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中,明斯克戰役一共有兩次,第一次是德軍在1941年6月22日閃擊蘇聯,中央集團軍群兩支裝甲大軍包圍蘇軍4個集團軍,並於27日佔領明斯克;第二次是1944年6月29日,蘇軍發動明斯克反擊戰,三個方面軍圍殲德軍第4集團軍,並於7月3日收復明斯克。同樣是進攻戰鬥,但蘇軍在第一次明斯克戰役中卻遭遇了滑鐵盧,原因就是把防禦戰打成了進攻戰鬥。
01德軍閃擊蘇聯,蘇軍有險不守,防守打成了進攻
1941年6月22日德軍閃擊蘇聯以後,西方方面軍主要擔負著防禦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向莫斯科方向突進的任務。但是,方面軍指揮員巴甫洛夫卻疏忽大意,在蘇軍統帥部3號反擊命令還沒下達之前,他已經派出先頭部隊在蘇波邊境的布列斯特要塞和格羅德諾展開進攻。本身這個決定也沒有太大毛病,因為這兩個地方都是蘇軍提前構築的堡壘地區,對阻止德軍進攻是有防禦效果的。但是,巴甫洛夫忽略了兩個問題。
一方面,兵力上的差距。中央集團軍群是德軍進攻蘇聯三路大軍中最強的一支,除了第4、第9兩個集團軍外,還有第2、第3兩支裝甲集團,總兵力56個師、2個旅和1個航空隊,坦克1700輛,各種火炮3000門,以及910架作戰飛機。相比蘇軍,只有第3、第4、第10、第13四個集團軍44個師,雖然有第6、第11兩個機械化軍,但都配置在方面軍二線預備隊,在裝甲打擊力量方面處於劣勢。
另一方面,蘇軍採取的是梯次防禦部署。兵力沿布列斯特要塞、格羅德諾要塞到明斯克要塞以及斯摩稜斯克要塞一線配置,兵力分散,並且空中打擊力量在戰爭開始第一天就遭到德軍突然襲擊,僅西方方面軍就損失了500多架飛機和20多座機場,空中力量基本癱瘓。
戰前5月份,在前線的軍官們曾發現德軍有異常行動,請示巴甫洛夫加強各築壘地區防禦,並配備必要重火器,但都被巴甫洛夫否定。他和史達林的判斷差不多,德軍不可能進犯蘇聯,致使蘇軍錯失了關鍵的準備時間。
從這個層面講,戰爭打響後,巴甫洛夫從明斯克方向抽調大量裝甲部隊到格羅德諾阻擊德軍,致使明斯克兵力空虛,客觀上這是造成明斯克戰役失利的關鍵因素之一。把防禦戰鬥打成了進攻戰鬥,這個失誤巴甫洛夫還是要認的。
02格羅德諾被困,蘇軍倉促撤退,明斯克無險可守
有些人認為,巴甫洛夫命令進攻也沒有錯,因為戰爭爆發當天,史達林和朱可夫聯合籤署了第3號反擊命令,要求蘇軍全線反擊,把德軍攆到邊境線上去。但西方方面軍的局勢並不允許他這麼做。
首先,當巴甫洛夫下達反擊命令時,他自己也找不到部隊在哪裡。戰爭打響,德軍就癱瘓了蘇軍的指揮系統,他只好來到第10集團軍司令部,在這裡仍然聯繫不上其它部隊。等他聯繫上各個集團軍時,所有部隊都處在各自為戰和被德軍分割包圍的境地。這時候,他仍然向第10集團軍下達了進攻命令,客觀上,第3、第10兩個集團軍就是冒著德軍前進的包圍圈主動鑽進去的。
其次,當巴甫洛夫發現兩個集團軍誤入包圍圈後,迅速下達向明斯克撤退命令,但已經晚了。僅一天時間,德軍兩個裝甲集團就拋開被圍的蘇軍兩個集團軍,而直接繞過比亞韋斯託克,直接向明斯克夾擊前進,就這樣,德軍在布列斯特和明斯克一線把蘇軍包圍在三個包圍圈中。一個是布列斯特要塞,一個是格羅德諾築壘地區,一個是明斯克。這才是西方方面軍失利的重要原因。
再次,明斯克無險可守,蘇軍防禦形同虛設。實際上,即使巴甫洛夫撤退到明斯克一線也於事無補。因為此時,德軍已經從進攻格羅德諾和明斯克築壘地區發現了蘇軍的漏洞,那就是蘇軍所謂的築壘中看不中用,不僅堡壘之間形不成交叉火力,而且堡壘的堅固性和配備的重火器在德軍裝甲和空中打擊力量面前沒有任何優勢。在巴甫洛夫向第3第10兩個集團軍下達撤退命令時,德軍的戰鬥機和裝甲炮火已經將明斯克外圍的堡壘摧毀得差不多了。
從這個層面講,蘇軍從一開始就在戰術運用上出現了問題,從6月22日戰爭打響到27日德軍佔領明斯克,中間就5天時間,德軍是目的明確直插明斯克,而蘇軍卻在戰與退中選擇猶豫,時間就在包圍圈中白白流過。
03包圍圈一個比一個大,蘇軍梯次防禦成為擺設
從戰後揭秘的資料看,要不是博克元帥阻止,古德裡安當初的想法是把包圍圈擴大到斯摩稜斯克,因為他從西方方面軍的進攻部署中看到了希望,只是博克元帥怕裝甲突擊縱深太大,步兵跟隨不上,容易陷於蘇軍的包圍。那麼問題來了,古德裡安為什麼敢放心大膽地繞過比亞韋斯託克,而直接在明斯克形成包圍圈呢?這與蘇軍的築壘地區有關。
第一,蘇軍的築壘地區歷史久遠,一戰以後就已構成。熟悉蘇德戰爭歷史的人都知道,蘇聯有個很有名的史達林防線,本來也是為防西部敵人入侵修建的,但在1939年波蘭戰役發生以後,蘇聯邊境向西擴展了500多公裡,蘇軍隨即將築壘地區向西延伸,原史達林防線被拆卸。由於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前,原有防線尚未徹底拆卸完,蘇軍又緊急修補完善,到戰爭爆發,明斯克一線的各個築壘地區有的基本處於半截子工程。可想而知,巴甫洛夫想以這種防禦堡壘,怎麼可能阻擋得了德軍的裝甲進攻呢?
第二,築壘地區梯次防禦對蘇軍的影響。應該說,巴甫洛夫無論是選擇進攻還是防禦,他始終在與德軍作戰,這個是無可厚非的。問題出在他沒有選擇正確的戰略戰術。本身依託梯次築壘地區有一定的優勢,比方說布列斯特要塞的防禦就很成功,如果後來蘇軍有預備隊補上,德軍還要進攻一段時間。原因就是守軍依託堅固工事,使用輕重火器大量消耗了德軍有生力量。但巴甫洛夫想法太簡單了,他將僅有的兩支機械化軍全部派到前線與德軍硬碰硬,蘇軍的老舊坦克哪是德軍坦克的對手,既沒空中支援,又沒有裝甲優勢,僅靠半截子工程堡壘防禦,蘇軍很難堅持下來。
第三,德軍包圍圈還未形成時,蘇軍有一次突圍機會。西方方面軍最終失利,30多萬人被俘,明斯克失利,莫斯科西部門戶洞開。但是在這之前,巴甫洛夫如果在格羅德諾被困時就向統帥部請求增援,明斯克還可能沒那麼快落入敵手。但直到他發現情況不對,眼見撤退到明斯克無望時,才想起求援。德軍已經完全控制了格羅德諾和明斯克,前鋒已經開始向斯摩稜斯克進軍了。
總結:蘇德戰爭第一次明斯克戰役,作為德軍閃擊蘇聯的首次重大勝利,使蘇軍西方方面軍陷於絕境。作為西方方面軍來說,明斯克的失守,一是對築壘地區的防禦和準備不足;二是把防守打成了進攻,完全鑽進了德軍布置的口袋。雖然蘇軍對前線指揮員進行了嚴厲的問責,但也從中汲取了許多經驗教訓。一方面,面對德軍裝甲閃擊戰的優勢,蘇軍應該極力避免與德軍正面交鋒,以減少不必要的傷亡;另一方面,德軍習慣使用鉗形夾擊攻勢,蘇軍只要預留強大的預備隊,就可形成對德軍側翼的牽製作用。這一點,在隨後的各場戰鬥中,蘇軍都得到了很好的運用。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朱可夫:回憶與思考》
精彩推薦:二戰勒熱夫爭奪戰,為何說是一箭雙鵰戰略?雙方出發點都差不多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3個集團軍被圍格羅德諾,古德裡安抄了後路
二戰巴格拉季昂行動,蘇軍的裝甲為何沒有作為主攻?沼澤太多
二戰史達林十次打擊,蘇軍連續進攻,對大縱深理論的延伸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