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00後和90後群體中,大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他們的父輩和祖輩的名字總能找到相似的規律,只要一聽到名字,不管年齡相差多大,就知道它是什麼輩分,只要他們名字中的第二個字是一樣的,就是一個輩分。但是這條法則並不適用於自己和他們的兄弟姐妹,原因何在?這是因為現在很少人用「字輩」來命名。
字輩實際上屬於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禮」制,中國人講究「飲而思源」以傳世,所以做字輩排列就是為了讓後人了解自己的家族和祖先。誠然,我們應該告誡後人「尊長」。字輩文化,在中國已有千年歷史。而且最正式的字輩譜寫始於唐朝,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在主持將韓氏字輩譜寫完成後,逐漸盛行並流行開來。
詞譜,最初是用「詩體」,或稱「類詩」。由於字輩譜寫講究「對稱性」而不講究「韻律性」,所以只能稱為類詩。
老一代的人就不那麼傳統了,老一代的人總是教育孩子要懂規矩重禮俗,但越是這樣,接受了社會上五花八門的新觀念的年輕人就越是反對,其中就包括取名字。當然姓也是不可隨意改變的,如果姓的時代也是嚴格固定的話,那麼就很難按自己的意願取出最好的姓。所以,許多年輕人對於傳統觀念並不嚴格,寧可放棄用傳統自由來命名。
由于姓氏文化的影響,過去的家族之間都十分重視自己的家風,因為家族之間往往會有重要的利益關係,特別是貴族和富商家庭。
但現在,不管是官場還是商場,家族聯姻往往仍是一塊絆腳石。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許多人來到大城市便安頓下來,並離開了家庭。所以孩子們的名字也自然不再以傳統的字輩命名了。
現代人們不再把老一代按字輩命名,其實本身就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歸根結底,古代封建社會的許多民間文化,與現在思想開放的社會有很大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喜歡以字輩命名的人可以繼續以字輩命名,不喜歡的人也可以自由選擇,不必在任何事情上都要遵循傳統。你覺得這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