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世系表(傳承、輩分、頭像、追尊)及其特徵

2020-12-21 花間漫聊

(手機請橫屏觀看,可點擊放大)

明朝皇帝世系大致上比較平穩,波折出現在三處:

第一,眾所周知,太祖四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以藩王入主帝位,藩王以武力反抗中央還取得勝利的,在五代十國之後屬於首例,也僅此一例。從此大明皇位世系,由「太子家」轉到「燕王家」,是明朝歷史上第一次以小宗代替大宗

第二次,明武宗無子嗣,大臣選中其堂弟世宗繼位,世宗為了給自己親父興獻王爭取「皇帝」的名分,與大臣發生「大禮議」之爭,最終獲得勝利。這是明朝第二次以小宗代替大宗

第三次其實比較牽強,發生在崇禎煤山自縊、明朝滅亡後的南明小朝廷。其實,南明無法複製南宋半壁割據,根本原因在於明朝宗室眾多,為了皇位自相殘殺,才讓滿清鑽了空子。而南宋在「靖康之難」後,太宗一脈幾乎被一網打盡,僅剩康王趙構一棵獨苗,擁有繼位的「正統性」,這樣有利於凝聚力量,一致對外。

明朝皇帝世系的最大特徵就是——輩分名字規整分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精力旺盛,兼有「強迫症」的皇帝,他在位時就「規劃」好了大明朝之後幾百年的政治走向。表現在皇位繼承上,就是為子孫定好輩分、姓名,比如,在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訓》中規定,「太子家」輩分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燕王家」是「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直到第20輩。

而取名按照「五行相生」的原則,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此循環往復,而且取名多用生僻字,以方便避諱。因此,網上有段子說,我們能夠從明朝皇帝和宗室的名字中找到一張元素周期表。

明朝皇帝世系還有一大特點,就是皇帝普遍壽命不長。僅有太祖70歲,僅有成祖60歲,其餘大多都在30-40歲之間。其中兩個在位超過40年的皇帝(世宗、神宗)也未超過60歲。

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規定皇帝「不改元」,即正常情況下不改年號,因此明清兩代皇帝可以用年號來稱呼,故表中註明了皇帝年號。

相關焦點

  • 明朝皇帝取名規則是什麼?如何一眼看出誰是朱元璋的子孫?
    近日,古裝電視劇《大明風華》熱播讓許多觀眾對明朝歷史人物產生了濃厚興趣。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這幾位明朝皇帝也因此躥上了熱搜。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幾位皇帝的名字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每個人的名字都大有講究,今天夜讀史書就來和大家聊聊明朝皇帝取名的那些事。古時候的世家大族在給子孫取名的時候往往要講究字輩。
  • 大明王朝世系圖(附南明)
    大明王朝世系圖公元1388藍玉率大軍又一次進行北伐,這次朱元璋旨在消滅北元殘餘勢力,藍玉率大軍攻直捕魚兒海地區俘獲元廷八萬餘人,元朝皇帝逃走勢力日衰,後來元朝皇帝又被殺害,大元朝滅亡。後期蒙古分裂為韃靼和瓦剌。
  • 明朝有幾個皇帝?分別是?登基時的年齡?在位多少年?
    如果包括追尊,及南明的皇帝,明朝剛好有30位皇帝。追尊(死後被追封皇帝的):1.明德祖朱百六,明太祖朱元璋追尊。2.明懿祖朱四九,明太祖朱元璋追尊。3.明熙祖朱初一,明太祖朱元璋追尊。4.明仁祖朱世珍,明太祖朱元璋追尊。5.明興宗朱標,明惠宗朱標追尊。6.明睿宗朱祐杬,明世宗朱厚熜追尊。7.悼皇帝朱慈烺,監國魯王朱以海追尊。8.明恭宗朱常洵,明昭宗朱由榔追尊。
  • 明朝除了十六帝,還有兩位沒當過皇帝的皇帝
    人盡皆知的大明十六帝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封建王朝,也是最後一個漢族封建王朝。眾所周知,從朱元璋建立大明到崇禎帝煤山上吊自盡,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這就是所謂的大明十六帝。
  • 明朝三個地位非常尷尬的皇帝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朝代,在明朝276年歷史當中,出現了很多奇聞異事,其中就有三個地位非常特殊的皇帝。直到南明時期,1645年才追認朱允炆為「讓皇帝」,到了乾隆年間,乾隆的追諡朱允炆為恭閔惠皇帝,因年號建文,通常稱建文帝,這時候已經是1736年了,明朝滅亡差不多一百年了。
  • 朱元璋後代按元素周期表起名,但周期表清朝時才發明,誰抄襲誰?
    不過,有細心的同學可能會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化學元素周期表中的許多元素名稱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後代名字相同。如果說,朱元璋的後代是按元素周期表起名,但是周期表是清朝時才發明的,那麼這究竟是誰抄襲誰呢?說起來,在化學元素周期表傳入我國的過程中,確實發生過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 世宗皇帝:世系轉移,多為王朝轉折之人
    我在上一篇文章《太宗皇帝:為何大多得位不正》中講述過幾位太宗皇帝的事跡,太宗皇帝大多是王朝的二代皇帝,對王朝的穩定以及後世繁榮做出突出的貢獻。本篇就跟大家一起聊聊世宗皇帝的那些事。世宗一般暗喻世系傳承轉移,支系入繼大統。
  • 道教輩分表
    道教(正一,全真)輩分表正一道三山滴血五十字法派字輩(正一派)守道明仁德,全真復太和。至誠宣玉典, 忠正演金科。
  • 叫牒記式世系表,很古老的一種
    上一篇寫到家譜世系呈現的最基礎樣式,樹狀圖。這篇說說家譜世系呈現的第二個樣式,牒記式世系表。牒記式世系表,是一種很古老的樣式,不過現在還有些家族族譜在使用。先看看一個例子。這是範公仲淹後人所修的《範氏家乘》的一頁:
  • 明朝單體最大皇陵 墓主卻沒做過皇帝 入選世界遺產被譽史上孤例!
    公元1531年,明朝嘉靖皇帝以自己出生、發跡於此,取「風水寶地、祥瑞所鍾」之意,賜縣名「鍾祥」,使其成為與南京、北京齊名的明朝三大直轄名府之一。來到鍾祥,最值得一看的古蹟,是位於城東北5公裡純德山上的明顯陵。眾所周知,明代皇帝死後大多葬在北京十三陵,地處偏遠的湖北鍾祥為何也有一座皇帝陵呢?而且這座皇陵的主人沒做過一天皇帝,卻享有皇帝的稱號。
  • 古人平均壽命短,可這位明朝皇帝在位時,見到了活著的祖宗
    對於中國人來說,輩分是很重要的,如今人們將幾世同堂看作是幸福的事,而古代人均壽命短,很難可以看到幾世同堂的畫面。可有位明朝皇帝在位時,卻見到了活著的祖宗,實在是罕見。同年韓王向朱厚照上奏,稱本府襄陵王朱範址「讀書守禮,篤於孝愛,足為宗室楷模」,請皇帝予以褒獎。朱厚照知道後「上乃致書獎諭曰:敬聞高叔祖襄陵王年高德盛,孝義彰聞,朕不勝嘉悅。夫宗室者,天下之表率。有此善行,宜用表揚。尚益懋初心,允終令德。俾諸後進有所觀法,同歸於善,庶於藩輔有光焉。」
  • 珠簾驚魂之17 追尊濮王起風波
    禮畢,陳衍引導皇后回坤泰宮,換上常服,喜滋滋地來到慈康宮,跟著皇帝一同跪拜皇太后:「兒臣能統率六宮,母儀天下全靠母后恩德……」。
  • 現代人取名,為什麼用輩分的越來越少了?
    為了同宗族之間更好的傳承和區分世系次第,古人取名不僅講究意義,更重內涵,尊卑有序長幼有別,還得避免用到祖先的名字,由此字輩也就應運而生。本編輯作為一名80後,劉姓,家族字輩目前在用的為:「德建方樹基誠存斯延齡若克傳宗志丕振乃家聲」。本人乃是「聲」字輩,算是家族中最小的一輩了。
  • 作為開國皇帝,劉秀為什麼不新建國號,還認漢元帝為皇考呢?
    為什麼不和大宋開國皇帝劉裕一樣,另建國號,反而以「漢」為國號,冒認皇考,做繼位皇帝呢?漢世祖劉秀大漢的國號是個金字招牌。不僅是漢光武帝劉秀以漢為國號,幾乎所有的劉姓的開國皇帝,無一不是以漢為國號的,像漢烈祖劉備的季漢(蜀漢)、漢高祖劉的南漢等、就匈奴族的光文皇帝劉淵、沙陀族的劉暠、劉崇哥兒倆也湊熱鬧。劉淵、劉暠的廟號都是漢高祖,不過劉淵是漢趙,劉暠是後漢。
  • 琅琊王氏39世輩分表還存在嗎 顯赫家族幾千年的榮耀史
    琅琊王氏一直在不斷的傳承下去,這不僅是一種家族的傳承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今天就讓我們了解一下這個龐大而顯赫的家族吧。   按照歷來的說法,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一樣,都是出自太子晉之後,二者前身的分岔,出現在王翦的孫子王離之時。
  • 明朝皇帝沒有一個軟骨頭 而清朝
    如果你仔細翻看史書的話,你會發現清朝的皇帝,特別是前幾任皇帝都是十分重視讀書的人。幾乎每天五點左右就起來都書了(幾乎每天都是現在高三的節奏)。他們除了讀書之外還要練習弓箭騎射。每天同時還要學習前代皇帝的治國之道,還要學習蒙古文、滿文、漢文,無論政務多麼繁忙,學習從來不放鬆。 但是,跟清朝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明朝。
  • 播州楊端歷史世系
    在新昌房有兩個楊偕,輩分不一樣,後人應該是分不清兩個楊偕,把兩個人的身份弄混了,修改了楊偕的身份。楊萬裡也確定不了奉到結之間的世系。按照呂夏卿大同譜,奉生敷,敷生品,品生國,國生襲,襲生林,林生鉉,鉉生結,這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楊結是楊奉八世孫不一致,按照《呂夏卿大同譜》楊結等於奉的十世孫。這個懸案一直拖到明朝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 明朝皇帝陵是十三陵?其實明朝的皇陵總共可是有七處的!
    而其實,明朝的皇陵,總共有七處,分別是明祖陵,明皇陵,明東陵,明孝陵,明十三陵群落,景泰陵還有明顯陵。1、明祖陵明祖陵,位於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洪澤湖西岸,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實際葬地。
  • 明朝服飾--皇帝的服飾
    明朝服飾明朝官服服飾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在經過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
  • 琅琊王氏39世輩分表 臨沂王姓族譜字輩
    琅琊王氏我我國古代最大的家族,而姓氏文化更是一種傳承,有網友會問琅琊王氏39世輩分表,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琅琊王氏輩分:從十四世祖起思經公後裔(一勝真七公),派系:庚勝真天,光裕明文正,世賢代泰鍾,元亨紹盛遠,家克啟純良,自紹派結新派即欽承先澤厚,恩佑保純昌、建業貽謀廣、新安發福長、英才隆際會、化宇仰平章