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針能變黑其實是與毒物中的硫或硫化物發生反應
一些網絡傳言是真的嗎?我們一一幫您求證
核心提示 | 一把鑰匙能開多把自行車鎖?銀針能試毒?這些網絡傳言是否靠譜?本期,大河報的《生活實驗》欄目,聯手央視財經頻道的大型互動求真節目《是真的嗎》,將一一為您求證。
□記者 張朝
傳言一
一把鑰匙能開多把自行車鎖?
實驗
央視節目組先到北京幾家大型連鎖超市的鎖具專櫃進行驗證,而實驗近50把自行車鎖後發現,沒有一把鑰匙能打開其他鎖。隨後,在北京一市場,記者又找到網友所說的十字花型自行車鎖,決定對買來的三把十字花型自行車鎖進行互開實驗。先用綠色自行車鎖的鑰匙分別開啟這三把車鎖,結果輕鬆打開;而用其餘兩把紅色車鎖的鑰匙實驗卻不能打開其他自行車鎖。隨後,記者來到街頭、小區,對自行車棚內的十字花鎖進行隨機開鎖實驗,短短1個小時內,就成功打開30輛自行車中的9輛車鎖。
北京市豐臺區修理行業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王向明主任說,鎖有互開率,鑰匙牙花決定互開量的多少,牙花多互開率就低,牙花少則互開率高,國家標準互開率是萬分之一左右。非常明顯,記者所實驗的這些車鎖和鑰匙不符合正規自行車鎖的互開率。難道是鎖的內部構造有問題?
實驗結論
欄目組對購買的樣品鎖切割檢測後,王向明說,該鎖裡面的彈子數量合乎國家標準,但質量上有點偷工減料,彈子長度基本都很小很短。因彈子的長短決定牙花的數量,這樣一來就減少了牙花的數量,從而增加互開率。由此看,的確是自行車鎖的內部構造有問題,才出現實驗中的近30%的互開率。
王向明建議,要去正規的商場選購鎖具,選擇六七十元以上的鎖具相對安全;此外,還可根據鎖具的重量來鑑別,越重的鎖具安全性相對越高。市民在選購時可現場做一下互開實驗。
傳言二
銀針能試毒嗎?
實驗
節目組主持人特邀解放軍307醫院毒檢室孫成文主任,來現場共同完成實驗。實驗選擇三種致命毒物——毒鼠強、鉈鹽、氰化物,孫成文將含銀量99%的三根純銀針分別放進裝有三種毒物的液體瓶子裡。30秒後,逐個取出銀針發現,沒有一根銀針變黑。是否因時間太短毒液與銀針很難發生反應?對此,孫成文給予否定。
那銀針試毒說法從何而來?孫成文表示,民間流傳的銀針驗毒的這個「毒」指的是一種特定毒物——砒霜。孫成文又將另一枚同樣純度的銀針放入砒霜的水溶液中,並反覆攪動好幾次。30秒後,銀針依然沒有變色。這是為什麼?銀針在什麼情況下會變黑?
實驗結論
孫成文解釋,銀針變黑的原理是,銀針遇到硫或硫化物會產生一種硫化銀,古代的砒霜,因生產技術落後,致使砒霜裡會含有硫和硫化物的雜質。其所含的硫與銀接觸,會產生化學反應,使銀針的表面生成一層黑色的「硫化銀」。現代,生產砒霜的技術要進步很多,提煉很純淨,一般不會含有硫和硫化物。通常條件下,銀針不會與砒霜起反應,也不會變黑。古代的銀針試毒,其實是指的是毒物中的硫或硫化物。對此,主持人又將一枚銀針放入裝有融化硫粉的器皿中,幾秒鐘後取出,銀針變黑,看來確實是因硫的作用才使銀針變黑。
徵集
▲
▲
您有疑問嗎?請@大河報
大河報聯手央視向讀者徵集各類有關民生、健康、科技等方面的網絡傳聞。如果您想求證生活中諸如民生、健康等方面的網絡傳言,請以「生活實驗」為前綴,@大河報或撥打大河報新聞熱線96211。
生活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