,在整個蘇德戰爭中也就那麼兩次,一次是庫爾斯克坦克會戰,一次就是第聶伯河會戰。那麼,第聶伯河會戰是如何發生的?它對後續東線戰場會帶來哪些變化呢?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為何是蘇德戰爭最大亮點?蘇軍有兩個沒想到
    二戰期間,蘇德戰爭中的史達林格勒戰役算得上一個,這場殲滅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戰鬥,不僅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成為二戰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戰役。首先,完殲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是蘇德戰爭的最大亮點。雖然在此之前,蘇軍已經取得了莫斯科會戰的勝利,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戰場主動權的問題。而1942年7月7日展開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徹底扭轉了蘇軍在戰場上被動挨打的局面,從而完全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也就是從這場戰役開始,蘇軍開始進行了一系列的收復失地和反攻準備,最終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大敗德軍裝甲部隊,並開始展開大反攻作戰。
  • 二戰庫爾斯克戰役,堡壘計劃VS庫圖佐夫行動,先攻後攻的一念之差
    二戰蘇德戰爭,作為東線戰場德軍發起的最後一次進攻戰鬥庫爾斯克戰役,最終卻因德軍統帥部中途中止作戰計劃而成了一次虎頭蛇尾的戰鬥,也為德軍在東線戰場的總體敗退埋下了伏筆。那麼,德軍的堡壘行動計劃和蘇軍的庫圖佐夫反擊行動,都經過了幾個月的精心準備,為何德軍的堡壘行動計劃最終失敗了呢?這裡面有先攻與後攻一念之差的關係。
  • 二戰德軍在東線戰役中的老照片,190個師在炮火中一路高歌
    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組圖組,是來自於二戰歐洲戰場蘇德戰役中的老照片。通過這一組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照片拍攝於蘇德戰爭期間,在1941年6月22日,德國集結了190個師約300多萬名德軍士兵對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自此蘇德戰役正式打響。
  • 二戰蘇德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之一,曾創下兩最紀錄!
    在二戰中,這場戰役改變了東線戰場上的作戰局面,也推動了後來戰爭的進程。在這場戰役中共出動了8000輛坦克,投入約280萬名士兵,空軍部隊參戰飛機超過了5000架,曾創下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和最大規模單日空戰兩個紀錄。想必大家都猜到了是哪一場戰役了吧?沒錯,這場戰役就是庫爾斯克會戰。
  •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鐵木辛哥判斷失誤進攻受阻,30萬蘇軍被圍殲
    發生於1942年5月12日的蘇德戰爭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雖然在整個東線戰場眾多戰役中規模算不上很大,但這場戰役卻對1942年的夏季作戰產生了重大影響。那麼,這場戰鬥,蘇軍本該對德軍第6集團軍快速形成包圍圈,為何最終卻遭到德軍反包圍節制,30萬蘇軍被圍殲呢?
  • 二戰庫爾斯克戰役,為何比史達林格勒戰役意義更重大?斷了脊梁
    蘇德戰爭,對於史達林格勒和庫爾斯克兩場戰役的重要意義來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就其影響力和對東線戰場的重要性來講,庫爾斯克戰役似乎比史達林格勒戰役還要重要一些,這是因為史達林格勒戰役是斷了德軍的一支胳膊,而庫爾斯克戰役卻是斷了德軍的脊梁。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一起來分析探討一下。
  • 紅色的盛裝,二戰蘇軍軍服為什麼經典
    有人以蘇德戰爭的交換比和盟軍對蘇援助說事,想證明蘇軍戰鬥力不行。但是以德軍的強悍,能夠在單挑中擊敗巔峰期德軍的軍隊,只有蘇聯紅軍這一家,別無分號!雖然我不是蘇粉,但這個歷史事實是無論如何也不該被忽略的。衛國戰爭獨力擊敗德軍的牛皮,足夠讓戰鬥民族吹上一千年!
  • 二戰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慘敗,責任到底該不該讓希特勒來背?
    李三萬 摘要:二戰蘇德戰場,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是個具有轉折點意義的重大戰役,德軍在戰役中慘敗,徹底喪師了在蘇德戰場上的主動權。對於這場戰役,戰後很多德軍高級將領都將責任歸咎於希特勒的瞎指揮,這個責任到底該不該讓希特勒來背?
  • 二戰頓巴斯戰役,第6集團軍再遭圍殲,曼施坦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另一方面,發生於1943年7月5日的庫爾斯克戰役,由於莫德爾在北線進攻受挫提前撤出戰鬥,致使曼施坦因獨木難支。客觀上講,庫爾斯克戰役把德軍在東線的家底基本打光了。但8月3日和13日,蘇軍在庫爾斯克戰役尚未結束的情況下,相繼發起了第4次哈爾科夫戰役和頓巴斯戰役,造成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同時要應對蘇軍在三個戰場的進攻,三線作戰的結果致使德軍兵力不足和首尾不能相顧。
  • 二戰莫斯科戰役,古德裡安兵敗圖拉,閃擊戰遭遇惡劣天氣
    古德裡安,被稱為二戰德國「閃擊戰之父」,在他的頭上擁戴著許多光環。可在莫斯科戰役中,他的第2裝甲集群居然連名不見經傳的圖拉都拿不下來,這還不算,在隨後向高爾基的進軍過程中,他不僅與德軍統帥部頂著幹,還違抗命令被解除職務。那麼,古德裡安到底在莫斯科戰役中扮演了一個什麼角色呢?
  • 二戰胡貝口袋戰,蘇軍數倍於德軍,朱可夫與曼施坦因的鬥智鬥勇
    二戰胡貝口袋戰也叫卡梅涅茨-波杜爾斯基口袋戰役,是蘇德戰爭1944年3月到4月間的一次重要戰役,由於這場戰役涉及到幾個關鍵因素,蘇軍由朱可夫指揮,德軍由曼施坦因指揮,而蘇軍又有10倍於德軍的優勢兵力,最終卻讓20萬德軍從蘇軍包圍圈中撤退了出去。對這樣的結果,人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向來能掐會算的朱可夫,怎麼在這場戰役中沒有鬥過曼施坦因呢?
  • 二戰霸王行動,巴頓和蒙哥馬利為何要唱雙簧?一將能抵百萬兵
    1943年7月9日,東線蘇軍與德軍展開了庫爾斯克坦克大決戰,美軍認為小規模登陸西歐的條件已經成熟,遂決定發起西西里登陸行動,以進軍義大利迫使義大利退出軸心國。這次行動,盟軍汲取了迪耶普登陸行動的教訓,採取陸海空強大火力優勢以強打弱,但「哈士奇行動」仍然暴露出諸多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