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針能試毒,這是真的嗎?

2021-02-08 大河網

  銀針能變黑其實是與毒物中的硫或硫化物發生反應

  一些網絡傳言是真的嗎?我們一一幫您求證

  核心提示 |  一把鑰匙能開多把自行車鎖?銀針能試毒?這些網絡傳言是否靠譜?本期,大河報的《生活實驗》欄目,聯手央視財經頻道的大型互動求真節目《是真的嗎》,將一一為您求證。

  □記者 張朝

  傳言一

  一把鑰匙能開多把自行車鎖?

  實驗

  央視節目組先到北京幾家大型連鎖超市的鎖具專櫃進行驗證,而實驗近50把自行車鎖後發現,沒有一把鑰匙能打開其他鎖。隨後,在北京一市場,記者又找到網友所說的十字花型自行車鎖,決定對買來的三把十字花型自行車鎖進行互開實驗。先用綠色自行車鎖的鑰匙分別開啟這三把車鎖,結果輕鬆打開;而用其餘兩把紅色車鎖的鑰匙實驗卻不能打開其他自行車鎖。隨後,記者來到街頭、小區,對自行車棚內的十字花鎖進行隨機開鎖實驗,短短1個小時內,就成功打開30輛自行車中的9輛車鎖。

  北京市豐臺區修理行業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王向明主任說,鎖有互開率,鑰匙牙花決定互開量的多少,牙花多互開率就低,牙花少則互開率高,國家標準互開率是萬分之一左右。非常明顯,記者所實驗的這些車鎖和鑰匙不符合正規自行車鎖的互開率。難道是鎖的內部構造有問題?

  實驗結論

  欄目組對購買的樣品鎖切割檢測後,王向明說,該鎖裡面的彈子數量合乎國家標準,但質量上有點偷工減料,彈子長度基本都很小很短。因彈子的長短決定牙花的數量,這樣一來就減少了牙花的數量,從而增加互開率。由此看,的確是自行車鎖的內部構造有問題,才出現實驗中的近30%的互開率。

  王向明建議,要去正規的商場選購鎖具,選擇六七十元以上的鎖具相對安全;此外,還可根據鎖具的重量來鑑別,越重的鎖具安全性相對越高。市民在選購時可現場做一下互開實驗。

  傳言二

  銀針能試毒嗎?

  實驗

  節目組主持人特邀解放軍307醫院毒檢室孫成文主任,來現場共同完成實驗。實驗選擇三種致命毒物——毒鼠強、鉈鹽、氰化物,孫成文將含銀量99%的三根純銀針分別放進裝有三種毒物的液體瓶子裡。30秒後,逐個取出銀針發現,沒有一根銀針變黑。是否因時間太短毒液與銀針很難發生反應?對此,孫成文給予否定。

  那銀針試毒說法從何而來?孫成文表示,民間流傳的銀針驗毒的這個「毒」指的是一種特定毒物——砒霜。孫成文又將另一枚同樣純度的銀針放入砒霜的水溶液中,並反覆攪動好幾次。30秒後,銀針依然沒有變色。這是為什麼?銀針在什麼情況下會變黑?

  實驗結論

  孫成文解釋,銀針變黑的原理是,銀針遇到硫或硫化物會產生一種硫化銀,古代的砒霜,因生產技術落後,致使砒霜裡會含有硫和硫化物的雜質。其所含的硫與銀接觸,會產生化學反應,使銀針的表面生成一層黑色的「硫化銀」。現代,生產砒霜的技術要進步很多,提煉很純淨,一般不會含有硫和硫化物。通常條件下,銀針不會與砒霜起反應,也不會變黑。古代的銀針試毒,其實是指的是毒物中的硫或硫化物。對此,主持人又將一枚銀針放入裝有融化硫粉的器皿中,幾秒鐘後取出,銀針變黑,看來確實是因硫的作用才使銀針變黑。

  徵集

  ▲

  ▲

  您有疑問嗎?請@大河報

  大河報聯手央視向讀者徵集各類有關民生、健康、科技等方面的網絡傳聞。如果您想求證生活中諸如民生、健康等方面的網絡傳言,請以「生活實驗」為前綴,@大河報或撥打大河報新聞熱線96211。

  生活實驗

相關焦點

  • 影視劇中「銀針試毒」、「滴血認親」的橋段都是真的嗎!
    這段時間就有兩部膾炙人口的宮鬥劇大火特火,一部是《如懿傳》、一部是《延禧攻略》。想必大家看的是如火如荼、心驚肉跳、激動萬分!那曲折的情節、你死我活的場景令觀眾流連忘返、廢寢忘食(小學作文常用詞彙之一)。在每部這類「盪氣迴腸」的古裝劇中都少不了一些情節,比如什麼「銀針試毒」、什麼「滴血認親」之類的場景,看的大家是緊張萬分!那麼這些場景是編劇編出來的橋段?還是真的有事實根據哪?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嘮嘮!
  • 銀針試毒真的靠譜嗎?原來被騙了這麼多年……
    小編是各類宮鬥劇的痴迷愛好者,什麼假孕爭寵、被貶出宮、黑化開掛走上人生巔峰等等,看的真是讓人過癮,同時小編還發現下毒是宮裡每個女人必備的生存技能,所以這銀針試毒的戲碼肯定也是少不了的,相信大家看古裝劇的時候都會發現這一幕:用膳之前,下人都會拿出一根銀針插進食物裡探一探,如果銀針沒有發生顏色變化,那就可以把御膳呈給主子食用;如果插入的銀針變黑了,那就表示食物有劇毒,是萬萬不能食用的。
  • 古代真的是用銀針試毒嗎?有效果嗎?
    在很多古裝電視劇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畫面,宮女會用銀針來判斷飯菜裡是否含毒?那麼問題來了,銀針真的能試出毒藥嗎,又是不是能試出所有的毒。古裝劇其實,學過化學的人都知道,除非所有的毒裡面含的致命物質是同種物質,否則是不可能用一樣東西就能檢測出是否含毒,所以銀針能試出來的應該是同一類毒,也就是古代常見的毒藥——砒霜,學名三氧化二砷
  • 古裝劇中用銀針試毒,這個方法真的靠譜麼?
    咱們在看古裝劇時,總是情不自禁地把古裝劇的情節帶入到生活,比如:麝香會讓女人不孕,紅花會墮胎,銀針能試毒。尤其是銀針試毒,《大宋提刑官》中宋慈正是憑藉這一點 ,為被毒死的人沉冤昭雪。 那麼,銀針真的能試毒嗎?今天,我們好好掰扯掰扯。
  • 電視劇裡銀針試毒真的靠譜麼 但銀離子卻真能除菌
    大型古裝劇《如懿傳》正熱火熱荼的播映中,劇集內容成了觀眾口中茶餘飯後的談論話題,最近身為五阿哥的永琪被害死,又引起了網民的討論熱潮,要知道在古代一位成年王子能長大成人要經歷多少曲折,有英年早逝、有縱慾過度,有被奸臣謀朝篡位……所以為了繼承大統,很多都會採取各種方式方法進行防範,比如我們在古裝劇中經常看到的銀針試毒就是其中之一
  • 銀針試毒?你肯定有被這五大謠言騙到了
    這就是古代的「銀針試毒」,如果插入的銀針變黑了,那就表示食物有劇毒,是萬萬不能食用的。坊間流傳的「銀針試毒」真的可信嗎?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物美價廉的銀飾在生活中比較常見,款式簡約清新、稍帶設計感的銀飾品更受到了女性們的青睞,不過在保養方面、養生功效方面都有關於銀飾的一些傳言,作為生活中女性接觸最多的一種首飾材質,這些謠言真假你知多少?
  • 靠銀針試毒真的就萬無一失嗎?
    我們在看古裝劇時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皇帝在用膳之前會有專門的太監用銀針去試毒。如果食物有毒的銀針不多時就會變黑,而銀針不變色則說明食物是安全的。但實際上,檢測皇帝的膳食安全並不是這麼簡單的一根銀針就能搞定的,所以不要被電視劇裡的銀針所迷惑。
  • 很多古裝劇中,宮女太監會用銀針插入食物中試毒這到底有沒有用?
    首先可以告訴你的是,銀針試毒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因為銀針內含有磷元素,而且有毒物質中含有硫元素。當這兩種元素相遇時,會產生明顯的化學反應,產生出一硫化二銀。該物質會導致銀針發生變色,這也說明銀針能檢測出帶有硫的毒物。而在古代,生產砒霜的技術還不成熟,一般會導致砒霜這種毒物中,殘留硫或者是硫化物的雜質。
  • 傳說中的銀針試毒,試的究竟是什麼毒?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銀針能試毒?銀針試出來的又是什麼毒?銀針試毒電視劇和武俠小說也不全是編造出來的,比如毒這種東西,古人就總結過五種比較好用的毒藥:烏頭、鴆毒、鶴頂紅、見血封喉和斷腸草,雖然聽起來很江湖,但其實這些東西都是真實存在的(除了鴆毒,我真的沒找到這個鴆)。一般來說,用銀針試毒,試的就是鶴頂紅。
  • 銀針變黑真能測出中毒嗎?
    那位老爺爺掃了一眼變黑的銀針後,顫顫巍巍地伸出了枯樹枝似的手指,直直地指向旁邊一個瑟瑟發抖,眼神閃躲的婦人,道:「警察蜀黍,就是她,她是壞銀,抓住她(鬼臉)」(哎,貌似哪裡不對,啊,對了,那個時代沒有警察蜀黍,是捕快蜀黍!嗯嗯!)
  • 古代測毒用的銀針,真的靠譜嗎?
    筆者:三體-小遙在很多影視劇作品中,我們總能看到類似的情節:為了防止有人下毒,在皇上吃飯之前,都會有人專門用銀針進行檢測,一旦銀針發黑,就證明這些飯菜無法食用……而銀針所針對的毒藥,往往是「鶴頂紅」,其實就是人們熟知的砒霜
  • 銀針試毒?滴血認親?盤點那些電視劇裡騙了你很多年的醫學常識
    銀針可以驗毒★銀針試毒至少現代是不靠譜的古代銀針試毒主要適用於砒霜,古代的生產技術落後,砒霜裡含有少量的硫,銀針與硫接觸,表面會生成一層黑色的物質。但是,到了現代,砒霜不再摻有硫和硫化物,所以是不會變色的。有銀針試毒的電視劇、電影可是數都數不過來,《還珠格格》、《武媚娘傳奇》你肯定看過吧!裡面銀針試毒的場景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
  • 《朋友請聽好》:易烊千璽銀針試毒,讀信時落淚!
    易烊千璽銀針試毒,不要太搞笑!在2月19日播出的先導片裡,易烊千璽身著米色塗鴉外套+白色衛衣。試毒都是衛衣惹的禍,易烊千璽的帶子早上喝牛奶晚上吃火鍋,娜姐說他的帶子是銀針,用於試毒的,不得不說,謝娜的腦洞也是夠絕了!謝娜高情商調侃「銀針」,讓四字弟弟放鬆!
  • 電影中常識性錯誤:銀針試毒已過期,清朝用老公稱呼太監
    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會出現管太監叫公公的習慣,但其實這是錯誤的。公公只是對於年紀較大,並且地位最高的尊稱,就好比現在稱呼老爺爺為老公公,需是年老之人,年輕或者資歷不夠的太監,是不會被稱為公公的。而且在明清時期,百姓還會稱呼太監為老公,因為太監是不允許隨意出宮的,能出宮的都是年長的太監,而老公也就是老公公的簡稱。銀針試毒。
  • 古人玩「銀針驗毒」,極大概率造成冤案
    ,經常能看到「銀針驗毒」的情節——如果飲食中被下了毒,銀針會立刻變黑。銀針真的可以用來驗毒嗎?關於「銀針驗毒」的記載古人確實認為銀製品有驗毒功能。唐人所著《外臺秘要》中,對此有明確記載:「取銀匙若箸或釵含之,經宿,色黑即是,不黑者非。」
  • 銀首飾戴久了會變黑,真的是因為身體產生了毒素?
    我們常在古裝劇中看見這樣的劇情,他們為了檢驗食物是否有毒,會拿來一根銀針進行試毒,如果銀針變黑了,就證明有毒。
  • 電視劇裡銀針真的可以驗毒,有什麼依據嗎
    在影視作品中,古代驗毒總是用到銀針,銀針一探如果變黑了,那就說明:有毒! 早在宋代著名法醫學家宋慈的《洗冤集錄》中就有用銀針驗屍的記載,那問題來了,銀針驗毒到底靠譜嗎? 銀針變黑其實是和硫磺(就是硫),會發生反應生成灰黑色硫化銀 。
  • 秦明主播:中毒死的人,骨頭真的會發黑嗎?
    捕快豹子頭慷慨陳詞 圖源:電影《九品芝麻官》劇照這番解說得到了眾人的認同。這也成為戚秦氏冤情得雪的第一個關鍵轉折點。那麼,電影中的這段臺詞有什麼依據嗎?這七類毒物,都有可能致人死亡。那麼,是不是所有的毒物,都會讓屍體的骨頭變黑呢?其實,不同類型的毒物作用於人體後,在人體上能檢測出的位置也有所不同,法醫一般會在屍體的幾個重要位置分別取材、化驗和記錄,從而推斷出所中毒物的種類。而中毒後,能從人體骨骼上提取到中毒證據的,主要有砷、鉛、鐳或者其他放射性物質。
  • 中毒死的人,骨頭真的會發黑嗎?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很喜歡星爺的電影,喜歡他無釐頭搞笑的風格,似乎生活中任何一件小事,都能被星爺挖掘出無限的樂趣。然而,雖說是無釐頭,但其實星爺的電影中,有很多的細節,還是很耐人尋味的,比如下面這段:這個小片段,相信大家都會記得,那麼大家是否想過,在古代真的是靠檢驗屍骨是否發黑而判斷死者是否為中毒而死的嗎?這樣的方法真的可行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些問題吧。在《洗冤集錄·服毒》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生前中毒,而遍身作青黑,多日,皮肉尚有,亦作黑色。
  • 白毫銀針有巧克力味?常遇「白茶」不淑,多半是掉進了這3個誤區
    花了白毫銀針的價格,實則買回的是白牡丹,虧大了。《3》誤解二:白毫銀針滋味淡曾有不下幾十位茶友和自己說過,「白毫銀針的味道太淡了,不理解為什麼能賣得這麼貴。」但這股「鮮爽」,並不是人人都能感受到的,需要多喝,多品,才能慢慢感悟出來。若是你問,鮮爽感是什麼?那還真的挺難描述的,如果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又太神乎其神。只能說,要依靠一定的喝茶經驗和閱歷,才能喝懂白毫銀針的鮮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