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取名,為什麼用輩分的越來越少了?

2021-03-03 周易智慧人生

說起我們中國人起名,就不得不提其中的輩分。

中國人排資論輩由來已久,「輩分」又為「輩份」,清末小說《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五回就寫道:「你父親叫我大叔,你是他的兒子,怎麼也叫我大叔,只怕輩分有點不對吧?」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亦很常見,按輩分,很多年齡大的人卻得稱呼年齡小的人為叔叔或姑姑,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其輩分大。

所以,在講究社會公平的今天,有些人排斥輩分。

在傳統宗族文化中,人名被賦予獨特意義。為了同宗族之間更好的傳承和區分世系次第,古人取名不僅講究意義,更重內涵,尊卑有序長幼有別,還得避免用到祖先的名字,由此字輩也就應運而生。

本編輯作為一名80後,劉姓,家族字輩目前在用的為:「德建方樹基誠存斯延齡若克傳宗志丕振乃家聲」。本人乃是「聲」字輩,算是家族中最小的一輩了。對於我們上世紀90年代前生的人來說,相信大家都一樣,名字中還是會加輩分的,90後出生的人大多都不會再用輩分了,有些甚至家族輩分不再往下續了。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受字輩觀念的束縛,對於名字便沒了那麼多講究,只求朗朗上口就好,所以類似婷婷、靜靜、強強這樣通俗簡單的名字越來越多見。

起名字,之所以會出現從古時的鄭重其事,到如今只求隨性上口的變化,這與我們整體文化氛圍有著必然聯繫。也正是因為這樣,現在重名的人也越來越多。

其實,家譜的傳承要比追求名字自主權的意義大,現在你取名再好,保不齊十年後就爛大街,或者變成一些特殊意義的字眼,比如現在的「子」、「涵」、「萱」等字,子涵、子軒、欣怡滿大街跑,像這樣爛大街的名字以後聽著還會像當初那樣好聽麼?

其實,古人當初制定行輩字派,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重名。

中國古人起名,除姓名外常有字、號等(這個問題我們以後再討論),後演變為以「姓+族輩+名」為主的家族式起名方式。

大明太祖朱元璋是個十足的暴君,翻臉不認人,但不得不承認,他的確是中國古代最有能力的皇帝之一。

朱元璋因為在家排名老八,所以他原本叫朱重八,但為什麼改名朱元璋了呢?其實他是個很有理想有個性的人,他認為朱重八這名字不好聽,俗!於是改成朱元璋。這名字有深意,意為誅滅元廷。後來朱元璋不負眾望,果然趕走了蒙古人。

當上皇帝後,朱元璋覺得世世代代都該有個好名字,於是發明了影響幾百年的取名方法。他規定後代名取兩個字,第一個字是輩分,第二個字可以較為隨意。如果把姓放在前面的話,相當於中間那個字是輩分,這樣以後大家的輩分就有規律可循了。

朱元璋特意為後人列舉一列輩字:

「允文遵祖訓,飲武大君勝……」

朱允炆就是「允」字輩的,可惜他那強勢的叔叔篡了位。

朱棣也為後代列舉出一列輩字:

「高瞻祁見,厚載翊常由……」

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等人就是按這列輩字起名字的。

這樣做顯然是有好處的,大家的名字有區別了,兒子不可能與爹同名,幾代後的某個孫子不會與爺爺或者爺爺的爺爺重名。後人一提起名字就知道這個人是哪一代的。這種方法一直影響至今,可見朱元璋的這套發明影響深遠,堪稱「第五大發明」!

那麼具體的,古人是如何給自己家族取輩分的呢?

輩分,作為族譜上的約定俗成,有史以來不可輕改。在這種宗族觀念下,一般排輩分主要體現在男丁中,女子不入宗譜,所以女子起名可以不講究字輩。

歸結起來大致有五種:

第一種:輩分可以看作是家訓,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人撰寫,用來勉勵後輩德行,比如使用:忠、孝、禮、義、信、仁等。從字面也能看出是希望家族後世能夠言行一致,行君子之道。一般古代官宦世家鍾意用這種取輩分方式。

第二種:往往是對家族萬事昌隆,傳承不衰的一種希望,這種取輩分的方式非常普遍,畢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究家族香火旺盛,用現代話來說就是人多力量大。這類輩分比如會用:永、傳、昌、盛、興、延、繼、承等。祖上是書香門第的大多會採用此種輩分。

第三種:輩分取法多使用一些代表美好長壽、吉祥富貴方面的含義。比如:福、祿、壽、吉、祥、慶、賢等。在很多情況下,祖輩經商的家族大多會採用這種取輩分方式。

第四種:用的也比較多的是一些感恩先祖和歌頌皇恩浩蕩的字。比如:澤、祖、顯、榮、恩、錫、啟、先等。這種取法大多是祖上對國家有功被封賞,或是對本朝有重大貢獻的家族。

第五種:是很多文人墨客愛用的輩分,希望子孫後代能夠飽讀詩書,才華橫溢。有的會寫成對聯或詩詞,又或者吉祥的話。比如湖北《汪氏宗譜》的輩分就是用:「正大光明,成先於後,世澤延長,齊家有猷。」

輩分至今已經用了上千年了,之所以能在中國紮根,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中國人的祖先崇拜文化。中國人自古不信神,不信鬼,只信老祖宗。一定程度上,這才是中華文明能夠成為唯一傳承至今的原因。

但隨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量如「建國」、「建設」等包含政治意味新名字的出現,中國人開始一改傳統家族輩分式起名法。

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代新人開始選擇簡單而意深的兩字姓名,如韓雨、呂天等。

90年代至今,姓名越發彰顯個性,不少家庭在給孩子取名時,還動用了父母雙方的姓氏,有的則融入更多現代元素,甚至略顯西化,如取雙姓+貝克漢姆的,還有叫楊二車娜姆的(我國最長姓名可取6字)。

這導致的結果是,按家族輩分起名法越來越少有人採用,重名也就越來越多。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家族聚居的方式打散,家族成員散布於各地。現代人誰還記得自己家譜上的先輩?親兄弟姐妹他們的第三代之間也和陌路人差不多了。碰上有家庭糾紛的還不如陌路人。血緣依舊,親情不再。

其實,傳承家譜字輩傳統,除了能避免重名外,更重要的還是家族親情的維繫。

就像現在生二胎一樣,為什麼有些人要二胎,生二胎三胎不是因為有錢,也不是因為一定要男孩或女孩,而是,在這個充滿競爭、人情冷漠、充滿功利的年代,父母最重要的不是給孩子留下銀子和房子,而是給他留下一個親人,在奔流不息的漫長光陰中,有兄弟姐妹的真情相互慰籍和溫暖,現實中所有殘酷冷漠也都無足輕重。

同樣,一個帶著字輩的名字,就是一個親情的符號,能讓散居各地的親人彼此牽掛,時刻感受到親情的存在。所以,大膽給自己的孩子起個帶字輩的名字吧!

相關焦點

  • 曾紅極一時的「輩分取名」,為何現在不流行了?原因很現實
    而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是有著按輩分取名的傳統,大家應該都有所了解。尤其是在老一輩那裡,對輩分極為看重,相應的,名字的意義及美觀的重要性就要往後放。 你知道「輩分取名」嗎? 咋一聽「輩分取名」,可能很多人都不太懂什麼意思,但換一種說法估計就明白了。
  • 關於輩分取字取名,敬亭後裔曹璟如
    文:曹璟如這個景字輩和原來的輩分已經沒有關係了!現在都是隨意性的取名。過去一個家族裡的輩分和字輩都是十分嚴格而又非常莊重的事。少不了燒香叩拜,然後,從一個事先準備好的字庫盒子裡,讓長輩(族長)摸出一組四個字的排輩來!當然這個字庫盒子裡肯定不會有已經知道的祖輩上中間或已經取過(用過)的字的。當然這些字的排列,也不可以是一眼看上去就是平輩的字。比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謙、讓等等此類同時出現的字。
  • 古人喜歡「按輩分取名」,為何現代人卻不願意了呢?原因很現實
    眾所周知,在一個大家族中,除了招來的僕人、婢女外,所有人都具有一定的血緣關係,這些少則幾十,多則數百,單從長相上來看,實在很難分清親疏遠近,甚至是年齡差距。其實一開始,字輩的規矩僅在皇室內部流傳,正所謂「修身齊家,安民治國」,作為統治階級,必須先保證權力的合理分配。
  • 為什麼古人名字這麼好聽,現代人起名越來越難聽?今天可算明白了
    在中國文化當中,一個人的名字對這個人的一生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在歷史上,就算是比較窮的人家,在有了孩子的時候,也願意花錢找先生給孩子娶個名字,也有不少落第書生以給別人取名為生的的。古人取名其實也會走不同的路子,有的顯得很有詩意,有的顯得非常的穩重,有的很有江湖氣息,有的極具功名意味,不過這其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很有內涵。在戰國時期,有這麼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高漸離,這個名字就很有詩意,也很有江湖氣息,歷史上的高漸離的事跡也給人這麼一種感覺。
  • 為什麼現代人對婚姻的忠誠度越來越低?
    對現代人心心念念最為看重的愛情,它提出的條件是:不休妻,可納妾。而現代婚姻,能夠互相選擇離開,為什麼忠誠度越來也低了呢?心路情感給大家幾個觀點。為了結婚而結婚的人增多 現代社會單身的人也不少,很多人單身到了一定年紀就會有很大的壓力,不管是自己面對同儕壓力,身邊的朋友都結婚有孩子了,自己卻連對象都沒有會慌張,還是來自家人的壓力,一到過年就開始催婚,於是有些人遇到還不錯的就湊合談談,條件各方面還不錯也就結婚了,感情基礎不是那麼的紮實,對於婚姻也沒有了解,所以當走進婚姻後,會發現婚姻和你想的越來越不一樣
  • 老一輩的人都用「輩分」取名,現在為何卻很少見了?原因很真實
    今天,00後和90後群體中,大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他們的父輩和祖輩的名字總能找到相似的規律,只要一聽到名字,不管年齡相差多大,就知道它是什麼輩分,只要他們名字中的第二個字是一樣的,就是一個輩分。但是這條法則並不適用於自己和他們的兄弟姐妹,原因何在?
  • 德雲社的輩分為什麼這麼奇怪?
    很多相聲搭檔都是平輩演員,比如郭德綱和于謙,侯寶林和郭全寶,但也有一些是不同輩分,比如姜昆和李文華。那麼嶽雲鵬和孫越是平輩嗎?並不是。不過,兩個人也經常在提上說哥兒倆,這是為什麼呢直到後來開竅,加上孫越老成持重的捧哏功夫,嶽雲鵬逐漸找到自己賤萌的表演風格,加上《五環之歌》這樣的歪唱歌曲流行起來,嶽雲鵬越來越受到觀眾的喜愛,非常有觀眾緣兒。
  • 為什麼現在用五筆的人越來越少,用拼音輸入法的人越來越多!
    隨著電子設備的普及和應用,很多工作崗位都需要電腦,平時大家也是離不開手機,平時生活中我們能夠看到不同的人會選擇不同的輸入法,這和個人習慣有關,其中就有人用五筆,也有人用拼音,但是現在用五筆的人越來越少, 用拼音的人越來越多,為什麼呢?
  • 以前的名字那麼美,中國人的名字為什麼越來越難聽了?
    沒少查字典、翻家譜,草稿紙是不是都寫了寫了好幾頁?但是,最後似乎總是不滿意。@斯芬:這種變化出在一個「亂」字上:「外公家世代讀書,家裡輩分都有對應字的。外公那邊叫「開功明義」,外公叫開賢(同輩開哲開遠之類的);舅舅叫功國(功勳,功程);同輩明鋒,明宇,明燁;小輩開始說是義字輩,其實都亂起了[拜拜],實在可惜。」為什麼會出現不再講究,毫無章法地亂取名字呢?
  • 閩姐姐知心欄目⑨丨為什麼現代人越來越不想要小孩?
    閩姐姐知心欄目⑨丨為什麼現代人越來越不想要小孩?雖然生育率下降看上去不是一個好事情,但也應該看到與之有關的兒童死亡率逐年降低、教育質量越來越高、女性為社會創造的價值越來越大等等。現在政府已經為生育孩子的家庭提供了很多福利,比如免費體檢項目、產假、生育補貼和哺乳假等等,降低了家庭養育孩子的成本。相信我們的社會政策會越來越好。
  • 給孩子取名,別再用「涵」「梓」「浩」了,以免重名率高讓人尷尬
    然而可怕的不是重名,而是大家都以相似的字作為取名的時尚。比如:近年來流行的「涵」、「梓」、「浩」、「豪」、「軒」等等,就成為了一股取名的風尚。三、結合父母現代人的觀念較過去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女性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孩子跟媽媽姓也不是稀罕事。當然,有些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為了孩子跟誰姓也會爭吵。
  • LPL最新輩分表出爐,UZI成「永遠滴神」,和他同輩分的僅有一人
    給職業選手論資排輩,一向是LPL觀眾的傳統藝能,在看比賽的時候,我們常常看見彈幕將某選手稱作X帝、X皇、X男,其實這種就是在用輩分來稱呼職業選手。 但是隨著LPL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職業選手加入,以前的輩分已經不夠用了,所以最近,就有一位資深電競老哥整理出了一份新的輩分表,這裡面涵蓋了大量的明星選手,和近兩年的電競梗。
  • 為什麼越來越少人用蘋果手機?真相其實很簡單
    蘋果手機也曾一度成了「高逼格」的代名字,用iPhone似乎顯得高人一等,似乎更有面子。然而沒過幾年,中國人似乎就開始拋棄iPhone手機了,如今看各大市場調研機構的榜單,如今iPhone手機的銷量都已經被國產的華為手機、小米手機、OPPO和vivo等甩下,只能屈居第5。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越來越少人用蘋果手機?國產手機真變好用了?
  • 唐藝昕女兒小名曝光,明星給孩子取名千奇百怪,網友:笑得肚子疼
    唐藝昕女兒小名曝光,明星給孩子取名千奇百怪,網友:笑得肚子疼去年5月8日,娛樂圈模範夫妻唐藝昕張若昀夫婦喜得小公主。消息一曝光,就收穫無數網友的祝福!也有不少網友開玩笑地說,希望小公主長得像媽媽一點。在唐藝昕出院時,張若昀得意地在醫院門口給記者和醫護人員發紅包,感謝大家的祝願。
  • 為什麼現代人會感覺年味淡了?
    現在我經常看見有人抱怨說,過年的氣氛、年味方面越來越淡,感覺真的是沒意思,倒是想起來小時候感覺年味十足。另一方面,我更納悶的是在城市年收入一萬的老人,連好菜都不敢多吃,日子過得毫無保障,還得被宗教無情的收割5千人民幣,他為什麼感覺幸福?
  • 為什麼國產鬼片越來越少了?
    影視恐怖片,鬼片,為什麼會越來越少了?博得了大多數人的喜愛,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看,就像我們村的一些老爺爺老奶奶,說起英哥的殭屍電影,都能隨口說出幾部來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鬼片在這個時代是越來越少
  • 明朝皇帝世系表(傳承、輩分、頭像、追尊)及其特徵
    明朝皇帝世系的最大特徵就是——輩分名字規整分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精力旺盛,兼有「強迫症」的皇帝,他在位時就「規劃」好了大明朝之後幾百年的政治走向。表現在皇位繼承上,就是為子孫定好輩分、姓名,比如,在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訓》中規定,「太子家」輩分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燕王家」是「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直到第20輩。而取名按照「五行相生」的原則,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此循環往復,而且取名多用生僻字,以方便避諱。
  • 為什麼豪門給孩子取名都不「大」?拋開迷信,看看科學的解釋
    01為什麼豪門給孩子取名都不「大」?尤其是豪門很多時候給孩子取名都不「大」,很多人認為這是以前古時候遺留下來的陳年習俗。畢竟以前是皇權至上的社會,所以比起平民百姓豪門世家對於取名是更為重視並且還更為謹慎的。
  • 在相聲界中 「輩分最高」的相聲演員是什麼輩分!
    在相聲界中,「輩分最高」的相聲演員是什麼輩分! 相聲是中國比較特殊的一種藝術形式。 和京劇黃梅戲差不多,相聲其實是只有中國才特有的一種文化。而且相聲這種比較特殊的藝術,還特別講究師傅帶徒弟。基本上進了這個行業的人都有自己的輩分。並且得嚴格按照這個輩分一輩一輩地往下傳。
  • 取名的神奇「分水嶺」:為什麼東晉之後兩個字的名字漸漸變多了?
    兩漢以來避諱制度越來越嚴格,不僅帝王名諱有專門的用字,比如高祖劉邦「諱邦之字曰國」,武帝劉徹「諱徹之字曰通」,而且避諱的範圍也逐漸擴大,包括了皇族和外戚之諱。這導致需要迴避和更改的文字越來越多,漢律中又有觸犯諱法的規定,引發了實際生活的種種混亂。漢宣帝曾經因此下詔:「聞古天子之名,難知而易諱也。今百姓多上書觸諱以犯罪者,朕甚憐之」,下令免除百姓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