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是漢民族中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從西晉永嘉之亂,部分漢人因戰亂南遷渡江,至唐朝末年以及南宋末年中原大亂導致更大規模的漢人南遷至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甚至更遠至東南亞,美洲,歐洲。但是不管到哪裡,客家先輩都有著很強的家族使命感,歸屬感,例如:李氏入閩始祖李珠(李木德,李火德之父)曾寫下:「繼先續後,根枝一處,綿延世澤,舉世流芳」十六字箴言交付諸子以作紀念。
客家人的家族觀念比任何其他民系都要強,不僅是因為本身客家祖先傳承著中原傳統儒學文化,更是因為中原戰亂,客家先民南遷避亂與南方不同民系,部落相互雜居聚居的現實需要,在古代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家族團體,是很難有立足之地的 。因此不管哪個姓氏,追根溯源到得姓始祖都可以追溯到炎黃時期,在某種程度上說,除了考古發掘和歷代官方史書,家譜是唯一可以探尋過去歷史的資料。
俗話說「最親親不過三代」「出五服不為親」,那客家人是如何構築強大的姓氏大家族?很多人不用猜也知道了,那就是「家族字輩」,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堂號,字輩排行,這條紐帶聯繫著整個姓氏大家族。例如;上杭院前李氏善緣公房字輩:一原貽代久,人和兆吉祥!近幾年,各地姓氏祖籍地都會舉辦大型姓氏聯誼會或者祭祖活動以加強宗親之間的聯繫和溝通,比如上杭李氏大宗祠火德公春分祭祖大典,上杭張化孫清明祭祖大典等等。但經過近幾十年的社會經濟高速發展,聯繫宗族觀念的紐帶卻無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繼承危機。
對於70後、80後、90後我們自己本身,絕大部分還是遵循了家族字輩取名,例如:李國慶,李國民等等,名字樸素但卻意義深刻。但是現在00後,10後很多父母取名已經徹底放棄了族譜字輩取名,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取名,要麼和明星名字一樣,要麼和電視劇電影某主角名字一樣,然後就出現了很多同名的人。比如:徐坤,小明等等。雖然名字可能好聽,簡單好寫但總欠缺了文化傳承的精髓。
現在為啥不時興了?想必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族譜字輩中有很多生僻字,取名有難度。現在的小孩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取名字當然不能馬虎亂取名,需要簡單明了,好記好寫,關鍵普通話和方言都能說得出來。說到這裡,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名字的方言諧音被別人取過外號,然後就一直伴隨著自己,你說苦惱不苦惱!
二、從古至今,每個姓氏都處於遷徙的動態之中,而且到了一定階段,即使是親兄弟也需要分戶分房,字輩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特別是遷徙他方的,後世字輩也會有變化,所以本身字輩傳承就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容易存在缺失,斷檔。只有那些已經定居某地不再外遷的姓氏方能保存的較好,以上杭縣太拔鎮院田村為例,從元延佑三年即公元1316年李氏開基至今,已有七百餘年,李氏族譜,字輩,以及建築均保存較好。對於一些本村早期外遷江西,廣東,貴州,浙江等地李氏梓叔回鄉尋根問祖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為了生計,家族親戚聚少離多,宗族觀念漸漸淡化。以前社會經濟不發達,主要是小農經濟,農民之間需要抱團取暖獲得生活所需的物質,客觀上加強了家族之間的聯繫,而家族字輩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大家親疏遠近的紐帶聯繫。現在不一樣,大家都追求物質發展,加上城市化高速發展,農耕社會瓦解,家族成員的聚少離多成了現實。加之現在大部分人都有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思想觀念開放,追求自由,對於傳統文化嗤之以鼻。
以本人觀點,如果家裡有家譜字輩傳承,不管從哪個方面看,都是有必要的繼承和發揚,哪怕是退一萬步,也可以取兩個名字,容易記好寫的上戶口用,另取一個字輩的小名,兩全其美不是嗎。如果是你,你會給你的孩子按照家譜取名嗎?歡迎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