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上一輩人都是按輩分取的名字,一般弟兄幾個的名字都只有最後一個字不同,這不僅是傳統文化的遺存,也是家族傳承的一種外在表現。
但遺憾的是,現在已經很少有人這樣做了,即便是步入中年的80後和90後,他們也大多沒有按輩分取的號名。甚至有些年輕人都不知道,原來我們的祖輩們是怎麼取名的。今天我們就來分析分析這背後的原因。
中國什麼地方還有家族觀念?答案有兩個,一個是極富裕的家族,他們因為掌握著巨大的財富,親戚也都混得不賴,或者沾了光宗耀祖之輩的光,因此他們更加注重家族傳承,自然在取名這方面還堅持傳統的做法,這也是他們彰顯家族榮耀的一種方式。
另一種就是極度封閉窮困的地方,這些地方由於經濟欠發達,思想也就比較守舊,不光是取名這事兒,在生活很多方面他們都延續著老一輩的傳統。這其中自然是有好的,也有迂腐守舊的,這是他們的選擇,我們無權過問。
輩分是以往我們家族內尊卑有序的標誌,可以說正是有輩分這個工具的約束,才使得家族這個小社會能夠井然有序。而現在,不是誰的鬍鬚留得長就說話好使,而是什麼都要看錢的臉色,這樣一來,沒錢的長輩沒了指指點點的底氣,而兜裡揣著大把票子的晚輩也不再願意彎下他們的腰。正所謂有錢就是大爺,有些人有錢了就想著當你的爺,你又哪裡來的勇氣還按輩分當他爺呢?
從前兩個人結婚,大多是來自附近不遠的村子,因此這種代代相傳的秩序一般都限制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範圍內。而現在社會流動性大,村裡的新媳婦也許來自天南海北,更何況人們也不再世代固定居住在一處。
其次結婚年齡也被拉得很長,有的18歲就結婚,而有的三十多才結婚,這樣一來,輩分就亂了套了,已經當孩子他爸的人管一個剛出去的孩子叫叔的例子屢見不鮮。所以,在這樣的家族內,輩分的存在就顯得不太方便和合理了。
按輩分取名的傳統由來已久,古時候一般只有男子有姓名,所以我們常見的十六字或二十字的輩分專用字都比較適合男性,而如果把這些字硬用來給女孩子取名,就難免給取名造成困難。
現在大多數地方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小時候給孩子按輩分取一個名字,作為號名在家族內上族譜或其他祭祀活動時使用,然後再另外取一個符合自己想法的名字,作為自己學習、工作等主要社會活動的標籤。你是不是也有兩個名字呢?你還記得你的小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